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9月29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星耀中国 科创未来”全国巡展启动仪式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受邀出席仪式并接受感谢信。

    中国科学技术馆推出的“星耀中国 科创未来”系列展览, 包含“共和国血脉”“无声的惊雷”“拳拳报国芯”“向南极出发”四套展览,自今年5月起陆续在中国科技馆展出,得到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其中,“共和国血脉”展,由中国地质图书馆、地质力学所李四光纪念馆及石油行业相关单位共同合作举办,展现了地质工作在石油能源资源领域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以及地质人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精神。地质图书馆作为主要合作单位之一,发挥专业优势,协助梳理了中国石油发现史,提供了李四光先生以及地质、石油方面的相关资料,获得中国科技馆好评,并给予感谢信。该系列展览后续将在香港、澳门、井冈山、遵义、延安和临沂等地巡展。

    活动期间,中国地质图书馆科普中心四个处室党支部联合开展了党建活动,参观学习系列展览,感受新中国成立75年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学习李四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等,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薪火相传中担当使命、砥砺奋进。

    地质图书馆受邀出席“星耀中国 科创未来”全国巡展启...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1.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叶建良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组织实施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是世界上首次实现资源量全球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连续试开采60天,累计产气量超30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实现了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自主创新。一是实现三项重大理论自主创新,创建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成藏理论、“三相控制”开采理论,有力指导了试采目标井位确定和试采方案制定。二是实现储层改造、钻完井、勘查、测试与模拟、环境监测等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三是构建了大气、海水、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的立体环境监测网,监测结果显示,试采未对周边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2.湖北宜昌寒武系—志留系页岩气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陈孝红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于2017年在宜昌黄陵隆起周缘实现下古生界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鄂宜页1HF井在寒武系获得6.02万立方米/日、无阻流量12.38万立方米/日的工业气流,鄂阳页1HF井、鄂宜页2HF井也分别在寒武系、志留系获得高产页岩气流。创新建立了古老隆起边缘页岩气富集模式;自主研发了构造复杂区地质导向技术、低地温页岩储层压裂液体系、高水平地应力差和常压储层压裂技术;创新形成了钻完井一体化工程管理的工作模式。该地区页岩气调查的重大突破填补了中扬子页岩气勘查的空白,实现了我国页岩气勘查从长江上游向长江中游的战略拓展。

    3.延安气田复杂致密气藏开发关键技术创新

    延长石油(集团)王香增团队针对延安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储层致密且横向变化快、地震预测技术适用性差、气藏叠置关系复杂、开发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了复杂致密气藏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发展了非震条件下“沉积相控制、骨架井约束、动静态校正、逐级优化”的有效储层预测技术,创建了黄土塬地貌多井型立体井网动用技术,研发了大跨度长井段不动管柱多层分压改造技术,建立了基于产能试井和静态资料的早期快速产能预测模型,实现了快速建产、高效开发的目的。目前,延安气田已建成产能32×108立方米/年,累计产气74.83×108立方米;预计2018年底建成产能52×108立方米/年,“十三五”末建成产能100×108立方米/年,可满足陕西全省人民用气需求;同时,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保护陕北地区的绿水青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深部金矿阶梯式找矿技术方法成效显著

    由山东省地矿局宋明春研究团队率先组织实施的深部找矿探索和技术研发项目,将成矿理论、找矿技术与勘查实践有机结合,自主研发了深部金矿勘查系列方法技术。研究团队突破传统浅表部金矿找矿思路,研发以“阶梯式成矿模式+精细地球物理模型”为核心的深部金矿阶梯式找矿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将胶东主要金矿区的探测深度由500米延伸到超过2000米,拓展了深部第二找矿空间。针对滨浅海勘查存在的钻孔定位、岩芯采取等技术难题,发明海域金矿勘查钻探方法,开辟了海域找矿新空间。集成创新多尺度逐步逼近成矿预测技术,首次预测胶东金资源总量约10000吨。新方法为胶东深部找矿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助推探明了三山岛、焦家和玲珑3个千吨级金矿田,使胶东跃居世界第三大金矿区。

    5.西北印度洋现代海底热液成矿现象的首次发现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韩喜球团队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上发现了6个热液区,其中3个属于正在发生热液成矿作用的活动热液区,有繁茂的热液生态系统和林立的海底黑烟囱;另有3个属于已经休眠的热液区。携“蛟龙号”首次对卧蚕1号、卧蚕2号、天休与大糦热液区进行了近距离观察和精细的调查采样,对热液活动的特征、热液流体的温盐和成分等物理化学参数、围岩类型与微地形地貌、多金属硫化物的分布、热液生物群落类型等有了详细的了解,厘定了各热液区热液成矿作用的类型,建立了成矿模式。为卡尔斯伯格脊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极端生境生命起源和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古代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机制研究和找矿勘查提供重要启示。

    6.井下超前探放水和水害监测关键技术系统研发

    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强带领的创新团队将钻探与物探技术有机无缝结合,研发了井下钻孔物探超前探放水成套技术与系列装备(钻孔激发极化、钻孔电磁波层析成像和钻孔雷达三大类超前探放水技术与装备),直观明了在有限数量钻孔中进行廉价、短距离精准随钻物探;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微震与激发极化高密度电法有机耦合,研发了可同时监测采动变形和突(透)水潜势于一体的矿井水害面状监测预警技术和装备,解决了矿井突水的水源、水量以及突水通道三者联合监测的难题;基于弹性波数据传输理论的三维电子罗盘测量钻孔轨迹技术,研发了随钻钻孔轨迹深度测量技术和装备,提出了利用弹性波的传输时间测量钻孔深度的技术方法。

    7.多要素多技术城市地质调查有力支撑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郝爱兵为首席专家牵头组织实施的多要素多技术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有力地支撑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研究团队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改变观念、创新理念,围绕雄安新区规划编制需要,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土地和地下水质量、地下水资源与地面沉降现状等多要素调查,创新编制支撑服务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地质调查报告、国土空间布局综合地学建议图和地下空间利用区划图,为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地下空间、交通、能源等专项规划编制提供了依据。首次以空间、资源、环境、灾害为调查对象,以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为服务对象,以多方协调联动为工作机制,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提供了示范。

    8.全国煤中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取得新进展

    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宁树正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地质调查项目,坚持产学研结合,以全新工作理念开展全国煤中金属元素分布规律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总结了煤中金属元素矿产研究方法,确定了煤中金属元素矿产综合评价指标,首次划定了全国煤中金属元素成矿区带,发现一批新矿点,圈定了地质工作远景区。初步摸清了全国煤中金属元素矿产资源家底,预测煤中锗、镓、锂、铝、稀土矿产资源量分别为:1.17万吨、188.02万吨、86.49万吨、195746.9万吨、1130万吨。上述成果表明,煤中金属元素矿产资源潜力和价值巨大,是我国“三稀”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实施拓展了煤炭地质工作新领域,对指导煤系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9.相山铀矿田三维地质“玻璃体”调查和成矿预测取得新进展

    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李子颖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承担的中核集团示范工程《相山铀矿田三维地质“玻璃体”调查和成矿预测》项目,运用多学科、多技术方法综合研究,建立了火山岩型铀矿深部有利成矿空间探测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三维立体勘查技术体系,首次实现了相山矿田2500米深度范围立体探测,构建了三维地球物理模型、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相山矿田三维地质“玻璃体”。揭示了铀矿化、热液蚀变、元素的水平和垂向空间分布规律,查明了基底构造控矿规律,构建了三维综合找矿模型,首次实现了我国热液型铀矿三维定量定位预测。深部钻探查证取得突出成果,实现了相山矿田铀多金属找矿新突破。为相山铀矿田外围及深部铀资源找矿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我国热液型铀矿找矿勘查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10.首次建成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高振记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组织实施的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采用混合云架构,实现了数据集成共享技术创新,研发了云环境下海量、异构、分布式地质数据的统一组织、调度与服务技术,初步解决了异构、异地、异主数据共享技术难题;实现了地质调查业务系统整合协同应用创新,集成开发了智能调查、业务管理、数据共享与信息服务等云应用系统,提高了系统整合及协同服务能力;实现了地质调查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和分级共享机制创新,基本解决了“数据孤岛”与“信息烟囱”等老大难问题;探索了云环境下智能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权威专家认为“地质云1.0”成果达到同行业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家正在推动开展的政务部门信息系统整合与数据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鲜活范例。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1.湖南省平江县仁里发现超大型铌钽多金属矿

    由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一一大队周芳春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湖南省平江县仁里发现了超大型铌钽矿。仁里矿区位于湖南省平江县,钦杭成矿带主带的中部,幕阜山复式花岗岩的西南缘,为典型的花岗伟晶岩脉型铌钽矿床。项目团队运用大岩基地区多期次岩浆演化的“共岩浆补余分异”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在矿区发现铌钽矿脉14条,圈定矿体17个,(333+334)五氧化二钽资源量10791吨,五氧化二铌资源量:14057吨,平均品位:五氧化二钽:0.036%、五氧化二铌:0.047%。矿区铌钽品位富,找矿潜力大, 五氧化二钽远景资源量有望突破2万吨,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千亿元。突破了“大岩基地区难以形成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既有认识,总结、提出的铌钽等稀有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对华南地区稀有金属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福建省建瓯市井后探明超大型优质叶蜡石矿

    由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福建地质勘查院卢林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福建省建瓯市井后矿区探获超大型叶蜡石矿。井后叶蜡石矿属火山期后低温热液交代矿床。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晚侏罗世南园群火山碎屑岩中,最大走向延展长725米,最大延深600米,各矿体累计总厚可达90米。矿石划分玻纤级和陶瓷两个品级。项目技术人员从火山构造研究开始,在火山期后热液蚀变与矿石原岩组构的研究中发现了火山岩地层与火山期后气液矿化蚀变之间的有机联系,取得矿区成矿理论的突被,并依此科学规划地质找矿技术路线,有效推导成矿空间,合理布设探矿工程,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提交一处特大型叶蜡石矿床,资源量达4000余万吨,资源储量占全国叶蜡石累计查明总资源储量的1/3,为我国最大叶蜡石矿床。

    3.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首次发现大型砾岩型砂金矿

    由内蒙古第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冯硕颖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石哈河地区发现一大型露天开采的砂金矿床,这是内蒙古地区近年来发现的第一个大型冰碛砾石型砂金矿床。备案矿石资源储量44695481.22立方米,金金属量17020.85千克,平均品位金0.3808克/立方米,混合砂平均厚度25.30米。石哈河冰碛砾石型砂金矿矿石可选性较强,为易选矿石;矿床采矿、选矿生产工艺成熟可靠。该矿床的开采将对发展边疆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

    4.塔里木中西部顺北地区探明超深层大型油气田

    由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焦方正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通过3年的攻关研究,在顺北9169米超深层探获大型油气田。明确了塔中北坡陆棚—斜坡部位是优质烃源岩分布区,由此将重点勘探区域由隆起向斜坡部位拓展,大大扩大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勘探范围;建立了塔里木周缘前陆盆地寒武纪烃源岩成烃、沿断裂带运移聚集成藏新模式,提出了“立足原地烃源岩,沿着高陡断裂带、寻找原生油气藏”新的勘探思路;初步明确顺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形成顺北超深碳酸盐岩裂缝洞穴型油气藏成藏理论;建立了塔里木盆地沙漠覆盖区超深层裂缝洞穴型储集体预测技术系列、"超深、三高" 井钻完井配套技术,超深小井眼短半径定向钻井技术(水平井斜深8169米)跨入世界领先行列;这些理论技术有效指导了区带评价及勘探部署,天然气探明储量73.8亿立方米,控制储量33.82亿立方米,预测储量412.3亿立方米,实现了超深找矿的突破。

    5.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二叠系探明大型油田

    由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何海清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玛湖凹陷南斜坡探获大型油田。项目组提出上乌尔禾组为区域不整合面之上第一套填平补齐的沉积,具备形成大油区条件。创新性提出三项认识和三项配套技术:1.构建了大型地层背景下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大面积成藏新模式;2.建立了凹槽区厚层状低饱和度、斜坡区互层状和古凸带薄层状三种类型油藏分布模式,探井成功率从35%提高到76%;3.发现了上二叠统支撑砾岩高产储层新类型,指导试油选层,多井获得百吨高产;4.攻克扇体刻画、低渗砾岩测井评价和低饱和度油层改造三项配套技术,试油获油率从45%提高到83%。在上述认识和技术的支撑下,玛湖凹陷南部上乌尔禾组勘探快速推进,落实三级石油地质储量3.36亿吨,展现出5亿吨级前景。

    6.甘肃省西和县大桥探明超大型金矿

    由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张忠平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西秦岭地区发现并探明了一处超大型硅化角砾岩型金矿床。矿床控制长约4500米、宽40~1100米,发现金矿体53条,累计探获金资源储量105吨,伴生银资源量276吨,并在外围发现了渭子沟、马家山、安子山等金矿点。该矿床的发现和勘查为西秦岭地区增加了新的金矿类型,为地质找矿指出了新方向,并提供了类比依据和理论指导。矿床已于2012年建厂投产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大改善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和就业状况,促进了经济发展。

    7.江西省武宁县东坪发现超大型钨矿

    由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楼法生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武宁县东坪探获超大型钨矿。团队成功运用赣南石英脉型黑钨矿“五层楼”成矿模式,历时6年持续勘查,实现找矿突破。东坪矿床共探获储量:保有钨矿(122b+332+333)矿石量47729千吨,金属量(三氧化钨)213941吨,平均品位0.448%;保有低品位钨矿(332+333)矿石量6105千吨,金属量(三氧化钨) 5946吨,平均品位0.097%。其储量规模超过福建行洛坑、湖南瑶岗仙和江西西华山等钨矿,成为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资源储量规模最大的黑钨矿。矿床具有规模大、品位高、易采易选等特点。东坪矿床的发现丰富和完善了“五层楼”式石英脉型钨矿床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拓展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找矿空间、找矿思路和找矿方向。提出了赣北地区自南至北存在160Ma±、150~145Ma、135~125Ma三期钨成矿作用的认识。

    8.云南省盈江县大石坡发现超大型红柱石矿

    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昆明地质勘查院李伟为首席的团队在云南盈江县大石坡矿区探获超大型红柱石矿。在该区发现并圈定7个红柱石矿体,探获(333+334?)类矿石量91979.89万吨,红柱石矿物量11043.57万吨,工业矿平均品位18.0%,低品位矿平均品位8.5%。该矿的发现与勘查,开创了云南寻找红柱石矿的先河,实现了该区找矿新突破。采用湿式磁选—浮选流程工艺,红柱石回收率62.03%,精矿满足HJ-55产品技术要求;通过碳热还原工艺可直接生产硅铝合金、3N高纯硅;磁选云母可综合回收氯化铷。未来矿山开发社会经济意义重大,对我国红柱石矿勘查及应用研究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9.河南省嵩县雷门沟探明超大型钼矿

    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勘查院章传飞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嵩县雷门沟探获超大型钼矿。矿区地处华北地台的南缘,熊耳山古隆起与嵩县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交界处,属环太平洋成矿带东秦岭矿带,岩浆及构造活动具多旋回和多期次活动的特点,矿床受高—中温热液蚀变影响,是以钼为主伴生硫的可供综合利用的一特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共完成钻探17184.90米,圈定大小矿体92个,其中工业钼矿体19个;低品位钼矿体66个;钼氧化矿体7个。共估算(332)+(333)工业矿钼矿石资源量80180万吨,钼金属量636373吨。开发本区钼矿资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资源的同时,也将促进本地区工业的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对地方经济的繁荣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意义巨大。

    10.广东省英德市鱼湾发现大型稀土矿

    由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四〇队温汉辉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英德市鱼湾探获大型稀土矿床。圈定6个矿体,估算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资源量(332+333)矿石量136411千吨,全相稀土氧化物总量153618吨、平均品位0.1126%,离子相氧化物总量105218吨、平均品位0.0771%;另有低品位矿石量2801千吨,储量规模达到大型。矿区探明的稀土储量为广东省近年第一。矿山总工业价值约80亿元,矿山服务年限50年,具较好经济效益;可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增加就业及税收,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地质学会2017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

    近日,勘探技术所自主研发的RN254型铁钻工在陕西延安某气井施工现场成功进行了生产应用试验。本次试验中,RN254铁钻工配合钻机钻井进尺4164m,实现零故障零事故自动化拧卸各种扣型千余次,获得现场人员的一致好评。

    RN254型铁钻工是基于勘探技术所承担的“智能化深部钻探技术升级与应用示范”项目研发的井口自动化拧卸装置,可在3.5英寸—10英寸范围内安全、快速、平稳的实现钻具连接、上卸扣。该型号铁钻工将钻台上液压大钳、B型钳、套管钳等所有上卸扣工具功能进行集成,可以实现多种型号的钻具上卸扣,极大减少了人工作业的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深孔地质钻探的辅助作业效率。该装置还创新设计了可靠稳定的液压控制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通过有线、无线以及本地三种方式进行控制,可根据现场使用条件设定参数实现智能化一键操作拧卸,并在本次生产试验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RN254型铁钻工是我所在智能化钻探设备体系中的又一次有效尝试,旨在解决深部钻探技术中自动化程度低、能耗较高、安全性较低等问题。下一步该所将继续完善优化智能化钻探技术装备,为深部资源勘探与开发提供安全、高效、节能的技术支撑。

    微信图片_20231101153621

     

     
    勘探技术所RN254型铁钻工成功进行生产应用试验

    一、项目编号:QCZ2022-131646035

    二、项目名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租赁车辆服务项目

    三、中标信息

    第一包:租赁小微型车辆、中型客车及海地所公车驾驶服务

    中标人名称:青岛圣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中标人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宝应路9号109室

    中标金额:

    第二包:租赁大型客车服务

    投标人不足三家,未开标。

    第三包:租赁载货车辆和特种专业车辆服务

    有效投标人不足三家,废标。

    四、主要标的信息

    第一包

    名称:租赁小微型车辆、中型客车及海地所公车驾驶服务

    服务范围:中标投标人应在合同期限内,根据采购人需求提供满足采购人工作任务的车辆租赁服务,并配备驾驶员,主要承担采购人野外地质调查任务的人员和设备运输等

    服务要求:中标投标人应在合同期限内,根据采购人需求提供满足采购人工作任务的车辆租赁服务,并配备驾驶员,主要承担采购人野外地质调查任务的人员和设备运输等

    服务时间:三年,合同一年一签。

    服务标准:符合行业标准

    五、评审专家名单:鞠青、杨杰、宋恩华、徐晓华 、辛玉青

    六、代理服务收费标准及金额:

    收费标准详见招标文件,6000.00元

    七、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个工作日。

    八、其他补充事宜

    本项目中标公告在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政府采购网、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网站上发布。

    九、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地 址: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观山路596号

    联系方式:0532-85711910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青岛采购招标中心有限公司

    地  址:青岛市市南区延安三路220号16层

    联系方式:0532-58760967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张锡杰、张鹏

    电  话:15265262977、18661968569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租赁车辆服务项目...

    2021年6月27日,由中国科协指导、中国科技馆主办的“科创百年——建党10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在中国科技馆短期展厅拉开序幕,北京、嘉兴、延安、广西多地联动,通过网络连线方式现场直播。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负责同志及李四光纪念馆高级顾问、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女士,应邀参加了北京主场展览的开幕仪式。

     

    所主要负责同志代表科研单位发言时指出,地质事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不断追求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道路上奋力建功立业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地质科学历经血与火的淬炼,由“十八罗汉”发展到群英峰起、星河璀璨,在支撑服务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历史重任中走出了一条英勇不屈、波澜壮阔的成长之路,地质工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的先行和基础作用。希望借助此次展览,让更多的公众走近科技工作者、感受科学家精神,激荡出更强大的爱党爱国力量。  

    本次展览从“红船”启航,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技发展历程为主线,聚焦一件件耐人寻味的中国科技发展史大事要事,通过情境引入的方式展示事件中的科技成就。地质力学所为展览提供了文献资料及实物展品支持,包括“刊载李四光回国消息的报纸”、“‘开业之石’系列展品”、“‘李四光星’命名证书和运行轨道图”、“南极科考照片及岩石标本”。以上展品分别展出于第二展区“开天辟地闯新路”、第三展区“一张白纸绘新图”,以及第五展区“走向复兴谱新篇”。在 “夜空中闪耀的星”互动体验区域,只需手指触摸,便可将璀璨星河中的地质之光——“李四光星”点亮。展览为期半年,可通过中国科技馆官方网站或公众号“中国数字科技馆”预约参观。

     
    地质力学所参加“科创百年——建党100周年 科技成就...

    一、项目编号:QCZ2020-131627085 

    二、项目名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东部基地交通设施工程项目

    三、中标信息

    供应商名称:青岛捷安交通设施有限公司

    供应商地址:青岛市李沧区重庆中路566号院内西区10号-7

    中标金额:167000.00元

    四、主要标的信息

    五、评审专家名单

    王福久、法奕、胡斌

    六、代理服务收费标准及金额

    标准参见磋商文件,收费金额为2500元。

    七、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个工作日。

    八、其他补充事宜

    无。

    九、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地 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州南路62号

    联系方式:0532-85731819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青岛采购招标中心有限公司

    地  址:青岛市市南区延安三路220号16层

    联系方式:0532-58760960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张锡杰、付志强

    电  话:15265262977、18661690553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东部基地交通设施...

    一、项目编号:QCZ2020-131637068

    二、项目名称:《中国东盟项目成果系列专著》出版印刷项目

    三、成交信息

    供应商名称: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

    供应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8

    中标(成交)金额:45.5万元

    四、主要标的信息

     

    五、评审专家名单:迟宗涛、刘济川、王玉英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本次公示在《中国政府采购网》、《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官网》、《中国地质调查局官网》、《自然资源部官网》上发布。

    八、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州南路62

    联系方式:0532-8577634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

        称:青岛采购招标中心有限公司

    地   址:青岛市市南区延安三路22016

    联系方式:1526526297713070875393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张锡杰、薛峰

    电     话:1526526297713070875393


    《中国东盟项目成果系列专著》出版印刷项目成交结果...

    2019年9月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本次会议旨在总结天津地调中心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并对下一步继续巩固和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进行部署。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一指导组同志参加会议。天津地调中心在津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职工参加了会议。

    会议指出,在局党组坚强领导和局第一指导组的悉心指导下,天津地调中心切实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始终,围绕四个专题开展14次集中学习研讨,并组织了参观周邓纪念馆、观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等专题学习活动;围绕解决地质调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等13个专题,领导班子先后赴20余家单位、各基层部门和15个项目组开展调研,发现各类问题28个,提出对策建议57条,推动落实了34条对策建议,及时推进解决问题16个;在检视问题专题会议基础上,领导班子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中,班子检视梳理出六个方面17条问题,班子成员认真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27条意见,制定了23条整改措施;天津地调中心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已推动解决中心业务结构和队伍结构调整、支撑服务国家自然资源督查工作、支撑境外地质调查现代化装备仪器需求、简化优化管理程序、干部选拔、职工关心的食堂建设等20余个热点问题。

    会议认为,通过主题教育,党员干部思想上补了课,精神上补了钙,理论功底更加扎实,政治理论水平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增强了把握“政治与业务的关系”的能力,政治立场更加坚定,政治站位进一步提高;面对全面推动“三大转变”,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瞄准国家能源、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安全保障战略需求,党员干部攻坚克难的勇气更加充足,干事创业的担当精神进一步强化;党员领导着眼为群众服务解难题,推动解决简化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流程、减轻项目负担、就餐难问题等意见和问题的实效性进一步提升;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深入,风清气正的氛围进一步形成。

    天津地调中心党委在总结体会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在持之以恒深化认识初心使命、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能力、解决华北地质创新中心运行管理机制,现实成果转化力度方面、加大力度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天津地调中心和各部门完成重点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巩固扩大主题教育成果,推进整改任务加快落实,推动中心地质调查工作的转型发展等六个方面仍存在不足。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精准对接,聚焦国家需求,强化应用研究,进一步优化调整业务布局,全力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能源资源安全、“一带一路”建设;要对标党中央精神,聚焦专项整治8个方面突出问题和检视出的问题抓整改;要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通过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力做好局巡视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和贯彻落实中心《内部巡察实施细则》、继续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等工作,为加快推进地质调查事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局第一指导组副组长在讲话中指出,天津地调中心主题教育聚焦主题主线、工作扎实、务实,全中心精心谋划,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聚焦问题,深刻检视剖析,立行立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要求进一步深化、巩固和扩大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狠抓问题整改,全面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做好的成效。

    会议还通报了天津地调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

    总结大会现场

    天津地调中心组织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

    “老人家,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2019年8月23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相关负责人与相关职能部门同志一起带着生日蛋糕和慰问金,前往离休老红军、原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坚壁同志家中,为刘坚壁老人庆贺百岁生日。

    交谈中,刘坚壁同志感谢党组织对他的关心和慰问并,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老红军的革命本色。慰问组详细询问了老人的生活情况、身体状况,嘱咐其要注意饮食、保重身体。

    刘坚壁,1920年8月出生,河北省无极县人,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接受党组织派遣到东北军109师从事地下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随东北军先后转战江苏、山东、安徽、湖北、武汉和河南等地,历经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等重大战役。1939年7月,赴延安参加抗大、陕公和鲁艺等校广大师生组成的青年纵队,前往山西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0年11月,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1945年参加包绥战役,荣获集体一等功1次。1949年青海解放后,由部队转入地方工作。历任青海省化隆县县长、青海省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处处长、青海省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青海省石油勘探局党委书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兼政法党组书记、青海省地质局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等职。1977年12月,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党委书记,1983年12月,于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离休。2011年,经中组部批准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6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授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金质纪念章。

    天津地调中心为百岁老红军庆祝生日

    陕北丹霞地貌区是我国目前已知集中连片分布面积巨大的丹霞地貌区域之一,切实保护和利用好丹霞地貌这一珍贵资源,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8月22日,在第四届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在革命圣地延安市发布《延安宣言》,全文如下:

    今天,在第四届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上,来自国内外200多位地理、地质、生态以及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中国延安开展了野外考察和学术研讨,形成以下共识:

    一、陕北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区向东部湿润区过渡地带,丹霞地貌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特征鲜明、规模巨大,是中国乃至世界红层与丹霞地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延安地区典型的沟谷型丹霞地貌,丰富了丹霞地貌类型,是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具有全球对比研究价值。

    三、延安地区丹霞地貌的发现,突破了人们对黄土覆盖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传统认知,丹霞地貌与区域厚重的红色文化、黄土文化、游牧文化、石窟文化等共同构成了罕见的、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

    四、陕北丹霞地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是全人类宝贵的财富。

    为此,我们倡议进一步加强陕北丹霞的科学研究及保护利用,尽快启动申报国家公园、地质公园或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使这些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造福人类,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发布《延安宣言》

    柏坡岭松柏青青,柏坡湖波光粼粼。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6月28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组织40余名党员干部赴西柏坡,开展“不忘初心、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活动,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深情回顾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辉煌历史。

    西柏坡是闻名全国的革命圣地,“两个务必”“赶考”精神在这里诞生,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通过观看西柏坡历史纪实影片,党员干部们深入了解我党在西柏坡革命的伟大历程,深刻领会了中国共产党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和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大家庄严肃立,面对鲜红的党旗,回顾入党初心,全体党员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

    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参观学习既是一堂生动的党课,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升华,起到了警示、教育和激励作用。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持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维护和捍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各项工作。始终要弘扬革命先辈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继承我党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为水环所再创辉煌做出更大的贡献。

    水环所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

    全体党员观看西柏坡专题片

    全体党员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重温入党誓词

    全体党员庄严宣誓

    水环所开展“不忘初心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更好地营造廉荣贪耻、风清气正的良好文化氛围,全力保障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以“倡廉洁正气 促转型发展”为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了2019年廉政文化周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召开廉政文化周活动动员会。成都地调中心纪委书记作动员讲话,副主任齐先茂同志传达了王研副局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纪委书记培训研讨班上的讲话,成都地调中心130余名职工参加会议。

    二是举办廉政专题教育课。纪委书记谢渊同志以《传承延安精神 践行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为全体干部职工讲廉政专题教育课,要求大家以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践行新时代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代地质文化。

    三是党员干部代表作廉政建设交流发言。成都地调中心纪委委员段家涛同志、第一党支部书记周长勇同志和第三党支部书记董随亮同志分别作了题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在路上》《强化廉政建设,促进业务发展》《绿水青山紧相伴--加强支部建设,促进业务转型》的交流发言。

    四是组织全体职工观看警示短片。组织职工收听了4位省部级以上官员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充分发挥了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教育、警示和引导作用。

    五是组织党员干部到廉政基地学习。5月14日组织50余名党员干部到自贡廉政教育基地开展反腐倡廉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廉政教育参观学习,同志们经历了一次震颤心灵的廉政教育之旅。

    六是开展“政治生日”主题活动。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 践行誓言”的党员“政治生日”主题活动,重温了入党誓词,2名党员代表分享了入党后的心路历程。

    七是举办展览活动。5月13日-17日举办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风廉政建设展,200余名职工参观学习并在活动主题册上签名留言。

    八是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宣传进基层活动。各部门、各支部、野外临时支部以“学习强国”平台为载体,通过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支部为加强党建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就如何做好支部所属各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反腐败工作进行讨论。

    通过廉政文化周活动,成都地调中心广大党员干部反腐倡廉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风清气正的廉政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党员干部职工的拒腐防变能力明显提高,充分激发了党员干部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同志们还表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砥砺前行,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为紧紧抓住地质调查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一流的新型区域地质调查中心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成都地调中心组织开展2019年廉政文化周系列活动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