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8月28日,应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相关负责人带队参加了“广西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联合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广西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联合协调小组由油气调查中心、广西国土资源厅及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联合组建,组长由三方主要负责人共同担任。主要职责为统筹协调各方关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组织实施广西地区页岩气有利区调查、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共同推进广西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研究讨论广西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并商讨如何统筹协调2019年广西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推进。油气调查中心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2014年至今,油气调查中心陆续在广西地区开展多项页岩气勘探工作,获得了良好的油气发现和进展,但仍然有许多关键地质问题需要攻关。希望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地方做好基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方面的部署与研究,一起为争取更大的资金和工程投入提供支撑。油气调查中心将继续在页岩气勘探领域为广西地区提供支持和帮助,争取早日实现广西地区页岩气勘探的工业化和商业化突破。

    广西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要负责人分别对油气调查中心在广西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给予的支持和投入表示感谢,并一致表示,将从地方政府支持及基础地质支撑上提供最大保障。此次会议三方充分表达了各自的愿望,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2019年共同推进广西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油气调查中心南方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首席翟刚毅、联合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出席会议。 

    广西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联合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现场 

     
     
    广西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联合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

    2018年8月27日-28日,“南方地区 1: 5 万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填图试点项目”成果交流讨论会在广西南宁顺利召开。会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等单位协办。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以广西地区为重点,进行南方地区 1:5 万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填图试点项目成果交流及讨论,为2019-2021年工作部署提供更多依据。油气调查中心南方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首席翟刚毅介绍了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进展与认识,广西地矿局总工程师介绍了广西页岩气成藏条件与调查评价思路。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石油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等9个高校、石油公司及相关地勘单位的17位代表分别作了大会报告。

    此次会议汇总了近年各单位在广西地区开展页岩气勘探的研究成果,互相分享了在广西地区开展页岩气调查评价相关经验,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在广西地区开展页岩气勘探的工作方向,为2019年-2021年项目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

    油气调查中心、广西地矿局相关负责人,广西国土厅地勘处负责人,以及相关单位的4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油气调查中心举办“南方地区 1: 5 万页岩气基础地质...

    为使新职工尽快熟悉本单位科研领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业务技能,2018年1月15日-1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为2017年新进职工举办了学习培训,主要以室内学习和野外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室内学习班上,岩溶所胡茂焱所长结合科研地调新形势,希望新职工要在新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岗位上继续加强学习,以老同志为榜样,与书本为挚友,将科研与地调相结合,努力创新,在岩溶研究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岩溶所各部门负责人就科室研究方向及成果一一作了介绍。

    为期3天的野外培训,主要依托岩溶所海洋--寨底基地、会仙岩溶湿地和丫吉岩溶试验场等野外科研基地进行,各基地负责人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讲解。海洋—寨底基地负责人夏日元研究员结合典型的岩溶地下河系统,讲解了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的技术要点、岩溶水文系统、水文边界的划分、岩溶地下河特征及其与管道流的区别等。丫吉试验场姜光辉研究员介绍了广西地区峰林平原、孤峰平原、峰丛洼地的特征及其分布范围,并结合丫吉试验场详细讲解了岩溶表层岩溶带调蓄功能、岩溶水文系统三水转化以及水文模型试验取得的丰富科研成果。张远海、吕勇研究员带领新职工分别参观学习了桂林卡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际泥盆—石炭系界限辅助层型剖面。

    新进职工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收获很大,不仅了解了岩溶所各个科室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熟悉了单位的基本管理流程,而且对岩溶知识和基础地质有了进一步认识,对自己将来的科学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岩溶所开展新进职工基础培训

    2019年10月1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非常规油气工程技术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在桂融页1井钻井现场进行了开工验收。验收组专家认真检查了井场钻、录井设备,人员配备情况及HSE保障措施等,并在听取项目组情况介绍、施工方的准备情况汇报之后,认为井场钻、录井设备符合设计要求,人员配备合理,证件齐全,QHSE管理体系完善,一致同意通过开工验收。 

    桂融页1井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渝黔滇桂地区页岩气战略选区调查”项目部署实施的一口页岩气重点参数井。该井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构造上处于江南古陆南缘桂中坳陷柳城斜坡沙坪复向斜,设计井深3300米,主探下石炭统鹿寨组、兼探下寒武统青溪组页岩气及常规天然气。主要目的为查明区域地层层序,获取目的层段岩心等实物资料及页岩评价关键参数,力争在广西地区取得页岩气、常规天然气重大发现。该井的实施,对于探索广西桂中坳陷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评价页岩气资源潜力,打开页岩气勘查新局面,进一步改变广西地区能源现状具有重要作用。

     

    广西融安地区桂融页1井顺利开钻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发布西南地区“十二五”地质调查进展与成果通报,全面细致阐述了西南地区“十二五”期间在能源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重要经济区及扶贫区地质环境和灾害地质调查、地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

    据悉,这是西南地区首次发布五年计划成果。该成果通报是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贯彻落实局党组对大区项目办三项对接要求,主动服务中央和地方矿政、所在大区业务管理需求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载体,其不仅客观、全面总结了“十二五”的成果,也为“十三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通报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在西南地区累计投入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专项资金约375657万元,能源资源战略调查投入占比18.47%,重要成矿区带基础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投入占比66.74%;生态环境和灾害调查投入占比3.92%;乌蒙山扶贫攻坚综合地质调查占比7.06%;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关键地质问题、华南扬子古大陆演化及特提斯-青藏高原科技长廊构造背景等专题调查研究占比3.63%,地调局直属单位和地方数十家地勘队伍约2.93万人次参与了有关地质调查工作。在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努力下,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有利地支撑了国家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是能源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与新突破。在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羌塘盆地有大凹大隆的构造格局,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潜力,圈定了半岛湖等7个有利区块。在四川盆地荣昌-永川通过永页1井的钻探,探求页岩气资源量1237.34亿立方;在威远-长宁页岩气田,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1635.42亿方,在涪陵气田初步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3805.98亿方,进一步实现了四川盆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商业勘探找矿的重大突破。在贵州遵义实施的安页1井,首次在志留系石牛栏组灰岩中探获高产天然气流,实现了武陵山复杂构造区海相领域天然气调查的重大突破。

    二是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取得了重要成果。

    “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十二五”期间,共圈定1:5万各类物化探综合异常1046处,进一步圈定找矿靶区221处,并在具有较好找矿信息的基础上,在铜、铅锌、金、铁等矿产勘查与找矿突破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果,对进一步打造西南三江成矿带千万吨级滇西北铜钼多金属资源基地、千万吨级滇西南铅锌多金属资源基地、川西银铅锌大型资源基地、千吨级哀牢山金资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川滇黔相邻区”(环上扬子成矿带)“十二五”期间,共圈定各类重力异常43处、磁异常453处、激电异常123处、化探综合异常706处,经检查新发现矿(化)点63个、圈定找矿靶区202个。并在铁、锰、铝土矿、铅锌、金、锂等矿产勘查与找矿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对进一步打造川西地区百万吨级锂新能源资源基地、攀西地区百亿吨级钒钛磁铁矿资源基地、渝南-黔北地区亿吨级铝土矿资源开发基地、秀山-铜仁地区亿吨级锰矿资源基地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盘江-右江成矿区”(不含中南广西地区)“十二五”期间,新发现和圈定的找矿靶区10处,新发现矿(化)点19处,并在金、铝土矿、钨锡铅锌多金属矿等矿产勘查与找矿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对进一步打造黔西南地区千吨级“卡林型”金矿资源基地和滇东南地区千万吨级的“钨锡铅锌”多金属资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冈底斯成矿带”“十二五”期间,共圈定1:5万各类物化探综合异常645处,进一步圈定找矿靶区120处,提交新发现矿产地22处,其中铜钼矿产地10处、铅锌矿产地8处、金矿产地2处,铁矿产地2处,并在具有较好找矿信息的基础上,在铜钼、铅锌、金、铬铁矿等矿产勘查与找矿突破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对进一步打造西南冈底斯成矿带藏中地区5千万吨级铜铅锌多金属大型资源基地、藏南地区千万吨级的铅锌锑金多金属及铬铁矿大型资源开发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十二五”期间,共圈定1:5万各类物化探综合异常162处,进一步圈定找矿靶区20处,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2处,其中大型-超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处。并在铜金、铜多金属矿等矿产勘查与找矿突破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对进一步打造西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藏北地区千万吨级铜矿大型资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重要经济区及扶贫区地质环境和灾害地质调查取得新进展。在成渝经济区的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和重庆都市经济圈进一步建立了地质环境信息系统,为成渝经济区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城市群规划与建设、地质环境管理等提供地质环境基础保障;在乌蒙山岩溶缺水地区水文地质找水工作进一步解决了21万人、18.4万头大牲畜、2.05万亩农田的用水问题;在乌蒙山普格县、金阳县、彝良县、盐津县、大关县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大渡河流域、地震灾区进一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防控体系;完成了西藏地区48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发现地灾隐患点近万处,在防御地质灾害、服务民生和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地质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系统建立了青藏高原区域构造-地层格架,编制出版了全新的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资源-环境系列图件;创新性发展了青藏特提斯“多岛弧盆系”构造观,建立了青藏高原构造演化新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了青藏高原“陆缘增生成矿论”和“大陆碰撞成矿论”的新认识;三叠纪罗平生物群取得了许多重要新发现和新进展。

     

    西南地区发布“十二五”地质调查成果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