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3月7日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举办的“南沙海洋杯”设计大赛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举行颁奖活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温宁、高级顾问李国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司聚民、院长孙一民等出席活动并为获奖作品代表颁奖。

    温宁在颁奖活动上讲话中指出,为宣传海洋文化,科普海洋知识,促进海洋地质元素与现代建筑的融合,营建人文自然相融合的建筑文化氛围,培育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将广州海洋局南沙科研基地打造成南沙区具有地标性意义的海洋地质科研基地,广州海洋局发起此次“南沙海洋杯”设计大赛。大赛得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的大力支持,提交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我们华工建筑学院在建筑设计领域的高超水平。他表示,要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打造“产、学、研、用”的合作机制,提升海洋地质调查服务能力。

    据了解,大赛自2016年12月16日启动,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的积极响应和涌跃参加。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我国海洋地质调查事业发展历程,熟悉广州海洋局南沙基地的情况,参赛师生还实地进行了调研与考察。经过一个月的精心设计,截止2017年1月16日,参赛者共提交了作品22个,参与师生达70余人。

    2017年1月21日,来自国土规划、建筑设计、交通港口等专业的十四位专家参加了“南沙海洋杯”设计大赛评审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孙一民院长、广东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朱雪梅院长分别担任评审专家组组长与副组长。评出金奖一名,银奖两名、铜奖三名、优秀奖八名及鼓励奖八名。专家们表示,本次大赛的作品,结合广州海洋局南沙科研基地的特点,充分考虑了构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既具有现代的设计理念又保证了构筑物的实用性,对后期基地的深化设计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是海洋大国,广东是海洋大省,海洋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充满了无限的神奇色彩和魅力。通过本次大赛,不仅使学生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光荣和责任,培养了学生们热爱海洋、献身海洋的高尚情操,而且也为师生构筑了一个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

    颁奖仪式上,广州海洋局颁发给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最佳合作奖”。广州海洋局高级顾问李国胜通报了“南沙海洋杯”设计大赛进展及评奖情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宣布获奖作品并现场点评。

    广州海洋局基建办、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提交作品的师生参加了颁奖活动。

     

    颁发最佳合作奖 

    合影 

    活动现场

    “南沙海洋杯”设计大赛颁奖活动在广州举行

    2021年5月29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海洋地质六号”船第七次“海马冷泉”科考共享航次圆满完成各项调查任务返回广州。航次历时19天,搭载“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共下潜12次,顺利完成地勘项目任务以及来自国内不同单位的多项科考任务。

    在“海马”号ROV科研团队和航次科考队员的通力合作下,实现了需求统筹和效率提升,取得一系列联合创新成果。一是开展了海马冷泉区5个站位的ROV观测与取样、海洋生物调查、海水取样、沉积物取样等调查工作,再次在海马冷泉区探索到新的“冷泉”奥秘。二是“海马”号再次发挥了其强大的运载能力和海底精细作业能力,开展了大量的原位装置海底试验,包括原位微生物富集装置、深海原位培养装置、海底大生物原位固定装置、海底大生物原位转移装置等,有力支撑了“将实验室搬到海底现场”,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融合 。

    近年来,“海洋地质六号”船与“海马”号ROV配合作业已逐渐取代传统调查手段,成为广州海洋局在深海冷泉区开展海底精细调查的主力调查手段,显著提高了调查效率和整体技术水平,为地勘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手段支撑。

    本航次广州海洋局联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共11家单位70名科考成员开展了联合调查。

     

    “海马”号经过长达数小时的海底作业满载而归

    广州海洋局“海洋地质六号”船“海马冷泉”科考获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