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驰龙类足迹特写

    恐龙足迹面

    四道平行的驰龙类足迹

    6月18日,中美澳恐龙足迹考察队的专家学者宣布,他们在山东郯城发现了一大型恐龙足迹点,其品种和数量都非常丰富。在这批足迹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龙类足迹,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该类足迹的造迹者有群居的特性。

    横亘于临沭、郯城、东海、新沂四个县的马陵山,海拔不高,但状如奔马,恐龙时代的地层出露较好,一直延续到临沭岌山,在低矮丘陵里,第四纪耕土层之下几十厘米就可见白垩纪岩层。2015年,国内知名的恐龙猎人唐永刚与化石爱好者柳洋在该地探索时,意外发现了该地密集的恐龙足迹。为了研究这批珍贵的足迹,2017年4月,国内青年古生物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临沂大学古生物所教授王孝理等学者考察了这批足迹。

    一般来说,一个恐龙足迹点的恐龙足迹种类都是一两种,但山东郯城李庄足迹点的恐龙足迹却包括了肉食性恐龙留下的三趾型中型兽脚类足迹、小型兽脚类足迹、微小型兽脚类足迹,以及两趾型小型恐爪龙类足迹;植食性的窄间距蜥脚类足迹、宽间距蜥脚类足迹,以及鸟类足迹共7种类型,整体超过300个足迹。王孝理告诉记者,“此地恐龙足迹的多样性令人震惊,这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白垩纪恐龙公园!”

    在这些恐龙足迹中,最令学者兴奋的是四道并列的两趾型足迹,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两趾型足迹大多数属于恐爪龙类恐龙所留。恐爪龙类恐龙包括驰龙类与伤齿龙类,前者最著名的要属《侏罗纪世界》中那群凶猛的掠食者,后者则属于最聪明的恐龙物种。这类恐龙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长着大型弹簧刀般的第Ⅱ脚趾,在行走时并不与地面接触,于是就留下了两趾型的足迹。

    “它们每个足迹只有7~8厘米长,组成了四道行迹却始终保持平行状态,这是典型的群居性的体现。”邢立达告诉记者,“此前足迹学家发现的恐爪龙类恐龙足迹大多数是独行侠,只有一例是平行的行迹暗示着群居,这让古生物学者对科普读物与影视中,群居生活的伶盗龙(又译迅猛龙)打上了大大的问号,此次我们发现首例小型驰龙类确凿的群居性的证据,可以说为这个争议画上了句号。”

    这批足迹发现于较为潮湿柔软的古沉积物上,所以足迹的部分特征不是很明显。研究团队使用了三维摄影法为足迹化石制作了数字模型,使得足迹的轮廓、深浅一览无遗。经过详细研究,学者们最终将足迹归入猛龙足迹。据计算,这些小恐龙的体长约1米,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秒2.4米。

    “这里生活的恐龙太丰富了,最小的肉食恐龙只有50厘米,而最大的能达4米,它们穿梭在体长约9米、10米的大型植食性恐龙身旁,旁边还有群群古鸟在水畔觅食,此时一群小型驰龙类蜂拥而至,对一个观察已久的目标群起而攻之,是一部绝妙的恐龙世界大片!”世界权威的恐龙足迹专家马丁·洛克利教授深情说道。

    山东发现世界首例群体小型恐爪龙类足迹

     

     

    ■基本情况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东临鄱阳湖。公园面积500平方千米, 山顶平均海拔1200米。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景观”,2004年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之一。

     

    庐山以典型的中国大陆东部山地第四纪冰川遗迹、地垒式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遗迹所构成的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著称,其地貌与植物、文化、历史紧密相连。这里风景秀丽,森林茂密,飞流、峡谷、山峰、瀑泉齐备,风格迥异的异国别墅比比皆是,不同宗教和睦共处。从未间断的历史承载和丰厚的中西文化底蕴使它被誉为“人文圣山”。

     

    庐山的砂岩形成于8亿年前的海洋环境,那时候的庐山地区还是浅海。海沙经历沉积、胶结作用,再经过数亿年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巨厚、坚硬的砂岩。距今2亿年的时候,地球变得活跃起来,在平静的海湾下面,从地壳深处涌来一股强大的热流——岩浆,这股热岩浆一心想涌出地面,想把庐山地区这片美丽的海湾变成恐怖的火山。然而,厚实而又坚硬的砂岩把热岩浆压住了,不让它钻出地面,保护了美丽的地表环境。热岩浆虽然没能钻到地表,却把厚厚的砂岩地层顶得高高的,形成了巍峨的庐山。直到2000万年前,这股热岩浆才停止了疯狂的举动,不再往上涌了,静静地停下来、冷却,变成了花岗岩。

     

    距今300万年的时候,地球变得寒冷起来,进入了第四纪冰期时代。在高高隆起的庐山上,积满了厚厚的冰雪。在重力作用下,山顶上的冰雪开始向山脚下滑动起来,形成了冰川。冰川象河流一样,慢慢流向庐山四周,巨大的冰流在运动过程中,对庐山产生了剥蚀作用,冰川流经的路径形成了冰谷——U型谷,冰川的源头形成了许多冰斗、悬谷、角峰等特殊地貌。

     

    ■特色景观

     

    芦林湖

     

    芦林湖位于海拔1040米的东谷芦林盆地,四周群山环抱,苍松翠柏,景致优美。此处原是芦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芦林谷地,介于玉屏、星洲两峰之间。1954年在二峰间筑坝蓄水,次年建成。大坝高32米,长120米,宽12米,全湖面积约9万平方米,蓄水120万立方米。芦林湖所蓄之水为庐山牯岭镇1.3万居民的主要水源。

     

    五老峰

     

    五老峰地处庐山东南,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此,人们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称为“五老峰”。它根连鄱阳湖,峰尖触天,海拔1358米。五老峰陡峭挺拔,其东南面绝壁千仞,陡不可攀,而西北坡地势较缓,游人可循小道爬坡登山。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在这里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西谷冰川U形谷

     

    庐山上保存较好的冰川U形谷主要有王家坡U谷、大校场U谷、东谷U谷、西谷U谷、七里冲U谷、石门涧U谷、长垅涧U谷等。王家坡U谷位于庐山南侧,长达4000多米,宽约700米,横断面呈U字形,纵断面略呈阶梯状,上段相对较窄,下段相对加宽。U形谷内发现有较为典型的冰川条痕石,冰川条痕石的漂砾直径大于5米,略成五角形,由坚硬致密的石英砂岩构成,其上共发现有5条冰川条痕。

     

    大校场U谷位于女儿城刃脊与长埂刃脊之间,末端接芦林冰窖,有冰川堆碛物,底部发现有冰川作用挤压和碾磨而成的岩粉。1986年,国际第四纪联合会秘书长施鲁克特博士在此发现有炮弹状和熨斗状的砾石及冰川条痕石,认为这里与阿尔卑斯地区的冰川沉积的特征是完全一致的。

     

    岩溶洞穴

     

    区域内已发现的主要岩溶洞穴有6处。彭泽的龙宫洞与庐山的猴洞为一类,系由5.6亿年前的寒武纪泥质条带石灰岩被溶蚀而成。已开发的龙宫洞规模巨大,钟乳石内涵丰富多彩,洞长2.7千米,是一条别具特色的地下艺术长廊。猴洞正在开发,洞长近千米,其旅游价值远不如龙宫洞。九江县已开发的狮子洞与龙洞及瑞昌新发现的横港洞为一类,系由2.5亿年前的早二叠纪厚层石灰岩被后期地下水溶蚀而成。狮子洞分三层,钟乳石较发育,构成了40多个主要景点。龙洞位于湖口大桥西端,尚未开发。横港洞规模巨大,有一定的开发远景。九江县已开发的涌泉洞,由中下三叠纪白云质石灰岩被地下水溶解而成,洞体有三层,石笋、石柱、石幔、石帘样样齐全,构成了32个主要景点。

     

    ■经验推广

     

    2005年,庐山完成了世界地质公园数据库建设,网站通过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北京地质遗产办公室官方网站进行发布。2006年,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2011年7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科研基地在庐山挂牌,将长期在庐山进行有关科研教学活动。

     

    自2004年以来,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每年暑期都举办一期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普及地学知识。2011年,举办了“两岸三地大学生科技文化夏令营”。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生实习基地,每年的暑假,大量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同专业的学生到庐山实习。

    走进庐山世界地质公园

    基础与支撑、务实与合作、互信与共赢,这是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给记者印象最深刻、最直观的几个关键词。

    屈指一算,从2015年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至今,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作为今年大会议程中与国际矿业部长论坛、企业高层(CEO)论坛以及新设置的“一带一路”矿业合作论坛并列的四大高层论坛之一,在近几年矿业形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该论坛的举办更加凸显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对支撑矿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据了解,本届论坛依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邀请了尼日尔、尼日利亚、蒙古、加拿大、伊朗、摩洛哥、几内亚、苏丹、阿根廷、秘鲁等11个国家的矿业部副部长、非洲地质调查联盟主席和地质调查局局长、副局长等有关领导人作主旨发言,围绕各国和全球的地质矿产矿业政策、矿业投资机会、地学合作展望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介绍,表达了加强国际地学合作研究和地质调查国际合作的积极愿望。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论坛。他表示,各国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本国有关情况的同时展望了地区合作的未来,提出了推进国际矿业发展的真知灼见,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论坛。

    地质调查支撑矿业发展

    “我相信,随着未来基础地质工作的不断成熟,我们的矿业开发效率也会有显著的提高。”秘鲁地质矿产与冶金研究院院长奥斯卡·胡博特·博穆伊·维拉德在介绍秘鲁地质矿产与矿业投资机会时表示。

    据了解,秘鲁矿产资源丰富,其矿业开发历史悠久。2009年4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秘鲁地质矿产冶金院签署了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合作协议框架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与秘鲁地质矿产冶金院分阶段开展了地质与地球化学填图、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地质填图、成矿地质背景对比研究、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合作,取得的成果也得到秘鲁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肯定。

    有专家表示,秘鲁是南美洲的矿业大国,随着中秘地学合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双方的合作基础已经非常牢固,这十分有利于双方的优势互补,不管是在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的学习交流方面,还是在促进矿业合作及合理高效开发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阿根廷地质矿产调查局局长胡里奥·里奥斯·戈麦斯表示,该国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巨大的开采潜力,同时还具有很强的与其它国家和组织合作的意愿。他认为,开放的合作环境对于阿根廷矿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阿根廷在地学方面的合作始于2010年。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与阿根廷地质调查局在阿根廷开展了地球化学填图和资源潜力评价合作项目,建立了地球化学数据库,引导中资企业在该区登记探矿权,为阿根廷培养了一批地质、化探的专业技术人才。

    据胡里奥·里奥斯·戈麦斯透露,阿根廷下一步有一个“宏伟的计划”,将与中国共同开采该国的锂矿和盐湖资源,并希望在钾盐、萤石矿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合作。“我们需要一起合作交换成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还需要一起进行开采可行性计划的评估。”他表示。

    对于地质调查工作薄弱,矿业开发程度尚低的尼日尔、尼日利亚、苏丹、摩洛哥、蒙古等国来说,更需要强调基础地质工作对于其矿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非洲地质调查联盟主席、尼日利亚地质调查局局长亚历山大·恩杜布斯·魏哥布表示,目前非洲地调联盟正在参考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某些做法,拟在非洲国家之间形成统一的地质工作标准,统一地质调查数据、成果信息等的生成标准,以求非洲国家之间能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推动非洲大陆的矿业发展。

    地学研究推动矿业进步

    国际地科联(IUGS)主席成秋明在论坛上详细介绍了IUGS正在推进的一些地球科学国际合作项目的情况。他表示,国际地科联有非常独特的机会,可以和不同学科进行合作,解决非常复杂的地球科学的问题,包括能源、资源、环境以及自然灾害等问题的研究,最终目标就是要推动国际协作、推动全球性地质问题的研究,解决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科学问题。

    “目前,全球地质工作机构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包括模拟、观测、检测的数据,还有来自太空、深海、地球深部的数据等等,并且人们正在利用这些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成秋明表示,国际地科联非常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数据,根据有关协议开放国家间的地质大数据共享,推动社会科学家、地质科学家及工程师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推动矿业的发展。

    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助理副部长玛丽安·坎贝尔·贾维斯则在发言中表示,公益性的地质资料对于矿业发展的支持非常重要。她表示,地球科学是加拿大基础地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公众如果可以便捷地得到相关的地图或其它地质信息,能够有效减少加拿大地球科学方面的风险。

    与会人员专心致志地聆听发言。

    据了解,加拿大的矿业开发十分注重相关社区的共同发展问题,有关法律要求矿业开发必须保证相关社区能够通过矿业的发展得到最大的好处、最大的发展和有效的环境保护。玛丽安·坎贝尔·贾维斯表示,地球科学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确保这些条款的出台是基于科学证据的。同时,地球科学研究也能帮助矿业开发方明确矿山在勘探、开采,一直到最后的关闭之中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目前,加拿大也正在探索创新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找到新的地球探测工具,拓展地学研究的领域和深度,以求对未来的矿业勘查开发起到推动支撑作用。

    加强合作共享发展

    论坛结束后,王研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阿根廷签署了化学地学大科学计划和全国地球化学填图,锂矿、地热资源调查的项目合作协议,与伊朗签署了海洋地质调查和岩溶、水文地质研究项目合作协议,还分别与尼日尔和苏丹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据了解,自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与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开展了100多个合作项目。

    王研表示,虽然目前全球矿业出现回暖迹象,但是复苏之路并不平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促进矿业复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源于相同的目标、共同的设想,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相关国家地调机构签署谅解备忘录和项目合作协议,是合作的开始也是关键的一步。

    王研指出,当前,新工业革命正在孕育,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来看,以全球变化地球各层圈相互作用研究为核心,推进多科学综合与集成成为共识,创新驱动为推进传统地质科学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的现代地球科学转变提供了机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则为矿业开发理念、方法手段、重大变革提供了契机。而现代地球观测和探测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快速发展,人类对于地球、海洋乃至太空的探测将变得越来越容易一些,进而有可能形成从空中到地面,从地球表面到深部,从地球到太空的立体探测技术体系,极大地提高探测深度、精度和广度,进而大幅度提升拓展矿产勘查、矿山采掘的能力和范围。

    “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务实精诚合作促进各国地质调查机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谱写全球矿业发展新篇章。”王研表示,下一步,如何加强双方和多方矿业企业合作,建立长期沟通合作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经验交流,增强战略合作与互信,加快矿业共赢发展,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和面临的艰巨任务。同时也应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矿业发展一定会迎来灿烂美好的明天。

    各国相关领域代表发言。

    公益地质:推动矿业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