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自1924年葛利普提出“华夏古陆”概念以来至今百年,地质学者们在华夏地块的构造演化和构造属性认识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和巨大进展,但也争议不断。华夏地块保留了新元古代以来丰富得多块体俯冲增生、碰撞拼合和多期造山记录,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造山作用的热点地区之一,其造山作用的性质和动力学机制有陆内造山、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等不同的认识。同时,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拼合时限与方式及二者在全球超大陆演化和重建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等重大科学问题,也需更进一步的探索。

    在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者共同实施地质联合基金“华夏地块重要构造带和沉积盆地演化及其对早古生代造山过程的制约”项目的过程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刘欢副研究员等对华夏地块武夷地区的前寒武纪变火山岩-沉积岩进行研究,发现沿南平-宁化构造带普遍发育一套770~720 Ma的弧火山岩,区域内沉积岩具有与弧火山岩相似的单峰碎屑锆石年龄、Hf同位素值和一致的全岩主微量特征,其物源来自弧火山岩。该套弧火山岩-沉积岩的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等特征与扬子地块周缘特别是江南造山带中同期的岩浆岩-沉积岩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表明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在770~720 Ma期间尚未拼合,两者具有各自独立的演化特征,其在Rodinia大陆演化中可能分属不同的地理位置。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的联合资助,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SCI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

    图1 (a)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新元古代同期岩浆岩-沉积岩锆石Hf同位素和二阶段模式年龄特征具明显差异性;(b)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南华纪(770-720Ma)在Rodinia大陆中所处位置不同;(c)华夏地块南华纪弧火山岩-沉积岩的成因模式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华夏地块前寒武纪...

    白乃庙岩浆弧作为中亚造山带东南缘最重要的岩浆弧之一,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其构造属性及与华北陆块的弧陆汇聚方式尚存争论。传统上,白乃庙岩浆弧被认为是一个位于华北北缘的安第斯型陆缘弧,具有与华北陆块一致的结晶基底,形成于古亚洲洋向华北北缘的俯冲。然而,这与华北北缘早古生代的被动陆缘沉积特征相矛盾。为此,也有学者提出其是一个外来岛弧地体。针对这一问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马收先、王宗起、张英利等,对赤峰地区早泥盆世碎屑岩开展综合物源研究。

    磨拉石角度不整合于造山带之上,记录了造山带内不同构造单元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历史。通过磨拉石物质组成时空变化的研究,可以限定造山带内块体岩石组成、拼合时间以及构造属性。为此,马收先等详细分析了四道杖篷和前坤头沟剖面的古水流、碎屑岩成分、碎屑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并与前人已发表的白乃庙岩浆弧带数据相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四道杖篷剖面物源来自白乃庙岩浆弧,前坤头沟剖面则来自白乃庙岩浆弧和华北陆块的混合物源。前者碎屑锆石普遍发育核幔结构,核部年龄由2357-444Ma的十余个年龄峰组成,边部年龄为444±8Ma,明显不同于华北基底年龄特征(~1.85和~2.52Ga),表明白乃庙岩浆弧是一个外来岛弧地体。结合弧岩浆活动与赤峰地区早泥盆世碎屑岩时代,将白乃庙岛弧与华北北缘碰撞时间限定为430-410Ma。同时,该研究暗示,在弧陆碰撞后期于白乃庙岛弧北侧可能存在俯冲极性反转。

    岩浆弧是形成斑岩型铜钼矿的主要构造单元,白乃庙大型铜钼金矿就位于该岛弧带内,该研究为白乃庙岛弧带内斑岩型铜钼找矿工作提供了方向,非华北基底区的早古生代斑岩体周围将是未来的找矿目标区。

    Fig. 13

     

     白乃庙岛弧构造演化模式图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期刊Tectonics (Ma S.X., Wang Z.Q., Zhang Y.L., Sun J.X., 2019. Bainaimiao Arc as an Exotic Terrane Along the Northern

    资源所对赤峰地区早泥盆世碎屑岩开展的综合物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