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国地质学会近日开展了第九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评奖活动。经过严格的评选程序,14位优秀的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分设地质科技研究者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教师奖。此次评选的14名获奖者中,孙有斌等6位同志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李常锁等7位同志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郭颖同志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

    黄汲清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国内外地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生前特别关注青年地质人才的培养。

    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是我国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之一,这一奖项主要奖励45岁及以下,在地质科学领域有创造性科学成就或在地质勘查及地质教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质工作者,该奖项已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每两年颁发一次。

    附获奖名单:

    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孙有斌,1973年10月出生,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风尘沉积、古季风演化及粉尘源区干旱化研究,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季风-干旱环境的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揭示出太阳辐射、冰量和CO2变化及大西洋经向环流对轨道-千年尺度东亚季风变率的影响,确定了冰期-间冰期黄土物源变动与大气环流强度变化的关联。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EPSL、QSR等国际刊物上,已发表SCI论文80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32篇),论文被SCI引用3400余次,高被引指数(H-Index)为32。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部973项目二级课题、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2010年)、刘东生青年地球科学家奖(2011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排名第2)。

    郭华明,1975年9月生,水文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文地质学学科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员,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主编、Applied Geochemistry副主编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霍英东基金项目等3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2项。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原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7年)等,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07年)。郭华明紧密围绕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和治理技术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典型水文地质单元高砷地下水的分布演化规律,发现了一些典型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矿物相转变是控制地下水砷分布的重要过程;从水文地球化学和微生物学相结合的角度,揭示了地下水系统砷释放的铁氧化物和吸附态砷的微生物还原机制;定量描述了含铁矿物形成和转变对砷的吸附机理,发现内层络合的砷‐铁配位方式是关键吸附模式,揭示了与砷配位的铁原子数越多砷吸附量越大的微观机理。

    郭威,1979年11月出生,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勘察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59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71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吉林大学李四光地学优秀青年教师奖。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为我国首次钻取陆域水合物和成功试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了局部化学法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技术,地下原位成功开采出油页岩油,标志着我国油页岩资源利用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黄雨,1973年4月出生,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Engineering Geology》等4本国际期刊编委、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黄雨长期从事重大工程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与防治研究,揭示了地震触发土体大变形流动的时空演化规律与致灾机制,构建了相关高性能计算模型,较好实现了灾害全过程的模拟与评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出版英文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72篇、EI论文5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

    朱东亚,1975年10月出生,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研究员,主要从事沉积储层以及流体与成藏机理研究。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石化科技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任务)10余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21篇。2014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此外,朱东亚还阐述潮坪-泻湖-高能滩相白云岩体系白云岩化机制和多级次岩溶储层发育动态过程;揭示深部流体作用下孔隙发育和保持机理,预测塔里木盆地断裂-热液区域深层-超深层优质储层持续向深部拓展;建立天然超临界CO2-油耦合成藏模式,论证苏北盆地深层栖霞组为有利勘探目的层。

    王晓梅,1977年6月出生,油气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近十年主要从事中国元古代黑色页岩沉积环境、生物种群和生烃潜力评价等基础研究,发现地球轨道力控制了元古代烃源岩发育的旋回性,首次计算14亿年前的大气氧气浓度(PAL)高达4~8% PAL,重建最古老的最低氧化带海洋。在国内外一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EI收录34篇,SCI统计引用293篇,其中他引258篇;CSCD统计引用213篇,其中他引197篇,(合作)发表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授权1项。相关成果获省部级奖4项,2015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银锤奖,2016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称号。

    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李常锁,1976年3月出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现任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野外一线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热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在山东省水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济南泉水保护、服务地方经济、地矿科技创新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李常锁主持完成的“山东省1∶25万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系统深化了对山东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演化规律的认识,成果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通过多项与济南泉水保护相关的研究,重新识别了泉水形成机理、水环境演化规律、定量评价了影响济南泉水喷涌的因素,重新划定了济南泉域边界。

    近20年来,李常锁先后主持及参加完成了30多个省部级科研与生产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5篇)。曾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7年度“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王小军,1997年7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勘查专业,201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委员、院长。

    王小军先后负责完成了中石油和新疆油田分公司等科技攻关项目或课题17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局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1本,获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学术论文21篇。2006年被新疆油田授予“勘探方案优秀设计者”等称号,2013年负责编制的《克拉玛依油田金龙2井区块二叠系油藏评价井部署意见》方案获“评价部署优秀方案”。2017年被《新疆石油地质》杂志聘为编委,2017年被克拉玛依校区石油专业指导委员会聘为委员。王小军同志带领的研究团队相继被授予自治区级“青年突击队”、集团公司“科技工作创新团队”、克拉玛依市“工人先锋号”、“五四红旗团(青)支部”等荣誉称号。

    胥燕辉,1974年12月出生,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胥燕辉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大型地质勘查项目,取得了重大地质找矿突破,尤其是在冀东铁矿勘查中成果显著,提交了多个大型及特大型铁矿,累计提交铁矿资源量近30亿吨,并系统研究了冀东铁矿成矿规律和有效的综合勘查技术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曾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中央企业青年五四奖章、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康世虎,1977年9月出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地勘一处处长,研究员。

    多年以来,康世虎一直坚守在野外生产一线,致力于二连盆地铀矿勘查与科研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了20多个铀矿勘查项目,发现了超大型、大型等多个铀矿床。主持发现了以哈达图大型铀矿床为代表的重大找矿成果,单孔最高平米铀量达63.77kg/m2,创造了二连盆地铀矿勘查史上单孔平米铀量最高记录。提出了多项创新性认识,建立了“哈达图式”铀成矿模式。

    康世虎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中核集团公司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成果奖一项,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张会琼,1982年12月出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科技处处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中心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张会琼长期工作在地质调查以及科技管理一线,主要从事成矿规律、找矿预测及地质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项目1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3项,“358”找矿成果一项。2017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公开发表文章34篇,著作1部,在新疆哈密卡拉塔格等矿山深边部找矿预测,探索创新矿产资源基地地质-环境-技术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地质调查等地质科技创新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李鸿睿,1976年4月出生,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本科学历,现任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地质矿产勘查所所长。

    李鸿睿先后参与或主持完成了10多个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项目。发表论文10篇(第一作者4篇、CSCD收录一篇)。

    此外,李鸿睿还先后获得2018年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成果奖、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第九届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甘肃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甘肃省技术标兵、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最美地质队员”、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奖项和荣誉。

    傅志斌,1973年12月出生,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专业研究和工程实践,在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工程、软土和超软基加固技术及设备研制、岩土文物保护勘察与治理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主持项目获国家、行业和北京市优秀勘察设计奖7次,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次,詹天佑大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各1次。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5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次。主编、参编各类规范标准9部。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全国优秀总工程师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茅以升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青年奖等荣誉。北京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住建部勘察设计行业“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起草人,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公告主要完成人,全国勘察设计行业2010-2018年各年度发展研究报告编撰委员。

    教师奖

    郭颖,1973年3月出生,宝石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并完成科研项目2项,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1项、北京市专业建设项目1项,出版专著20余部,光盘14张,编写并出版教材3部,包括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2部,独立完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获得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高等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首届青年教学名师奖;中国地质学会优秀科学传播专家(3次);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高校),文史组一等奖、最佳教案奖、最佳教学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五四奖章等。

    此外,郭颖还开展以宝玉石颜色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出了宝石颜色比对的新方法,据此,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包括SCI论文9篇、SCIE论文1篇、国际EI论文26篇;专心教学,并发表教学法论文10余篇;投身科普,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多种媒体中发声。

    中国地质学会大力表彰举荐科技人才

    近日,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科研团队在中国西藏东部昌都市冻多村中侏罗统东大桥组发现两处重要恐龙足迹化石点,其中一处是目前已发现世界最小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古生物学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

    本次在冻多地区新发现的两个足迹点包含早期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的足迹记录。第一处遗迹化石点为三个连续的大型兽脚类恐龙足迹构成的一条行迹,为实雷龙足迹科Eubrontidae;第二处遗迹化石点为尺寸较小的、孤立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副雷龙足迹未定种Parabrontopodus isp,足迹大小从8.8厘米到15.5厘米不等,与有史以来最小的蜥脚类足迹相当,造迹者体长约2-3米。兽脚类恐龙足迹属于实雷龙足迹科,这些大型兽脚类恐龙足迹在该地区较为罕见。

    本次发现的新化石证据进一步强化了之前的假设,即中国西南地区东部作为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动物群以蜥臀目恐龙为主。从遗迹化石组合来看,包括藏东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中侏罗世恐龙动物群以蜥脚类为主导。这些新纪录拓宽了昌都蜥脚类足迹的大小范围,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较小的蜥脚类恐龙,为蜥脚类的早成性和年龄隔离提供了证据。

    西藏昌都发现世界最小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

     

    周恳恳,男,37岁,博士,专业技术八级,成都地调中心能源地质室副主任。专业方向:沉积地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在滇西成矿带龙川江盆地取得找矿突破,形成南方首个达中型规模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产地;首次完成西南地区放射性异常煤田钻孔统计数据库并编制完成西南含煤岩系放射性分布系列图件;率领成都中心古地理团队编制完成新一轮“中国震旦纪-新近纪岩相古地理图”,在华南构造-盆地演化方面取得创新性认识。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在龙川江盆地取得的铀矿找矿突破,不仅为滇西特提斯带赋铀盆地群的深入勘查和规模性找矿发现奠定了基础,更直接引导了中断多年的商业性勘查跟进。2018年下半年,中核集团二八〇研究所在地质调查成果区周边跟进部署实施了钻探查证工作,并向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表达了后续合作意向。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提出了滇西特提斯铀成矿带以主岩沉积相、铀源、成矿驱动三要素为抓手的“构造-相控矿”思路,为引导同类矿床发现和新区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古地理编图实践,参与提出了“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油气基本地质条件”的认识论,将岩相古地理纳入油气页岩气勘探方法体系(已发表专著),推动了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牵头组建以成都中心为首、核工业和煤田单位参与的西南铀矿调查团队,打通专业界限,建立了铀矿资料-技术-人才共享平台;带领成都中心岩相古地理团队、铀矿地质调查团队,于2011-2014年、2016-2018年连续获得中心项目考评前五名;团队先后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3名,出版专著三部、发表论文40余篇,在国内地学界形成一定影响力。

     

     
    周恳恳

     

    王涛,男,59岁,博士,专业技术二级,地质所离子探针中心主任。专业方向:构造地质、花岗岩与地壳演化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提出专题填图,组织构建基岩区填图方法体系;发现和确定了一批岩浆事件,解决重要造山带花岗岩年代学格架和构造演化问题;编图建库,从中国及亚洲视野,勾画出构造岩浆演化及陆块聚散基本框架。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填图试点,总结方法,多次开展培训讲座。形成了一批填图专家队伍,初步完成了填图指南编写;花岗岩数字化编图与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同位素填图与深部物质探测成果产生影响国际影响。成功申请到IGCP662。已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70余篇。以第一作者获得部科技一等奖、地调局一等奖、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进展等。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引领构建新的填图方法体系;花岗岩数字化编图与研究,为推动、实现大数据、数字化编图和研究三位一体起到了先行作用,提供了范例;花岗岩同位素填图与深部物质探测,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这方面的研究。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培养博士后6名、博士8名、硕士12余名。形成了花岗岩与构造研究团队,一名成为博士导师。依托工程,推动填图和科研融合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多次组织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培训会。

    王涛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与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徐莉博士等,在河南省栾川县秋扒乡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一种新的阿尔瓦兹龙类恐龙化石,命名为张氏秋扒爪龙(Qiupanykus zhangi);属名指化石发现于秋扒乡,种名赠给对栾川恐龙化石调查、发掘和保护做出巨大贡献的张栓成先生。张氏秋扒爪龙有以下特征:后部荐椎腹面发育明显的脊;前部尾椎体横突位于椎体的中部;肠骨的耻骨关节面收缩弱化呈球节状;胫骨的腓骨嵴大而呈四边形;功能性荐椎部分由6节荐椎体和2节尾椎组成;远端尾椎椎体侧面可见一小气孔。

    张氏秋扒爪龙骨骼化石与恐龙蛋壳保存在一起,存在以下三种可能性:一是纯属偶然,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二是该恐龙蛋是张氏秋扒爪龙所下;三是该恐龙蛋不是张氏秋扒爪龙所下,蛋壳是被其破坏的。研究发现秋扒爪龙体重约515g,而恐龙蛋重约1136g。另一方面,蛋皮表面结构研究表明该蛋皮属于窃蛋龙类的蛋。此外,秋扒爪龙具有短小粗壮、只有一个拇指并且爪子锋利等独特的前肢结构。基于以上证据,第三种可能性可更好解释二者保存在一起的原因,即张氏秋扒爪龙是用自己锋利的爪子破坏了恐龙蛋,它们可能是食蛋者。

    阿尔瓦兹龙类恐龙是高度特化的非鸟兽脚类恐龙,身体娇小、腿细长、适于奔跑,曾被视为失去飞行能力的鸟类。世界上第一例阿尔瓦兹龙类恐龙发现于蒙古,此后陆续在欧洲和美洲亦有报道。张氏秋扒爪龙是目前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年轻的阿尔瓦兹龙类恐龙。研究表明,阿尔瓦兹龙类恐龙可能才是真正的“偷蛋家族”,以窃蛋龙类的蛋为食的可能性极大。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中国地质》《China Geology》英文版。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2019)及地调项目(20160126)的联合资助。

    image001 (2)

    秋扒爪龙骨骼及线条图

     

    张氏秋扒爪龙(Qiupanykus zhangi)复原图(赵闯 绘)

    中国河南栾川发现新的阿尔瓦兹龙类恐龙化石

    南京大学杜培军教授于1月13日到地调局沈阳地调中心开展“高光谱遥感地质应用进展及若干思考”讲座,沈阳地调中心相关技术领导、勘查技术室全体成员、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教学讲座。

    杜培军教授从“高光谱国内外遥感应用现状”、“高光谱图像处理技术进展”、“综合先进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随后,杜培军教授弟子郑鸿瑞博士讲解了“戈壁覆盖区全级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地质应用初步探讨”,详细展示了利用SAR数据在覆盖区的应用技术和应用成果。此次授课让大家对最前沿的高光谱遥感技术进展及SAR数据在覆盖区的应用有了全面的了解。

    沈阳地调中心相关技术人员与杜培军教授、郑鸿瑞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此次讲座不仅为沈阳地调中心遥感技术人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更好的推进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东北区域的应用工作,并促进了行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杜培军教授为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卫星测绘技术与应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IEEE高级会员,IEEE GRSL副主编,已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8部。先后担任JURSE、WHISPERS、EORSA、IEOAs、IAPR-PRRS等国际学术(程序、组织)委员会副主席或共同主席。

     

    沈阳地调中心邀请南京大学杜培军教授讲学

    8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邀请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编辑、记者滕艳来所开展了新闻、信息写作培训,各部门信息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培训期间,滕艳针对中国国土资源报地调版版面需求及青岛海洋所工作特点,结合编辑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授课。期间结合青岛海洋所以往刊发稿件,重点讲解了“研讨会”、“项目评审”、“来访调研”“科普工作”等常见新闻稿件的写作要点。她指出,在研讨会新闻稿件的写作中要善于运用各类讲话稿,并对其中主要内容加以利用,同时,需要把主要专家学者的学术意见集中起来;在项目评审类稿件要把项目获取的进展和主要成果表达清楚,要对成果部分适当进行展开、解释和阐述;不能简单地使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句进行成果描述。此外,在新闻宣传方面要不断的挖掘我所取得的新认识和新理论,要善于将已发表论文中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改编为通俗易懂的新闻稿件,不断提升专业研究所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最后,她强调新闻稿件一定要坚持送审制度,加大对新闻稿件的审核力度,注意核对引用的资料的真实性,要熟知本单位的各项涉密事项,杜绝新闻稿件的失、泄密风险。

    通过此次培训,强化了青岛海洋所信息员队伍的新闻敏感性,使之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和选材立意的方法,这为进一步提升新闻宣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老师授课

    座谈交流

    青岛海洋所开展新闻和政务信息写作培训

    塔北隆起作为塔里木盆地油气最富集的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研究备受关注。由于盆地内地层埋深大、剥蚀程度高、钻井资料少,对塔北隆起形成时间存在古生代加里东运动中晚期-海西运动早期(康玉柱,1985;谢晓安,1986;徐国强等,2005;邬光辉等,2009;何碧竹等,2015;刘长磊,2018;Lin et al., 2012;Li et al., 2015;刘长磊等,2018)、震旦纪-寒武纪之交的泛非运动(邬光辉等,2012)、新元古代(汤良杰等,1999;汪新文和陈发景,1997)等不同的认识,对深层油气勘探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此外,塔北隆起可能记录了古元古代、新元古代一系列区域构造和盆地沉积充填事件(Wu et al., 2016, 2018)。

    地质力学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吴林、冯兴强研究团队聚焦塔北隆起的起源问题,系统梳理了隆起及周缘碎屑岩年龄数据(5件最新样品、54件已发表样品),从沉积盆地源汇关系的角度分析锆石年龄数据的时间、空间分布,结合深部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厘定物源供给关系,明确了塔北隆起的起源及元古代盆山格局。此项研究成果不但可以为超大陆重建提供盆地响应证据,对指导超深层古老层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图1 塔里木盆地及周缘构造地质纲要图

     图2 塔里木北部超深层楔形地质结构

     图3  塔里木北部新元古代盆山演化格局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首次在塔里木北部温宿地区、尉犁地区发现新元古代沉积序列。

    (2)发现塔北隆起及周缘碎屑岩锆石年龄在时空分布上呈规律性迁移:在同一时期(如拉伸纪、成冰纪和埃迪卡拉纪),从周缘到古隆起核部,新元古代锆石比例减少,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锆石比例增加;在同一位置,从拉伸纪到埃迪卡拉纪,新元古代锆石比例减少,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锆石比例增加。深部地震剖面同时解析,古隆起周缘发育新元古代楔形地层、超覆结构。因此锆石年代学和地层结构一致指示,塔北隆起长期存在,且为周缘提供碎屑物源。

    (3)提出了塔里木北部存在两期元古代造山事件。古元古代造山带始于约1.9–1.8 Ga,终止于约1.8 Ga。新元古代造山带始于约900–740 Ma,终止于约600 Ma,新元古代盆山格局受控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边缘裂解过程。两期造山带继承演化为现今的塔北隆起。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2158)和中石油“十四五”科技专项(2021DJ05)的联合资助。研究成果得到了赵国春院士和审稿专家一致认可,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

    Lin Wu, Xingqiang Feng, Shuwei Guan, Guangyou Zhu Haijun Yang. 2022. Proterozoic basin–orogen framework in the northern Tarim Craton, China. Precambrian Research 373, 106627. https://doi.org/10.1016/j.precamres.2022.106627.

     
    地质力学研究所在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起源方面取得新...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研发的“不含氧矿物包裹体水提取系统及其应用和应用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19 1 0698726.X。 

    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是成矿流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封存在主矿物中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成矿流体。通过测定其氢、氧同位素组成,可用于研究矿物形成时成矿流体的来源及演化过程。目前,用于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测定的矿物主要是含氧矿物,如石英、方解石、云母等,但在部分金属矿床中,这类含氧矿物(也是脉石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仅代表矿床成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流体,与形成主要金属矿物时的流体可能存在不同。通过测定不含氧矿物(如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萤石等)中流体包裹体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能更深入研究金属矿床完整的流体演化过程。

    该项技术通过不含氧矿物包裹体水提取系统富集包裹体水,再使用EA-IRMS在线分析的方法,快速、高效的同时测定不含氧矿物包裹体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并成功应用于湘西茶田汞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研究,文章已发表在地质学报(英文版)上(链接:http://www.geojournals.cn/dzxbe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1endzxb05032&flag=1)。

     

     
     
    武汉地调中心“不含氧矿物包裹体水提取系统及其应用...

    白乃庙岩浆弧作为中亚造山带东南缘最重要的岩浆弧之一,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其构造属性及与华北陆块的弧陆汇聚方式尚存争论。传统上,白乃庙岩浆弧被认为是一个位于华北北缘的安第斯型陆缘弧,具有与华北陆块一致的结晶基底,形成于古亚洲洋向华北北缘的俯冲。然而,这与华北北缘早古生代的被动陆缘沉积特征相矛盾。为此,也有学者提出其是一个外来岛弧地体。针对这一问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马收先、王宗起、张英利等,对赤峰地区早泥盆世碎屑岩开展综合物源研究。

    磨拉石角度不整合于造山带之上,记录了造山带内不同构造单元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历史。通过磨拉石物质组成时空变化的研究,可以限定造山带内块体岩石组成、拼合时间以及构造属性。为此,马收先等详细分析了四道杖篷和前坤头沟剖面的古水流、碎屑岩成分、碎屑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并与前人已发表的白乃庙岩浆弧带数据相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四道杖篷剖面物源来自白乃庙岩浆弧,前坤头沟剖面则来自白乃庙岩浆弧和华北陆块的混合物源。前者碎屑锆石普遍发育核幔结构,核部年龄由2357-444Ma的十余个年龄峰组成,边部年龄为444±8Ma,明显不同于华北基底年龄特征(~1.85和~2.52Ga),表明白乃庙岩浆弧是一个外来岛弧地体。结合弧岩浆活动与赤峰地区早泥盆世碎屑岩时代,将白乃庙岛弧与华北北缘碰撞时间限定为430-410Ma。同时,该研究暗示,在弧陆碰撞后期于白乃庙岛弧北侧可能存在俯冲极性反转。

    岩浆弧是形成斑岩型铜钼矿的主要构造单元,白乃庙大型铜钼金矿就位于该岛弧带内,该研究为白乃庙岛弧带内斑岩型铜钼找矿工作提供了方向,非华北基底区的早古生代斑岩体周围将是未来的找矿目标区。

    Fig. 13

     

     白乃庙岛弧构造演化模式图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期刊Tectonics (Ma S.X., Wang Z.Q., Zhang Y.L., Sun J.X., 2019. Bainaimiao Arc as an Exotic Terrane Along the Northern

    资源所对赤峰地区早泥盆世碎屑岩开展的综合物源研究...

    2020年4月21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地质(英文)》(China Geology)被美国《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子库—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 )收录(下图,科睿唯安集团网站http://mjl.clarivate.com/ 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可全文检索)。《中国地质(英文)》成功入选ESCI数据库,标志着国际地学界和出版界对本刊学术质量和发展潜力的认可,初步实现了局党组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国际知名、国内权威,具有综合性、创新性、权威性的地质科学期刊”的目标要求。

     

     

    《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由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集团主办,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库之一,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公认的具有最高水平的数据库。该数据库由8个子数据库组成(见下图),其中与科学技术有关的为3个:SCIE(科学引文索引)、ESCI(新兴资源引文索引,2015年11月推出)、CPCI-S(科学会议录索引),其他均为社科与人文艺术有关的子库(SSCI、A&HCI、BKCI-S、BKCI-SSH、CPCI-SSH)。

    2020年,科睿唯安集团Web of Science 选刊部门经全球遴选、审查与评估,《中国地质(英文)》入选ESCI数据库。ESCI数据库主要收录在学术领域已经具有地区性影响力的期刊,从而扩大Web of Science期刊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和评价规模。ESCI是SCI数据库的预备队,是重要的SCI期刊备选数据库,据悉2018年中国大陆共有15种期刊被SCI数据库收录,其中有12种期刊为ESCI期刊。下一步,《中国地质(英文)》论文的母语化水平、学术质量(影响因子)及国际影响力如有进一步提升,即可进入SCIE(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成为名副其实的SCI期刊。

    据统计,截至2020年4月21日,ESCI数据库收录全球期刊7644种,其中中国大陆学术期刊82种(仅占中国大陆6400种学术期刊的1.28%)。

    《中国地质(英文)》创刊两年以来,还取得了如下进展:

    一、除被美国《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子库ESCI收录外,本刊还被其他26家国内外数据库和科研院校及图书馆收录(见附表)。

    二、本刊登载的以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为主题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地质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已有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80个国家的读者上网浏览下载本刊文章,有关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果(《The first offshore natural gas hydrate production test in South China Sea》)、中国新发现的恐龙化石(《A new alvarez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Qiupa Formation of Luanchuan, Henan Province, central China》)、松科二井研究进展(《Main technical innovations of Songke Well No.2 Drilling Project》)等论文的浏览下载量高达3000至7500次。截至2020年4月21日,《中国地质(英文)》官方网站的访问量已达26万人次。

    三、以中国特色地质成果为主的论文展现出很高的学术水平。如世界上最古老的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松科二井、“三稀”矿产、恐龙化石等成果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2018年发表的文章总被引用已到166次,有关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一文已被国内外SCI或EI期刊引用68次,充分体现了中国地质调查成果的创新性和引领性。

    四、已吸引了国外作者为本刊投稿。目前有来自美国、俄罗斯、印度、南非、津巴布韦等国家的专家为本刊投稿。2019年第二期已发表一篇印度铀矿的论文,这为本刊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地质(英文)》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支持,未来本刊将会继续凝练最新、最优的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交流平台。

     

    附表:《China Geology》被国内外27家数据库和网站收录一览表

    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SCI(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瑞典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

    俄罗斯《文摘杂志》(AJ)

    英国科技文摘数据库(INSPEC)

    美国爱思唯尔(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

    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CAS)

    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 Database)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UPD)

    美国《石油摘要》(Petroleum Abstracts,PA)

    美国《俄亥俄图书馆与信息网络联盟》(OhioLINK)

    法国地质学会(Société géologique de France)

    路孚特Eikon数据库

    ResearchGate数据库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ISSN portal)

    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UC-eLinks)

    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电子期刊部(Regensburger Katalog)

    瑞士苏黎世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of Zurich BrowZine Library)

    巴塞罗那大学期刊分析部(MIAR)

    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电子图书馆、

    比利时根特大学图书馆

    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

    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

    苏黎世大学电子期刊部

    捷克科技图书馆

    中国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ISTIC)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中国地质(英文)》被美国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子库...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牵头的中外研究小组,近期在辽西地区发现一新的帆翼龙类化石,命名为吕氏努尔哈赤翼龙(Nurhachius luei),以纪念为世界翼龙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地质所已故研究员吕君昌博士(1965-2018)。该标本现保存于山东青州—奇幻侏罗纪体验馆,用以科普展示和进一步研究。

    吕氏努尔哈赤翼龙是继布氏努尔哈赤翼龙(2005)和赵氏龙城翼龙(2006)之后,中国辽西地区九佛堂组地层中发现的第三件努尔哈赤翼龙属标本。该标本保存有近乎完整的头骨和七节椎体,同时牙齿保存极为立体,展现出上颌骨前两齿向前延伸,下颌骨前两齿延伸出前体的重要鉴定特征。不同于其他帆翼龙类的前两齿生长角度,也为进一步揭示帆翼龙类的进食习惯提供了有力证据。

    该研究成果近期已发表于《PeerJ》: Xuanyu Zhou, Rodrigo V. Pêgas, Maria E.C. Leal, Niels Bonde. 2019. Nurhachius luei, a new istiodactylid pterosaur (Pterosauria, Pterodactyloide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Jiufotang Formation of Chao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nd comments on the Istiodactylidae

    文章链接:https://peerj.com/articles/7688/

     

     
     
    辽西地区发现新的帆翼龙化石—吕氏努尔哈赤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