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20年伊始,正值冰雪消融,春暖花开之际,全国人民却面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中华大地。春节期间,面对日渐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在局党组的统一部署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迅速行动、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采取多项防护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确保中心干部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在疫情爆发之初,中心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中心党委书记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包括中心办公室、人事处、党委办公室、后勤服务管理中心、大厦物业管理中心、离退休服务管理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预案》,建立了各部门疫情防控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任务,压实责任,确保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中心连续召开多次党委会、专题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地调局具体要求,研究部署中心疫情防控工作。2月3日,党委书记带队,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近期陆续发布了6个关于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对相关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完善工作机制,落实落细任务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疫情,中心快速反应,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分工明确、高效有序、协同配合、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体系,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和任务。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部门利用微信工作群,精准摸排监测干部职工动态,准确掌握信息,落实疫情防控日报告制度。后勤服务管理中心组织保安、保洁人员严格管控办公区人员、车辆出入,对办公区的值班室、电梯、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加强日常消毒,对公共区域垃圾及时清理,为职工采购口罩、测温仪、消毒液等防护用品;奥运大厦物业管理中心组织大厦内公共场所消毒、制定食堂错峰打饭等预案,全力保障大厦内4家单位、1200余人的健康安全。实行弹性工作制和轮换工作制,推行网络办公和居家办公,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重点工作推进,保障中心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隔离病毒,爱不隔离,覆盖全体1230名干部职工

    中心对1230名干部职工建立台帐,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干部职工流向和每日动态。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中心有784名离退休老同志,居住分散,联系不便,中心克服困难,组织工作人员以及50多位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委员和楼组长,逐个打电话确认离退休老同志情况,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和相关要求,用3天时间全面掌握了每位老同志的外出情况、进出京信息等,并对重点人员予以每日关注。各部门负责人在部门群内宣传中心有关要求和防控知识,关注、关爱每位职工特别是仍在疫区的干部职工,每日询问职工及家人身体情况。

    当前,疫情仍在蔓延,看不见硝烟的“战疫”还在持续,阻击疫情工作仍处于关键时期,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继续保持高度警惕,采取更周密的措施严防死守,切实做好下一步防控工作,确保干部职工平稳度过疫情。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承担的中国地质调查“国际地质调查动态跟踪与分析”二级项目,搜集和整理了美国能源部组织召开的水合物咨询委员会会议材料,对主要内容进行了凝练,后期将依托中心《国际地学动态》内部刊物对会议内容进行详细、深入的报道。

    2019年4月24日,美国能源部组织召开了为期2天的水合物咨询委员会会议。会议议题主要包括阿拉斯加长期陆域水合物试采工程的进展,墨西哥湾水合物钻探取心航次的工作预案,以及美国能源部水合物研发计划2020~2035年工作路线图的讨论。

    美国能源部负责油气方面的副助理部长Shawn Bennett指出,美国能源部未来在水合物研发领域的主要目标是针对水合物资源勘查与开发的现场工作,包括阿拉斯加北坡的长期储层响应试验以及墨西哥湾的钻探取心航次。此外,美国能源部水合物计划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促进对自然界中水合物的认识及水合物评价与开发技术的研发。同时,美国能源部已经意识到长期可持续的资金投入对于水合物计划面临的关键挑战至关重要,美国能源部2020财年联邦预算申请中用于水合物计划的经费将由2019财年的350万美元增长至870万美元。

    在2018年11月召开的上一次水合物咨询委员会会议后,该委员会致信美国能源部部长Rick Perry,指出水合物对美国长期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尽管美国在水合物相关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正面临着来自中国、日本、印度的挑战;建议围绕长期陆域试采、储层评价、基础研发、国际合作等关键任务开展工作,并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美元的稳定联邦资金支持。

    尽管2019年会议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对水合物计划的投入未达到专家咨询委员会预期,但已使美国国家级水合物研发计划的主导者——美国能源部意识到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对解决该潜在能源来源的勘查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科学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装备研发等问题至关重要。

     

    美国能源部水合物计划工作路线图

     

    美国能源部水合物计划工作领域

    地学文献中心获悉美国能源部明确天然气水合物研发计...

    近2个月的连续科考作业,“海洋六号”全体科考队员全面超额完成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设计的南极半岛海域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科考任务,于2月3日晚8时从南极半岛海域长城湾启航返回。

    经过5天的航行, “海洋六号”科考船离开南极半岛海域,精心选择西风带风暴间隙,择机穿过德雷克海峡,于2月6日抵达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 2月8日顺利靠泊智利蓬塔。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海洋六号”航次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介绍,下一阶段,“海洋六号”船将沿智利内水道继续一路北上,预计2月下旬抵达智利瓦尔帕莱索,进行全面补给、休整、设备维护后,赴南太平洋继续开展深海地质调查任务,完成全部科考任务后,返回国内,预计4月返抵广州。

    从10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海洋六号”船自广州出发,一路经夏威夷,智利瓦尔帕莱索、篷塔,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第41航次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航次任务后,紧接着赶赴南极半岛海域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六号航次任务。这一路走来,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海洋六号”船驶出南海,横跨太平洋,越过赤道,一路南下,直抵南极半岛海域。出发至今,累计连续航程一万八千海里,成为这艘科考船单向航行里程最长的一次新体验。

    这,显示出“海洋六号”这艘由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科考船,自2009年入列以来,经过7年多的南海、太平洋的考验之后,在刚刚过去的这段时间里,经历了严苛的南极极地冰海、气旋、严寒和恶劣气候海况的考验,目前动力系统基本正常,为科考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动力系统是船舶的“心脏”,通过各种转换,将动力输送到全船的各个部分,保证全船航行、生活、科考所需。船舶运行能否正常、高效,就看轮机这颗“心脏”的跳动是否有力。轮机部门的工作,就是保障船舶动力运行正常,稳定强劲。简单的说,相当于是这艘船的“医生团队”,既要通过日常的“保健”——维护保养,来保障船舶动力运行正常,也要在船动力轮机系统出现故障时,组织检查、修理,乃至做一个“大手术”。

    从10月22日出发至今,“海洋六号”已连续航行科考超过110天,接下来,还将迎战后续约2个月,一万五千海里的返航,船舶心脏运行状况如何?记者从住舱,继续向下一层楼梯,穿过轰鸣的机舱后,进入“海洋六号”集控室一探究竟。

    正好,轮机长耿志爱、指导轮机长冼伟伦都在集控室检查工作。轮机长耿志爱告诉记者,本航次“海洋六号”轮机人员13人,除了轮机长、指导轮机长以外,由四位管轮,电子工程师及电工各一人,以及五位机工组成。平均年龄30岁左右,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船舶保障业务团队。

    指导轮机长,由船舶大队副大队长冼伟伦担任,因为参与了“海洋六号”设计建造全过程,对船舶轮机设备极为熟悉,本航次是“海洋六号”首次赴南极寒冷海域作业,航程长,任务重,局里特意增设了指导轮机长这个特别的岗位。

    相比传统的船舶,“海洋六号”配备了精密先进的电力推进装置、侧推系统、动力定位系统等,可以实现360度全回转,操纵灵活便捷,非常适合开展科考调查工作。但同时,对船舶电机工程师的业务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因此,船舶大队特意安排了富有经验、技术最好的电机员郑正大担任航次电子工程师。

    作为一艘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科考船,“海洋六号”的轮机、调查设备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普通船舶的配置。轮机长耿志爱告诉记者,比如主要动力,同类大小的普通船舶,一般最多配置一套主机,两套发电机,而“海洋六号”船使用的是电力推进系统,配有四套柴油发电机,两套电力推进器,两套侧推系统。此外,还包括科考工作所需要的动力提升装置、液压系统,各类吊机等,伙食冷藏装置,样品库,低温试验室,空调,以及各类应急,消防,防污染设备等,设备种类繁多、情况复杂。

    集控室里,大管轮李宗超还有两名机工正在值班。按照“海洋六号”轮机部的分工,大管轮负责主管发电柴油机、主推和侧推等主要动力设备,保障其正常运行。这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从2010年大学毕业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后,6年半的时间里,出海天数超过了1200多天,是轮机部门的主要业务骨干。

    李宗超告诉记者,南极之行,担子很重,压力很大。如今,已完成了在南极半岛海域前后近两个月的科考,轮机部门保障了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行,还为科考队员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顺利完成这两个目标,证明轮机部所做的南极预案是很有效的,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

    这是“海洋六号”第一次在低温海域航行及科考作业。不仅考验着全体科考队员应对严寒及极地海况气候的能力,更是对“海洋六号”各种设备一次重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南极低温区海域的作业任务,保障海洋六号轮机设备正常运行,“海洋六号”轮机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南极工作预案。在航次出发前,对船舶的室外管路进行了改造,精心选择适宜低温区工作的油料,及时添加室外设备水箱防冻液。航次中,做好机舱保温工作,积极加强对设备低温运行情况的关注,及时调整运行参数、、保持合适的运行温度和压力,保障设备在低温区可靠运行。

    由于南极科考航程远,海况差,轮机设备高速运转的时间长,对轮机设备的要求非常高。整个航次中,“海洋六号”轮机部门积极加强值班巡查,要求当班负责人不仅要确保主管设备正常运行,还要同时关注全船设备的运行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上报,避免酿成更大故障。以极端负责的细致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小问题,避免引发大故障。

    尤其是在进出锚地,恶劣海况,浮冰航行等关键环节,轮机长、指导轮机长随时坐镇机舱,做好保障。由于科考任务很紧,并没有时间进行设备大规模的检修保养。因此,轮机部门往往见缝插针,利用调查工作低速航行的空挡加强维护,保养。同时,利用码头靠泊期间,对设备进行及时检修。

    正是如此,南极科考航次中,“海洋六号”轮机设备没有出现一起大故障,也没有占用1天有效的科考时间,成功应对了极地恶劣气候和低温环境给轮机装备带来的严峻挑战。

    此外,航次中,海洋六号轮机、甲板、调查三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应对了各种突发状况。比如,从智利出航不久,突发调查设备折臂吊的液压软管漏油情况,为此,在进入德雷克海峡前夜,“海洋六号”专门组织抢修更换油管,在摇摆不定的大西洋上,科考队员们将机舱海底门备用滤器改作吊桶,把设备管轮陈智灵、后甲板技术员罗旭龙吊上4米高空,小心翼翼拆下漏油管,然后,现场新制作一条油管更换,确保了后期科考工作顺利开展。此外,还先后两次组织疏通堵塞的排污管等,确保全船人员在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下顺利开展科考工作。

    在经历了100多天的高速运转、紧张工作后,“海洋六号”距离回家的路还有近一万五千海里,保证返航途中动力设备的正常运转,同样是严峻的挑战。不过,轮机长耿志爱说,请放心,经历大洋南极的考验,我们有信心,不害怕,即使有问题,也能想办法解决。

    利用靠泊间隙,抢修桅灯,保障航行安全 

    抢修吊机爆裂油管 

    减摇水舱检修,排除故障

    迎接一万五千海里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