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2017年度“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F5000)”评选结果出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三篇文章入选。他们是《华南扬子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新进展》(《地质论评》2015年第61卷,第1期),《西藏拿若斑岩铜金矿床成矿斑岩年代学、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地质学报》2015年第89卷,第1期),《川南及邻区龙马溪组黑色岩系矿物组分特征及评价》(《石油学报》2015年第36卷,第2期)。

    其中,《华南扬子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新进展》系统阐述了我国华南新元古代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及其地层序列,结合大量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统计分析,研究认为华南新元古代沉积-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对应四套独具特色的地层序列,包括陆块碰撞与弧后盆地充填序列、大陆裂解与裂谷充填序列、南华冰期演替与陆架建设序列、震旦系或埃迪卡拉系初始台地建设序列。其中关于华南新元古代南华纪冰期演化及其启动年龄的认识,已经得到国际地层委员会的认可,并自2015年开始,编入国际年代地层表中。论文阐述的成果为我国新元古代地层格架构建及国际地层对比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F5000是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组织建设的“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为促进中文科技期刊进入国际重要检索系统,将中国优秀论文推向国际学术界而设立的奖项。平台基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以5年为滚动周期,针对各个学科类别每个年度发表的论文,按前1%高被引论文进入提名优秀论文,再利用科学计量学的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每篇提名优秀论文进行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客观评价,从而选定最终进入该平台的论文。入选论文将发布在WOKweb of knowledge)国际检索系统之中,将与SCI数据库在同一平台内实现文献链接和国际引文检索,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向世界科技同行展示和推广我国最重要的科研成果。 

     
    成都地调中心三篇论文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

    2017年7月中旬至8月初,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组织项目组成员对航空高光谱油气资源调查工作区开展了前期野外踏勘工作,定观测点31处,取土壤波谱样与岩石化学分析样品共计56件,行程路线达到240余公里,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盛夏的北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广袤的戈壁滩地上,骄阳似火,项目组头顶烈日脚踏荒漠戈壁,对工作区外围已知的黑油山及油砂山进行了实地踏勘并取样,实地观察了利用多光谱数据解译的区域构造,并对古近系和新近系固结、半固结地层,第四系覆盖的戈壁滩地,以及区内唯一孤立隆起的德伦山裸露的不同年代的烃源岩类地层等进行了取样。

    航空高光谱油气资源调查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北部的乌伦古坳陷带内,是西北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的重要油气资源远景储集区。项目组通过野外实地踏勘,获取了工作区内微地貌类型变化特点、古河道变迁、沟谷水系及植被发育状况及第四系覆盖物质成分等综合信息,踏勘成果将为下一步野外查证航空高光谱油气微渗露蚀变异常奠定了基础,也为航空高光谱数据处理及油气异常信息提取提供详实依据。

     

    项目组采集沥青样品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航空高光谱油气资源调查项目完成20...

    1978年,在全国铬铁矿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王恒升:岩石学与矿床学家(1901.8.4—2003.9.21)。

    河北定县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进行岩石矿床理论研究,参与和指导了煤矿、铁矿、铅锌矿、钼矿特别是铬矿的普查勘探。提出湖北大冶铁矿成矿理论。解决了角闪石晶体结构在高于900才能分解释放的疑难问题。发现中国中生代火山岩从基性到酸性的完整喷发序列。发现了新疆于田南部昆仑山中我国唯一的现代活火山。提出了岩浆液态重力分异学说。与人合作做出基性岩岩石化学计算和图解新方法。代表作有《大冶铁矿床》、《宣化一带火山岩》、《煤炭中的正含水量与其年龄的关系》《阿尔卑斯山太辛褥区闪石岩岩石化学的研究》和《基性—超基性岩的岩石化学分类》。

        附件《院士传记》之王恒升

     

    王恒升

    2016年3月7日,地质力学研究所赵越研究员、张拴宏研究员、裴军令副研究员圆满完成了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地区中智联合地质考察工作,顺利回国,考察组正紧张地在对此次科考带回来的各类样品进行整理。西南极中智联合科学考察组历时25天, 重点对具有独特构造背景和地理位置的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南极半岛开展了多个地点的地质剖面测量、岩石化学特征、岩浆演化机制及块体运动等研究样品的采集工作。

    2016年2月12日,南极考察团在所长徐勇等人的送行下出征南极,经巴黎-圣地亚哥,历时四十余小时抵达智利南部城市蓬塔,与参与本次科考的海洋局一所、三所,北京师范大学等其他7名队员汇合,于当地时间2月14日(以下同,比北京时间晚11小时)在智利南极所开展学术讨论与交流,并商定本次科考的细节与未来的合作计划。

    由于天气多变,赴南极的飞机只能视天气窗口择时起飞,因此常会遇到飞至目的地却无法降落而原路返回的情况。虽然考察团在2月15日当晚就抵达了长城站,但行至智利科考船AQUILES号的路程却并不顺利, 晚上22:00左右赵越、张拴宏等5名队员乘坐橡皮艇由软梯登船,而裴军令及其他4名队员却一直等到凌晨,终因风浪太大而返回长城站,直至2月18日才最终登上考察船开赴南极半岛。

     
                                雪夜离岸

    2月19日一大早,考察队员登陆O’H奥尔金斯站(智利),站上遍布企鹅,小企鹅已经长大,正是换毛期间。还有不少的海狮,多数懒洋洋的。湾中小湖水平浪静,偶有海狮在其中游戏,并穿梭于大小冰山之中。空中贼鸥、白头翁自由飞翔,时不时冲向企鹅群戏耍一番。而距O’H站南约300公里的Yelcho站区,企鹅则偏小一些,有许多还需要加以呵护,孵化地也有不少的蛋壳,可以偶见企鹅尸骨,不幸成为了空中贼鸥的食物。

     南极的动植物

    被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气候变幻无常,几天就会遭遇一场暴风雨,一天之中会经历雪花漫天至烈日炎炎。持续的暴风雪可以使瞬时风力达12级以上,科考队员在船上如同炒豆一般,要依靠护栏才不至于掉下来,队员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晕船现象,多数人整天不能进食,舱中的物品也会随着大浪滚来滚去。

    暴风雪中长城站一角

    考察队员们的住宿条件也并不乐观。在考察船上时,四个人挤满了小舱,船的引擎噪音比想象中要大得多。野外露营时,寻块相对平整少石的湿地已是运气,想做到防潮湿则是一种奢求。防风则是野外露营的最大难题,即使使用专门定制的巨型钢钩,将其砸入卵石堆中也需耗费不少的体力。帐篷周边只能靠石头来压实,每个人都需要有精卫填海的精神,搬来足够多的石头才能够压牢周边。如果是遇到了暴风雪天气,就只能在避难小屋内蜷缩度过。

    我国对西南极的地质研究始于80年代,由于交通等条件所限,多数集中在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由地调局力学所开展的本次科考则对乔治王岛以外的南设得兰群岛和南极半岛多个地点出露的中、新生代火山岩及代表性的沉积岩剖面开展重点调查研究。这将会厘清多个区域火山岩、沉积岩的空间与时代分布关系,并通过深入多种手段实验分析,进而讨论中、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期次,各块体运动过程及时限,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在西南极所造成的影响。

    考察队员抵达南极

    在本次的考察路线中,南极半岛西北端可越冬,其岩性主要为一套T3或J1的浅变质石英砂岩,富含石英脉,主要沿海岸带出露,其余大部分被积雪或北川覆盖。剖面考察中,发现两个走向不同的岩墙,采下定向样品准备进行年龄、古地磁及岩石磁学测试。智利站之一的Yelcho站暂时不支持越冬,站附近地区冰与雪明显比较多,露头不多,主要是约50Ma的花岗闪长岩,发育有两条岩墙。其中,附近一个小岛屿的包裹体非常发育,并有明显优选方向。围岩在另一登陆点可见,主要是次火山岩,多形成陡峭山峰,甚是壮观。

     

     

     

     

    以上为地质剖面与露头

    本次考察计划周密,于西南极多个地点登陆,采集了南设得兰群岛与南极半岛多个地点的中、新生代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样品120块左右,约200公斤。完成了拜尔斯半岛三条路线考察,测制地质剖面2条。辅助考察队中,北京师范大学无人机队获得拜尔斯半岛高清图片,为后期分析区域地质概况提供了基础保障。

    中智合作

    艳阳照耀中的长城站

    科考队员赵越 

    科考队员张拴宏

     

    科考队员裴军令

    冰川一角

    而实际上,随着对南极大陆考察的深入,各种设施设备也在不断的完善与齐备当中,比如O’H奥尔金斯站里就智利科考队员的祷告之所健身之地,还有点心和咖啡可以随意使用,甚至已装有了WIFI方便与家人朋友取得联系。而在饮食方面,虽然主食依旧比较西餐化,味道已能够让中国的科考队员们习惯, 而从长城站带的萝卜干、辣酱已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

    在南极科考地采集样品,与国内的野外考察是完全不同的感觉,由于登陆时间有限,从登陆开始完全是在“抢样品”,在有些考察点只给考察队员10分钟的时间,通常是队员们还没上岸就拿出地质锤,一登陆即以最快的速度扫描一下分地采集。

    而近几年的考察也让我们发现,大气候上的全球变暖在南极表现的更为显著,夏季冰雪融化规模越来越大,湿地范围越来越广。野外考察中只能穿长筒靴,雪地与湿地长期行走下来全无感觉。与东南极相比,冰裂缝的危险相对较少,但由于刚经历过暴风雪天气,考察队员们遇到了雪盖湖现象,走着走着一脚踏空,雪下为水,漫入靴中的话只能倒倒继续前行,一路忍受着寒冷与潮湿。

    雪盖湖现象


    雪地中穿行

    你所知与未知的南极

    近日,地质调查生产调度系统暨视频指挥演练汇报会成功举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北京指挥中心会场并分别听取青藏、南海等野外地质调查现场情况汇报。地调局总工程师室、办公室、基础部、水环部、人教部、财务部相关领导,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党委书记邓志奇、总工程师谭永杰等出席演练汇报会。会议由地调局总工室副主任陈辉主持。

    地调局发展中心业务系统开发建设项目组首先汇报了关于地质调查生产调度系统应用情况。随后,通过卫星通讯系统以现场视频方式,与成都中心、广州海洋局、环境监测院等三个单位在西藏阿木雄地区进行地质调查的项目组、在太平洋执行调查任务的“海洋6号”船和北京门头沟区西峰寺进行模拟地质灾害调查的应急车进行连线,听取调查工作进展汇报,并进行指挥调度。

    远在西藏阿木雄地区的成都中心地质矿产综合调查项目负责人张士贞首先介绍了项目工作情况。该项目工作区位于西藏腹地,行政区域属于日喀则市昂仁县阿木雄乡、查孜乡。区内条件非常艰苦,平均海拔高度都在5500米以上,相对高差最少的有500米,最大的达到了1300米。工作区属于高海拔人烟稀少地区,野外动物很多,狼对野外工作地质人员的安全威胁很大。7月份出队以来,已基本完成了本年度野外工作任务的80%,完成了区调填图700平方公里,实测地质剖面25千米。在此次的调查过程中,新发现了一个铁、铅、锌矿化点,矿化现象良好。

    随后,工作人员应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对火山岩区穿越性路线地质调查进行了现场工作示范。首次展示了野外地质调查智能位置感知服务模式:通过GPS取得当前坐标位置,自适应通过IP卫星或北斗卫星把位置传回中国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西藏地区地质报告的数据挖掘,给出当前位置的有关的地质体特征,包括地质剖面、地层单位、地层对比、岩石化学特征、地质构造等内容知识库并通过IP卫星返回野外数据采集器。现场在野外数据采集器屏幕上可以看到找到9部相关地质报告并挖掘出的当前填图单位的有关的地质信息,如当前地层单位的地质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该技术的应用,目标是:使野外地质员后面都有一个强大的实时知识库在支撑野外地质调查。该项技术发展中心相关团队正在试验完善中。

    远在太平洋执行调查任务的广州海洋局“海洋6号”船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介绍了目前调查船所在海域环境和任务执行情况,并展示了船舶外部及调查作业区域画面。截至目前,已经出海150余天,航程4万公里;首席科学家邓希光介绍了2015年地调局深海资源航次第一航段和大洋36航次取得的主要成果。130位科考队员在150个昼夜里发扬地质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了8个台风所带来的恶劣海况的影响和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航次调查任务,取得了丰富的调查成果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环境监测院在北京门头沟区西峰寺模拟现场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地质调查实时传输系统组成。该系统已在全国20个省部署各类卫星小站近70台套。可开展远程专家会诊或验收、野外数据检查、重大问题会诊等工作。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方面提供应急现场调查、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与应急会商等支撑。

    视频过程中,王研对每一个野外现场辛勤工作的工作人员都表达了最亲切的问候,并叮嘱他们注意安全,预祝早日完成任务。王研最后做了总结讲话,对本次演练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发展中心完成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地质调查生产指挥调度系统是地调局发展中心在局总工室的领导下,经过近3年的时间开发完善的。该系统在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的基础上,集成了智能空间及大数据技术,通过整合地质调查工作相关业务信息,包括项目部署、项目运行监管、项目统计、预算执行、安全生产等数据库以及专题地质数据库等,可实现近各年度的所有工作项目的基本信息、预期成果、实物工作量、预算执行、野外工作出队情况的查询与统计,全面、及时地为管理层提供天地空一体化的地质调查工作与管理的有效态势监控,为地质调查工作的统一调度指挥和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本次演练既是测试检验,也是一次实际的地质调查远程指挥调度和展示,是对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远程指挥调度的集中展示。充分体现地调局地质调查野外工作的远程指挥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地质调查的深度融合。该工作的开展将大幅提高相关局业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促进局直属单位间协同工作开展。

    为做好本次演练工作,地调局发展中心项目组进行了长达2个多月的准备,链接与南海调查船、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车、青藏高原野外调查点的卫星通讯线路,集成改造局地调大楼音视频系统和卫星接入线路,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赴拉萨进行现场协调和完善野外演练方案,副总工程师李超岭带队赴海拔高达5700米的青藏高原的西藏阿木雄地区,对成都中心区调项目组提供现场技术支持。

    本次演练得到了环境监测院、成都中心和广州海洋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地调局发展中心支撑局地质调查生产调度系统暨视频指...

    “十五”规划目标

        ——基本建成土地和矿产资源以及相关地学的基础数据库,建成国家油气资源数据库,基本完成重要地质资料的数字化,使国土资源数字化信息初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调查评价的需要;基本形成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基本满足地政、矿政管理工作的需求,初步实现国土资源政务管理工作流程的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实现地质调查评价主流程的信息化。  
        ——初步形成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基本完成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建设。数据交换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

    工作部署

        总体部署 
        1999年数字国土工程投入资金4,600万元,2000年投入资金9,000万元。2001年以来,年度项目设置经科学论证,注重实用,严格执行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组织有效,进展顺利,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并投入到实际应用。“十五”期间开展项目329个,投入资金45,150万元,其中,2001年9,430万元;2002年8,860万元;2003年8,860万元;2004年8,900万元;2005年9,100万元。 

        一、    基础数据库建设 
        开展了221个项目。其中,地政基础数据库包括:1:5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1:1万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土地资源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库等;矿政基础数据库包括: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全国油气资源数据库、全国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库运行系统等;基础地学数据库包括基础地质数据库和地质综合成果数据库两大类,涉及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区域水环地质空间数据库、区域海洋地质数据库、基础地质数据库、航空物探遥感数据库、全国专题图数据库、成果资料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等。进行了全国岩石、钻孔、物性、实物地质资料目录等专业基础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初步部署了全国地质数据与资料中心建设工作。 

        二、    调查评价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开展了25个项目。主要包括: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编制、GP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中的应用示范、地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和地质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建设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编制、GPS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试点示范、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和野外地质调查应用软件及适用技术推广培训、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矿产资源快速评价信息系统、地学工具软件包、国土资源调查适用信息技术评价与应用研究、地质体三维模拟技术、地下水资源调查综合分析、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建设等工作。

        三、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开展了26个项目。主要包括:国土资源部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研制、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试点示范、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贵州省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试点示范、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系统、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信息系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化建设、国土资源部地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与维护、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试点示范、中国矿产资源可供性系统试建设、全国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管理系统、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系统、矿政管理系统数据库共享集成、国土资源部矿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与维护、国土资源遥感运行系统、国家地质工作办公信息系统、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线和离线数据服务系统开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等。

        四、    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开展了14个项目。主要包括: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全国国土资源数据交换中心建设、国土资源信息集成与分析系统、国土资源科技成果服务系统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分析应用系统建设、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数据库建设、国土资源国外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地质资料查询服务系统、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等;在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集成与社会化服务领域,部署了国家地质工作信息化战略研究、地质调查信息化产品社会需求分析、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集成转化与社会化服务等5个工作项目。具体内容包括相关数据库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国外信息技术的调研与交流;国家地质工作信息化战略研究;地质调查信息化产品的社会需求调研;开展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的社会服务;开展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社会化服务方案的研究等。

        五、    基础网络与信息化标准建设 
        部署开展了42个项目。主要包括:全国国土资源主干网系统、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中心网、国土资源远程会商及应急指挥系统、国土资源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建设、国家地质调查骨干网络体系建设、地质调查基础网络系统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建设等工作。

    工作进展及主要成果

        一、    基础数据库建设 
        “十五”期间,在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开展了221个项目。到目前为止,新开和续作项目绝大部分都在顺利进行。通过这些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地政、矿政两大基础数据库管理体系和基础地学数据库管理体系。 
        在土地资源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完成数据库5个,3个正在开展。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和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34个市(县)级试点工作正在开展;完成了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包括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999-2002年各时段遥感影像数据;完成了建设项目用地数据库、全国开发区用地数据库、基准地价数据库等;1:1万主比例尺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正在开展,已完成近700个市(县)的建库工作,编制完成《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稿)、《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试用稿)和《1:1万建库管理办法》,形成了一套完整、标准、规范的1:1万主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和管理制度,为项目在全国范围的顺利实施和保证成果质量奠定了基础;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库设计全部完成,完成项目工作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整合处理,覆盖面积1.7万平方千米,完成了3,600平方千米的部分数据处理工作,正在抓紧建库;地籍数据库试点建设正在进行。 
        在矿产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完成数据库5个。完成了国家级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完成21个试点市(县)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建库,正开展第二批20个市(县)试点建设;完成了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对全国149种固体矿产(除铀矿外)储量的年度统计汇总;完成了全国7000个大中型及部分小型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建设和全国油气资源数据库建设;完成了包括战略性矿产资源动态信息、各国矿业投资环境、各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和管理、各国矿业经济政策等内容的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在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完成数据库24个,正在开展6个。完成了1:5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0万区域地质图的空间数据库、1:500万矿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60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国岩石地层数据库、全国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区域重力数据库(包括1:100万、1:50万和1:20万)、电勘查数据库、全国1:100万航磁数据库、我国四个海域的海洋地质数据库、水系沉积物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全国专题图空间数据库、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中国资源卫星资料数据库;完成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试点区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中文目录数据库、地调成果资料英文目录检索数据库、地调项目档案目录数据库、地学图书期刊类文献标题和摘要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正在开展,完成了8000份重要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地质调查资料与信息数据库、全国钻孔地质数据库、全国岩石数据库、1:5万区域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地质综合空间数据库等进展顺利。完成各类基础地质与专业地质图件8000余幅,资料整理与数字化1.8万种,数据综合与更新维护6500多幅;各类数据库数据量总计达4.5TB;编绘各类项目与领域用图1500余张。

        二、    调查评价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十五”期间,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方面,开展了25个项目。完成了基于GPS的土地利用变更方法的总体框架以及主要的技术路线和涉及关键技术研究、GPS野外动态数据采集方法及精度分析、GPS土地利用数据转换模块、基于GPS与GIS的土地利用变更信息系统的开发并建立了试点地区武汉市土地利用数据库、株洲市天元区土地利用数据库。通过GPS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试点示范,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在地学领域,将GIS、GPS与区域地质调查流程结合,开发出了新一代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实现了野外地质调查图、文、像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并已经推广应用。 
        在地质调查评价方面,完成了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和野外地质调查应用软件及适用技术推广培训、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矿产资源快速评价信息系统;研制完成数字填图系统及数字矿产资源调查系统。在试点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理论、技术方法,并编制完成了系列工作指南和技术要求,构建了相应的技术推广培训和技术支持体系。通过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全面推广应用,实现了区调工作主流程信息化。基本完成地下水资源、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子系统的开发,开展了试点应用研究。在试点应用的基础上,自2004年开始,数字填图系统和固体矿产资源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全面推广应用。地学工具软件包工作项目开发和集成了水工环专业地质科学基础计算程序包、地质科学基础计算多元统计程序包、岩石化学数值计算及图示系统程序集和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开发的水工环专业地质科学基础计算程序包、岩石化学数值计算及图示系统程序集已提供上网服务。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预测工作奠定了基础。国土资源调查适用信息技术评价与应用研究工作项目研究完成了嵌入式系统、XML及.NET开发技术全面评估、数据交换技术、非结构化数据处理与应用研究报告,开发空间数据库浏览系统软件,并提供服务。 
        这些成果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强化应用,讲求实效”的建设原则指导下,一批涉及国土资源规划、审批、综合事务等方面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已经建成并在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投入使用,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透明。2001年以来,在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开展了26个项目,涉及19个系统建设,完成了7个业务应用系统开发。 
        在地政管理信息化方面,建设了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等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国家级规划、全国省级和50万以上人口重点城市规划的管理、规划辅助审查以及决策分析。国家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部机关9个司局使用,实现了从窗口接件、审查、会审到签发整个审批过程的网上运行。部分省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省市的重点城市,相继建立并运行了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系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 
        国土资源部地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与维护,针对地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项目总体方案,提出了主要工作内容,分解出21个业务模型及相关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重点分析了不同业务之间、不同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了项目工作的范围和界限;通过集成已有系统,基本形成建设用地审批主线的雏形,形成了申报、审查、备案、公示、监督的主线;初步实现已有基础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开展了对现有地政系统的维护工作。 
        在矿政管理信息化方面,建立了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管理等信息系统。国家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图6-1)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规划的综合管理、规划辅助审查、统计分析,并在省级规划中推广应用,正在开展市(县)级的试点示范工作。全国范围内的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探矿权、采矿权、油气勘查开采)已经建立,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系统间远程数据查询和网上数据共享。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正在推广应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系统开发完成。国家地质工作办公信息系统、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在线和离线数据服务系统、地质调查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地质成果资料电子文档验收与汇交管理系统、地质调查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也正在开展。 
        国土资源部矿政管理系统集成与维护,已完成基于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矿业权审批业务应用系统的搭建,通过对现行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的分析和分解,开始构建矿业权审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同时,开展了矿产资源登记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数据库转换迁移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应用;下发了固体矿产资源统计、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油气储量登记统计3个数据管理系统;完成了全国范围的培训工作和技术支持;完成了对现行的矿政管理业务系统的维护。 

     
    图6-1  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研制,目前已形成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建设统一的技术框架和运行环境(图6-2),通过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建设,形成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统一的标准规范,满足政务公开、网上申报和信息查询等社会公众的需求,从而推动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充分体现了基于平台搭建业务应用的思路,明显缩短了业务应用建设的周期,减少了信息系统重复建设,实现了国土资源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充分证明了基础平台搭建业务系统的效益。 
        国土资源遥感运行系统,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和数据积累,根据项目制(修)订的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技术规程和规范(包括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基于遥感信息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国家级省级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标准),对采用高分辨率遥感监测获得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数据及其外业调查结果数据,进行批量数据处理与入库管理和维护,为土地资源业务管理提供现势性强、可靠性高的基础数据。项目自2003年开展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完成了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技术规程和规范的修订任务,以及遥感数据处理与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关键技术研究、海量遥感监测数据管理与建库软件系统开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运行系统两个子系统主要模块的开发,并在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图6-2  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 

        国土资源综合统计信息系统,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规划任务,包括编制完成了《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年报、半年报和快报等的编制,开发完善了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系统软件,建立了部、省、市、县4级综合统计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报表评比制度》,形成每年进行一次“全国统计数据会审”和召开一次“全国综合统计工作会议”制度,为国务院、各级政府制定有关资源管理政策、办法以及有关研究提供了基础决策信息。 
        全国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建设,按照程序已经确定示范地区,编写完成试点示范地区编制试点工作方案,编写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试点示范项目设计书,开展了试点示范地区电子政务建设需求分析,完成江苏、山西、昆明的试点示范方案的审查。 
        在地质调查领域,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统一的信息共享环境、机关内的公文运转、文档一体化管理,提供办公信息发布平台;完成了5000余个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基本信息建库,开发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运行;初步建立了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并初步完成了单机和网络条件下的管理系统开发;完成了地质调查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开始提供服务;基本完成了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汇交管理标准,完成了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浏览系统、电子文档验收和汇交管理系统;建立了地质调查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初步构建了信息采编、审批、发布等机制。

        四、    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正式开通,相继建成并运行了国土资源新闻网、虚拟办事大厅和交易大厅、行政审批结果公告、矿业权评估机构公示、视频点播系统、土地估价机构和人员信息公示系统,构建了国土资源信息强大的应用服务体系和统一权威的发布窗口(图6-3)。矿产资源规划元数据也已在国土资源部外网提供查询服务。 
        地质调查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建立并得到完善,开展了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和成果的集成转化。1:20万、1:50万数字地质图等几个空间数据库的2756个元数据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上发布;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在国土资源部外网、中国地质调查局内外网上公布,为社会提供查询服务;全国1:50万、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区域重力数据库对外提供服务;开展了1:50万、1:20万区域地质图解密处理试验研究;编制了古北口(1:5万)和北京市(1:25万)旅游地质图;开展了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的网络化服务试验工作。 
        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库运行系统,围绕项目立项确定的各项任务,对已建和在建的国土资源数据库进行广泛调研,并根据数据分析和技术调研,确定合理的软硬件平台,进行系统集成,初步形成集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提取与使用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运行系统的存储、管理和应用的体系框架;接收了国土资源一些基础的数据库系统,并进行必要的应用开发,提供使用与数据共享;对系统进行维护,随着数据资源、用户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对系统软硬件进行及时升级更新,保证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提取与使用等功能的正常发挥。 
        国土资源信息集成与分析系统,基础数据集成、指标体系研究、系统软件开发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的成果和进展。 

     
    图6-3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五、    基础网络与信息化标准建设 
        国土资源主干网建设正在进行,实现了国土资源部机关与在京单位的联接,依托主干网国土资源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与全国各省级单位的网络互联也正在建设中。 
        国土资源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建设,已经完成了国土资源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设计;完成了包括网络防病毒系统和防火墙系统在内的部分子系统的建设,实施了PKI/CA系统、电子邮件网关过滤系统和IDS系统的招标和设计。 
        建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局机关、发展中心、6个地区地调中心共8个单位的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完成了27个单位的广域网(城域网)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以地理分布为原型、以工作职能为基础的三级网络管理系统,包括局域网建设、国际互联网建设、广域网建设、基础网络的运维和用户的技术支持、基础网络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此外,为基于空间信息栅格的地质数据共享与服务体系的研究建立了信息基础实验室和模拟试验环境。到“十五”末期,初步建成国家地质调查工作骨干网络技术服务体系,形成结构、分布合理、运行安全可靠的三级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国家地质调查工作及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提供网络载体服务。 
        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目前已经完成65项信息化标准,一批重要标准和急需标准已经完成,《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等一批重要信息化标准已由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20多个标准正在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实施的行业内部标准有6项,正在试用的标准17项。其中总体标准和行业通用标准10多项,土地信息标准20多项,地质和矿产信息标准40多项,涉及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网络建设等标准,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和实用的国土资源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使信息共享成为可能,为今后信息系统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成效

        国家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支撑国土资源管理的地政、矿政两大基础数据库管理体系和地学基础数据库体系。完成土地基础数据库5个,包括国家级、省级和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1999-2002年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建设项目用地等数据库。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近700个市县的建库工作。完成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5个,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储量、矿业权、全国7000个大中型及部分小型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完成基础地学数据库24个,包括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图(全国1:20万、全国1:250万、全国1:50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系列、全国地质工作程度、矿产地、区域重力、地球化学、全国地质资料目录等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8000种重要图文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各级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基本完成了GPS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完成了新一代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的开发,并得到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初步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的信息化。 
        完成了7个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管理(包括探矿权、采矿权、油气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等主要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完成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开发省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试点建设,并取得成功。部分国土资源主体业务初步实现了网上报批,为规范业务审批和业务管理奠定了基础。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已正式开通,相继建成并运行了新闻网、虚拟办事大厅和交易大厅、行政审批结果公告、矿业权评估机构公示、视频点播系统、土地估价机构和人员信息公示系统,基本构建了应用服务体系和发布窗口。 
        国土资源主干网与视频会议系统初步建成。完成了部机关与37个节点单位的连接。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了与6个大区地调中心连接的两级网络体系。完成了65项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等一批标准已颁布实施,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总体来看,数字国土工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为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数字国土工程

    1978年,在全国铬铁矿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王恒升:岩石学与矿床学家(1901.8.4—2003.9.21)。

    河北定县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进行岩石矿床理论研究,参与和指导了煤矿、铁矿、铅锌矿、钼矿特别是铬矿的普查勘探。提出湖北大冶铁矿成矿理论。解决了角闪石晶体结构在高于900才能分解释放的疑难问题。发现中国中生代火山岩从基性到酸性的完整喷发序列。发现了新疆于田南部昆仑山中我国唯一的现代活火山。提出了岩浆液态重力分异学说。与人合作做出基性岩岩石化学计算和图解新方法。代表作有《大冶铁矿床》、《宣化一带火山岩》、《煤炭中的正含水量与其年龄的关系》《阿尔卑斯山太辛褥区闪石岩岩石化学的研究》和《基性—超基性岩的岩石化学分类》。

        附件《院士传记》之王恒升

     

    王恒升
          2017224-26日、33-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专家分批对阿尔泰成矿带2016年结题的3个地质矿产调查子项目进行了成果报告评审验收。专家组对各项目在地质矿产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阿尔泰成矿带3个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进展明显,能有力支撑二级项目“阿尔泰成矿带喀纳斯和东准地区地质矿产调查”绩效目标任务的实现。

    新疆阿尔泰成矿带1:5M45E018012M45E018013M45E018014M45E018015M45E018015五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详细描述了阿尔泰山友谊峰地区第四纪冰川的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碛物特征,结合获得的光释光年龄数据(7.7±0.6ka BP29.6±2.1ka BP123.2±18.2ka BP),运用地貌法和风化指数法将该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划分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三期;新填绘出志留纪、泥盆纪和侏罗纪10个侵入体,获得一批锆石U-Pb同位素年龄(425.1±4.4Ma426.9±2.6Ma404.9±3.2Ma198.3±3.8Ma),并建立了侵入岩序列;新发现金矿化点2处、铜矿化点1处、稀有金属矿化点1处、砂金矿点1处;总结分析了测区金、铜、铅、锌多金属及稀有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及规律,划分出果戈尔习盖达坂和喀拉迪尔2个找矿远景区。

    新疆阿尔泰15M45E021013M45E021014M45E022013M45E022014四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对喀纳斯群进行解体划分,并在依列克塔斯岩组片麻岩、贝留特岩组片岩、哲里开特组变质砂岩中获得碎屑锆石测年数据,峰值年龄分别为:516.5±5.7Ma500.0±3.1Ma509.1±8.5Ma运用构造-岩性-岩相三重填图方法对调查区晚奥陶世东锡勒克组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测年等调查研究,获得糜棱岩化英安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47.7±4.3Ma445.7±3.7Ma;新发现古火山机构1处;新发现矿(化)点28处,其中金矿化点1处、铜矿化点9处、铜铅矿化点1处、铜铁矿化点2处、铁矿化点10处、电气石1处、绿柱石1处、红柱石3处;对调查区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总结,划分出5个找矿远景区、2个找矿靶区。

    新疆塔城地区玛依勒山地区矿产地质调查报告。通过15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在博孜阿特等4个图幅推断出14条断裂及岩性界面,圈定磁异常13处;在布尔克斯台等3个图幅推断出17条断裂及岩性界面,圈定磁异常6处;新发现热合木巴依、卡热阔腊、浩特皮斯、哈什克木巴依以及克孜勒也斯克外围等金矿点5处,科克阔腊铁矿点1处,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在总结成矿规律、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划分出6个找矿远景区,圈定找矿靶区8处,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评审验收现场

    西安地调中心开展阿尔泰成矿带2016年度结题子项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