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矿产地质志办公室组织专家在对《中国矿产地质志·铅锌矿卷》《中国矿产地质志·建材非金属矿卷》《中国矿产地质志·宝玉石矿卷》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三部志书成果均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评审。

    《中国矿产地质志·铅锌矿卷》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组织,历时七年完成。志书除前言及结语外,分上、中、下三篇,共十七章,并附中国铅锌矿成矿规律图(1∶500万)及其说明书。志书全面系统搜集了中国已发现的2000多处铅锌矿床的勘查、开发利用和研究成果资料,总结了中国铅锌矿床的发现、勘查评价及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及开发利用史;系统梳理了中国铅锌矿床的类型,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中国铅锌矿床的“主岩+成因”综合分类体系;分大区系统研编了120多个典型矿床,总结了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矿床成因、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深入总结和论述了中国铅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从成矿域、成矿省和成矿区带三个尺度,论述了中国铅锌矿床的时空分布和主要成矿特征;指出中国铅锌成矿具多期性,可划分为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中生代最为重要,其次为古生代;首次厘定了铅锌矿床的成矿系列、亚系列和矿床式,构筑了具有叠生特色的中国铅锌矿床区域成矿谱系图;总结了中国铅锌矿床勘查技术方法和勘查模型,分析了中国铅锌矿资源保障程度和资源潜力,指出了找矿前景及找矿方向和建议,探讨了铅锌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中国矿产地质志·建材非金属矿卷》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有限公司)组织,历时12年完成,凝聚了陶维屏、蔡克勤、章少华、陈正国、杨刚等三代建材人的心血。志书除前言及结语外,分上下两篇60余章,涵盖了80多种建材非金属矿产,总结了建材非金属矿产的总体资源概况,记述了重要建材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历史、开发利用现状、资源禀赋特征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首次厘定出中国建材非金属矿产12种矿床成因类型,建立了主要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记述了建材非金属矿产典型矿床的区域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矿体特征、矿床成因等特征;划分了建材非金属矿的Ⅲ级成矿区带和矿集区,总结了建材非金属矿含矿建造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大地构造演化,按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6个时段厘定了与建材非金属矿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探讨了建材非金属矿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建材非金属矿的资源保障程度,提出了优势、紧缺、供需平衡建材非金属矿产名单,开展了成矿预测,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分析了资源潜力,指出了找矿方向;首次编制了涵盖我国重要建材非金属矿产地的《中国建材非金属矿成矿规律图(1∶5000000)》及其说明书。

    《中国矿产地质志·宝玉石矿卷》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组织完成,邹天人研究员任主编,志书凝聚了邹天人研究员毕生的宝玉石调查研究成果,并全面系统搜集了全国80余种宝玉石矿产地的勘查和科研成果资料,总结了中国宝玉石矿的发现、勘查、研究和开发利用史、资源的禀赋特征、矿床类型等;分别记述了中国宝石和玉石矿床的大地构造环境、地质特征、形成条件、矿体形态及分布、矿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矿物共生组合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等,全面反映了我国不同宝玉石矿的成矿特征;系统总结了成矿规律,划分了宝玉石成矿带,厘定了宝玉石矿床成矿系列,初步建立了宝玉石矿床成矿谱系,深入研究了宝玉石矿产的找矿标志、分析了宝玉石资源潜力及找矿前景。

    三部志书均实现了我国已发现铅锌矿、建材非金属矿和宝玉石矿的矿产地全覆盖,全面反映了各矿种的资源全貌和成矿规律,均为各矿种第一部专业性矿产资源领域的专业志书,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丰富了典型矿床的研究内容,提升了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水平;还为地质找矿勘查及开发利用、地质教育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为促进相关矿种产业的健康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评审会现场

    《中国矿产地质志·铅锌矿卷》《建材非金属矿卷》《...

    2017年7月26-28日,为交流湘西-鄂西成矿带找矿信息、成果和野外地质找矿工作经验,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和湖南省地勘局407队联合举办的“湘西-鄂西成矿带湖南雪峰山地区金矿野外现场考察研讨会”在湖南省怀化市成功召开。

    雪峰山地区位于华南“金腰带”西段,是华南重要金矿集中区,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找金成果。本次会议旨在交流雪峰山地区金矿找矿经验,研讨成矿机理和找矿新思路。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首先参观了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大坪金矿岩芯,观察并了解了金矿的深部矿化及产出特征,实地考察了金矿床的野外矿化露头。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湖南省地勘局407队总工程师苏康明、湖南省地勘局402队总工程师董国军、湖南省地质调查院孙骥博士、石少华博士、扬子工程首席牛志军研究员分别作了“湖南省雪峰弧西段金矿分布特征”“湘东北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江南造山带湖南段金矿深部找矿潜力及成矿模式”“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地层划分与对比”“雪峰山地区基性-超基性岩与镍钴铜金矿成矿作用”等学术报告,对区域内金矿成矿规律和下一步找矿方向进行了讨论。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及武汉地调中心等单位的30余名领导、专家及项目人员参加了会议。  

    观察大坪金矿区岩芯 

    考察大坪金矿野外矿化露头 

    湘西-鄂西成矿带雪峰山地区金矿现场研讨会 

     
    雪峰山地区金矿野外现场考察研讨会在湖南怀化召开

    为总结交流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各期刊办刊经验,进一步提升办刊水平,讨论2019年期刊报道方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管理中心于2018年11月7-9日在北京举办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期刊编辑交流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局总工程师室相关同志出席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编辑出版部主任任胜利,《地质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专职副主编刘少华,《中国地质(中文、英文)》主编郝梓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图技术审查中心审图一处处长褚雪梅作专题报告。局系统30种期刊的负责人及编辑等5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任胜利针对科技期刊运作及学术影响力提升进行报告,对我国科技期刊现状分析,从内容质量、文字表达方面提出了学术影响力的核心和基础,通过《国家科学评论》的办刊经验,提出应加强期刊宣传和论文引用工作。

    刘少华针对《地球物理学报》及其相关期刊办刊之路进行报告,总结了《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等期刊的办刊措施和手段,提出应与全球华人科学家保持联系,参与国际国内专业会议组稿,利用专辑追踪学科热点,相关期刊联合发展。

    褚雪梅针对期刊中常见的地图问题和处理办法进行报告,介绍了地图的发展史、中国版图的变迁以及公开版地图种类,并就有关地图的法规、期刊常见的地图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郝梓国作了题为“办好科技期刊,促进我局发展”的报告,介绍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历史、作用及意义,总结了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实施精品化战略,大力建设网站等措施来全面提升刊物综合影响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执行主编、《海洋地质前沿》副主编王圣洁,《西北地质》编辑部主任曹佰迪,《中国岩溶》编辑部主任张玲,《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主编李艺介绍了办刊经验以及对期刊发展的思考。

    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围绕各期刊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局系统期刊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期刊编辑交流会成功召开

    为期6天的陕北丹霞地貌首次国际联合科考日前圆满落幕。本次活动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精心指导下,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学、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共同主办。

    此前,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已组织实施了3次大规模的联合科考,本次科考是陕北丹霞地貌第4次联合科考,也是第一次国际联合科考。参加本次科考的有国际地貌家协会副主席苏内尔·库马德,IAG国际丹霞与红层研究组主席皮埃特·米根,地貌学家菲利普·杜吉那斯基,生态学家、地貌学家、GIS专家杰森·诺富特,地貌学家米丽卡·格汝宾,亚太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副主席李洙宰6位权威专家,以及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副主任王少华教授、中山大学丰秀荣教授、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工作组秘书长任舫博士、西北师范大学王三北教授等40余名全国知名地质专家,涉及地质学、地理学(包括人文、自然)、环境学、社会学、人文艺术以及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领域。

    专家考察陕北府谷莲花辿

    专家们分成两组,一组由中外专家组成,历时6天实地考察了耀州照金、靖边龙洲、府谷莲花辿丹霞地貌地质遗迹。另一组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洪增林带队,一行6人冒雨对志丹县的毛项峡谷、永宁山以及安塞区化子坪镇的天生桥以及靖边县龙洲波浪谷进行了实地考察。4月29日,两队专家汇聚榆林,召开了陕北丹霞地貌国际联合科考座谈会。洪增林从陕西红层与丹霞地貌概况、陕北丹霞地貌的基本情况、联合科考形成的基本共识、构建陕北丹霞地貌的脱贫攻坚价值体系、构建陕北丹霞地貌的地学社会价值体系、构建陕北丹霞地貌的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等六个方面做了陕北丹霞地貌价值系统构建的主题发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陕北丹霞地貌基本理论及研究动态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现状、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与国际同类地貌进行了对比,并对陕北丹霞地貌下一步保护利用等进行了交流发言。专家们一致认为,陕北丹霞地貌无疑是世界自然奇观之一,带内具有很多世界级地质遗迹,不但具有地方性和区域性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国际性的科学意义,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成因、成景机理。陕北丹霞地貌的美学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令人惊叹,这种景观世界范围内极其罕见,具有巨大的地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陕北丹霞地貌的人文价值极高,该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游牧文化、黄土文化、黄河文化等独特的文化遗产,深化了地质地貌与人文社会之间的联系。

    陕北靖边县龙洲波浪谷

    据悉,陕北丹霞地貌景观带南北最长约770千米,东西宽5千米~100千米,呈“S”形条带,总面积30773平方千米,共划分出府谷莲花辿、靖边龙洲、神木公格沟、志丹-安塞-甘泉、马栏河-照金、陈仓九龙山等6处丹霞地质遗迹景观集中区,包括沟谷型、孤峰型、峰林型等多种类型及罕见的丹霞天生桥、丹霞石蘑菇等地质遗迹点共计90处,类型齐全,规模庞大,景观价值极高,科研价值巨大,具有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资源禀赋。

    有关专家认为,陕北丹霞地貌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保护陕北丹霞地貌有利于学术界开展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自然地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向社会公众普及地球系统科学、人地关系理论及生态环境演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合理保护并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可以有效推动陕北地区的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依托革命圣地延安打造中国红谷,有利于红色文化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通过本次科考活动,专家们建议,加强对公众宣传和教育,保护这一珍贵的自然奇观,建立陕北丹霞地质遗迹保护信息系统与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机制,建立陕北丹霞区域“地质公园、保护区、保护点、地质文化村”四级地质遗迹保护体系,构建陕北丹霞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安全体系,编制陕北丹霞地貌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形成统一的国土空间治理格局。

     

    多国专家首次对陕北丹霞地貌开展联合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