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陆程,男,33岁,硕士,专业技术十级,油气调查中心助理研究员。专业方向:非常规油气开发理论与技术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完成多套“水合物试采关键环节系统图”,厘清试采周期内各关键环节相互关系;首次研发“泥质粉砂储层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流速敏感性测定系统”,首次建立“泥质粉砂储层水合物样品流速敏感性测定方法”,厘清泥质粉砂储层内流体流速与生产压差的关系,预判试采周期内渗透率变化规律,为降压方式选择提供依据与合理化建议;建立泥质粉砂储层水合物产能评价体系,完成多套降压方案编制和降压路径优选工作,厘清生产各要素与降压方案的关系,编制“生产制度逻辑关系判断图”,为试采工程提供重要的服务支撑。参与完成863项目“海底孔隙水及底层水原位采集系统”子课题,实现对不同类型水体中烃类气体等进行检测的船载流体地球化学探测,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作为项目副负责与核心成员,完成“祁连山及邻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钻探试验井单井综合评价”、“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移动性现场实验室与祁连山长期观测基地建设”、“东北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楚雄盆地油气资源前景调查”、863项目“海底孔隙水及底层水原位采集系统”以及“2017年度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等项目。试采期间,担任模拟组组长,带领本组成员,与试采指挥部全体指战员通力合作、联合攻关,建立一套泥质粉砂储层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产能动态评价方法,完成试采井产能模拟和降压方案优选工作,为试采的成功提供服务与支撑。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一系列专利授权,涵盖水合物、致密油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产能评价方法的创新性内容。首次研发可填装无固结泥质粉砂储层的“水合物岩心流速敏感性测定系统”,提出“水合物储层流速敏感性测定方法”,开展试采井储层渗透率流速敏感性实验,预判试采出现的风险以及为降压方案制定提供关键参数与合理化措施建议。以“稳步降压、小步慢跑”为指导核心,建立泥质粉砂储层水合物系统产能动态评价方法,包括:选择降压方式、划分降压区间、编制降压路径、确定主力产层、大数据定性分析、优选降压路径、工程语言转化等7个方面的内容,用以完成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降压方案的编制,为试采顺利实施提供服务与支撑。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期间,带领一支由广海局、青岛所、北京大学、局油气调查中心等4家单位组成的,以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油气田开发工程为专业特长的模拟组,完成试采井目的层多孔介质渗透率流速敏感性实验以及产能预测和降压方案优选工作,为试采的成功提供服务与支撑。其中4人被评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先进个人。

    陆程

    李彦龙,男,28岁,硕士,专业技术十二级,青岛海洋所研究实习员。专业方向:天然气水合物试采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首次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过程中储层泥砂从骨架剥落到运移产出的基本模式,提出了水合物试采出砂临界压降条件基本概念及其预测方法,基于模拟向首次水合物试采工程提出了“小步慢跑”的工程建议并被采纳,在试采降压方案控制方面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创新提出不同生产模式下的出砂量预测方法,对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过程中的出砂量区间进行预测并提出了工程建议;首次提出了“防排结合,以排为主”的工程设计思路,创新提出了南海水合物试采过程中以稳定储层为核心的“防粗疏细”式控砂精度设计方法,设计砾石层尺寸与实际应用结果一致,为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成功提供了有效保障与服务。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基于研究获得的出砂模式、出砂临界压降条件预测方法、出砂量预测方法在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降压方案制定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井底控砂精度设计方法设计的充填砾石层尺寸为实际试采成功提供了有效服务。2016-2017年累计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7篇,其中 SCI/EI4篇,累计申报国家专利15项(第一发明人8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国际专利1项,初步形成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出砂管控技术专利集群,以专利集群的形式奠定地调局在天然气水合物出砂管控方面的领先地位。积极参与科普活动,2016-2017年累积进行科普讲解/报告4次。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首次提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管理体系,创新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的基本出砂模式、出砂临界压降预测方法、出砂量预测方法、井底控砂技术方案及井筒携砂流动设计有效融合,摒弃常规油气“防砂”理念的 思维约束,提出了新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管理方案;首次将“节点系统分析方法”引入到天然气水合物出砂管理体系研究中,形成了较为完善、以维持储层稳定性为核心理念的出砂管理体系分析方法。创新提出以整合大型商业化数值模拟软件、宏观多场耦合模型、颗粒级尺度微观模拟“三位一体”的水合物开采井出砂过程参数预测方法。首次提出泥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砾石-泥砂吞吐置换开采新技术和大孔径主井眼多分支孔开采新技术。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本人目前承担地调项目子项目一项,参加工作第一年即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基金的资助,2016年度考核为优秀,获得地调局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目前已形成以本人为学科带头人,以青岛海洋所为核心,联合国内优势力量的以天然气水合物出砂管控研究为特色,兼顾泥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降压方案、产水管道保障等研究的水合物开采模拟团队;团队成员2017年度获得国家基金2项,省部级基金2项,1人获国家基金委资助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培养研究生6人,其中1名研究生基于本团队研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团队2016-2017年累积发表学术论文16篇。 

    李彦龙

     

    邱海峻,男,44岁,博士,专业技术三级,广州海洋局局长助理、局基础调查部副主任。专业方向:天然气水合物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是我国首次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采用地层流体抽取法开展降压作业,运用三相控制理论优选优势渗流通道位置,制定科学合理的降压制度和操作流程,为连续稳定试采60天奠定了基础。落实勘查试采一体化,精细刻画W18/W19、W11/W17两个矿体,精准锁定SHSC-4井试采井位,为试采地质设计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信息,为试采成功奠定了资源基础。2015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部署实施的宜参1井获得日产1.49万立方米工业气流,实现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突破。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首次编制了低、中、高三种产能下的生产制度逻辑关系判断图和相应的调控方案,实现生产制度创新,填补了国内空白。首次建立了泥质粉砂水合物系统产能动态评价体系,建立了不同产能对应的15套降压路径,并最终确定积极稳妥的降压生产方案。针对试采井全井段74米储层建产问题,逐层模拟,优选主力产层。结合三相控制理论,提出建立优势渗流通道位置,为实施储层改造提供精准位置。编制了水合物新矿种申报报告,参与并推进水合物新矿种申报成功,促进水合物产业化进程。精心组织和具体落实水合物试采井位论证、工程准备和现场实施等工作,有序推进试采系统工程,为试采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首次开展泥质粉砂储层流速敏感性实验,为降压方案制定和产能模拟提供了依据。提出了“小步慢跑、控压稳产”的降压方案,为连续稳定试采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攻关,初步建立水合物系统成藏理论和试采“三相控制”开采理论,提出狭义和广义三相定义。通过三相控制,重点在控制平衡界面处相变,形成压力垂向传导和优势渗流通道,实现水合物试采稳定持续。试采实践表明,优势通道可以在预选位置形成并持续存在、发挥作用。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组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并迅速形成战斗力,下设地质、工程、模拟、测试和综合5个组,建立了一支顾大局、讲奉献、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有很强战斗力的科技攻关团队,被授予“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及“杰出人才”、“优秀人才”、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和金锤奖等奖励。打造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试采团队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创新合作平台,形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大学、中石油及有关科研院所团结协作、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科技攻关和技术支撑团队,在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邱海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