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塔里木中北部航空重力调查野外物性测量工作组724日入疆以来,对塔北地区古生界以来地层进行了细致物性测量,并重点对区域下一阶段油气主要勘探层位——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开展物性采集。截止813日,项目组已完成野外物性测量点52处,采集磁化率数据1560个,采集岩石密度测量标本520块,获取密度数据520个。同时,本次测量中在阿克苏西南发现元古代变质岩系中磁铁石英岩建造,磁化率均值可达13117×10-5SI,高磁性变质岩的发现为项目组今后开展深部重磁联合解释提供了重要的物性基础。

    “我们是地质工作者”,每当牧羊人看到他们在炎炎烈日下仍穿梭于天山之间,露出困惑不解的表情时,他们解释到。野外工作中,由于山路崎岖,工作组常常需要徒步穿过戈壁滩到达测量点,高度重视野外安全生产,烈日下行进是对身体与意志的双重考验。七月底八月初的新疆,正值全年最热的时间,城市里是三十几度的高温,而戈壁滩上早已超过四十度,短短十几分钟衣服就已湿透。

    “兄弟们,再往山沟里面走一段,前面还有一个岩体在等着我们”,队长曹宝宝看了看图,如是说。测量队队员郑宇舟收起记录本,段宏伟关上磁化率仪,周强收起锤头、扛起满袋的样品,继续前行。尽管他们已经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尽管午餐时常是一个馕饼、一罐八宝粥、几口咸菜,但为了能够尽量测到每一个数据,为以后室内成果解释工作提供依据,他们毅然拖起疲惫的身躯,开始下一个目标点的征程回到驻地,简单的晚饭后他们又开始处理当天的野外数据,设计第二天的线路,直至深夜……这就是工作组每天野外工作的缩影。

    野外的艰辛挡不住年轻航遥人学习和践行“航遥精神”的决心,对航遥事业的热爱是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瀚海戈壁、巍巍群山、幽幽峡谷,天山脚下,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脚印;成群的黄羊、独行的骆驼、翱翔的雄鹰,见证了他们行进的身影。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将按照原有的计划,继续向天山西南、沙漠腹地挺进。

    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高温下开展塔里木中北部航空重力...

    塔北隆起作为塔里木盆地油气最富集的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研究备受关注。由于盆地内地层埋深大、剥蚀程度高、钻井资料少,对塔北隆起形成时间存在古生代加里东运动中晚期-海西运动早期(康玉柱,1985;谢晓安,1986;徐国强等,2005;邬光辉等,2009;何碧竹等,2015;刘长磊,2018;Lin et al., 2012;Li et al., 2015;刘长磊等,2018)、震旦纪-寒武纪之交的泛非运动(邬光辉等,2012)、新元古代(汤良杰等,1999;汪新文和陈发景,1997)等不同的认识,对深层油气勘探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此外,塔北隆起可能记录了古元古代、新元古代一系列区域构造和盆地沉积充填事件(Wu et al., 2016, 2018)。

    地质力学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吴林、冯兴强研究团队聚焦塔北隆起的起源问题,系统梳理了隆起及周缘碎屑岩年龄数据(5件最新样品、54件已发表样品),从沉积盆地源汇关系的角度分析锆石年龄数据的时间、空间分布,结合深部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厘定物源供给关系,明确了塔北隆起的起源及元古代盆山格局。此项研究成果不但可以为超大陆重建提供盆地响应证据,对指导超深层古老层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图1 塔里木盆地及周缘构造地质纲要图

     图2 塔里木北部超深层楔形地质结构

     图3  塔里木北部新元古代盆山演化格局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首次在塔里木北部温宿地区、尉犁地区发现新元古代沉积序列。

    (2)发现塔北隆起及周缘碎屑岩锆石年龄在时空分布上呈规律性迁移:在同一时期(如拉伸纪、成冰纪和埃迪卡拉纪),从周缘到古隆起核部,新元古代锆石比例减少,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锆石比例增加;在同一位置,从拉伸纪到埃迪卡拉纪,新元古代锆石比例减少,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锆石比例增加。深部地震剖面同时解析,古隆起周缘发育新元古代楔形地层、超覆结构。因此锆石年代学和地层结构一致指示,塔北隆起长期存在,且为周缘提供碎屑物源。

    (3)提出了塔里木北部存在两期元古代造山事件。古元古代造山带始于约1.9–1.8 Ga,终止于约1.8 Ga。新元古代造山带始于约900–740 Ma,终止于约600 Ma,新元古代盆山格局受控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边缘裂解过程。两期造山带继承演化为现今的塔北隆起。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2158)和中石油“十四五”科技专项(2021DJ05)的联合资助。研究成果得到了赵国春院士和审稿专家一致认可,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

    Lin Wu, Xingqiang Feng, Shuwei Guan, Guangyou Zhu Haijun Yang. 2022. Proterozoic basin–orogen framework in the northern Tarim Craton, China. Precambrian Research 373, 106627. https://doi.org/10.1016/j.precamres.2022.106627.

     
    地质力学研究所在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起源方面取得新...

    “我们这个‘皇硒菜’,可以生吃、凉拌,也可以炒鸡蛋、包饺子,非常亚克西……”仲夏时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三团(以下简称“三十三团”)棉农阿迪力·哈合提夫妇正操着浓郁的“疆普”,在自家盐碱地头利用短视屏直播带货。虽然直播技巧略显生疏,但他们手中的“碱地珍品”却引来不少网友关注。

    他们种的“皇硒菜”,学名是盐地碱蓬,幼苗可做菜,种子可榨油,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最早将“皇硒菜”大规模引进该团的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良修复这里的盐渍化土壤。今年初,该中心再度与三十三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惠农联商、助民资政、科研攻关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汇聚修复治理保护合力,探索推进乡村振兴新模式。

    惠农——修复利用盐碱地,量产创收

    2019年,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南疆地区盐渍化区生态地质调查”项目组进驻三十三团,率先在塔里木盆地实施盐渍土改良应用示范工程。2020年,项目组实施“盐土咸灌”,成功在盐碱地上种出盐生植物。实验发现,这些植物能对盐碱土壤起到积极的修复作用,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而且成本低、来源广,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更重要的是,种植盐生植物不占用现有耕地,节约农业灌溉淡水,还能防风固沙。同时,盐生植物的经济价值可观,这让南疆塔里木盆地深处燃起了复垦复绿的希望。

    盐碱地竟能种出“宝贝”?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2021年,三十三团加大对项目组的支持力度,无偿提供500亩盐碱地及相应的基础设施,与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共同建设“盐渍化区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园区”。项目组从新疆盐生植物数据库中优选了32个物种进行种植,进一步筛选出耐盐碱、聚盐分、生长快、生物量高、有潜在经济价值、能适应当地环境的物种,提高生态修复产品的多样性。

    当地百姓看到实验结果后,主动要求尝试种植盐地碱蓬。项目组便免费为他们提供种子,手把手教技术。(三月种、四月出、五月长、六月摘、七月采、八月收。)盐地碱蓬周期短、见效快,并且种植周期与棉花、香梨等不冲突,不仅增加了当地可利用耕地,还提高了棉农、果农们额外创收的积极性。

    现场指导

    推广——将“皇硒菜”推向餐桌,树立品牌

    研究发现,盐地碱蓬的茎叶和种籽营养成分完整齐全,成熟收割后可做青贮饲料,深加工后还可提取植物盐,是货真价实的“碱地珍品”。如何把它带出沙漠,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当地政府和百姓最关注的。

    政府有需要,群众有热情,项目组就义无反顾。他们积极与三十三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对接协调,通过政府牵线,顺利与当地农业合作社达成协议:5月中旬起,项目组从500亩示范园区内精选10亩盐地碱蓬,每日采摘新鲜茎叶,经过简单整理后交给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负责在当地免费推广。经过不到半个月的努力,盐地碱蓬就赢得了好的口碑,甚至名声远扬,传到了库尔勒、乌鲁木齐等城市。

    看到盐地碱蓬的美好前景,三十三团绿水青山农业合作社主动邀请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以技术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并注册“皇硒菜”商标,强化三十三团原产地专利保护,努力打造特色有机蔬菜品牌,使其成为新疆兵团农产品中的佼佼者。

    项目负责人蒋磊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正值盐地碱蓬生长中期,茎叶嫩绿,最适合大面积采摘,平均下来亩产可达300公斤,净利润2000元。”经过人工采摘、包装检疫、冷藏运输,不到12小时,“皇硒菜”就能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此外,项目组还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当地百姓开展网络直销,日销量可上百公斤。

    “皇硒菜”种植 王志 何亮 摄

    科研——瞄准盐生卤虫培育,拓展新路

    “皇硒菜”的种植成功,让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更加坚定运用科学技术改良生态环境、助力经济发展的信心。项目组一边种好盐生植物,一边把目光瞄准了盐生卤虫——丰年虫。卤虫是一种重要的饵料生物和良好的实验动物材料,十分受水产养殖从业者的青睐。

    今年4月,该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订“荒漠藻类培养及卤水养殖在南疆生态脆弱区应用示范”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利用半年时间,在示范园区的每条人工排碱沟(共计约150平方米)里养殖卤虫及藻类。

    为了能让卤虫顺利在三十三团的盐碱水中安家,项目组进行了大量科学实验。负责该实验的崔丽洋,每天要在8平方米的人工养殖实验池观察守望10个小时以上。从他案头堆叠的实验记录表上,就能看出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据他介绍,卤虫卵为休眠卵,需经过外界刺激后才会活化,再孵化成无节幼虫,其中最重要的因子是盐度和温度。项目组采用粗盐配制成2%~3%盐度的人工海水与当地大于5%盐度的地下咸水进行对比试验,探索当地盐碱水卤虫养殖新方法。

    幼虫孵化后,项目组要每日监测矿化度及水温变化,上下幅度不超过0.5%,每日投喂项目组培植的成熟小球藻2~3次;一周后,幼虫生长至2~3毫米,出现第一次蜕皮现象,持续时长5~12小时不等;20天后,生长至5~8毫米,开始第一次交配产卵……这些细微的观察,让项目组获得了该地区盐碱水养殖卤虫的宝贵资料。

    “根据实验效果,预期卤虫养殖每亩可产成虫10~15千克、干虫卵2~3千克,经济价值可达8000~10000元,不仅能实现当地农排碱水的开发利用,也能助力渔业养殖产业增收增产。”崔丽洋自豪地说。

    据悉,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将加强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科研合作,力争在年底前筛选出适宜塔里木河下游盐碱地改良应用的成熟藻类1种,建立盐渍化藻类修复示范田1处,培养塔里木河下游原生盐渍化藻类2种,建立卤虫养殖示范样地1处,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塔里木河下游卤虫养殖技术手册。

    转化——打造农业科普基地,绿色发展

    旅游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在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与三十三团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双方就“走生态之路,兴乡村旅游,助乡村振兴”达成一致意见。

    3月初,项目组一出队到达三十三团,该团就派出相关部门对接规划生态旅游事宜。经过实地踏勘、征求意见、交流讨论,双方最终确定了以“盐渍化区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为依托,建立“沙漠农业科普基地”,进而共同推进申请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规划目标。

    为了积极响应政府规划,项目组第一时间将2年来的地质调查数据无偿贡献出来,并将编制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功能分区图无偿提供给三十三团,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4月初,项目组结合立项以来对塔里木灌区中部地貌类型、植被分布、包气带岩性结构以及盐渍化的发育程度、变化规律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土壤盐渍化的诱发因素及主控因子,为三十三团建立了典型农田土壤盐渍化灾害预警模型。5月初,项目组采用层次分析-模糊数学法,构建了盐渍化区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模型,编制了三十三团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图,为当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参考。

    “通过两年多的工作,我们基本摸清了三十三团自然资源家底,并通过盐生植物筛选,建成了集植物多样性科普和生态修复体验于一体的盐生植物园和观测基地。”项目组负责人蒋磊说。

    据悉,三十三团现有葫芦岛、清水湾、阿拉峡海子等旅游景区及千年胡杨等旅游景点。“下一步,我们将借助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的技术优势和科研成果,积极打造国家级乌鲁克沙漠公园,大力发展沙漠经济、盐碱经济,让广大百姓切实享受到生态修复治理带来的红利。”三十三团政委杨淼森介绍说。

    仲夏时节,置身南疆腹地的三十三团,站在高处眺望,远景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广袤荒凉,中景是棉田油绿与碱地苍白的撞色,近景是一垄垄“皇硒菜”遍布在沙漠盐碱地的田园嫩绿。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无不辉映着生态文明建设焕发的生机和活力。

    “质”地有“生”

    日前,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研究团队承担的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科研项目“塔河奥陶系古暗河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因分析与测试”在新疆乌鲁木齐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岩溶所研究团队完成了前石炭纪古地貌恢复、微地貌划分,技术有进步,精度有提升;完成塔河剥蚀区古水系分级刻画,明确了主体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为主的特征,揭示了古暗河管道具有形态平面分段、空间规模悬殊、控因主次不同的特点;确定了4种古暗河充填结构类型,结合岩溶作用条件建立了4种充填模式,明确了充填机理,圈定了有利储层发育区段;揭示了古暗河垮塌机制,明确了古暗河垮塌与充填序列的耦合关系,建立了3种古暗河垮塌充填模式,完成了储集性能等级评价。项目研究成果对塔河剥蚀区古暗河缝洞储层精准高效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西北油田分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综合评定认为,项目研究内容齐全,完成了合同要求的研究任务,成果突出,达到了预期目标。

    近年来,岩溶所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研究团队主动靠前服务,充分发挥古岩溶储层研究特色技术,与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中石化勘探分公司、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油田企业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10余项,取得丰硕成果,在支撑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发挥积极作用,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岩溶解决方案与理论方法支撑。

    塔河T615井区垮塌充填模式

    岩溶所承担的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科研项目顺利结题

    截止2019年8月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相关单位系统的完成了塔里木盆地的首次地下水位统测工作,累计投入人员50人、车辆20辆、历时29天,完成统测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地下水位统测点3104个,完成率约102%,有力支撑了全国地下水位统测工作。

    2019年全国地下水位统测工作是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地下水调查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国情数据普查。塔里木盆地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本次统测面积相当于整个安徽省的面积,面临面积大、路程远、时间紧、条件差等诸多难题,目前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要攻克这样的“硬骨头”,必须“摸着石头过河”。

    为更好地探索盆地尺度地下水位统测工作与方法,进一步指导西北内陆干旱盆地区及其他类似地区,西安地调中心先行先试,以开都河-孔雀河流域为典型流域为试点,用时23天完成流域地下水位统测工作,编制了孔雀河流域和焉耆盆地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和埋深分区图,并从组织实施、工作部署、技术要求和经费测算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编写了塔里木盆地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地下水位统测工作技术经验总结。

    6月初,西安地调中心组织编制了西北内陆干旱盆地区地下水位统测2019年度工作方案,对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地下水位统测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和工作片区划分,对统测点选取、坐标和高程测量、野外记录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7月初,组织联合新疆地矿局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大队、新疆地质调查院和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分片区、协同开展塔里木盆地地下水位统测野外工作。统测工作完成后,西安地调中心深入各片区对环塔里木盆地地下水位统测工作进行了质量检查和数据核查,10天行程5200公里,2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对空白区控制性调查和取样工作,为编制整个塔里木盆地地下水流场图和埋深图获取了关键性水位控制点。

    下一步,西安地调中心将在本次地下水位统测基础上,组织各统测单位联合编制塔里木盆地地下水流场图及埋深分区图,总结经验方法和存在问题,对比分析重点地区水位变幅和动态变化趋势,为全国和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位统测提供经验和参考。

    野外地下水位统测及RTK测量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位统测点分布图

    西安地调中心完成塔里木盆地首次地下水统测工作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使用探地雷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进行试验,在地下水位探测、沙丘内部结构探测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次工作采用Ultra-pulse EKKO PRO地质雷达,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典型移动沙丘进行精细结构探测试验。分别试验了各种频率天线、多种点距、不同叠加次数进行数据采集,同时,经过团队多次研讨,重点对雷达微弱信号振幅恢复和震相识别进行数据处理试验,探索出了一种雷达多级信号分离与提取数据处理方法,较好的解决了地质雷达针对沙漠探测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雷达剖面对沙丘结构的精细刻画与地下水位的精准探测,总结出了一套基于地质雷达技术的高效、轻便、快捷的高精度沙漠区探测模式。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结构组成及演化与第四系以来的气候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基础地质与气候研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随着内陆干旱化、水资源与生态恢复、沙尘暴源区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沙漠形态以及沙漠中地下水的分布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重点关切的问题。该成果对未来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调查、沙漠生态调查、沙漠结构与气候变迁研究等工作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典型沙丘地质雷达水位探测 

      

     

    地质雷达典型沙丘结构精细刻画

    西安地调中心塔克拉玛干沙漠典型移动沙丘精细探测试...

    2015年9月17日至10月1日,应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地质总局拉赫蒙别克副局长的邀请,国家305项目“西昆仑-帕米尔金属矿产快速勘查评价方法技术研究与找矿靶区优选评价”一行3人对塔吉克斯坦的重要矿集区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工作。

    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考察期间,项目组首先拜会了塔吉克斯坦地质总局,并受到了塔吉克斯坦地质总局副局长拉赫蒙别克先生的热情接待。拉赫蒙别克先生就塔吉克斯坦的地质、矿产资源情况以及塔吉克斯坦近年来在国际地学合作方面的主要进展向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在充分了解我们的考察目的后给予了参考建议。随后在塔吉克地质总局相关专家的安排指导下,项目组开展了在塔吉克斯坦的野外地质考察,先后考察了球列金矿、空巧其锑汞矿和阿尔肯铅锌矿,对这些矿床的地质背景、成矿特征、控矿要素、成因类型及形成时代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野外考察,与相关地勘单位进行了交流探讨,并采集了大量的研究样品。随后,项目还对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岩体进行了考察,并做了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样品的采集工作。

    此次对塔吉克斯坦典型矿床的考察一行,使项目研究人员加深了对区域地质背景的认识,提升了对浅成低温型汞锑矿和受构造控制的热液型铅锌矿地质特征的理解,将进一步促进项目组对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深化。

    1 塔吉克斯坦地质总局副局长拉赫蒙别克先生向项目组介绍该国的地质概况

    2 项目组冒雨考察球列金矿

    3 项目组考察阿尔肯铅锌矿
    西安中心国家305项目组完成赴塔吉克斯坦野外地质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