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建设美丽中国,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简称“长沙中心”)联合行业单位、地方政府部门和驻地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分“科普开放日”“科普研学游”“科普进校园”“科普宣传展”四大环节,开展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第55个世界地球日“科普行”系列活动。

    在科普开放日环节,邀请宁乡市玉潭街道中心小学师生走进长沙中心,科普工作者引导师生150余人参观中心地质文化宣传橱窗,讲述单位的优良传统和职责使命,向师生介绍便携式全液压钻机、无人机等各类地质装备的实际用途和操作规程,并邀请体验无人机试飞,及开展宣传横幅签字活动和主题科普讲座。

    在黄山水土资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沙中心邀请黄山市人民政府等相关单位,以及黄山市小博士幼儿园师生、家长220余人来观测站参观研学,科普工作者分发宣传手册,介绍场馆功能和科普展板,引导大家参观岩石馆和影像馆,讲解岩石的形成、分类、用途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组织观看视频和科普PPT,科普太阳系和八大行星的基本概念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开展“星际探险家”趣味游戏。

    在科普研学游环节,科普工作者组织长沙市西雅博才小学师生、家长120余人前往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参观研学。讲解员介绍地球奥秘、地质矿产、环境保护等知识,大家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沧海桑田,收获探索宇宙奥妙的“金钥匙”。大家纷纷表示,将节约利用资源和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科普宣传展环节,长沙中心联合宁乡市自然资源局,走进宁乡市市民之家活动广场,两个野外项目组分别在岳阳市平江县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溆浦县幸福街街道为市民讲解主题展板科学知识。宣传展板前吸引大量市民驻足观看,科技工作者向社会大众宣传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展现自然资源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履职成效,引导社会大众节约利用资源,增强社会群众珍爱地球、保护地球意识。

    在科普进校园环节,长沙中心宜春-新余项目组走进宜春市袁州区锦绣小学,科普工作者为学校师生带去精彩的科普讲座,播放科普动画视频,开展“知识竞答”等趣味游戏和保护环境签字仪式。

    此次科普宣传活动,长沙中心共发放宣传单5000份、制作科普展板38块、赠送图书500余册、发放地球仪等学习用品400余份,受众8000余人,社会反响强烈。

    近年来,长沙中心依托“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土地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科普进校园”“科普开放日”“科普研学游”“科普宣传展”等活动。地质科普活动不仅让公众了解地球科学的奥秘,还引发了大家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热议,促进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推动了地质科普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对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长沙中心扎实开展第55个世界地球日“科普行”系列活...

    81-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综合利用所组织人员赴江西宜春“华东地区脉石英晶质石墨等重要非金属矿综合利用评价”野外项目组驻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调研。

    调研组一行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支撑服务自然资源中心工作能力等方面,与项目组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详细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现场征求项目组对研究所重点工作落实以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意见建议,代表所党委对野外项目组进行慰问。调研活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调查研究与履职尽责、完成党中央决策部署、部局党组工作安排和推进年度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带着问题“走下去”,着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注重查摆工作短板和自身不足。

    调研组指出,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和部局党组安排,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统筹做好主题教育和项目实施各项工作,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项目取得预期成果;对项目组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所党委将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

    调研组强调,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主题教育中抓好“四个到位”,即抓思想认识到位,抓检视问题到位,抓整改落实到位,抓组织领导到位,进一步突出主题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二是要加强野外临时党组织建设,结合工作实际,与外协单位探索建立野外联合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提升组织力。三是要抓好项目组织实施,力争把项目打造成为无尾矿综合开发利用典型,支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宜春市副市长韩志军、郑州综合利用所党委办公室、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程首席等陪同调研。

    主题教育座谈交流

    郑州综合利用所赴江西宜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

     

    大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样品采集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表层土壤样品采集

     

    化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治理样品采集

     

    地调院技术人员在福州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与土地规划示范野外取样现场

     

    地质队员在开展土地地球化学野外调查

     

    工作人员在稻田采样

    当前,自然资源系统正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就农业农村而言,需要结合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通盘考虑农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庄布局,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这些需要科学精准的调查数据作为支撑,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就是获取数据的重要途径。

    地勘单位凭借专业技术,在土地质量调查及成果转化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随着调查比例尺的增大、覆盖面的拓展、内容的丰富化,地质科技将在村庄规划甚至整个国土空间规划中起到更加重要的支撑推动作用。

    解密土地质量 助力乡村振兴

    景利年 王大伟

    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可以为土壤环境的保护、治理及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数据基础。近年来,山东省地矿局充分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服务特色农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在省内实施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数十项,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地质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在美丽泉城济南,局属物化探勘查院主持完成了全省首个大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示范项目,实施了全省地质系统首个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程,开展了全省地质系统首个污染场地修复治理药剂、农业生物有机肥配方的研制工作。该院《面向土地质量评价的农业地球化学监测应用》荣获首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通过系列项目的实施和相关研发,可以获取耕地土壤中的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含量数据,作为耕地分等定级的评价依据,用于指导建设用地布局和基本农田划定,也为土地剥离、耕地占补平衡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在革命老区临沂,局属地矿七院发挥地质工作专业优势,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了沂南县双堠镇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该院通过对双堠镇156.18平方千米的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基本摸清了双堠镇土地质量的家底,获得了表层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及有益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圈定了富锌、富硒和富锗等特色土地,查明了双堠镇富硒、富锌和富锗等特色土壤资源分布范围,对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优质绿色农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局属物化探勘查院在临沂市郯城县归昌乡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锗丰富和较丰富土壤面积15.60平方千米,锌丰富和较丰富土壤面积10.89平方千米,硒适量土壤面积37.18平方千米,极大促进了地方生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为精准脱贫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风筝之都潍坊,局属地矿四院开展了“潍坊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项目第一期对潍坊市所辖寿光、青州和昌乐三市(县)进行了取样调查,调查面积达4657.8平方千米。成果显示,区内硒元素平均含量大于0.40毫克/千克的富硒土壤面积为181平方千米。另外,根据此次调查,富锗土壤和富锌土壤也被大量发现。区内平均含量大于1.5毫克/千克的富锗土壤面积为183.5平方千米;平均含量大于84毫克/千克的富锌土壤面积达370平方千米。目前,该项目第二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现已完成对高密市和诸城市1.2万余件样品的野外采集和试验检测工作,项目报告编写和评价工作将随即展开。该院还积极推进项目成果应用转化,到国内该领域先行单位开展学习调研,积极探寻有益元素在土壤中富集与农作物生长之间的关联,为项目成果推广积累经验。

    下一步,山东省地矿局将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精准对接需求、主动服务地方,高质量开展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地球化学调查助力新福建建设

    张瑞利

    地球化学调查目的是绘制土壤“基因”图谱,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福建省地矿局负责实施的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到2016年12月基本实现覆盖全省陆域的目标。从2016年起,福建省开展1:5万、1:1万县域农业地质调查工作。目前由福建省地矿局所属单位完成或正在实施的县域农业地质调查已经涉及34个县(市、区)。近20年来,福建省地矿局还实施了福建省典型市县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一批相关项目。在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的支持下,福建省地矿局一直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成果的应用,并取得较好成效。

    海量高精度调查数据助推“生态美”

    早在2008年福建省沿海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出炉”之时,这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合作开展项目的调查成果就引起了省领导及有关部门高度注意:调查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经济带约94%的表层土壤限量未超标。2017年,全国首个省级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整装性成果《福建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通过专家组评审。其调查结果表明:全省土地质量总体良好,清洁土壤比例87.38%,其中清洁耕地、园地均在90%以上。这是对福建省陆域土地进行得一次前所未有的全面“基因”普查,全面查清福建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现状,如土壤养分元素丰缺、土壤环境质量、土地沙化风险区分布、土壤放射性元素分布、水源重点保护区土壤环境质量和富硒土地资源分布等。福建省地矿局积极推进调查成果应用,服务于各级政府及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农业农村等部门,为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各类规划编制、自然资源管理、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工作提供地质支撑服务。

    农业地质调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为了使调查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在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支持下,福建地矿局相继实施了重点富硒区调查评价等工作,帮助相关县(市、区)开发利用富硒土壤资源。福建省农业厅公布的寿宁、诏安、云霄、大田、明溪、三元、宁化、连城、新罗、永定等10个首批省级富硒产业开发重点县(区),大多是在福建省地矿局支持下成功发展富硒特色现代农业的。2016年以来开展的县域1:5万、1:1万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大多是为了服务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福建地矿局在实施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中,在有关部门支持下,选择11个典型县市开展名特优农产品产地,武夷岩茶、浦城薏米、永泰芙蓉李等12种名特优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产地地质背景评价,有力促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地质技术助力精准扶贫

    今年6月20日,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公告称,云霄、诏安、浦城、寿宁等1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均达到脱贫退出条件。其中福建省地矿局在诏安、寿宁等多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过地质扶贫开发工作。诏安县原是福建省漳州市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在福建省地矿局支持下利用发现76.2万亩的富硒土壤发展富硒农业产业,打造“中国海峡硒都”,2016年~2018年连续三年进入“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获评“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称号;福建省地矿局自2012年起参与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的寿宁县帮扶工作,优先实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出58.2万亩富硒土壤和68.8万亩富锌土壤,帮助其打造“中国硒锌绿谷”,成为“中国富硒富锌农业示范县”。富硒富锌等土壤资源成为脱贫攻坚新引擎。

    目前,覆盖全省的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已接近尾声,1:5万、1:1万县域农业地质调查持续推进中。在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中,还需要多方共同发力才能走得更远,农业地质不能缺席。

    地质科技,支撑铜鼓现代农业

    江 燕

    今年,江西铜鼓又发现了11万亩富硒土壤。“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生态+大健康’为方向,整体推进全域旅游、全域有机农业、全域生态工业、全域秀美城乡‘四个全域’发展,努力探索一条山区县践行‘两山’理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子。”铜鼓县委书记罗光荣在谈到该县未来发展时这样说。

    时间倒退回一年前。莽莽大山深处的铜鼓县该如何建立新的经济支撑点,成为摆在县领导案头最为迫切的难题。铜鼓县隶属于宜春市,而宜春市是我国三大著名富硒地之一,硒资源赋存条件好,生态环境优良,富硒产业发展潜力大。铜鼓的土地是否也富硒?铜鼓县委把探寻“硒”望的目光投向了200千米外的江西省地调院。

    2018年8月,铜鼓县政府与江西省地调院正式签订铜鼓县富硒土壤普查工作服务采购项目合同书,开展铜鼓县富硒土壤普查。范围涵盖全县9个乡镇,目标是大致查明区内土地质量状况及其环境特征,初步划分区内富硒土地资源区、优质土地资源区,为区内永久基本农田规划、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土地管理与保护等提供依据。

    江西省地调院成立23人铜鼓县富硒土壤普查项目组,项目负责人及技术专业组组长均由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主要技术人员均从事过多轮江西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以及土地质量评估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按照规范及有关规定要求,严格执行项目设计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野外调查采样工作扎实推进,分析数据精确、可靠,为项目成果的开发研究及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地球化学信息数据基础。

    半年后,铜鼓县富硒土壤普查工作圆满结束。该院共完成区域环境调查面积97.5万亩,采集表层土壤样品665件,分析测试土壤样品242件。硒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铜鼓县富硒土壤面积初步统计为11万亩,另有潜在富硒土壤36万亩。该院根据富硒土壤的空间分布,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特征,剔除风险管控点和高风险污染点后,初步圈定富硒优选区面积28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24.06%,为富硒土壤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资料。根据这次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该院筛选出富硒土壤资源建议区4处,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转化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铜鼓县多年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形成了水稻、茶叶、果蔬、竹笋、中药材五大产业。这次富硒土地调查评价工作是对铜鼓县农业经济新发展的地质科技支撑,也是积极开发地方自然资源优势,培养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深入实践,将加快推动铜鼓县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如今,该县加快了富硒功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产业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向富硒土壤要效益,把富硒作为“金字招牌”,在做大做强做精做亮农业特色产业的同时,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激活旅游业,为农民致富打开新通道。

    据悉,目前铜鼓县在三都镇理溪村成立了铜鼓福寿黄桃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富硒农产品基地面积为200亩,丰产预计为530吨。该产业每年可为理溪村集体经济至少增收2万元,并有望突破5万元。

    位于温泉镇凤山村的铜鼓县春韵茶业专业合作社,是一家国家示范合作社,其富硒农产品基地面积为300亩,产量预计1.8万斤。

    由于破译深藏地下的“土壤密码”而发展起来的富硒产业,将成为铜鼓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引擎。

    为“中国硒港”提供地质力量

    黄 强

    在《贵港市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发布实施一年之际,谈起贵港市打造“富硒之港”,因“硒”而富,推动富硒农业产业全面开花的新变化时,参与过贵港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项目综合组组长李忠武感到由衷的自豪。

    贵港市委书记李新元表示:“贵港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必须立足本土资源做大富硒产业,做强富硒农业品牌;要举全市之力,将贵港打造成在广西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硒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

    目前,贵港市有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88个,面积5.8万亩;有32个农产品获得广西富硒农产品认证,占广西总数的25.4%,认证数位列广西第一;有3个农产品荣获第一批“广西名优富硒产品”荣誉称号;在第四届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上,贵港市有6个农产品获“中国名优(特色)硒产品”称号,其中“东津细米”牌富硒香米考评位居第一名;2015~2017年,贵港市连续3年获得“中国名优(特色)硒产品”达18个。

    成果的背后,是地质人的智慧和汗水。

    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院长石科说:“我院作为农业地质项目的承担单位,负责在贵港市所属桂平市、平南县、港南区一带开展农业地质工作。”

    地矿人的工作场景历历在目。

    技术员吴特赟是个爱动脑的小伙子。遇到地形图与实际不一致的情况,他采用在设计点附近仔细观察,放宽视野查看地貌的方法,以实际情况结合规范重新确认采样点,保证了样品的有效性和质量。

    在稻谷样品采集点,女队员韦雪姬和周伟清忙得不亦乐乎。她们必须赶在稻谷收割前完成该样品采集,时间非常紧迫。

    在甘蔗地里,叶子交错疯长,锋利无比,组长何克团手臂上布满了划痕。

    每采集一个样品,除了要按规定的方式取样,还要完成定点、编写点号、样品采取、填写记录、标记位置、相片采集等一系列的程序,工作非常繁琐。每天,他们肩背装满工具的地质包、手拿GPS和地质图,在田间、竹林里穿行,样品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

    大气干湿沉降物样品意义深远:采样器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收集到空气中的沉淀物和雨水,通过分析样品中的物质含量研究探讨空气质量,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证据。这种样品采集的周期较长,需将采样器安装在当地居民楼四面无遮挡物、远离污染源的楼房顶部,放置一年时间,期间分两次采集样品。所以对大气干湿采样器的安装质量要求非常高。组长李忠武带领组员细心地配备内部结构:滤膜、滤网、纱布、胶管等,耐心地组装外部装置和用大块的水泥砖稳定支架,最后,还贴心地给采样器穿上防护罩、戴上“透气网帽”,确保采样器放置期间的稳固性、安全性、原生性。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桂平市和平南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3个项目共采集29780件样品,通过野外验收,全部评定为优秀级。

    在实验室,广西地矿测试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逐步向农业发展领域延伸,为富硒资源调查成果提供技术支撑。该中心高级工程师阳国运介绍,为了扩大农业地质领域的检测能力,广西地矿测试研究中心建立了《ICP-MS法测定土壤中硼、碘、锗、锡》的方法,并且将氟的熔矿方式合并,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使用该方法,该中心在近4年里完成了广西近20万份样品的分析与检测,使样品的检测质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广西地矿测试研究中心还根据实验室的仪器特点改进对土壤有效态的分析技术检测方法。2016年,该中心通过完善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质谱仪(ICP-MS)的检测方法,完善对硒等元素的检测工艺,给农业部门发展优质农业提供支撑,同时也减少了酸的用量及废气的排放。此外,中心制定的《一种同时测定土壤中的硼、碘、锡、锗的检测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地质科技让农业发展更精准高效

    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申请的“从锂云母中提取铯和铷的方法” 近日获发明专利授权。

    铷、铯化学性质活泼,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以及优异的光电效应,是制造光电池、光电管最好的原料,也是红外装置不可或缺的材料,在导航系统、电子通信和夜视装置等高科技应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锂云母是富含铷、铯的主要载体矿物,矿物中Rb2O和Cs2O含量最高可达3.5%和1.2%。锂云母矿储量丰富,主要位于华南地区,以江西宜春、湖南正冲和尖峰岭、广西栗木矿床最为典型,其中江西宜春锂云母矿是全球最大的多金属伴生锂云母矿,基础储量达110万吨,占全国锂云母矿储量的40%左右。但是目前锂云母矿的开发仅注重提锂,对于铷铯资源未能有效回收,浪费严重。

    郑州综合利用所长期致力于锂云母中锂铷铯等关键金属高效提取与分离回收研究,形成从铁锂云母中提取锂钾铷铯的工艺、锂渣的处理方法、含锂废水的处理方法等系列专利技术,实现稀缺战略矿产资源的高效回收。该发明专利在提取碳酸锂的基础上,聚焦锂云母中铷铯的高效分离与回收,通过矿相重构溶出铷铯、冷却结晶富集铷铯、分馏萃取分离纯化铷铯,最终提取纯度大于98.5%的硫酸铷和硫酸铯,具有铷铯回收率高、资源利用率高的特点,为铷铯战略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郑州综合利用所“从锂云母中提取铯和铷的方法”获发...

    应江西省宜春市人民政府邀请,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科研人员前往江西省宜春市锦源新区开展岩溶地下水源地调查评价工作,助力地方政府解决锦源新区建设发展缺水问题。 

    锦源新区隶属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地处赣湘边区域合作要塞之地,是江西省政府重点打造的产业园区,现阶段水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园区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瓶颈。

    自2020年3月19日进入工作区以来,岩溶所科研人员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地表水-地下水统测、水文地质物探等工作,掌握了锦源新区内岩溶发育规律、地下水资源分布等信息;结合水文地质物探,确定了8处勘探孔的位置,为下一步钻探、水资源评价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锦源新区水源地建设提供了保障,助力地方经济建设,得到了锦源新区指挥部的认可。

    岩溶所科研人员在江西省宜春市锦源新区开展岩溶大泉测流 

     
     
    岩溶所助力江西宜春水源地建设

    2019年,依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的“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江西省萍乡和宜春市部署了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的“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通过积极对接地方和不断优化完善,取得了系列服务当地需求的地质调查成果。 

    项目下设的“长江中游重点区水工环地质调查”任务在萍乡市开展了1:5万湘东镇幅、东桥幅和高洲幅水文、环境和工程地质综合调查,1:1万重点工作区综合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及相关特征;基本查明了区内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等环境地质问题,为项目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基本查明了腊市、下埠、湘东、六市等镇(乡)的岩溶区地下水富集特征,初步圈定后备水源地3处。

    项目结合当地政府实际需求,通过物探、钻探等工作手段,部署实施了水文地质钻孔。日前,在腊市小学、胡家坊小学成功实施探采结合井2口,其中胡家坊小学水文地质钻孔日涌水量530m3/d,解决了当地师生约1600人的生活用水问题,旱季宜可保障附近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有效服务地方水资源管理。胡家坊小学师生送来了“赣西大地话水环、找水建井惠民生”的感谢锦旗。

    同时,通过1:1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已初步查明了渝家洲-虎山村一带地下水中氟超标的分布情况,为地方政府规划提供了基础。在东桥镇二八冲附近圈定偏硅酸矿泉水靶区1处,偏硅酸含量达44.16mg/L,为该地区偏硅酸矿泉水勘查开发提供了依据。

     

    水文地质钻探

    成功实施胡家坊小学探采结合井

    学校送来感谢锦旗

    郑州综合利用所积极对接地方需求 环境地质调查服务赣...

    8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综合利用所在江西宜春组织开展“华东地区脉石英晶质石墨等重要非金属矿综合利用调查”项目中期质量检查,该项目以91分优异成绩通过中期质量检查。

    来自宜春市政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赣西地质调查大队的专家组成员在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关于野外工作进展和质量管理情况的汇报,进行野外工作实地检查后,对项目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专家组指出,项目实施以来,在江西锂铷云母集中区“三位一体”综合调查成效初显,新发现锂矿(化)点4处,钽铌矿化点2处;进一步完善了晶质石墨层压粉碎-分质分选技术,形成了工业化生产技术原型;初步完成大关县石英砂资源可选性评价,进一步明确了开发利用方向;初步完成黑龙江石墨、云南大关等重要非金属矿区域技术经济评价及产业发展规划;完成华东地区典型榴辉岩矿综合利用技术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及工业化推广。

    专家组对项目下一步工作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建议,一是要加强资源、环境、技术经济综合调查评价,为地方政府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对钽铌矿伴生石英资源调查评价,力争实现高纯石英资源找矿新突破。三是加强典型矿山环境地球化学工作,对采矿区各类污染组分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四是加强对新发现锂矿点矿体的追索和评价,为钻探工作部署提供依据。五是加强矿石中锂、钽铌、石英、高岭等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力争实现资源无尾矿综合开发利用。六是加强矿地融合工作,实现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高效合理利用。

    听取项目进展情况汇报

    华东地区脉石英晶质石墨等重要非金属矿综合利用调查...

    为推动地质调查和科技创新进一步融合,加强地质调查项目与当地政府部门工作对接,促进业务沟通与交流,4月1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主要负责人带队赴江西进行需求调研对接。

    会上,“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副首席和“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分别就工程开展情况及项目2019年度实施方案进行了汇报,相关地方企业代表针对企业在煤矸石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与会领导和专家也结合地方需求对项目实施方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萍乡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冯文利指出,项目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实施方案,强化组织保障、多方参与、高质量实施和创新引领,做到促进“调查、评价、规划和利用”相结合,促进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协调推进相结合,促进建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南京地调中心主要负责人也对项目提出六点具体要求,一是要以政治担当的高度认真落实两地需求,拿出地质调查的解决方案;二是要进一步拓宽地质调查的方向和领域,推动地质调查转型发展;三是要以服务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为宗旨,使其进入地方政府工作的主流程;四是要立足解决问题,服务当地需求,改变成果应用的表达形式,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五是要克服惯性思维,将科技创新贯穿项目实施整个过程;六是要建立部、局、省市两级政府、大区中心、项目承担单位的协助配合机制。

    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启动,下一步,项目将结合萍乡、宜春两市地方需求,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和科技创新方向,为圆满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和预期成果奠定基础。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所属的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郑州综合利用所、华东项目办,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质调查研究院,萍乡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宜春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以及相关企业的领导和专家40余人参加会议。

     

     

    加强地方需求对接 探索多方合作的地质调查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