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8月14日-8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湿地课题组叶思源研究员带领科研人员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Edward Laws教授,丹麦奥胡斯大学Franziska Petra Eller博士和Emil Jespersen博士生,青岛农业大学郭霄博士,以及山东大学共同在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完成“全球芦苇同质园”的监测工作。

    据介绍,“全球芦苇同质园”是青岛海洋所承担的二级项目“渤海湾西部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其中的一项重点研究内容。该芦苇同质园培养了来自世界各地芦苇基因种共46种,分别进行了淡水、盐水两个处理方式的野外原位培养。在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种植培养期后,项目组对芦苇叶绿素、光合作用速率、芦苇蒸散发参数、芦苇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指示芦苇生理的其他参数进行了全面测试,同时采集了同质园内不同介质样品进行ICP测试和DNA测序工作。在完成全部测试和样品采集后,还对芦苇进行回种,用于开展下一轮芦苇植物园的种植和监测工作。

    据悉,全球芦苇同质园遍布欧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其中建设于意大利、丹麦与中国盘锦和莱芜四个观测基地的芦苇基因类型完全相同。该同质园成果能揭示不同纬度梯度条件下不同基因类型芦苇生理参数的演变,从而可回答未来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条件下沿海低地区地形地貌演变规律、光合固碳过程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均衡预测等一系重大地学问题。将湿地植物作为地球表面地质过程一个重要的地质营力加以研究在世界湿地学术界还属首例。

    中美丹联合完成全球芦苇同质园的监测工作

     
    缪秉魁教授展示陨石。


     
    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灶神星陨石。

      近日,我国学者最新研究发现,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科考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发现的一块陨石为灶神星陨石,为我国开展灶神星的成分和形成研究、以及开展深空探测相关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样品。

      除月岩外,陨石是人类获得的唯一地球外岩石样品,堪称“天外珍宝”。截至目前,我国共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发现12035块南极陨石,目前已完成分类2737块。

      灶神星是木星和火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的第4号小行星。一般认为它具有类似地球的核幔壳结构,是认识类地行星起源的理想研究对象,也是国际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之一。此前,我国曾在南极发现过2块仅数克重的灶神星陨石,编号分别为GRV99018和GRV051523,研究可用样品十分有限。

      据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缪秉魁教授近日在上海市曹杨中学做科普报告时介绍,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科考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发现583块陨石。经过近一年努力,桂林理工大学对其中149块样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和命名。其中,最大一块陨石达1300克,经检测为灶神星陨石,已按照国际惯例将其编号为GRV13001。

      “从外表看,这块灶神星陨石具有较完整的熔壳,熔壳深灰色,内部质地为灰白色。通过显微镜观察,该陨石具有角砾结构,角砾具有次辉绿结构,基质碎屑矿物组合和成分与角砾完全相同,属于玄武岩质陨石。”缪秉魁说,“这种岩质的陨石有来自火星、月球、和小行星三种可能。根据矿物成分和氧同位素分析,排除来自火星和月球的可能,应来自灶神星,为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属于灶神星陨石。”

      据介绍,除灶神星陨石外,我国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收集的陨石种类还有珍贵的火星陨石、普通球粒陨石、常见碳质球粒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以及包括橄辉无球粒陨石在内的原始无球粒陨石等,大部分特殊类型的陨石均有发现。不过,但到目前为止,格罗夫山地区尚未发现月球陨石。





    我国科学家发现珍贵灶神星陨石
    所在单位: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完成人员:王剑、江新胜、汪正江、任光明、高天山、陈建书、孙海清、邱艳生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起止时间:2011-2013年

    主要进展

      1.建立了研究区构造古地理格局与演化模式

      研究表明,华南扬子古大陆新元古代裂谷盆地为陆内裂谷盆地,可分为扬子西缘、扬子东南缘和扬子北缘三大裂谷系统。其开启时间基本同步,为~820Ma;充填序列也完全相同,具有裂谷初始期(800-820Ma)、上叠滑脱期(725-800Ma)、早冰期、间冰期和晚冰期五个沉积序列。裂谷系统的构造模型与东非大裂谷相同,具有主边界断层、裂谷基、裂谷肩、调节带、构造滑脱不整合面等要素(图1,2)。经研究验证,该模型与充填样式适合上述所有裂谷系统。

      2.更新了“南华系”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格架

      在获得大量高精度锆石U-Pb年龄数据的基础上,精确限定了研究层位关键界面。将澄江组顶、底界年龄限制在725 Ma和800 ±5Ma,将陆良组下段底界限制在~820Ma,将花山群底界限制在820Ma, 将莲沱组和休宁组限制在780-730Ma之间,将马槽园群时代确定为中元古代晚期,将骆家门组时代确定为850-830Ma,同时,在调查中发现了上扬子区太古代成熟陆壳基底岩系—杨坡群及其A型花岗岩。在地层划分对比中不仅重视同位素年龄,而且还重视旋回地层学、成因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基本原理的应用,是真正意义的“地层划分对比格架”。

      3.改写了重点区域构造演化史

      通过野外沉积序列分析与U-Pb年代学研究,证明了扬子北缘原新元古代马槽园群的地层时代为中元古代末期,与下伏中元古代神农架群中上部地层时代相当,并且还发现两者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实际上为冲刷-充填界面(图3),马槽园群实际上是发育在中元古代神农架群碳酸盐岩台地上的裂陷槽重力流沉积,因而该区中-新元古代之间不存在过去命名的“神农运动”。同样,经研究发现,浙北新元代骆家门组与下伏双溪坞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也不存在,二者为连续沉积,因此,期间的“神功运动”也不存在。上述发现改写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史。

      4. 完成了研究区“构造-岩相古地理图”系列图件编制

      在全面完成综合柱状图、剖面对比图、岩相卡片、实际材料图等编图基础图件的基础上,编制了各片区构造-岩相古地理图(23幅)、全区构造-岩相古地理图(5幅)。图件突出表示了主边界断裂、调节带,使大陆裂谷盆地的构造样式、盆地极性更加直观,采用全覆盖方式表示大陆冰盖覆盖区,极大地增强了冰期、“间冰期”构造-岩相古地理图的逻辑性。与前人同期岩相古地理图相比,本项目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无论在编图单元划分、图面表达形式上,还是在构造-岩相古地理形成、演化的认识上均有实质性的突破。


    华南扬子古大陆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盆地充填序列和充填样式


    华南扬子古大陆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构造模型


    马槽园群八里垭组典型剖面沉积相演化序列













    1-13 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效应

     

    项目验收现场。 赵金花 供图

    矿产资源,是大自然给人类的珍贵馈赠。正是基于对这一馈赠的开发利用,人类才得以从原始的茹毛饮血时代,逐步进入到自给自足的农业时代,进而步入依靠工业化生产满足自身物质、精神需求的现代社会。但要找到矿产并不容易,必须用一定的技术才能使其现出真身。日前,通过科技部验收的“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就是一套能让深部矿产现身的技术。

    要有一组“透视眼”该多好

    矿,其实就是石头,只是这些石头中含有足够多的人类想利用的元素。专业说法称之为有益元素的丰度,即矿石品位,用以区别矿产的贫富程度。

    受地质运动、元素富集条件等因素影响,各类元素在不同岩体甚至同一岩体中的丰度差别很大。因此,人们以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开发能获利为标准,确定了不同矿产可开发的丰度值,将其称为工业品位。如果达到工业品位的岩石集中连片分布在一定区域,人们就将其称为矿体。根据集中连片分布的平面面积、空间体积的大小,人们将矿体按规模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超大型等不同级别。

    要找到蕴藏在岩石内部的矿产困难重重:

    一是对裸露的岩石,人们可以通过以前积累的经验判定,并将裸露出的矿称为露头矿。但对蕴藏在岩石内部的矿产分布区域、空间边界、矿体形状及走向等,人们仍无法作出结论。

    二是岩石裸露部分所占比例往往很小,山区的岩石往往会被树叶、杂草等覆盖,而山脚下和平原地区的岩石则被厚厚的土层覆盖,有的甚至厚达上千米。

    三是同一矿种的矿体在不同地区不同岩石、甚至同一地区同一岩石中赋存形态、分布规律都是有区别的。对此,业内常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矿”。

    更严峻的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逐年加深,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而露头矿却越来越少。不得已,人们将找矿的目光投向地球深部。据统计,一个世纪来,全球矿产勘探深度已由最初的地表延伸到地下500米以深。其中,人类开发矿产的最大深度是南非的Western Deep Level金矿,其最深点已到地下4800米处。

    虽说深部的矿更大更富,但勘探发现的难度也更大。因为,无论是对岩石内部还是覆盖层以下的情况,人们既看不到也摸不着。

    要是有双能穿透覆盖层或岩石的“透视眼”该有多好!

    于是,人们总结已探明矿体与地质运动间的关系,以及其赋存规律、控矿要素等,形成了系列矿产勘查理论,通过应用物理、化学等手段形成了矿产勘探方法技术,逐步提高了对深部矿产的勘探能力。

    这次通过科技部验收的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其实就是中国地质人打造的一组“透视眼”,其透视深度可达2000米。有了这组“透视眼”,我国向地球深部进军、发掘深矿产资源潜力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五方面提升矿产探测透视力

    这组“透视眼”具备强大的探测透视力,在电性结构探测技术、密度与磁性结构探测技术、速度结构探测技术、钻探及井中探测技术等方面取得创新,涉及重磁、电磁、金属矿地震、井中探测及钻探等5个方面。

    在重磁勘探技术与装备方面,突破了高灵敏度微重力测量传感器和铯光泵磁场传感器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地面高精度数字重力仪、地面高精度绝对重力仪,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动态激发核磁共振磁传感器和铯光泵磁传感器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研制成功两型磁力仪样机;开发出国际一流的重磁数据处理反演解释技术和软件系统,实现了复杂地表条件下的重、磁、电、震、地—井联合等多参量三维联合反演解释技术。

    在电法及电磁探测技术与设备方面,攻克了高灵敏度宽频感应式电磁传感器技术及检测标定技术,使电磁传感器在一致性、稳定性和重复性上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研发成功高灵敏度三分量磁通门传感器,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研制出分布式多参数电磁探测系统、大功率伪随机广域电磁探测系统和长周期分布式大地电磁观测系统,改变了我国多功能电法仪器高度依赖国外的现状;创新电磁方法体系,构建了适合任意复杂模型的大规模三维电磁正反演与可视化解释软件平台。

    在金属矿地震探测及处理解释技术与装备方面,研制出适合复杂山地条件的小型化扫频可控震源和轻便分布式遥测金属矿地震勘探采集系统。该系统在轻便主站、混合遥测交叉站和小型可控震源技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同时兼具大型地震采集系统的高分辨、高保真地震信号实时采集功能和超万道采集能力;研发的金属矿地震处理、解释新技术与软件系统和三维地震数据采集与观测系统设计软件,代表了国内最为完善和领先的金属矿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解释方法技术体系。

    在地下与井中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装备方面,实现了井中电磁波大功率脉冲调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了3000米小口径多参数测井仪器的耐高温高压技术和实用工艺;研发了大功率坑—井—地三维电磁成像系统、井间电磁波层析成像系统、井中多道激发极化仪、大深度小口径多参数测井仪等4种地下和井中探测仪器,技术指标总体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新了地下和井中探测方法技术体系,构建了功能齐全的地下物探数据处理、反演解释软件系统。

    在大深度、小口径岩心智能钻探技术与装备方面,自主研制成功4000米地质岩心钻探成套装备和自动化智能化钻探技术,实现了系列技术和工艺的创新;建立了典型孔内工况判别准则和优化钻进模型,研发出了岩心钻探智能化钻进监控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还需进一步精细打磨

    “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是2014年在科技部支持下正式启动的。4年来,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的组织下,18个单位、300多名科技人员联合攻关、持续创新,终于打磨出这组“透视眼”。

    有了这组“透视眼”,我国全面突破了2000米以浅矿产资源勘探方法、技术、装备障碍,形成了从地面到地下、从结构探测到物性探测、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的立体探测技术体系。今后,我国向地球深部进军、实现深部矿产勘探突破有了有力技术支撑。

    对这双组透视眼,参加验收的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经过4年研发,在关键技术攻关、仪器设备研发与完善、地球物理方法创新和软件研制等方面形成了系列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国深部资源勘查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但无论是参加验收的专家,还是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都表示:这组“透视眼”并不是万能的,还需要实施一系列后续项目,做进一步的精细打磨。

    首先,虽然我国的深部矿产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体系已经建立,但仍有一些技术指标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在重磁探测方面,绝对重力仪的精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动态激发核磁共振磁传感器和铯光泵磁传感器等仍需攻关。在电磁探测方面,电磁传感器的灵敏度、频带范围和噪声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仪器系统的全三维观测能力及软件的多参数联合反演解释能力有待加强。在金属矿地震勘探方面,适合于金属矿探测的三维高密点长排列采集技术、弱信息提取技术、综合解释技术等还不完善。在井中探测方面,仪器设备的发射功率、噪声水平、接收灵敏度等尚有提升空间。在钻探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更大深度、更高智能化的地质岩心钻探技术与装备。

    其次,我国深部矿产资源勘查技术与装备的产业化和商品化程度与国外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国外由于技术研发起步较早,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完善,目前已实现了高度商品化。国外CG-5、GSM等重磁仪器,V8、GDP-32等电磁仪器,Sercel428等地震仪器仍在我国占据市场主流。而我国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刚刚研发成功,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还较低。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仪器工艺和实用化水平,包括:轻便性、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制作工艺等,同时还要与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合作,加速实现技术和装备研发成果的商品化。

    此外,我国目前研发的勘探地球物理仪器内部所用的高端关键元器件仍有相当部分依赖进口,部分高端电子元器件和传感器对我国高度禁运。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可以获取的一些高端元器件专用模块与芯片产品质量往往不稳定,使用这些“高端元器件”的仪器设备,会造成性能不稳定、甚至整体瘫痪。因此,我国还需要在芯片、FPGA、ARM、DSP、高位低速ADC、弱信号检测电路等核心电子信息技术方面进行研发,真正实现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

    要真正实现我国深部矿产资源的透明化、立体化探测,任重而道远,仍需广大科研人员团结一心、再接再厉,为祖国的地质矿产勘查事业奉献力量。

    望向地球深部的“透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