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4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49个世界地球日“根在基层、情系民生”主题宣传系列活动在江西省信丰县举行。本次活动以科普报告会和科普专题展览为主要形式,向人们介绍了地下水资源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矿山环境治理等地质环境知识。

    此次活动是环境监测院继2012年在云南省新平县戛洒镇举办“第43个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以来,连续举办的第7场“世界地球日”大型科普活动。此次活动期间,环境监测院的志愿者们在信丰县陈毅广场、信丰县安西中心小学以及赣县五云中心小学举办了三场主题科普展览普及地质环境保护知识,并邀请了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专家为安西中心小学和五云中心小学作了题为《美丽地球,我们的家》的科普讲座。此外环境监测院还向安西中心小学和五云中心小学捐赠了280余本科普图书和300余份文具用品。

    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党委、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图书馆、赣州市矿产资源管理局、江西省地质调查院、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多家单位协办或参与此次活动。

    环境监测院联合多家单位开展地球日宣传活动

    我国西部地热资源丰富,西部大开发战略又为甘肃地热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自20世纪末,甘肃省地矿局二勘院通过综合研究,筛选热储有利地段,先后在兰州城关区、西固区、平凉等地成功确定了50多个地热探采井,取得了宝贵的地质、水文、矿产等方面资料,填补了甘肃地质和地热资源勘探领域的多项空白。

    在开发过程中,二勘院将地热勘查开发作为综合发展的亮点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依靠高科技,突出特色,走产业化道路,并将地热勘探触角伸向全国各地,开创了地热开发利用的新局面。

     

    K1地热勘探试验井验收现场 

    地热勘查取得重大突破 

    2016年底,正当全国多地陷入重度雾霾之际,12中旬,由甘肃省地矿局二勘院实施的兰州市城区地热资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K1地热勘探试验井成井深2502米,经10天抽水试验,单井涌水量始终保持在每日2160立方米,实测井口出水温度达73摄氏度,居甘肃省之首。

    兰州市城区地热资源勘查项目,是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委托二勘院承担的2015年兰州市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支出项目。经2015年开展物化探地面调查、地温场测量等勘查和论证,优选秀川为“七里河断陷盆地”地热钻探靶点,于2016年7月在此施工K1勘探试验井。在12月5日至15日的抽水试验中,利用测井和钾钠地热温标综合判定热储温度介于80~115摄氏度。经初步检测,该地热水矿化度为每升15.8毫克,属咸水,水中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依据现行国标“理疗热矿泉水水质标准”,锶含量达到命名矿泉水浓度,偏硅酸、硼酸含量达到矿泉水浓度,矿化度、温度、氟等指标均达到有医疗价值浓度。从地热水水温和水质来看,除发展建筑供暖以及温室养殖等外,还可用于开发理疗、洗浴等服务项目。

    12月15日,兰州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省内知名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认为,K1地热井是迄今甘肃省取得的单井涌水量最大、出口水温最高的地下热水井,是具有突破性找矿成果的地热勘探试验井。首次证明了“七里河断陷盆地”分布有丰富的热水资源,对帮助查清兰州以“七里河断陷盆地”为单元地热田的热水资源赋存特征,认识和确定盆地内马滩-崔家大滩一带导热断裂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对提升“七里河断陷盆地”整装地热田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水文地质依据,同时也为今后在同类或相似地区寻找地下热水积累了成功经验。

    卧薪尝胆蓄势待发 

    地热资源是一种十分宝贵的综合性矿产资源,其功能多,用途广,不仅是一种洁净能源,而且对防污治霾,促进绿色发展以及地热产业在新常态经济下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000年,地勘单位改革实行“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改革,经营思路明显解放,服务领域大幅拓展。二勘院党委审时度势,将地热勘查开发列为今后综合发展的亮点产业之一,着力培育和扶持,成立了“地热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所”,开启了地热勘查开发研究的漫漫征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在地热勘查市场有所作为,必须先练内功,关键要逐渐积累资料和经验。由于以往没有专项的地热研究资料,二勘院选择了地热前景较好、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兰州盆地作为先期研究的重点区域,收集了相关地质资料。通过资料回炉,尤其注重区域物化探资料和水文地质调查资料综合研究,根据观音寺-大涝池、榆中胡家营、窑街煤矿、兰石厂、兰铁西站等周边地区地热异常点显示结合兰石厂钻孔测温,分析了地热地质条件,提出兰州断陷地热资源前景,并在2000年9月在甘肃地质学会水文专业学术交流会上介绍了《从地温场特征探讨兰州地热资源前景》的论文。

    在收集研究资料的同时,2001年下半年,二勘院自筹资金开展了“兰州盆地地热勘查研究”工作。外业勘查包括1∶10万区域重力调查、1∶2.5万重力剖面测量、大地电场岩性测深等。通过深部物探工作,圈定了兰州盆地的基底形态和主要构造。同时,统计整理了兰州170多眼水文地质普查孔的水化学资料,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二氧化硅组分及钻孔中地下水水温都存在较明显的异常。通过大量的地面调查和综合资料研究,初步圈出了兰州七里河地热异常区。推测认为兰州盆地属盆地型地热异常区,具有中低温地热田勘查开发的良好前景。

    牛刀初试大显身手 

    为了使地热这个朝阳产业真正“热”起来,尽快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二勘院决定自筹资金实施风险探采结合井。

    2003年,经过前期对兰州市城区地热资源调查研究,二勘院决定在七里河区运通大厦院内实施地热探采井。地点确定后,在预设钻孔及周围开展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和大地岩性测深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形成了钻孔设计方案。7月底,由二勘院自主勘查、设计并投资的运通大厦地热井正式开钻,经过4个月的紧张施工,于12月25日圆满竣工。该井钻进深度2003.1米,成井深度1957.1米,涌水量504立方米/天,孔口水温60℃,矿化度4.6克/升,富含偏硅酸、偏硼酸、锂、锶、氟等多种微量元素,初步评价为优质医疗地热矿泉水,非常适宜洗浴疗养。从勘查到验证再到研究,完善了对热储条件的认识,切实提高了地热勘查开发的水平。

    运通大厦地热井在二勘院地热勘查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井深与井口水温均创当时地热井甘肃省之最,它的成功验证了二勘院地热勘查的综合水平与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运通大厦地热井作为兰州市第一口深层地热井,不仅在兰州地区的地热勘查工作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而且填补了兰州市区地质、构造、钻探、水文地质等多方面的空白,对未来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将发挥巨大作用。运通大厦地热井成功实施,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甘肃省地矿局对这一成果作出高度评价:“兰州地热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是地质科技工作者科学思维和大胆探索的结果”。由于运通大厦地热井取得的突出找矿成绩,该项目荣获了当年甘肃省地矿局“地质找矿特等奖”。

    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作为新能源中固定储量最大、最稳定,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地热能,其功能多、用途广,得到了全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大力开发势在必行。

    兰州运通大厦地热井成功开凿以后,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地热”热潮。二勘院为促进地热勘查开发工作产业化,2004年在原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地热勘查开发总公司”,并在人、财、物方面进行了配备和补充。近年先后完成兰凯东岗物流、天庆深沟桥、安宁仁寿山等地热井勘查设计;完成青海省共和盆地、海晏盆地、贵德等地热物探勘查;完成贵阳市地下热水整装勘查物探工作,以及平凉、天水中滩等其它50余个商业性地热勘查工作。此外,还为其它十多个建设项目义务提交地热勘查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力求将地热这种清洁环保资源向社会推广。

    2004年,二勘院在兰州市补充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工作,并提交了《兰州市城区地热资源勘查报告》。2005~2006年,分别在兰恺物流中心、仁寿山(受三勘院委托)、雁儿湾院部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物探勘查工作。2006年,在兰恺公司东岗物流中心打出的地热井。2007~2009年,开展了甘肃会展中心、什川疗养区、天庆通达(西固深沟桥)、九州创成园区等地的地热资源物探勘查工作。2009年,天庆房地产公司根据二勘院的设计方案在西固深沟桥成功实施了地热井,该井较以往在水温、水量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受安宁区城投邀请,二勘院专家根据前期勘查成果,编写施工设计,仁寿山地热井于2012年10月初成功开凿。2006年至2007年,配合甘肃省地质环境勘查院完成“甘肃省地热资源规划”,系统总结出甘肃地热资源敦煌-安西、河西走廊、陇西和陇东;北山-龙首山南缘、祁连山、西秦岭南带和南北构造带的分布规律。

    二勘院作为地热勘查开发的专业技术队伍,通过对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的探索和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2012年完成的“兰州市浅层地温能潜力调查评价”项目,提出了兰州合理开发利用建议,编制了兰州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为兰州地热勘查开发、改善兰州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个项目使二勘院在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地热研究硕果累累 

    在近期颁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开展资源勘查的基础上加强地热能开发利用。“地热的春天要来了,甚至可以说是夏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提出了重新认识地热的三句话:“地热在未来能源结构调整中贡献突出;地热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贡献突出;地热在治理雾霾中贡献突出”。为了更好地发展亮点产业,面对新的形势,二勘院在地热勘查开发的实践过程中,特别注重科研工作。

    2002年,根据勘查研究成果编写了“兰州地热资源综合勘查报告”,并撰写了《兰州断陷盆地地热勘查与热储分析》和《区域重力在兰州地热勘查中的作用和热储分析》,分别发表于2004年《甘肃地质学报》和《西北地质》刊物上。

    2004年以来,二勘院综合研究了兰州市城区以往地质、水文地质成果资料,并结合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地震勘探、区域重力剖面调查等多物探成果,分析论证了兰州市城区地热地质条件,地热热储特征以及地热资源开采的可行性,并完成了《兰州市城区地热资源勘查报告》。与此同时,二勘院科研人员先后在《甘肃地质》(《甘肃地质学报》)、《西北地质》、《西北地震学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物探与化探》、《中国地球物理》、《矿产与地质》、《地热能》等专业杂志发表地热研究论文30余篇。经过多年地面勘查到钻探验证再到勘查成果修正的过程,不断完善对地热地面勘查成果的认识,将地热研究逐渐走向深入。

    2016年7月,根据二勘院高工李百祥等人在《甘肃地质》发表的论文《张掖-民乐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张掖市地热资源开发可行性分析》,某公司在张掖成功开凿地热井一眼,体现了资料二次开发研究的重要性。《青海共和盆地存在干热岩可能性探讨》一文预测成果,已被后来在3000米深的钻孔证实,孔底温度187℃,有热无水。这些成果为今后地热勘查开发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

    近十年来,二勘院累计派出11人次参加了地热能、浅层地温能以及物探等专业培训班、7人次参加研讨(交流)会,组织技术会诊(省外)2次,通过大量学习、交流,有力地提高了二勘院地热研究人员科学研究水平。

    从“潜力股”到“金字招牌”

    8月31日早上7点05分,记者跟随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海啟一行从首都机场起飞,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抵达甘肃敦煌机场,再经过2个小时的舟车劳顿,就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酒泉市瓜州县柳园镇,这是一个建在戈壁滩上的小镇。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山野外项目部就坐落在这个小镇上。安顿好旅馆,记者就跟随项目部的工作人员一起赶往项目部。

    在戈壁滩上踏勘,是个磨砺意志的活儿。

    在茫茫戈壁中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砂石地块,队员们立刻停下来选取样本。

    在探槽中寻找“宝贝”

    北山项目部负责人杜泽忠博士正在向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张海啟(左一)一行介绍矿调情况

    因为有记者跟随,当天的野外午餐算是很丰盛的了。大多数时候,项目部的小伙子们只用保温桶自带的开水泡一碗方便面。

    在野外忙活了一天,回程的路也是很欢快的。

     

    北山野外项目部于2016年5月正式成立,聚拢了一堆博士和硕士。据了解,项目部现有成员23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5人,余下的都是硕士,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野外技术人员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是一支年纪轻、学历高的野外团队。

    项目部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指导中心矿产勘查处承担的“甘肃花牛山-柳园地区矿产调查与找矿预测”子项目。据野外项目负责人杜泽忠博士介绍,该项目属于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与技术应用二级项目,项目周期为2016年~2018年,核心内容是开展柳园幅、花牛山幅和长流水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

    进入项目部,目光所及之处让记者有些震撼——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简陋,用“寒酸”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据说,这个办公场地是从当地居委会租来的。院内的地上摆放着一些矿石标本,但是很整齐,狭小的办公室内正挤着五六个年轻人在制作图表,还有两三个小伙子正在厨房忙前忙后,为当天的午餐做着准备。

    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饭前突然接到小伙子们的通知:喝的水没了,先吃点水果解解渴。而此时,记者的嗓子正干得有点痒,水果怎能抵得上水解渴呀。出于做客者的礼貌,记者又不好意思提出另外的要求,只得干熬着。

    杜泽忠博士向记者解释,这里的自来水是戈壁盐碱滩打出来的,碱性重,外地过来的人直接饮用的话肯定受不了。我们平常煮饭和饮用水,都是用桶装的纯净水,今天的水还没有送到。

    没想到,在这里喝口水都这么不容易。不过,这顿午餐还算丰盛,一碗面条配几道素菜,十几个人挤在一张桌子上,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的。

    记者是在长江边上的农村长大的,没那么娇气,不相信这里的水没在此地生活习惯了的人不可以喝。当天晚上回到旅馆,记者并不信那个邪,打开水龙头灌了一壶水,烧开后泡上自带的茶叶,美滋滋地一杯一杯喝下去。坏了!这可不得了!凌晨4点半多一点,记者的肚子就不太对劲了,骨碌碌地爬起来,一直折腾到天亮,上了七八回洗手间。这种亲身测试的后果实在是很让人后悔不已。记者想,这群初到此地的小伙子们是怎么熬过这一劫的呀。

    记者粗略地了解了一下,这群80后、90后,应该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尽管来自不同的地域,但是他们大多是在水草丰美的地方长大的,突然来到这个与故乡有着天壤之别的地方过日子,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和折磨呀!

    这里的时差比东部地区要晚许多。9月1日早上8点,天刚亮,记者经过一番折腾,肚子终于消停了些。8点30分,吃过早餐,整理好野外的行头,记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张海啟一行,跟随北山野外项目部的小伙子们共二十几人,坐上4辆越野车匆匆出发了,开启了这一天的野外之旅。

    汽车开出柳园镇,就见不到正儿八经的路,茫茫戈壁滩放眼望去,黑黝黝的一片,见不到一丝让人眼睛有些温润的色彩。越野车晃晃荡荡、摇摇摆摆地一路前行。记者坐在最后一辆车上压阵,前车溅起的灰尘,雾一样地在大漠戈壁飘扬,这样的场景很是刺激。记者在一路尘土中,脑子里幻化出西部牛仔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驰骋在大漠的浪漫场景,很是爷们。

    车窗外实在没有值得观赏的,除了乌黑的山丘,连茅草都难得见到一根,这样的景致也实在缺乏观赏性。越野车已经越来越颠了,人坐在车里,像羊癫疯一样,颤悠悠地摇摆,只感觉肚肠都在跟着摆动的节奏扭动着。不远处,“甘肃安西极干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几个大字在人工砌成的水泥矮墙上横亘着,约有二三十米长,这大概是一路上见到的最美的“风景”了。

    1000多年前,大唐高僧玄奘为了求取真经,从长安出发,在今甘肃酒泉一带走出国门,踏上一条冒死西行之路。就在这条根本不是路的路上,一心求取真经的玄奘法师冒死西行,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往西天取经。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如此描述这片戈壁:“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当然,1000多年前,玄奘的交通工具与今天无法类比,但这里地质环境的恶劣程度恐怕千年未变。

    越野车一路往前,就基本没有路了,到处坑坑洼洼,晃荡得厉害,感觉司机开得有些随性,哪儿好走一点就往哪儿走,这样“跟着感觉走”一点也不好玩,人坐在车里颠得有些难受、有些惶恐,刚开始脑子里幻化的那点西部牛仔骑高头大马的浪漫情怀早已飞到九霄云外。

    越野车终于在一片看起来像山丘的地方停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说是山,其实就是一片黑黝黝的戈壁。下车后,眼睛所及之处不见一颗茅草,大地像撒了柏油一般,若不是那凹凸有致的地貌结构作为天然标记,你很难分清来时的路。

    定位、测坡度角、拉测线、清理探槽、取标本、记录,项目部的小伙子们都忙开了,一个个是那么仔细、那么专注。这是地质填图的必须程序,每间隔20米就在手中的表格上做一个标记。由于这里长年极度干旱,地质锤敲打岩石的声音显得格外清脆。就这样,在茫茫戈壁中,他们演奏出只有地质人能听得懂的交响曲。

    说得粗俗一点,就是这样一个“鸟都不想来拉屎”的地方,项目部的小伙子们却还忙得如此欢愉。

    其实,记者在头一天刚刚与这帮小伙子见面的时候,听介绍中谁谁是博士,谁谁是硕士,谁谁是刚刚大学毕业,有点不屑,因为他们活像一群在工地上长期暴晒的农民工。从他们黝黑、略显古铜色的脸上,实在找不出能与之相对应的影子。在记者粗浅的印象中,他们应该是白白净净的秀丽书生。

    此时正值中午,太阳当空照下来,这是一天最热的时候,天空蓝得有些瘆人。这要在内地,这样的天气绝对是可以令人赞美的。但是这里却不同,由于地表缺乏相应的湿度与之对接,云都懒得从此飘过。阳光裹夹着强烈的紫外线,毫无遮挡地直接射到人身上,裸露的胳膊有些灼痛的感觉。

    今年31岁的杜泽忠博士皮肤黝黑,像个农民。此时,他正头顶着草帽,带着项目部的兄弟们风风火火地忙碌着。为了拍摄一点他们的工作场景,记者只得一路小跑着跟上他们的脚步。如果不知道他们的身份,远远看去,你会以为这群头顶草帽、挎着帆布包的年轻人是一群叫花子。

    杜泽忠主要从事矿床学、矿产勘查研究,刚刚博士毕业就进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几乎是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碰上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走出办公室”的号令,于是,他便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北山野外项目筹备组人员之一。就这样,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尽管尚未成家立业,但是作为项目负责人,杜泽忠博士既要保障项目顺利完成,又要像老大哥一样对这群小伙伴们做好日常心理疏导工作。特别是那些90后,惦念城市的喧嚣,思念父母亲人,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每每小伙伴们有异样的情绪发生时,第一个站在他们面前的总是杜泽忠博士。就因为这样,杜泽忠被小伙伴们称为“带头大哥”。尽管这个头衔有点帮派的味道,但是杜泽忠还是很乐意接受的,只要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跟着他干活,喊什么都行,怎么亲切就怎么来。

    今年32岁的杜轶伦博士,主要从事岩浆成矿作用、战略性矿产研究。在跟记者聊天的时候,对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他说并没有感到什么苦累,地质工作本来就是如此,跟老一辈的地质工作者比起来,我们已经很舒服了。

    30岁的孙海瑞博士,主要从事矿床学研究工作。在与记者的短暂接触中,感觉他是一个很乐观向上的人,他说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过去也一度想象过野外地质工作的艰苦,尽管这里的环境已经超出自己的想象,但是能跟自己的专业结合得很紧密,干起来也还算蛮有趣味的。“通过野外实践,我发现地学方面的很多知识跟在学校时老师讲的还真不是一码事。”孙海瑞说。

    刚刚27岁的吕鑫,201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入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矿床学研究,尽管年纪轻轻,但是如今已经成长为北山野外项目部项目副负责人,业务的精湛程度令同龄人刮目相看。与其他人不同,这位年轻人眼里总释放出一股子锐气和俏皮,他跟记者开玩笑说,当初进入大学的时候,糊里糊涂就选了这个专业,人生难得一糊涂,既然糊涂了,就继续糊涂下去呗,年轻人围着地球打转转也是很有意思的。

    临近中午1点,我们准备转战下一个目的地。越野车蠕虫一般在一片低矮的骆驼刺灌木林中慢慢前行,纵横交错的沟沟坎坎把汽车弄得像摇篮般左右晃荡。在这里,又不能沿着沟豁延伸的方向直行,哪里骆驼刺的间隔空隙大一点就从哪里穿行,“戈壁滩本没有路,路在司机眼中”。

    好不容易磨磨蹭蹭地到了下一站,大家来到一个早已废弃的土夯房子边上,房子不大,也就二十几平方米的样子。说是房子,但却没有房顶,也没有大门,因为长年难下一丝雨水,加盖个房顶反而有些浪费。据说,这个房子是上世纪当地百姓盗采金矿时加盖的,盖这个房子的目的只为躲风,不为避雨。在这个房子的周围,还有数个10平方米左右的四方坑,据说这也是避风用的。

    瓜州戈壁,风大无比。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瓜州的风是魔鬼的兵器,无坚不摧。在瓜州的历史上,记载最多、最翔实的资料就是有关风的故事。这里每年平均有1/3的时间刮7级以上的大风,从唐代至今的1200年间,这里共有37座城池被风沙埋压,变成了废墟。可想而知,这戈壁滩上一旦起风,那将是怎样一个疯狂的场景。

    我们一行人就在这废墟般的房子边歇下来,此时已经有些饥肠辘辘了。杜泽忠博士从越野车的后备箱中拎下一大包馒头,搁在一块大石头上,还有黄瓜和西红柿,以及几包榨菜。一行二十几个人就围着大石头啃咬起来。尽管这些馒头有些干,咬到嘴里有点向外喷撒,但吃起来还蛮香的。经过一上午在汽车上的颠簸和在戈壁滩上不停地跑动,可能大家实在是饿了,居然没有一个人嫌弃这顿饭菜的质量,一个个都狼吐虎咽,咀嚼得有滋有味。

    这个废墟的外墙上“龙门客栈”四个鲜红的大字倒让人忍俊不禁。据说这几个字是来自吉林大学的郑博夫喷上去的。此时这位稚气未脱的26岁小伙子正跟几个年龄差不多的伙伴们在远处拉测绳、测剖面。年轻人在这个满目荒凉的戈壁滩上工作,的确需要有一些搞笑的戏码自娱自乐,释放一下大家的情绪。

    24岁的王虎,是成都理工大学的毕业生,这位长年在空气湿度较高的地区长大的小伙子,刚刚来到戈壁滩开展工作的时候很不适应。他告诉记者,知道西部地区干旱,但没想到干成这样,刚来的时候,唇裂、流鼻血是经常发生的事,现在习惯了一点。不过对于戈壁滩上的这段经历,他认为是他走向社会最好的历练。

    23岁的康凯是项目部年龄最小的队员,刚刚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马上就要继续读研究生了。他利用开学之前的间隙,来到戈壁滩上,与这帮大哥哥们一起见习野外地质工作。康凯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年轻人人傻精力旺,干啥都不觉得累。尽管我来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东西,这帮大哥哥们的工作热情和对地学的严谨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

    快到下午3点了,太阳开始偏西,每每这个时候就得准备打道回府了。因为再晚一点的话可能会有狼群出没,很危险。戈壁狼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狼群,由于缺乏必要的食物链,很饿,很有攻击性。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只能见到我们这群人活动的影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坚定的理想和奉献精神,是很难长时间呆下去的。不说这帮80后、90后,连我这个自诩在艰苦年代走过来的人,才匆匆经历了一下就有些急了。

    回到旅馆,脸上有些火辣辣的烧灼感。记者对张海啟书记嗔怪地抱怨,怎么把我骗到这么个鬼地方来了?张海啟书记冲记者“嘿嘿”笑笑。实际上,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来表达,这“嘿嘿”一笑,既是对项目部小伙子们的敬佩和赞许,也是对记者此时心态的一种理解。

    青春的奉献是有回报的。通过近2年的工作,项目组获得了一批找矿线索,进一步开展工作,有望转化成矿产地;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确定的1∶5万矿产调查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创新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及成果表达方式,形成了花牛山幅矿产地质示范性图件;同时,形成并建实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矿产调查野外团队。

    有感于小伙子们在艰苦条件下的艰辛付出,张海啟书记随后在北山项目部的座谈会上,即兴赋诗一首:

    北山寻理想,南部系故乡。

    纵横千里路,经纬万年长。

    地质乃吾本,矿产是工粮。

    青春放光彩,奋斗报国强。

    青春绽放戈壁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