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丰富职工体育文化生活,增进友谊,加强交流合作,2017年5月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乒乓球友谊赛。

    此次乒乓球友谊赛,双方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在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混合双打4个单项中切磋球技。比赛中,双方球员均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场上激烈对抗,顽强拼搏,挥汗如雨,场下积极交流,谈笑风生,场外观众不时地叫好欢呼,热情高涨。比赛在热烈又不失欢快的气氛当中落下了帷幕。最终,研究院的球员们凭借高超的球技取得了本次友谊赛的胜利。

    本次乒乓球友谊赛的举办进一步促进了双方单位的沟通合作,增进了友谊;发挥了体育文化的纽带作用,展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展示了双方单位良好的精神文明风貌。双方均表示,在今后多举办此类友谊比赛,并将以此为契机,在多元化、多类型、多角度的平台中交流合作。

     

     

    油气调查中心与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举办乒乓球友谊...

    “叮叮叮”、“咣咣咣”、“叮叮咣咣”……7月4日中午,烈日炎炎下,温度超过40度的“海洋六号”后甲板传来打击乐般有节奏的敲击声,这里在进行一场音乐演奏?不,他们所做的其实是将一块1m×1m表面正方形的水泥块改造成原来大小的一半。

    “海洋六号”科考船自6月27日起航执行2018年深海大洋科考任务,近日抵达西太平洋作业工区,在完成多波束回波强度试验的基础上,按计划在目标海域海底布放锚系。技术人员正在改造的水泥块是在投放锚系时用来配重控制下沉速度的,通过对锚系结构设计及浮球、设备和水泥块重量的精确配比分析发现,现有水泥块的重量会导致锚系下沉速度过快,存在着设备损坏或锚系陷入淤泥太深等风险,进而影响回收成功率。

    由于时间匆忙,来不及制作新的水泥块,只能对现有水泥块加以改造,船上没有专门切割水泥块的工具,用铁锤将双层钢筋网结构的水泥块敲掉一半谈何容易!于是大家通过比赛的形式,从四边的中点连线,后甲板技术人员黎俊强、于立分、闫卫召和罗红波四位“雕刻师”每人负责一个角,将中心正方形以外部分去掉,看谁敲得又快又能保持整体结构的完整性。炎炎烈日下,大铁锤砸在1吨多重的水泥块上几乎纹丝不动,手却震得生疼。他们轮番上阵,挥汗如雨,工作服很快湿透,又慢慢被太阳烤干,再湿透……虽然这样,大家还是保持风趣乐观的态度,喊着“四十”“四十”、“八十”“八十”的拍子,互相鼓励,活跃气氛。

    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雕刻师”们终于将坚硬的水泥块改造成了最佳大小。根据水下定位监控显示,锚系在既定位置投放时下沉速度约1m/s,效果十分理想,而且锚系着底的位置也达到了预期要求,为锚系投放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航段结束后锚系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海洋地质人不畏艰难的精神和乐观积极的态度让人动容,他们不仅仅是雕刻师,也是演奏家,“叮叮咣咣”的声响,又何尝不是太平洋上华美的乐章。

    奋力改造

    一场特别的雕刻比赛

    3700公里外,朔风凛冽,云天高邈。一个人踏石而来,步履坚定,一身红融入赤石山,荒野沸腾。蒙着薄尘的碎石落在他掌心,他摩挲着仔细端详,裹挟着古生物骸骨的石头便鲜活起来,蛰伏的角龙悠然醒转,沉睡的海百合次第绽放。陡然间,高山沉没化为古海洋,记录地质变迁的“活文字”在潮汐涨落间讲述着生命的起源。桑田碧海,几经轮转,大地无言,留存信物,他耗费三十余载,深情读出每块石头的前世今生,他就是江西省地调院地层古生物专家,名副其实的“石头”翻译官——宋志瑞。

    鏖战鄯善 龙啸九天

    2013年,江西省地调院中标“新疆鄯善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项目,宋志瑞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执掌帅印。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尚属首次,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和经验,只能边摸索、边学习、边实施,工作难度不言而喻。可他立下军令状,即刻领队开拔进疆!

    宋志瑞在野外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该项目工作区地处新疆鄯善县境内,西接吐鲁番火焰山,南临南湖戈壁和著名的库木塔格沙漠,加上光热资源丰富、群山环绕,成为中国内陆海拔最低的盆地,气温最高时可达50℃,是一个活脱脱的“大火炉”。

    宋志瑞带领团队在项目区挥汗如雨,紧张忙碌地操纵着各种仪器。经过4个月的野外调研,他们交出了可喜的成绩单:填制了1∶1万大比例尺地质图及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查明了重要化石点43处、地貌景观遗迹点21处;弄清了主要化石资源为著名的鄯善新疆巨龙、恐龙足迹群、乌龟化石群及双壳类化石组成的贝壳层,此外还有丰富的单件恐龙骨骼、龟鳖类、双壳类、螺类化石等;首次查明了区内产恐龙化石的层位共12层;提交了2条典型地质剖面(标准剖面),化石丰富,为新疆鄯善地区建设恐龙地质公园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和资源保障。

    2014年8月,项目进行野外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野外工作定位准确、分层详细、标志层清楚、化石层位丰富,工作取得好的成果和进展,准予以优秀级通过野外验收”。项目终评获优,打响了江西品牌,也为该院探索地质工作新领域、新路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出疆进藏 使命担当

    三载鏖战火焰山,宋志瑞可谓一战成名。2017年,宋志瑞受邀到西藏日土县1∶5万先遣错地区I44E015014幅、I44E015013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担任技术指导。该项目地处西藏羌塘腹地,大量二叠系碳酸盐地层成为摆在西藏分院的一道难题。不仅如此,在藏北高原进行地质调查,不仅需要丰富的地质专业知识,也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

    进藏第一周,宋志瑞不仅有强烈的高原反应,而且因水土不服导致肠胃严重不适,每天拉肚子三四次。队员们看着满脸蜡黄的他,心疼地劝他给院里打报告回去休养。但他说:“我还能坚持,谁在外工作都不容易,我也不能给领导添麻烦。”工作区海拔4800米~5600米,条件艰苦,空气稀薄,呼吸困难。他每天睡3个小时就会醒,头痛欲裂,然后就只能彻夜坐着,实在困得不行就靠在床上打个盹,天亮后继续野外工作。每天带着身体的不适,他和年轻人一样上雪山,过沼泽,跑路线,测剖面,收集地层岩性、沉积构造和岩相等第一手资料。同时,他还带领年轻地质队员拟定填图单元,划分填图标志。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区域对比,他们将项目中二叠世龙格组地层划分出6个亚相,9个微相,首次识别出礁灰岩相,为项目的1∶5万岩相古地理图编制打下了坚实基础。除此之外,他还针对前人填图单元的划分提出个人见解,以出现大套灰岩作为龙格组底界,将龙格组和吞龙共巴组地质界线上移,颠覆了前人的认识,为项目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几个月的高原作业、严重的营养不良、极大的工作压力,导致他的体重从61公斤降至55公斤,整个人瘦了一圈。

    饮冰卧雪 坚守信仰

    宋志瑞2005年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迄今整整13年,由他协助主持的“景德镇市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H50C004003(上饶市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分别荣获中国地调局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今年初他被单位授予“优秀党员”称号。

    他的职业生涯大多是在野外一线度过的,足迹从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到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藏北高原,工作的辛劳加重了他的老胃病。有人问他:“您在江西地层古生物学术领域中堪称翘楚,在学术研究上也颇有建树,这样苦干图个啥?”他回答:“能把毕生所学和自己30余年摸爬滚打换回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地质队员,为他们开路,我很高兴。”

    王苏辉至今忘不了他和宋教授一起踏勘的经历。那是2014年6月,当时的工作区在库姆塔格沙漠北面,为戈壁沙漠地带。由于初次进疆,他对岩性不熟悉,宋教授带着他熟悉情况。工区内地层多而复杂,标志层多,两人边走边讲,突然王苏辉一阵眩晕,险些倒地,宋教授一把抓住了他,同时把他搀到一处通风口,把自己带的水让给他喝。“在那个地面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的地方,水源何其珍贵,这如师如父的关爱让我至今感动不已。”他说。

    “花若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他迷恋那些散落在山间,或被覆盖在皑皑白雪下的古老石头,那些在常人眼中并无二致的石头在他的手中幻化成一部生动地记录人间沧海桑田的宏篇巨制。

    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他仍旧驻守在那片绵亘无际的雪原,那踽踽而行的身影依然一身雪花一身盐霜,他始终怀揣着满腔的豪情,对事业笃定的信念,为破译古生物化石的密钥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石头”翻译官

    318日,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欢送2015年野外工作人员出征篮球友谊赛在地大体育馆圆满落下帷幕。

    比赛由物探、遥感野外队员组成的联队与中心机关、信息中心组成的联队之间展开比拼,赛场上参赛队员们挥汗如雨、积极拼搏,个个英姿飒爽、生龙活虎,每一次完美的配合,每一次绝妙的抢断,每一次精彩的进球,都掀起了比赛现场高潮不断,不时传出热烈的喝彩声和阵阵欢呼声。

    此次篮球活动旨在欢送2015年野外工作人员出征,不仅促进野外队员与其他部门职工的交流,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同时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充分展示了中心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





    航遥中心欢送2015年野外工作人员出征篮球友谊赛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