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6月24日,地调局武汉中心宜昌基地党总支组织离退休党员到宜昌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开展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伴随着讲解员的精彩解说,大家先后参观了“三峡明珠印象宜昌”、“巴风楚韵千年蝶变”、“新城新颜时代辉煌”、“世纪宏图大城崛起”、“智慧生态未来畅想”和“互动休闲阳光规划”六大展示区域。互动体验了“对话名人-历史名人互动空间”、“宜居之城-隔空互动影院”、“穿古越今-城市风貌时空隧道”和“梦想之城-大城未来4D影院”,全面了解了宜昌有史料记载以来2200余年的历史变迁、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三次蝶变”历程,直观感受了未来宜昌的宏伟蓝图。
        站在展览馆时空隧道前,老同志们用手轻触大屏幕,画面顿时从几十年前的宜昌穿越回现代,看着五一广场、宜昌步行街的变迁,葛洲坝的兴建、三峡工程的开发,还有宜昌高新区的建设、三峡机场、夷陵长江大桥、宜昌东站等等,大家的思绪也在时空隧道中穿越,感觉太神奇了!
        宜昌是老同志们的第二故乡,承载了他们许多美好的记忆,亲历着一个个梦想和宏伟蓝图变成了现实,大家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90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赵祥山说:“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既开阔了眼界,又增强了信心”。老同志们一致认为,这样的参观学习真是太好了,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保持公仆本色,牢记党员身份,努力为地质调查事业和宜昌城市发展增添正能量。
        参观活动开始前,纪委副书记、党委委员曾冶红向老同志们通报了中心近期工作情况,传达了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学习了张德霖副部长在会上的讲话。

    认真听取讲解

    仔细观看

    学习交流

    合影留念

    武汉中心宜昌基地党总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为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落实2019年全国敬老月“孝老爱亲,向上向善”活动主题,局直属单位陆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秋游活动,让老同志感受金秋时光,享受美好生活,喜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

    9月17日,地科院离退休中心组织450余位老同志前往北京延庆世界园艺博览会参观游览。

    10月9日,武汉地调中心离退休处组织140余位离退休老同志前往夷陵区鸦鹊岭镇东西泉水库东侧知音畔岛开展秋游活动。

    10月12日,水环中心组织离退休老同志赴正定古城开展重阳节秋游活动。

    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陆续开展秋游活动

    10月30日,国家能源局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座谈会,召集相关单位、企业,就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进行调研。国家能源局油气司、页岩气研发中心,湖北省发改委、宜昌市发改委、宜昌市国土局、宜昌市环保局、长阳县政府、远安县政府、点军区政府的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以及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的代表应邀参加了座谈会,并进行了页岩气工作汇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进展与推进措施,认为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资源丰富,页岩气调查和勘查开发在中上游取得了重大进展,加大页岩气的勘查开发力度,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保障能源安全,而且可以优化能源结构,有效保护环境。

    油气调查中心汇报了宜昌地区页岩气调查进展和成果。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集中人力、物力,在长江经济带推进页岩气调查科技攻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发现和认识,为我国页岩气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勘探开发新的方向。中扬子宜昌地区是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科技攻坚的“核心区”。油气调查中心在局党组的统一部署下,瞄准宜昌中、西部复杂构造区,开展了大量有效、细致的调查工作,在宜昌长阳、点军等地区实现了页岩气调查突破;同时开展了“地质条件、技术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资源潜力评价,摸清了宜昌地区页岩气资源家底,为宜昌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部署奠定了良好基础。

    武汉地调中心、中石油浙江油田分别对夷陵、远安地区的页岩气调查进展进行了汇报。

    宜昌市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及各区县政府进行了发言交流。各级政府对各调查单位在宜昌地区开展的页岩气调查工作表示认可,并指出近年来宜昌页岩气“从无到有”,表现出良好的资源前景,有望建成全国第三个页岩气勘探开发基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是一个巨大利好。各级政府对未来的页岩气产业化开发充满了期待,纷纷提出会在政策、土地、交通等各方面继续予以更大支持,同时将配合中国地质调查局等相关单位继续开展工作,深入推进页岩气产业化建设前期准备,加强协调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页岩气的进一步开放提供服务。

    国家能源局油气司相关负责同志听取了与会单位发言后表示,目前在宜昌地区开展的页岩气调查工作形势喜人,巨大的页岩气资源前景无疑将为宜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形成决策建议,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开展宜昌页岩气勘查开发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宜昌页岩气开发产业化。

    宜昌页岩气调查勘查进展座谈会会场 

     
     
    油气调查中心参加国家能源局宜昌页岩气调查勘查进展...

    2017年12月5日,应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仓屋榜小学的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宜昌页岩气战略选区项目组科技人员,为该校师生开展了一次绿色能源页岩气科普宣传活动。

    项目组科技人员分别围绕“绿色能源”和“节能环保”主题,深入浅出地为师生们讲解页岩气的基本概念、特点与勘探现状,重点讲解了页岩气的能源安全战略意义、环境保护意义及经济意义。讲解结束后,仓屋榜小学全校师生前往鄂宜页3井施工现场,实地感受页岩气勘探的壮观场景。师生们认真观看了宣传展板与实物岩心,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提出了“为什么在此地找页岩气?”“地下页岩气有多少?”“几千米深的石头如何拿出来?”等一系列问题,项目组科技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了各种提问。

    整个活动气氛轻松,互动活跃,达到了“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宣传绿色生态发展”目的。仓屋榜小学全校师生对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宜昌地区带来的页岩气福音和战略选区项目组组织此次公益活动表示感谢,并预祝宜昌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成功。

    讲解页岩气调查勘探的意义

    讲解油气开采知识

    认真观看宣传展板

    在井场合影留念

    武汉地调中心开展绿色能源页岩气科普宣传活动

    2020年6月24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的宜昌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围绕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到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开展需求对接,并开展了野外现场实地调研。工程首席、科学技术处负责人及有关项目人员参加调研座谈。

    座谈会上,宜昌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项目负责人介绍了雾渡河镇安家沟硫铁矿区酸性矿山废水的前期调查成果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科学技术处负责人表示将会在安家沟流域的矿山废水治理、猕猴桃立地条件以及地质景观资源开发等方面进一步提供地学技术支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雾渡河镇副镇长感谢武汉地调中心主动上门对接交流,希望在雾渡河镇安家沟酸性废水治理、猕猴桃产业推广以及地质文化村(镇)建设与申报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双方同意围绕雾渡河镇的优势资源推广、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等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支撑服务雾渡河镇绿色发展。

    宜昌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开展需求对接

    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近日在京揭晓。

    据了解,中国地质学会自2007年开始,每年组织评选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双十”评选工作的开展,能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地质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对提高地勘行业的社会认知度,不断推出地勘行业领军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分别是: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重大突破、我国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并成功试压裂、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中国大型锂矿成矿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准噶尔盆地砂岩型铀矿预测技术新进展、钨矿稀土矿等矿产成矿理论新认识与找矿突破、国内首套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国内首套小型化高精度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研制成功、全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勘查科技创新及应用。

    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分别是: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探明全球最大的变质岩凝析气田、河南省栾川县深部探明超大型钼多金属矿、鄂尔多斯盆地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勘探重大突破、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气田、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内蒙古巴尔陶勒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安徽省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实现煤炭找矿新突破。

    (详细内容如下)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排名不分先后)

     

    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杨建国和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徐兴友为核心骨干的陆相页岩油科技攻关团队,于2019年在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实现页岩油调查的重大战略性突破,松页油1HF井青山口组一段泥页岩储层压后自喷获得日产14.37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流,松页油2HF井、吉页油1HF井青山口组一段泥页岩储层压后抽汲分别获得日产10.4立方米和16.4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流。创新形成了以七性关系和六要素为核心的陆相盆地页岩油地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陆相页岩油富集机理与分布模式;创新形成了陆相盆地页岩油钻探和地层含油气性测试技术体系。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国内陆相页岩油勘查开发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我国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并成功试压裂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水环中心张二勇为工程首席牵头组织实施的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与试采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创新钻探技术工艺,克服高温硬岩钻完井难题,高效完成我国首眼干热岩注采试验井;二是成功完成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试压裂,达到预期成效;三是创新构建干热岩压裂高精度实时综合监测体系;四是综合运用地面调查、物探、钻探、地球化学勘查等多种手段,研究提出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机制与成因模式。上述成果有效推进了我国干热岩试验性开发工作。

    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团队袁训来课题组在湖北三峡地区约5.5亿年前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并研究了新的动物化石——夷陵虫及其遗迹。夷陵虫是目前在寒武纪之前发现的唯一的身体分节、具有运动能力、可以形成连续的遗迹的两侧对称动物,将具分节两侧对称动物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至少一千万年,为之后寒武纪以三叶虫为代表的动物大爆发找到更为久远的“根”,表明“寒武纪大爆发”时期以底栖动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已经开始建立,并逐渐取代了前寒武纪统治地球数十亿年的微生物席基底,对地球表面系统造成了深远的环境和生态影响。

    中国大型锂矿成矿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王登红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组织实施的川西甲基卡大型锂矿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等项目,提出了“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的锂矿成矿机制新认识,指导了川西甲基卡、可尔因、九龙等地以锂为主的硬岩型稀有金属地质找矿工作并取得突破,其中在甲基卡矿区及外围探获Li2O资源量约30万吨,马尔康矿田探获Li2O资源量约13万吨。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拓展了“五层楼+ 地下室”的勘查模型,指导川西、华南及中央造山带秦巴山区等地在寻找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床、花岗岩体型锂铍铌钽矿床及层控热液型铍矿床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打开了稀有金属找矿的新局面。

    准噶尔盆地砂岩型铀矿预测技术取得新进展

    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秦明宽率领的研究团队引领、推动了准噶尔大型盆地砂岩型铀矿找取得重大突破。项目首次将基底属性及其演化纳入大型叠合盆地产铀潜力评价体系,从盆地发展演化的“根”上判识其成矿有利度;首次明确提出头屯河组为全盆地首要找矿目标层;自主开发了活性炭吸附式梯度测氡、有利砂体精细识别等多项技术方法,实现了对深部控矿要素、铀矿化异常信息的高精度识别;集成构建了大型叠合盆地砂岩铀矿预测评价技术体系,定量预测研究区铀资源潜力达19万余吨。项目成果及时应用于铀资源勘查部署,预测的找矿靶区经钻探工程查证,已落实万吨级的大型砂岩型铀矿产地1处。

    钨矿稀土矿等矿产成矿理论新认识与找矿获突破

    由江西省地勘基金团队实施的“江西省地勘基金找矿重大突破与科技创新”项目隶属江西省自然资源厅部署的“紧缺与优势资源保障工程”。建立“朱溪式”钨矿床成矿模式和“石竹山式”硅灰石成矿模式,创建赣南地区“浅变质火山碎屑岩+风化壳+离子吸咐”稀土成矿理论及勘查技术,率先提出九瑞地区“上铜下钨”勘查模式,引领江西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探获大型规模以上矿床9处(其中世界最大矿床2处)、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地热田35处;改变世界钨、硅灰石矿分布格局;开创全球浅变质岩中寻找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先河,刷新江西省地热田孔口水温和地热水规模记录。探索出省级财政公益性地质工作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脱贫的“江西模式”。

    国产首套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研制成功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领导、以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宋刚为主设计师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首套国产深海井口吸力锚。该技术装备可为深海钻井提供有效井口支撑,解决深海浅软地层井口支撑力不足的难题,提高深海油气钻井井口稳定性和承载力。研究团队自主创新解决了吸力锚结构形式、姿态监控方式和安装工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于2019年11月在南海神狐深水海域安装成功,垂直度0.17度,相关技术指标和施工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现了井口吸力锚理论和安装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的国家。

    国内首套小型化高精度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研制成功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和浙江工业大学联合研制的国产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获得成功。研究团队由浙工大林强教授和航遥中心周坚鑫教授级高工领衔。该仪器测量精度达10μGal,具有单次测量时间短、可连续测量、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仪器是国内首个得到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其成功研制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性能和技术指标可以满足在地质调查、地震监测和地球物理测量等相关领域开展绝对重力精密测量的要求。

    全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

    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宁树正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推动全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潜力调查评价,为保障特殊时期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厘定了液化、气化等煤制油气用煤资源评价指标;建立了地质调查、采样测试与煤岩煤质分析相结合的调查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从矿区-赋煤区-全国三个层面开展调查评价,深化了对我国煤制油气用煤煤岩煤质特征、控制因素及赋存规律的认识,编制了全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分布图,建设了全国煤质基础数据库,摸清了我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家底。提出了可供规模开发利用的煤制油气用煤资源战略选区及政策建议。

    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勘查科技创新及应用

    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李朗田主持完成的“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圈定找矿靶区25处,新发现矿产地12处,其中大型、中型矿产地8处,探获锰矿资源量5620万吨,探获一批稀土、磷、钒矿资源量;建立了主要成锰期锰矿区域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完成了锰矿资源潜力动态评价,预测锰矿资源量26亿吨;在滇东南地区发现了石炭系上统顺甸河组、三叠系下统石炮组2个含锰新层位;厘清了湘潭、松桃、黔阳成锰盆地古构造格架,总结了成矿前基底浅层平移断裂和同沉积断裂“行”“列”交汇的控盆、控相、控矿特点,提出了“凹中凹”或“盆中盆”控制锰矿沉积的新认识。成果为扬子陆块及周缘锰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排名不分先后)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探明全球最大的变质岩凝析气田

    以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薛永安为首席专家的团队首次在中国东部老勘探区——渤海湾盆地发现了中国东部最大的以变质岩潜山为储层的渤中19-6大型整装凝析气田。项目团队针对渤海湾盆地特点,创新提出“湖盆成气”理论,指出油型盆地在某些构造与沉积特殊的凹陷具有形成大型天然气田的地质条件,从而揭示了油型湖盆在寻找大型油田之后寻找大型天然气田的机会。该凝析气田已上交国家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凝析油储量超亿吨。渤中19-6大型整装凝析气田的发现是我国天然气成藏理论发展的成果,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助推雄安新区绿色发展有重大作用。

    河南省栾川县深部探明超大型钼多金属矿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河南省栾川县冷水-赤土店钼铅锌多金属矿深部普查”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在栾川县深部探获超大型钼多金属矿。团队通过多元地学信息三维地质建模和定量预测方法,指导施工的35个深部勘查钻孔全部见矿,证实了区内钨钼矿体深部连续性及巨大找矿潜力。圈定8个钨钼矿体,累计新增(333)+(334)?资源量WO344.98万吨、钼319.40万吨,另有(333)低+(334)?低 WO329.80万吨、钼72.50万吨,在钼矿石中估算伴生铼146吨。区内探明钼资源量跃居世界第一。区内矿床具有规模大、有用元素种类多、开采条件成熟等特点,钨钼的深部找矿突破为国家钨钼资源布局和长远规划提供了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勘探获重大突破

     

    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付锁堂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甘肃省首次发现我国规模最大的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进一步夯实了油田冲刺6000万吨的资源基础。庆城地区位于晚三叠世鄂尔多斯湖盆中心,延长组长7发育典型的页岩油藏。项目团队通过系统开展厘米级沉积特征研究、微纳米级储层孔喉精细刻画、页岩油充注机理模拟以及研发地震、测井、压裂改造等配套技术系列,创新了页岩油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实现了页岩油勘探重大突破,落实含油面积3000平方千米,新增石油三级储量超10亿吨,其中石油探明储量3.58亿吨。目前已具备年产原油300万吨生产能力,“十四五”末,原油年生产能力可达500万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由云南冶金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项目团队,通过系统总结川滇黔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深入研究区域及矿区的构造、岩性组合、围岩蚀变等要素,建立找矿预测模型,在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一带的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共备案矿石量915.88万吨,铅锌金属量244.07万吨、铅锌品位26.65%,伴生锗金属量432437千克,银金属量587560千克。云南省会泽铅锌矿矿床规模大,矿体厚度大、品位高,富含锗、银等,矿石易采易选,矿山建设基础条件好,矿床潜在经济价值巨大,深部和周边还有很大找矿潜力,近几年的找矿工作和地质科研工作为区域上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以广东煤炭地质二〇二勘探队孙宝德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蕉岭县作壁坑探明超大型铷矿。共探获铷矿资源量(331+332+333)矿石量132774千吨、氧化物量(Rb2O)72727吨,同时探获可综合利用的石英矿资源量(333)44258千吨,其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都十分巨大。该铷矿是以蚀变花岗岩为主控矿因素的热液蚀变型矿床。矿体赋存在与震旦系老地层相接触的燕山三期蚀变花岗岩体中,在岩体和地层Rb元素丰度都较高的情况下,各种成矿作用叠加,Rb元素多期运移富集,最终形成含黑云母的碱性长石花岗岩型铷矿床。综合研究表明,该铷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在岭南地区并不罕见,在该区域找到其他同类矿床的潜力很大。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气田

     

    以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谢军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埋深3500米以浅发现了国内首个万亿方页岩气大气田。项目组提出了适于川南特殊地质条件的页岩气“三控”富集高产理论,指导了建产区的优选;创建了本土化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六大技术系列,包括地质评价技术、开发优化技术、优快钻井技术、体积压裂技术、工厂化作业技术和高效清洁开采技术,实现了3500米以浅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和3500~4000米页岩气勘探开发突破。项目组在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累计探明储量10610.50×108立方米,形成了万亿方页岩气大气区。2019年底,年产气量80亿立方米,成为中国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基地。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以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汤从寿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震旦系陡山陀组地层中探明一处超大型、沉积型磷矿床。该矿床处于宜昌磷矿北东延伸部,埋深约680米至1430米,控制规模为5800×2800米,单一磷矿体厚度约12米,P2O5平均含量23.54%,通过选矿可达到较好选矿指标。经估算,堰边上磷矿总资源储量为5.9亿吨,其中Ⅰ级品富矿资源量43487千吨,平均含量31.80%,矿山潜在经济价值可达到500亿元。本次系统勘查为宜昌磷矿深部找矿提供了理论方向,对鄂西磷矿深部成矿模式规律研究具有一定价值。项目投产后,可带动山区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

     

    以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查院马新春为首席专家的团队,首次成功运用“地层+构造+航磁”石墨找矿模型,在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再次探获一处超大型晶质石墨矿床,新发现5条石墨矿带,矿带长1.2~6.57千米,矿体80条,新增推断的内蕴经济(333)+预测的(334)?矿石资源量34583.16万吨,矿物量1888.87万吨。西北楞-三合村石墨矿田内已累计发现11条石墨矿带,矿带长1.2~11.57千米,累计探明推断的内蕴经济(333)+预测的(334)?矿石资源量88068.46万吨,矿物量5590.32万吨。西北楞-三合村石墨矿田为全国第三、黑龙江省第二大石墨矿,也是单矿体长度世界第一的超大型石墨矿,为黑龙江石墨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内蒙古巴尔陶勒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

     

    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出资,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复兴屯银多金属矿集中勘查一区银矿普查”取得重大找矿突破。一区圈定银矿体92条,评审备案资源量银金属量(333+334?)5105.05吨,平均品位194.17克/吨,伴生铅锌金属量37.09万吨。另有低品位铅锌矿体484条,金属资源量(333+334)361.78万吨,为特大型隐伏矿床。矿床受火山机构和晚侏罗世火山岩控制,成因类型属陆相火山-次火山热液充填型铅锌银矿床。该特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在大兴安岭火山岩地区为首次发现,其深部及外围仍具较大找矿潜力,为今后在本地区勘查找矿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实现煤炭找矿新突破

     

    以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朱文伟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发现一处特大型煤矿床。该项目是安徽省“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核心项目。研究团队基本查明了煤炭赋存特征,新发现煤炭资源量48.57亿吨,均为优质炼焦用煤。首次开展了“深部煤炭勘查与开采地质条件专题研究”,建立了深部煤层开采地质条件勘查、测试技术与评价方法;首次建立了一套巨厚松散层覆盖下复杂煤系地层深孔绳索取芯钻进关键技术。率先在淮南煤田展开煤层气、页岩气、地热能及其他有益矿产综合勘查与评价工作。项目不仅为现有煤矿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也将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双十”评选揭晓

    5月28-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黄柏河流域综合地质调查”二级项目联合湖北省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三峡地层古生物-湖北宜昌野外观测基地,在湖北宜昌组织召开“宜昌地区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研讨会”。来自湖北省地质学会、宜昌市夷陵区国土资源局、武汉地调中心、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三峡大学、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南冶金地质研究所、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以及湖北省地质局第一、第二、第六、第七地质大队等多家单位的代表,与来自德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术交流环节。围绕宜昌地区地层古生物和构造地质专业近年来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研讨内容涵盖了寒武纪疑难化石、志留纪笔石、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等古生物学,中奥陶统事件地层学,华南构造地质学的现状与发展,三峡库区水库地震以及湖北化石研究的成果转化等多学科前沿与应用。第二个环节是项目组开展了“在线化”工作培训,解读了地质调查项目“在线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集中培训了“地调在线”集成用户界面及功能、地质调查智能空间“云+端”工作环境和主要软件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资料收集、数据集成处理与服务以及综合研究等相关“在线化”应用工具使用的培训。

    本次研讨会为国内外学者架起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参会人员既领略到了湖北地区大化石的精美,又感受到了小化石在资源、能源勘探中的大作为。通过不同学科的交流研讨,项目组进一步厘清了宜昌地区在基础地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实现从单一学科的调查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球系统科学转型升级提供了思路,对下一步更好地开展黄柏河流域综合地质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线化”培训则为推进“黄柏河流域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的“在线化”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是武汉地调中心落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双轮驱动战略的具体体现。

    研讨会现场

    “在线化”培训

     

     

    宜昌地区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研讨会成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