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海洋资源是海洋环境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以及空间,包括生物、矿产、海水、空间资源及海洋能源。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调查、开发和利用是从近岸到远岸,再至深海。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环境重要性认知程度的加深,海洋环境调查和影响评价成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维护海洋环境功能的重要方式。

    环境基线值指研究区环境参数的当前水平值,即环境现状值,它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最基础的内容。环境基线调查需要记录包括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地质地貌、生物群落等方面信息。其中,生物基线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采集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群落数据——巨型动物、大型动物、小型底栖动物、微生物群落、底栖鱼类和食腐动物以及与资源直接相关的生物区系的数据;记录观察到的海洋哺乳动物,近水面大型动物和鸟群;记录和描述沉积物的生物扰动活动和混合状况;摄影记录手段建立图像背景资料档案;等等。

    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次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了西太平洋工区的生物和环境调查外业工作,采集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微生物样品,并利用海底摄像记录大型底栖动物与底质环境的图像资料,为建立深海环境基线打下了基础。

    合理的技术路线和科学的技术方法是航次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下面,我们来围观本航次生物与环境调查过程与方法。

    浮游生物调查取样

    浮游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中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它们体型细小,大多肉眼不可见,且其游动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慢很多,因此它们常常“随波逐流”。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且时空变化明显,是水域中其他生物生产力的基础。浮游生物调查研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们有的可以作为海流指示种,有的具有富集放射性同位素的能力并可以作为污染的指示种,硅藻、有孔虫和翼足类等死后沉积在海底,成为海洋底质重要组分,能助力古海洋环境研究。

    我们使用深水浮游生物拖网(图1)来获取大洋浮游植物(藻类)、小型浮游动物和大中型浮游动物样品。

     

    图1 深水型浮游生物拖网

    采样之前,需要准备3个润洗好的广口瓶,记号笔分别标记大、中、小和站位号,对应收集浮游生物拖网中的样品,同时备好甲醛溶液、镊子,手套等工具。每次下网前检查三个网的网具是否破损,网底管是否处于闭口状态(图2)。

    样品采集时,拖网的落网和起网保持匀速和慢速,速度0.5m/s左右,钢丝绳倾角不得大于45°,直到拖网设备出水。使用水泵抽海水,从凌空的网外侧自上而下冲洗,使粘网的标本集中于网底管,确保网中样品全部收入样品瓶,采集的样品使用中性的甲醛溶液固定,最后将样品放入阴凉避光的样品库保存。

     

    图2 浮游生物拖网采样

    底栖生物调查取样

    海洋底栖生物是指栖息于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它们多为无脊椎动物,也包括以绿藻、褐藻、红藻等为主的典型植物。按生活方式,底栖动物有固着、附着、穴居、爬行、游泳、共栖、共生及寄生等多种类型,其种类多样性极其复杂,分布范围从潮间带直至万米水深的深海底。按体型大小,底栖动物可分为大型、小型和微型底栖动物。底栖生物分别处于不同的营养层次,并且与底质环境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因此,阐明底栖生物的数量变动规律及其与本底环境、资源间的联系,对海洋环境调查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航次底栖生物调查对象以底栖动物为主。按体型大小,调查对象分为大型底栖、小型底栖和微生物。大型底栖和小型底栖(以能否通过0.5mm孔径的筛划分)调查工具包括箱式采样器、定量框、样品筛、PC管等。

    采样之前,准备好硅胶软管、3个广口瓶、定量框、量杯、PC管、铲子等工具,样品筛的最上和最下层孔径没有要求,可以选择粗孔径的网筛,中间三层由上至下按孔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放。

    底栖生物调查可以使用底拖网和箱式采样器等方式,本航次以箱式采样为主。箱式采样器出水、去上覆水后,观察沉积物的表层有无大型生物体,若有可用自封袋留存,拍照记录样品位置和站位名称;挑选未扰动或扰动少的地方,将备好的定量框和PC管插入箱式采样器中;待箱式采样器中的泥样脱离箱体,拍照并记录;取出插管,处理后两头加管堵,贴好标签根据实验目的置于普通冰箱冷藏或冷冻保存,待检测小型底栖生物;取出定量框并进行过筛处理,过筛时顶层可以加盖一层筛子防止冲水时水泥溅出,同时也防止高压水枪直接冲破样品,最底部垫一层筛子,有利于泥水尽快排空;过筛后将筛子上的剩存物分别装到样品袋,处理后置于普通冰箱保存,待检测大型底栖生物(图3)。

     

    图3 底栖生物调查取样

    微生物调查取样

    海洋微生物是来自海洋环境,可在寡营养、极端环境(低温、高压、高盐等)下长期存活并能持续繁殖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真核微生物(真菌、藻类和原虫)、原核微生物(海洋细菌、海洋放线菌和海洋蓝细菌等)和无细胞生物(病毒)。海洋微生物在生物地化循环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深海微生物由于长期处在极端环境条件,使之形成了特殊的生物结构、基因类型和代谢产物,是重要的深海生物资源,也是深海环境基线调查的内容之一。

    本航次微生物调查内容为:水体/沉积物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等。调查工具包括箱式采样器、活塞重力采样器、无菌袋、无菌注射器、无菌瓶、去离子水、缓冲液、液氮等。

    箱式取样器出水后,用软管和无菌广口瓶收集上覆水,立即冷藏和沉淀;用润洗过的花泥铲或不锈钢勺刮取表泥(未扰动,水平方向不紧挨着插管和箱式壁)装入无菌袋,由于微生物样品对光照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为了防止其降解,现场处理完成后可将其置于超低温冰箱(-80℃)保存;将事先冷藏的上覆水样品取出,润洗所有过滤工具,包括空瓶、镊子、滤膜夹等器具(膜除外);滤膜夹装膜并过滤,过滤过程需注意水要从膜具的中孔流出,且螺纹口处不漏水。过完膜后,用镊子将圆形滤膜折成小扇形过液氮,置于EP管中超低温保存(图4);重力柱的上覆水/泥样品以类似的方式处理。

    图4 微生物调查取样

    海底摄像影像资料采集

    如果你认为4000米水深以下的海底是一望无边的黑暗和寂静,那你就错了。利用海底摄像系统,我们能揭开海底原貌的神秘面纱。淡定摇尾的鱼、落荒而逃的芒虾、看似不动的蛇尾、海参和海葵、固着海底的海绵、一张一弛的头足类......在镜头下一览无遗。

    本航次海底摄像调查内容为:记录底质环境状况;记录大型生物多样性。深海高清摄像系统主要由甲板单元、水下拖体及光电复合缆组成,可满足最大摄像作业深度为6000米。

    通过海底摄像可以现场记录底质环境状况;现场记录摄像大型底栖生物出现的时间、数量、种类(图5,图片依次为芒虾、蛇尾、海参、鱼类、海葵、海绵、快速游动的头足类);根据班报记录情况统计底质环境状况和底栖生物多样性。

      

     

    图5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影像

    初步认识

    本次调查收获满满,所获浮游生物样品肉眼可见桡足类、端足类(钩虾)、水母、浮游幼体等浮游动物;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肉眼可见生物栖管、海绵骨针;微生物样品从上覆水过滤和表层泥样中提取,需进一步实验室检测分析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海底摄像拍摄到的生物超过200个,主要生物类型有:海绵、蛇尾、鱼类、虾类、海参、头足类、海葵等。

    当前,服务支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海洋资源绿色勘探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职责赋予海洋调查研究工作新使命,也要求基层海洋工作者不断学习和参与实践,丰富原有知识体系,跨学科交流和融会贯通,才能提高履职尽责能力,适应职能转型的新要求。

    广州海洋局:西太平洋航次生物与环境调查手记

    孙云铸: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1895.10.1—1979.1.6)。

    江苏高邮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获德国哈勒大学地质系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三叶虫、头足类、笔石、海林檎、菊石、珊瑚等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提出中国古代地层时代划分三项原则。提出太平洋是早古生代生物的主要演化中心。研究了中国古生界各系间的界限、生物混合群的性质及生物地理分区等重要理论问题。在北大执教30余年,对中国地质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积极倡导组织学术活动。代表作有《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

        附件《院士传记》之孙云铸

     

    孙云铸

    孙云铸: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1895.10.1—1979.1.6)。

    江苏高邮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获德国哈勒大学地质系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三叶虫、头足类、笔石、海林檎、菊石、珊瑚等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提出中国古代地层时代划分三项原则。提出太平洋是早古生代生物的主要演化中心。研究了中国古生界各系间的界限、生物混合群的性质及生物地理分区等重要理论问题。在北大执教30余年,对中国地质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积极倡导组织学术活动。代表作有《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

        附件《院士传记》之孙云铸

     

    孙云铸

    摘要:通过调查柴达木盆地古生界分布,地层序列与岩相古地理特征,石炭系径源岩分布、发育特征、演化史与生经潜力,石炭系油气资源的后期保存条件,证实石炭系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一 个新层系和新领域,并在盆地东部地区落实了多个石炭系圈闭。

    1.项目概况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三大含油气 盆地之一,已有近60年的油气勘探历史, 但以往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目的层为中新 生界。2008年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 质力学研宄所承担了地质大调查项目“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2008— 2010年)和《柴达木盆地古生代油气资 源调查评价》(2011 —2014年),目的 是探索柴达木盆地古生代油气勘探新层 系和新领域。经过7年来的努力,基本查 明了柴达木盆地石炭纪地层分布,石炭 系地层序列与岩相古地理特征,石炭系烃源岩分布、发育特征、演化史与生烃 潜力,石炭系油气资源的后期保存条件。 在此基础上,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落 实了多个石炭系圈闭。

    2.成果简介

    (1)明确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分布范 围和残留厚度,发现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之下普遍发育石炭系。

    在对柴达木盆地物性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二维地震剖面重新处理、 CEMP电法剖面重新处理、重磁资料处理、重力异常剥离和MT大剖面重新处理,编 制了石炭系厚度图、顶底界面等深度图, 明确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分布范围和残留厚度,发现盆地中新生界之下普遍发育 石炭系,分布范围达10万km2,厚度大 于1000m的范围达5.71万km2

    (2) 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进行了划分对比,编制了盆地上泥盆统一石炭系 不同阶段岩相古地理图。

    系统收集了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地 区石炭系各岩组(含上泥盆统)的实测地 层剖面,编制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 腕足类、珊糊、头足类、腹足类、苔藓虫、 介形类、牙形类及植物、孢粉等10余个 门类化石属种产地层位分布表。厘定相应的生物化石组合,编制生物地层划分对 比表。根据已有构造、地层、古生物资料,重新厘定各岩组的时限、上下接触关系和 岩组之间层位对比关系,开展石炭系分区、划分与对比。针对柴达木盆地不同剖 面泥盆纪一二叠纪沉积相特征进行划分, 分析盆地不同地区的岩相变化,认为石 炭纪柴达木盆地发育海相一海陆过渡相 沉积,有利于烃源岩发育。

    (3)  野外调查、岩心观察和烃源岩 地球化学分析证实,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发 育良好的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能力。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厚度较大, 分布范围广。石炭系径源岩有2种类型, ①下石炭统广阔台地相的深灰色碳酸盐 岩;②上石炭统滨海相、海陆交互相、 沼泽相的黑色泥页岩、炭质页岩和煤层。 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显示,上石炭统泥岩 为好一很好经源岩;上石炭统炭质泥岩、灰岩,下石炭统泥岩为中等一好经源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2、m型干酪根为主。R。主要分布于1.0〜1.5之间(图1), 多处于成熟一髙成熟阶段。

    (3)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大量的石炭 系油气显示,油源对比证实其来源于石 炭系烃源岩。

    在柴达木盆地周边石炭系露头区发 现大量的石炭系油气显示,一类分布在基 岩和基岩裂缝中,另一类分布在基岩上覆 的第四纪残坡积中。基岩中的油气显示 主要分布在下石炭统怀头它拉组灰岩地层中,沿厚层生物灰岩层间和裂缝发育, 沿生物礁和化石带尤为突出。第四纪残坡 积中的油气显示发育在绿粱山地区,出露 带长度超过100m,宽约50m。微生物化 探证实,绿梁山沥青由石炭系生成的油气 遭受破坏而成,油气主要为凝析油和干气,柴页2井测井也解释出2个可能气层。 柴北缘、柴西等地12 口井的原油分析发 现,有来自石炭系的混源油气。

    (4)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变 形、石炭系后期改造研究表明,石炭系 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末期,有利 于石炭系成藏。

    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变形研 究显示,加里东期运动之后,柴达木盆 地拼接成一个稳定地块,晚古生代发育 海相一海陆过渡相沉积。印支运动使柴 达木盆地发生差异抬升,上古生界遭受剥蚀,结束了盆地海相演化阶段。侏罗 纪以来,陆相盆地演化阶段虽然经过燕 山期构造改造,但变形较弱。石炭系构 造变形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末期,有利于石炭系成藏。

    (5)通过柴东地区地震资料重新处 理,初步确定10个石炭系圈闭。

    根据柴页2井标定,对柴达木盆地 东部地震资料进行重新处理和解释,显示 柴达木盆地东部欧南凹陷发育一系列的 断鼻、断块圈闭(图2),同时发育一大 型地层削蚀圏闭,整个欧南凹陷北部山 前带圈闭面积达172km2。霍布逊凹陷整 体变形强度较小,仅在凹陷内部发育一由 反向断裂控制的大型背斜带(图3),圈 闭面积达142.7km2,髙点埋深5915m, 闭合幅度750m (表1)。



    3•成果意义

    通过以上调查评价证实,柴达木盆 地石炭系分布广、厚度大。石炭系发育 良好的烃源岩和大量油气显示,说明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资源潜力很大,开辟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新层系和海相新领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马寅生刘成林供稿)


    柴达木盆地油气调查开辟了石炭系勘探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