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收到青海格尔木虎相商贸有限公司和牧民群众宝力得全家送上的锦旗和感谢信,感谢我局部署实施的“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巴音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积极服务的工作热情及攻坚克难态度,彻底解决了虎相商贸有限公司长期发展的灌溉水源难题,以及长期困扰牧民宝力得全家与周边牧区群众的安全饮水及牛羊饮水的水源问题。群众的赞誉和褒奖充分显示该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持续发力,支撑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百姓民生的社会效益不断凸显并日益扩展。

    格尔木市土地辽阔,但干旱少雨。2014年,“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巴音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立项,紧紧抓住区内的水资源与环境问题深入研究工作部署,其中将找水突破作为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百姓民生的重要目标和主要工作内容之一。2015年,项目实施过程中,西安地调中心精心组织实施基础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遵从地下水赋存分布与运动规律,从戈壁荒漠向绿洲及沼泽盐碱区布设了控制性勘探孔,全部10眼水文地质勘探孔8眼揭露淡水,按5米降深统一计算,每天合计出水量1.93万方,矿化度0.52-0.76g/L,可直接用于当地农牧业群众饮水和农业灌溉供水。其中实施的Z1号勘探井揭露了每天可达10000立方米水量的优质淡水,彻底解决周边地区上万亩土地的用水需求。Z2号勘探井穿过上部100米的咸水层,在深部找到了优质的淡水,单井自流量每天可达500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周边牧民群众的安全饮水水源问题,并为1100头羊、15匹马和20头牛提供了饮水水源。

    目前随着水源的突破,Z1勘探孔周边已规划扩大待开发土地的综合利用,牧民宝力得全家居住的Z2号勘探井地区发展高产值的枸杞种植产业也已酝酿筹划中。可以期待1:5万水文地质调查服务社会民生,帮助藏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经济社会效益将不断展现。

     
    锦旗
    感谢信
    西安地调中心1:5万水文地质调查精准支撑藏区解贫济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交流滨海湿地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2019年922日至23日,鳌山论坛—“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研讨会暨世界海洋大会海洋生态地质分会在青岛举办。

    会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与大陆架地质研究中心承办。会议主题为“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关注气候变化、水体污染、生物入侵、蓝碳埋藏等影响湿地生态功能的热点问题,研讨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为全球科学家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来自美国、丹麦、荷兰、西班牙以及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50余家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代表国际滨海湿地最新研究成果的22个学术报告在大会亮相。

    会议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思源研究员,介绍了我国首批4个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Coastal-wetland Research On Warming Network,简称CROWN)野外监测站建设运行成果和数据。

    全球变暖会通过与温度有关的环境因子变化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野外自然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模拟增温试验是进行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和相关环境因素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于2018年在我国辽宁盘锦、山东东营、江苏盐城新洋港和四卯酉滨海湿地建设了4个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野外监测站。这4个监测站布设于我国北方芦苇和互花米草植被类型的滨海湿地,与美国佛罗里达湿地、西班牙埃布罗三角洲以及丹麦斯凯灵恩半岛湿地建设的监测站共同组成了全球典型滨海湿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网,可以开展全球不同纬度带、不同生境、不同历史演化阶段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比研究,为全球科学家解决滨海湿地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平台。

    监测对象包括滨海湿地的大气、地表水、孔隙水、土壤和植物等多圈层多要素。自动监测的内容包括增温和非增温条件下的光合、生态系统呼吸、硫化氢释放通量以及地表高程动态变化。现场调查的内容包括生物量调查监测、表层土壤和孔隙水取样、环境理化参数初步测试,以及芦苇生境区大气下垫面的二氧化碳、水分等物质和能量交换监测等。监测站可持续地产出数据,每站每天可获得46个观测参数的监测数据,自20185月至今4个站累计获得约7600万组数据,总数据量超过30G,大部分数据可以实时在线观测,并通过“地质云”共享下载。监测网运行一年多以来,通过连续观测收集环境气象数据,设置增温情境对比研究增温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初步掌握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的影响情况。

    监测网获得的长期监测数据将有效甄别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地质过程对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揭示滨海湿地生物地质演化过程的影响机理,应用于湿地保护与修复实践活动,服务于政府决策和湿地管理部门,助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

    会议现场

    我国首批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建设运行取得阶...

    日前,在“赣南矿产综合利用调查评价”项目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科研人员针对江西赣州于都县牛形坝铅锌矿开发的综合利用技术在现场流程改造中收获良好效果,受到企业认可和好评。

    赣南苏区是国土资源部定点扶贫区,也是中国地质调查精准扶贫重点工作部署区域。赣南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美誉。该地区矿业贡献占全市GDP40%、工业产值70%以上。因此,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攻关与示范,是支撑赣南实现脱贫的重要突破点。2017年项目落地后,项目人员迅速落实相关工作,积极对接当地重点矿山企业,针对问题开展一系列综合利用技术创新。

    江西润鹏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现有矿石资源量1000万吨,其中,铅锌50万吨、金15吨、银800吨、铜3万吨,入选品位金1.2-1.5克/吨、锌2-3%、铅0.8-1.2%、银80-100克/吨、铜0.1-0.2%。远景储量铅锌100万吨、金60吨、银3000吨,矿产价值高达数百亿元。长期以来,铅精矿中铅品位低,锌含量高,波动大,尾矿硫回收技术落后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问题。针对这一现状,项目组通过药剂创新和工艺创新,对铅锌精矿精选流程和尾矿综合回收硫流程进行改造,铅回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铅精矿中锌含量降低3个百分点,同时,95.45%的锌进入选铅尾矿中,比实际生产提高5个百分点。以该企业现在原矿铅品位0.79%、锌品位2.30%、日处理1300吨的规模计算,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每天可多回收铅1.54吨、锌1.5吨,每年可直接增加产值1500万元。润鹏矿业年初正式委托郑州综合利用所对润鹏铅锌矿进行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创新升级,目前已见成效,铅的品位较原有工艺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示范是提升矿产开发类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抓手,也是能够直接体现扶贫效果的重要部署。“赣南矿产综合利用调查评价”项目正是以“开展赣南优势矿产及固废综合利用状况调查,查清资源现状;开发综合利用适用技术,开展工业示范,提升赣南矿产综合利用水平,助力赣南脱贫攻坚;结合市县域特点及需求,提出市县相关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发展规划建议,为当地矿业可持续开发提供政策依据”为目标部署的。目前,项目开展的高岭土、锂辉石、钨矿、锡矿、萤石尾矿等综合利用技术也均取得良好的实验室指标,在后期工作中必能为当地企业带来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为赣南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现场调试流程 

    工艺改造 

    企业的感谢信

     
    赣南于都县扶贫工作显成效

    9月22日至23日,鳌山论坛—“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研讨会暨世界海洋大会海洋生态地质分会在青岛举办。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与大陆架地质研究中心承办。会议主题为“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关注气候变化、水体污染、生物入侵、蓝碳埋藏等影响湿地生态功能的热点问题,研讨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为全球科学家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来自美国、丹麦、荷兰、西班牙以及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50余家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代表国际滨海湿地最新研究成果的22个学术报告在大会亮相。

    会议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思源研究员,介绍了我国首批4个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Coastal-wetland Research On Warming Network,简称CROWN)野外监测站建设运行成果和数据。

    全球变暖会通过与温度有关的环境因子变化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野外自然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模拟增温试验是进行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和相关环境因素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于2018年在我国辽宁盘锦、山东东营、江苏盐城新洋港和四卯酉滨海湿地建设了4个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野外监测站。这4个监测站布设于我国北方芦苇和互花米草植被类型的滨海湿地,与美国佛罗里达湿地、西班牙埃布罗三角洲以及丹麦斯凯灵恩半岛湿地建设的监测站共同组成了全球典型滨海湿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网,可以开展全球不同纬度带、不同生境、不同历史演化阶段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比研究,为全球科学家解决滨海湿地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平台。

     

    滨海湿地增温研究4个野外监测站分布及盐城新洋港站视频

     

    辽宁盘锦芦苇监测站

     

    江苏盐城新洋港芦苇监测站

     

    江苏盐城四卯酉互花米草监测站

    监测对象包括滨海湿地的大气、地表水、孔隙水、土壤和植物等多圈层多要素。自动监测的内容包括增温和非增温条件下的光合、生态系统呼吸、硫化氢释放通量以及地表高程动态变化。现场调查的内容包括生物量调查监测、表层土壤和孔隙水取样、环境理化参数初步测试,以及芦苇生境区大气下垫面的二氧化碳、水分等物质和能量交换监测等。监测站可持续地产出数据,每站每天可获得46个观测参数的监测数据,自2018年5月至今4个站累计获得约7600万组数据,总数据量超过30G,大部分数据可以实时在线观测,并通过“地质云”共享下载。监测网运行一年多以来,通过连续观测收集环境气象数据,设置增温情境对比研究增温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初步掌握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的影响情况。

    据介绍,监测网获得的长期监测数据将有效甄别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地质过程对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揭示滨海湿地生物地质演化过程的影响机理,应用于湿地保护与修复实践活动,服务于政府决策和湿地管理部门,助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全球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青岛 商讨湿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9月22日至23日,鳌山论坛—“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研讨会暨世界海洋大会海洋生态地质分会在青岛举办。

    会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与大陆架地质研究中心承办。

    会议主题为“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关注气候变化、水体污染、生物入侵、蓝碳埋藏等影响湿地生态功能的热点问题,研讨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来自丹麦、荷兰、西班牙以及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50余家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代表国际滨海湿地最新研究成果的22个学术报告在大会亮相。

    会议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思源研究员,介绍了我国首批4个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的野外监测站建设运行成果和数据。

    全球变暖会通过与温度有关的环境因子变化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野外自然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模拟增温试验是进行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和相关环境因素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于2018年在我国辽宁盘锦、山东东营、江苏盐城新洋港和四卯酉滨海湿地建设了4个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野外监测站。这4个监测站布设于我国北方芦苇和互花米草植被类型的滨海湿地,与美国佛罗里达湿地、西班牙埃布罗三角洲以及丹麦斯凯灵恩半岛湿地建设的监测站共同组成了全球典型滨海湿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网,可以开展全球不同纬度带、不同生境、不同历史演化阶段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比研究,为全球科学家解决滨海湿地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平台。

    监测对象包括滨海湿地的大气、地表水、孔隙水、土壤和植物等多圈层多要素。自动监测的内容包括增温和非增温条件下的光合、生态系统呼吸、硫化氢释放通量以及地表高程动态变化。现场调查的内容包括生物量调查监测、表层土壤和孔隙水取样、环境理化参数初步测试,以及芦苇生境区大气下垫面的二氧化碳、水分等物质和能量交换监测等。监测站可持续地产出数据,每站每天可获得46个观测参数的监测数据,自2018年5月至今4个站累计获得约7600万组数据,总数据量超过30G,大部分数据可以实时在线观测,并通过“地质云”共享下载。监测网运行一年多以来,通过连续观测收集环境气象数据,设置增温情境对比研究增温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初步掌握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的影响情况。(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于飞)

     
    光明日报:我国首批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建设...

    人民政协网北京9月23日电(记者 周丽燕)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以“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为主题的鳌山论坛——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研讨会暨世界海洋大会海洋生态地质分会于9月22日至23日在青岛举办。

    会议现场

    会议关注气候变化、水体污染、生物入侵、蓝碳埋藏等影响湿地生态功能的热点问题,研讨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来自丹麦、荷兰、西班牙以及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50余家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代表国际滨海湿地最新研究成果的22个学术报告在大会亮相。会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与大陆架地质研究中心承办。

    会议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思源研究员,介绍了我国首批4个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的野外监测站建设运行成果和数据。

    滨海湿地增温研究4个野外监测站分布

    据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于2018年开始建设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Coastal-wetland Research On Warming Network,简称CROWN)首批4个野外监测站。这4个监测站布设于我国北方芦苇和互花米草植被类型的滨海湿地,分别位于辽宁盘锦、山东东营、江苏盐城新洋港和四卯酉滨海湿地,与美国佛罗里达湿地、西班牙埃布罗三角洲以及丹麦斯凯灵恩半岛湿地建设的监测站共同组成了全球典型滨海湿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网,可以开展全球不同纬度带、不同生境、不同历史演化阶段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比研究,为全球科学家解决滨海湿地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平台。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数据分析

    监测对象包括滨海湿地的大气、地表水、孔隙水、土壤和植物等多圈层多要素。自动监测的内容包括增温和非增温条件下的光合、生态系统呼吸、硫化氢释放通量以及地表高程动态变化。现场调查的内容包括生物量调查监测、表层土壤和孔隙水取样、环境理化参数初步测试,以及芦苇生境区大气下垫面的二氧化碳、水分等物质和能量交换监测等。监测站可持续地产出数据,每站每天可获得46个观测参数的监测数据,自2018年5月至今4个站累计获得约7600万组数据,总数据量超过30G,大部分数据可以实时在线观测,并通过“地质云”共享下载。监测网运行一年多以来,通过连续观测收集环境气象数据,设置增温情境对比研究增温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初步掌握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的影响情况。

    全球变暖会通过与温度有关的环境因子变化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野外自然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模拟增温试验是进行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和相关环境因素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人民政协网:我国首批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建...

    中国网讯(记者韩琳)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鳌山论坛——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研讨会暨世界海洋大会海洋生态地质分会于9月22日至23日在青岛举办。代表国际滨海湿地最新研究成果的22个学术报告在大会亮相。其中,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建设的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首批野外监测站的运行成果获得高度评价。

    会议现场

    据悉,此次会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举办,主题为“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来自美国、丹麦、荷兰、西班牙以及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50余家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者着眼于气候变化、水体污染、生物入侵、蓝碳埋藏等影响湿地生态功能的热点问题,研讨了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力求为全球科学家搭建一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全球变暖会通过与温度有关的环境因子变化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野外自然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模拟增温试验是进行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和相关环境因素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思源研究员介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于2018年开始建设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Coastal-wetland Research On Warming Network,简称CROWN)首批4个野外监测站。这4个监测站布设于我国北方芦苇和互花米草植被类型的滨海湿地,分别位于辽宁盘锦、山东东营、江苏盐城新洋港和四卯酉滨海湿地,与美国佛罗里达湿地、西班牙埃布罗三角洲以及丹麦斯凯灵恩半岛湿地建设的监测站共同组成了全球典型滨海湿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网,可以开展全球不同纬度带、不同生境、不同历史演化阶段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比研究,为全球科学家解决滨海湿地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平台。

    滨海湿地增温研究4个野外监测站分布及盐城新洋港站视频截图

     

    辽宁盘锦芦苇监测站

     

    山东东营芦苇监测站

     

    江苏盐城新洋港芦苇监测站

     

    江苏盐城四卯酉互花米草监测站

    这些监测站的监测对象包括滨海湿地的大气、地表水、孔隙水、土壤和植物等多圈层多要素。自动监测的内容包括增温和非增温条件下的光合、生态系统呼吸、硫化氢释放通量以及地表高程动态变化。现场调查的内容包括生物量调查监测、表层土壤和孔隙水取样、环境理化参数初步测试,以及芦苇生境区大气下垫面的二氧化碳、水分等物质和能量交换监测等。监测站可持续地产出数据,每站每天可获得46个观测参数的监测数据,自2018年5月至今4个站累计获得约7600万组数据,总数据量超过30G,大部分数据可以实时在线观测,并通过“地质云”共享下载。监测网运行一年多以来,通过连续观测收集环境气象数据,设置增温情境对比研究增温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初步掌握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的影响情况。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数据分析

    叶思源表示,监测网获得的长期监测数据将有效甄别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地质过程对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揭示滨海湿地生物地质演化过程的影响机理,应用于湿地保护与修复实践活动,服务于政府决策和湿地管理部门,助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网:我国滨海湿地增温研究观测网已初步掌握气候...

    12月1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与海南省国土资源厅在海口召开泛珠三角地区环境地质工作研讨暨海南省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报告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会议并讲话。海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信芳出席会议。

    王研表示,泛珠三角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一直高度重视泛珠三角地区地质调查工作,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王研强调,要准确把握新时期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形势和要求,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要精心组织,协调联动,创新构建中央和地方地质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按照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划分原则,统筹中央与地方财政资金,共同推进泛珠三角地区地质调查工作。二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强力推动水工环地质调查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三是要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创新成果服务方式,延伸成果服务链条,形成可供政府、相关行业使用的应用性产品,提高成果转化服务效益。

    武汉地调中心党委书记胡茂焱向海南省国土资源厅赠送了《海南国际旅游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等成果报告。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赴定安县雷鸣镇竹根田村探采结合水文钻井现场考察。当地政府向中国地质调查局赠送“民生地质结硕果 甘泉喷涌解民忧”的锦旗。据悉,武汉地调中心在当地开展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过程中,主动服务地方需求,为该村施工一口81米深的供水井,供水量每天可达106立方米,有效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困难。

    局水环部、有关直属单位,海南、广东、广西国土资源厅、地质局,有关高校的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赠送地质调查成果

     

    当地政府赠送锦旗

    泛珠三角地区环境地质工作研讨暨海南省地下水资源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