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感谢岩溶所的各位专家,解决了我们苗寨多年来的吃水难题,为我们带来了干净水源,我们再也不用花几个小时去山下挑水啦!”在云南省宣威市热水镇大洼子苗寨内,来自寨子的云南省人大代表给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送来了锦旗。今年以来,类似的场景已在宣威市干旱缺水地区多次上演。

    岩溶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部党组安排部署,走出了一条以找水打井为自身特色的“地质调查+”扶贫之路。宣威市属云贵高原斜坡地带国家重点扶贫区—“乌蒙山区”3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岩溶所2019年在宣威市部署了“南北盘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坚决落实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围绕宣威市干旱缺水地区群众饮水安全等重大问题,为贫困区人民提供“放心水”和“致富水”,全力支撑宣威市打赢脱贫攻坚战。

    项目组采用南方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探测—评价”技术方法,2019年在宣威市部署开展 1∶5 万水文地质调查900平方千米,查明了乌蒙山连片贫困区内宣威市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条件、地下水分布规律、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圈定富水块段12处。在该区实施水资源调蓄开发利用示范工程2处,布设10口探采结合井,成井9口,日涌水量达到2150吨,已移交地方使用,解决了宣威市干旱缺水地区约1.1万人、4700头大牲畜饮水及1000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改写了当地少数民族饮用水窖水和溪沟水的历史,助推12个自然村早日脱贫,奔上致富路。

    其中,在东山镇东山中学实探采结合井过程中,项目组为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加班加点开展水文地质调查、物理探测及钻探工作,终于在学生暑假开学前完成钻探成井工作,钻探进尺102米,涌水量654.9吨/天,解决了近3000名师生的饮水难题;在热水镇秧草洼苗寨,村民日常靠水窖储集雨水作为用水保障,地方政府原计划实施引水工程通过提引下游水库来进行供水,但是工程成本巨大且后期维护管理成本高、难度大,项目组瞄准地方需求,在村寨内实施1口探采结合井,涌水量约87吨/天。该工程的实施不但解决了当地居民多年来的饮水难题,也为当地政府节约资金5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岩溶所为云南宣威带去“放心水”和“致富水”

    罗平生物群是由多个门类构成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已鉴定出 6 个门类、40 属、113 种化。

     

    罗平打造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彰显自然生态景观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尹绍平 摄

     

    2007年10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云南省罗平县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在罗平罗雄镇大洼子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和大量爬行类及其他动植物化石。

    经研究证实,其生物门类的多样性、化石保存的完整性举世罕见,将其命名为“罗平生物群”,堪称中国珍稀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库,距今2.44亿年。

    为此,罗平县极力将其打造成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使之成为罗平旅游业实现高端化、品牌化的重大支撑项目。

     

    罗平打造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彰显自然生态景观

    贝氐罗平鱼化石 尹绍平 摄

     

    据悉,罗平生物群是由多个门类构成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已鉴定出 6 个门类、40 属、113 种化石,新命名32种。在已经发现的化石中有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腕足类、植物等十多个大类的化石。

     

    罗平打造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彰显自然生态景观

    软体动物石菊化石 尹绍平 摄

     

    如此丰富、完整的海生化石群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均属罕见,是目前已知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罗平生物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是我国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是世界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堪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被认为是世界的“三叠纪研究中心”。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局长刘腾林介绍,该公园占地面积69.56平方公里,由大洼子生物化石景区和金鸡峰丛景区组成,建成后将成为具有典型科学意义的景点。不仅向游客提供基本的科普信息,还增加了与地质遗迹知识紧密相关的解说。

    “为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我们将建设科普馆、综合展示厅、陈列厅、高科技与互动设施等。同时,在化石采场建设相应的旅游保护设施。” 刘腾林说,为反映地质公园的主题特色,在建设原址馆时,还须采用和当地石材相近或相同的建筑材料,以保证其建设与生态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罗平打造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彰显自然生态景观

    近日,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名专家,在参加第13届国际三叠纪野外研讨会时专程考察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胡世学研究员、北京大学江大勇教授、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刘腾林局长等分别为介绍了罗平生物群的发现、研究情况及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情况。各国专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主碑、响洞坡三号化石发掘点以及大洼子村化石陈列室。保存精美、栩栩如生的罗平生物群化石给各国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罗平生物群丰富多彩的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多门类化石,让专家们仿佛置身三叠纪时期,感受到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生命史上最为壮观的生物大辐射事件。

    著名中生代鱼类专家、意大利米兰大学Tintori Andrea教授已经多次访问过罗平,但还是对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速度之快惊叹不已,认为罗平生物群是世界上研究三叠纪的最佳地点之一。首次来到罗平的欧洲三叠纪委员会主席、德国哈勒-维滕贝格大学Bachmann Gerhard教授对罗平生物群的重大科学意义及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建议罗平生物群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化石群,应和贵州的盘县生物群、兴义生物群、关岭生物群一起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罗平生物群,扩大罗平生物群的国际影响。

     

    各国专家在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主碑前合影 

     

    Bachmann Gerhard H教授接受采访高度评价罗平生物群 

     

    参观大洼子村化石陈列馆 

     
    多国专家考察罗平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