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6月24日,地调局武汉中心宜昌基地党总支组织离退休党员到宜昌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开展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伴随着讲解员的精彩解说,大家先后参观了“三峡明珠印象宜昌”、“巴风楚韵千年蝶变”、“新城新颜时代辉煌”、“世纪宏图大城崛起”、“智慧生态未来畅想”和“互动休闲阳光规划”六大展示区域。互动体验了“对话名人-历史名人互动空间”、“宜居之城-隔空互动影院”、“穿古越今-城市风貌时空隧道”和“梦想之城-大城未来4D影院”,全面了解了宜昌有史料记载以来2200余年的历史变迁、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三次蝶变”历程,直观感受了未来宜昌的宏伟蓝图。
        站在展览馆时空隧道前,老同志们用手轻触大屏幕,画面顿时从几十年前的宜昌穿越回现代,看着五一广场、宜昌步行街的变迁,葛洲坝的兴建、三峡工程的开发,还有宜昌高新区的建设、三峡机场、夷陵长江大桥、宜昌东站等等,大家的思绪也在时空隧道中穿越,感觉太神奇了!
        宜昌是老同志们的第二故乡,承载了他们许多美好的记忆,亲历着一个个梦想和宏伟蓝图变成了现实,大家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90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赵祥山说:“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既开阔了眼界,又增强了信心”。老同志们一致认为,这样的参观学习真是太好了,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保持公仆本色,牢记党员身份,努力为地质调查事业和宜昌城市发展增添正能量。
        参观活动开始前,纪委副书记、党委委员曾冶红向老同志们通报了中心近期工作情况,传达了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学习了张德霖副部长在会上的讲话。

    认真听取讲解

    仔细观看

    学习交流

    合影留念

    武汉中心宜昌基地党总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七一”建党95周年来临之际,京津冀地裂缝临时党支部组织项目组人员开展了以红色和廉政教育为主题的游园活动,天津地调中心在大城县开展野外调查的同志们也一同参加。

    廉政教育主要以大城县廉政园为依托,廉政园位于大城县滨河公园,园区由孙毅纪念馆、名人浮雕墙、廉政文化长廊、廉政观景亭、廉字石刻等景观构成。该园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和廉政文化相融合。项目组成员在参观过程中不但享受了视觉冲击,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在休闲游览中感受到廉政文化教育,增强了廉政文化的感染力。

    红色教育以参观大城县烈士陵园为依托。在鲜花翠柏簇拥的烈士陵园墓碑前,全体党员肃然站立,向革命烈士表达敬仰之情,深刻缅怀为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诞生献身的革命英烈。

    通过此次廉政、红色教育,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组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在项目管理,风险点管控,资金管理中能够自觉加强风险防范,强化底线思维,提高了党员”在党爱党,在党信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大局意识,强化了党性观念。

    迎“七一”京津冀地裂缝项目组开展以红色和廉政教育...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步入协同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实施,京津冀地区不仅要成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且要打造成为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的示范区。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京津冀如何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生态环境如何改善,大气污染如何联防联控,交通如何实现一体化,成为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从首都北京,到海河之滨,再到燕赵大地,不论是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还是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不论是经济结构调整,还是生态文明建设;不论是服务民生,还是脱贫攻坚,都离不开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地质工作。

      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城际铁路网络的规划、建设和运行,急需进一步查明活动断裂、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的发育规律,并给出相应防治措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升级转移,急需开展国土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提供地质资源和地质安全保障。京津冀西北部张承地区生态涵养、中南部湿地修复、水土污染治理等,急需基础地质和环境地质信息支撑。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黑龙港贫困地区的脱贫,急需解决饮水和地质灾害问题,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及打造特色农业产区。

      为支撑服务协同发展,京津冀建立“一部三省(市)”地质工作协调机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京津冀三省市国土资源及地勘部门,按照“一网(重要交通通道),三区(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产业升级转移承接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一支撑(技术支撑体系)”部署实施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构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体系和京津冀综合地质信息平台。作为京津冀三地地质工作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三省市地勘局也已开始了地质工作的转型升级,着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实施提供基础支撑和服务。在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今天,京津冀大地上,正在奏响一曲地质工作的协奏曲。

    一部三地联动:绘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路线图
    高慧丽

      2月26日在京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工作研讨会上,《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实施方案(2016—2020)》正式启动实施,全面部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综合地质调查工作。

      中央地方构建地质工作协调联动机制

      京津冀综合地质调查工作将秉承需求导向、强化服务,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的原则,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支撑服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和脱贫攻坚,以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持续服务。

      中央与地方联手构建京津冀地质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分工明确、部署统一、实施协同、服务高效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先行作用,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同发展阶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部署京津冀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并针对不同需求,设计形成通俗易懂、简洁实用、形式多样的专业服务产品,适时形成一批具有宏观影响的整装成果。

      调查工作推进过程中,坚持调查研究一体化,深化活动断裂、地裂缝、地面沉降等重大地质问题的认识,加强地热能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水土污染调查与修复等技术方法的研发与创新,提升破解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

      京津冀综合地质调查瞄准五个方面发力

      京津冀综合地质调查主要开展京津冀重要交通通道综合地质调查,非首都功能疏解及产业升级转移承接区综合地质调查,西北部生态涵养区、重要湖泊湿地综合地质调查,以及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综合地质调查,完善地质环境综合监测设施,优化京津冀综合地质信息平台,建立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体系。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重点是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交通网络,拟规划建设 “四纵四横一环”城际铁路网络,实现中部核心城市一小时交通圈。为此,京津冀重要交通通道综合地质调查将瞄准高铁沿线,查明活动断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崩滑流等环境地质问题特征,以及规划高铁沿线软土、液化砂土、盐渍土等特殊土体分布规律,提出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建议,为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提供技术支撑。至2018年,中央财政部署重要交通通道1∶5万环境地质调查4.2万平方公里,全面完成重要交通通道综合地质调查。此外,2016年—2020年,中央财政部署完成11个节点城市和主要城镇(微中心)1∶5万综合地质调查,综合评价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升级转移承接区主要包括京津保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扩展区。在这些区域,将主要查明规划建设区工程地质条件、供水远景区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农业区土地地球化学条件以及地下水、地热、地下空间等资源状况,综合评估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保障程度,为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升级转移总体规划、产业布局、重大工程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保护区主要包括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白洋淀、衡水湖、七里海等重要湖泊湿地保护区。在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初步查明环境地质条件和地质资源状况,分析崩滑流及矿山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和危害程度,进行矿山地质公园建设专题调查评估;查明河北坝上主要农耕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特征,定量分析氮磷钾等有益元素分布规律。在白洋淀、衡水湖、七里海等重点湖泊湿地,开展1∶5万环境地质调查,重点查明湿地变化特征,包气带及含水层地层结构,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补排关系,分析湿地演变、退化、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湿地保护方案。此外,围绕绿色办奥运,重点查明冬奥会场馆周边环境地质条件,地热、地质景观等资源状况以及崩滑流、活动断裂等环境地质问题特征,进行冬奥会场区建设适宜性评价,为冬奥会场区规划建设及后期开发运营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地处环首都经济贫困带,是列入我国农村扶贫规划纲要的11个片区之一。这一地区的综合地质调查,主要是圈定地下水富水地段,解决贫困县、老区县人民群众饮水困难;查明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地土地地球化学特征,为发展特色农业和沟域经济提供支撑;开展地质景观和地质遗迹调查,提出地质景观和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及保护建议;结合脱贫开发,进行京津冀矿产资源调查成果集成和燕山—太行山地区重要矿产资源调查,避开京津冀地区“三区两线”及生态环境敏感区,查明重要矿产赋存状况,为京津冀重要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还将开展京津冀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体系、京津冀综合地质信息平台、京津冀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及地球关键带地质调查与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等科技创新工作。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利用数字模拟、大数据、可视化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土地质量、海岸带环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地热资源、地下空间资源等海量的专业地质信息和成果进行集成—综合—管理—发布。围绕土地、矿产、地质环境、地下水等资源环境要素,尝试对不同层次区域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初步评估;提出不同区域尺度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关键指标体系,进而建立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平台。

    北京
    调整功能,保障首都地质环境安全

    段金平 李斌  蒋明



      建设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率先实现“三个突破”,北京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多重压力,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新课题。

      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先行性、基础性的地质工作而言,城市发展的新课题,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主动调整北京地质工作社会功能

      近年来,北京地质工作的社会功能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传统的地质工作转为以服务首都建设为主题,着重开展服务民生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地质工作,在首都城市地质安全、水工环地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土壤生态环境、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等领域进行探索,服务范围涉及市属规划、国土、农委、水务等13个委办局的业务内容。

      为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北京市地勘局确立了以“保障首都地质安全为目标,全面支撑首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全面开展北京地区的城市地质工作。

      北京城市地质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为保障北京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地勘局先后开展了北京地区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部市合作)、11个规划新城前期工程地质勘查、42个重点小城镇综合地质调查、北京地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等调查研究工作。同时,围绕重点规划和建设区,开展了通州城市副中心地区地质条件适宜性调查和新机场工程地质勘察等工作。这些工作的成果目前都已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围绕地质资源保障和地质环境安全,北京市地勘局开展了备用地下水水源地勘查、地下水环境监测、岩溶水调查、地热资源和浅层地温能资源勘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治理、垃圾堆埋场地调查等工作,其成果为北京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北京地勘局制定的《首都建设地质响应计划》,从地质工作先行先决的角度出发,对保障首都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中长期工作建议和对策,部署了“两项工程、一个平台”工作。该平台由八大监测系统构成,目前已初步建成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系统、地下水环境监测系统;初步建成框架的包括地热与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影响预警系统、土壤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正在建设的有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已建成的监测预警系统取得的数据和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今后北京城市地质工作展望

      根据北京的新定位,北京地质工作要着眼于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全面切入“三规合一”、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城市病等各个领域。

      一是进一步调整北京地质工作的社会功能。地质工作要从城市规划建设的源头发挥支撑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时提前考虑地质条件的约束限制;在重大建设项目前期论证、规划选址前、用地预审前,由地质部门对该区域的地质条件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出具地质审查意见。适时推动制定《北京市城市地质管理条例》,促进城市地质的制度化、法制化。

      二是继续完善和推进实施“两项工程,一个平台”。大力推进活动断裂监测预警系统、土壤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系统、重大线性工程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和重大构筑物及地下空间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

      三是积极落实“一部三省(市)”地质工作协调机制。北京已制定了相应的地质响应计划,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内各级政府围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三个重点领域部署和开展地质工作。北京市地勘局将积极与兄弟省市地勘局共同努力,建立高效的协商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全局力量,以保证《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工作响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首都和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作出有力支撑。

    天津
    创新服务,支撑三个领域率先突破

    吴岗  冯鑫



      “京津冀地质工作协调机制的建立,给天津的地质工作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舞台,这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几位天津地质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最近几年,天津市的地质工作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北京市、河北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在不少方面已经共同实施地质调查工作,建立起技术交流与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着力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地质工作实施方案

      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工作研讨会后,天津市地质工作下一步该怎么走?记者从相关部门得到答案: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天津市将开展以北大港湿地为重点的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以宁河凸起为重点的滨海新区深部地热资源调查、以静海含煤区为重点的煤炭地下气化可行性研究等工作,为实施清洁水行动和大气污染防治、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等提供地质信息支撑。

      围绕服务都市现代农业、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开展中心城区周边等重点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为现代农业发展、耕地保护与管理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依据。

      围绕重大地质问题,开展主要活动断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以及矿产资源成矿规律研究,为天津市能源矿产开发与城市规划提供地质依据;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为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推进地质工作服务区县生态城市建设改革试点

      地质工作服务区县生态城市建设将是今后天津市工作的一大重点。

      结合天津市“十三五”总体规划,天津市将以滨海新区为试点,围绕新区 “一城、双港、三片、四区” 的规划格局,立足新区生态保护、资源保障、环境友好和地质安全,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的地质问题,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三维地质结构调查、地热资源勘查、地质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建立滨海新区三维地质环境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减灾防灾提供地质数据支撑。

      通过滨海新区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市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有力的基础支撑。

      同时,建立完善市、区县两级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推进地质环境监测点补建,加大监测频度、密度,实现地下水、地质灾害、土壤环境、矿山环境、地热等地质环境监测全覆盖,不断提高地质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努力实现天津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

      作为清洁、环保和可再生的高品位资源,地热在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天津市在科学利用地热资源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有数据为证:地热回灌井由“十一五”末的 66眼增加到2015年的158眼,总体回灌率由“十一五”末的29.9%增加到44.6%。“十二五”期间天津市组织编制了《天津市地热资源规划(2011-2015年)》,这是全国出台的第一部省级“十二五”地热专项规划。

      天津市今后将在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上加大工作力度,更加严格规范地热资源开采,实行开采总量控制,大力实施供热示范区工程,加大地热井回灌数量,努力促进地热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保护性开发,大力推广梯级利用和回灌等技术,认真开展资源整合和回灌井补建工作,努力实现天津市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

    河北
    转型发展,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李 岩



      “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河北省地矿局工作会议上,该局把地质工作转型发展、优化升级,立足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矿产的需求,立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全省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了今年的工作目标。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加强新能源勘查开发

      河北地矿局局长张俊杰说:“全省发展需要什么矿,我们就找什么矿;急需什么资源,我们就下大力主攻什么资源。”紧盯国家和全省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勘查布局,成了河北省地矿局全局上下的共识。

      为支持和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河北省地矿局有针对性地调整了地质找矿方向,主攻急需紧缺矿种。

      首先,在太行山中段、燕山南部及冀北地区加强有色金属、贵金属矿种勘查。重点在唐山、承德勘查铌钽、铷;在承德、张家口勘查钼、钴;在承德勘查钒钛;在唐山、张家口、承德、保定、石家庄勘查金等,推进深部找矿、就矿找矿,在单一矿种找矿基础上兼顾其他矿种。

      第二,加强新能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河北地矿局将以服务生态建设为目标,不断加大地热、浅层地温能、干热岩、页岩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调查评价力度,尽快摸清资源家底,为清洁能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基础依据。重点在秦皇岛、保定、石家庄西部开展干热岩地质工作,在大城、青县一带平原区开展页岩气、煤层气的勘查。

      第三,在新材料勘查方面取得突破。以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材料工业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为目标,重点勘查张家口坝上地区的石墨矿,石家庄行唐、灵寿地区的云母资源,张家口、邢台等地区的石英资源。

      第四,把绿色勘查贯穿地质找矿全过程。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在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对生态的影响,在项目实施中采取有效环保措施,努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索适合河北特点的绿色勘查模式,实现地质找矿与生态保护“两促进”。

      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扩展服务领域

      为更好地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作用,河北省地矿局力求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海洋地质等领域寻找新突破,有针对性地加大地质服务工作力度。

      首先,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紧密对接《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研究,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相关地质工作。加强重点区域和断裂活动带综合地质调查评价,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三个率先突破”提供服务。

      第二,针对河北省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进一步做好地下水超采、土壤重金属污染、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调查评价,积极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继续加强省内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开展燕山、太行山地区空白区的调查,特别是环京津地区和重点县(市)、富硒土地分布区的大比例尺调查。

      第三,抓住新型城镇化和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机遇,开展设区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查明城市地下空间构造布局、城市地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城市规划、海绵城市以及地下管廊建设等提供详实的地质资料和依据。

      第四,抓住环渤海地区发展的机遇,依托《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提出的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任务,加强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洋矿产资源调查、海洋环境监测,大力开展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海岸带修复治理,为河北省沿海地区崛起和发展蓝色经济提供优质服务。
    京津冀,奏响“地质”协奏曲

    水环中心地震技术室2016年共参加地质调查项目9项,涉及工作区域广、工作点多、人员分散,目前已有4个小组陆续开展野外工作。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地震技术室党支部结合野外工作实际积极响应局党组及中心党委号召,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开展“两学一做”及廉政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同志的先进模范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和京津唐张交通廊道规划建设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临时党支部、兰州-西宁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临时党支部、汾河流域采煤沉陷区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临时党支部,分别于项目野外作业区开展“两学一做”及廉政教育活动。要求各支部成员认真学习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党员,主要形式包括:围绕专题学习讨论、召开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园、与相关单位共同学习、组织阅读党员教育系列丛书以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新理念等;2016年6月6日,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和京津唐张交通廊道规划建设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临时党支部参观大城廉政文化园及大城名人团,孙毅(开国中将)纪念馆、名人浮雕墙、廉政文化长廊、廉政观景亭、廉字石刻等景观不仅让支部成员视觉感官受到冲击,更重要的是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接受廉政及爱国主义教育; 2016年6月14日,兰州-西宁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临时党支部参观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设在兰州的公开办事机构,是领导甘肃抗日救亡,进行后方发动,实施援助的重要基地,也是西北国际交通线上的重要枢纽。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让支部成员加深对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认识的同时,在缅怀那些战火硝烟中的烈士的同时,重温党的历史,接受党的传统教育,进一步坚定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之际,以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项目为纽带,与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共同开展“两学一做”及互帮互促活动,并为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成功解决了可控震源技术难题,大家一致表示要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一个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两学一做”。

     

     

    地震技术室党支部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开展“两学一做”...

    蜿蜒的赣江,自南向北穿城而过,犹如一条有力的臂膀,挽起南昌的老城与新城。从偏居一隅的滨江老城,直至今天的“一江两岸”双城耸峙,南昌城正在展现出大江大城的城市风貌。为支撑服务“一江两岸”的城市空间布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南昌市列为全国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首批示范城市之一——

    南昌市东湖区八一大桥连接起赣江两岸。

    项目组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建设。

    近年来,江西省南昌市围绕大都市圈建设,依托“西进、东拓、南延、北控”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以赣江为主轴,一江两岸,南北两城,双核拥江,组团式、网络状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重点打造九龙湖新城、儒乐湖新城、瑶湖新城、南昌东站高铁新区。而南昌市地质条件复杂,以往地质工作精度远不能满足现代规划建设需要。为支撑南昌市科学发展布局,2018年,南昌市被列为全国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首批示范城市之一,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现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南昌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部署实施。

    为城市发展找到可利用的优势地质资源,指明应关注的地质环境问题

    “查明三维地质结构与地下空间开发条件,探明重要地质资源和重大环境地质问题,构建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平台,是我们这次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三大主要目标,为的是服务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南昌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贾军元说。

    项目于2018年启动,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牵头组织实施,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和东华理工大学等相关单位参加,率先对南昌市工程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防范的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以及需要统筹保护的地质资源进行了首次全面系统梳理,并提出了防范或开发利用建议。

    调查发现,目前南昌市地下空间开发主要集中在0~15米,主要用于地铁、地下商场和停车场等建设。项目组认为,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时应关注可能诱发不均匀沉降等工程地质问题的人工填土、淤泥质软土等地质体的空间分布状况;而南昌市地下15米~30米空间内的地质条件总体较好,目前利用率不高,开发潜力较大,可作为近期地下空间利用的首选层位。

    项目组还指出,南昌市赣抚平原区第四系松散层具有较好的渗透、蓄滞、疏导雨水的能力,是良好的天然海绵体,主城区以及红谷滩新区等平原区地下有充足的储水空间,并且径流条件较好,具备建设海绵城市的良好地质条件。

    对地质资源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南昌市地下水资源丰富,并发现了具备开发价值的矿泉水点;地热及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巨大;土地质量总体较好,绿色无公害土壤、富硒土壤分布范围较广。同时,值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有:平原区松散层普遍存在易发生渗透变形的富水松散砂卵砾石层,局部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

    在此基础上,项目实施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支撑服务南昌市绿色、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地质环境图集》,并提交给南昌市自然资源局等有关政府部门使用。

    为地铁工程建设区查明地质安全隐患,提出防范建议

    地质条件复杂,是南昌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

    据贾军元介绍,南昌市地处滨湖冲积平原,城区位于赣江抚河尾闾,东北濒临鄱阳湖。受河流和湖泊共同的地质作用,区内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较大,且呈叠瓦状分布,导致地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更需重视的是,南昌市地下广泛分布有易发生渗透变形的富水松散砂卵砾石层,以及软土、红层软岩等不良岩土体,且这些不良岩土体往往以复合形式出现,稳定性较差。这些都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带来较大难度。其中,富水砂卵砾石层渗透变形引发的流砂、管涌,是影响区内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的最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项目组对地铁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锁定了局部地区影响地铁建设与安全运营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一是南昌地区强降雨条件下地下水位动态变幅大,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可能引发基坑失稳、坑道突涌、地下构建筑物上浮破坏等;二是稳定性较差的不良岩土体,在不利工况条件下可能发生变形破坏,从而引发地面塌陷等危险。

    项目组重点对地铁4号线龙岗大道-洪城路段进行了工程建设安全隐患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该段穿越平原区及岗地地区,其中,平原区的地铁隧道及站点施工多位于富水松散砂卵砾石层中。这种地层富水性强,地下水位极易受降水影响,地铁建设施工过程中可能引发流砂、管涌事故。而岗地地区的地铁隧道及站点施工主体层以红层软岩为主,该层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且其中常夹杂着工程力学性质更差的钙质泥岩,导致地铁建设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围岩失稳、拱顶冒顶破坏等问题。为此,项目组提出建议:增加布设地下水位监测点,为工程基坑降水施工设计和工程施工设防水位的确定提供依据,防范突水、涌水事故;加强对砂卵砾石层、软土、红层软岩等不良岩土体探查,防范施工中不良岩土体变形破坏引起的地面塌陷、基坑失稳等事故。

    这一研究成果以专报的形式提交南昌市政府后,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转交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应用,防范化解地质安全风险。

    为城市构建“一库、一网、一模”,带动地方政府投入开展专项调查

    “聚焦南昌市城市建设对地质调查工作的迫切需求,着眼于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生态,我们开展了第四纪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地质资源调查等,取得了一系列精细化地质调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库、一网、一模’信息化成果。”贾军元说。

    “一库”,即城市地质大数据库。项目组利用收集的各类地质调查报告和大量工程地质钻孔资料,以及本次实施的1∶5万综合地质调查、1∶2.5万工程地质调查、1∶5万土地质量调查等获取的成果和数据,建设完成包含60万条属性数据的南昌城市地质大数据库,实现了海量城市地质数据地面、地上、地下二维三维数据一体化存储管理、查询统计、综合分析、二次开发利用及信息共享等。

    “一网”,即地下水动态监测网。项目组全面整合区内国家级和省级地下水监测井,通过加密布控市级监测井,基本建成了由82个监测点组成的地下水监测预警网络平台,提高了南昌市地下水监测精度。同时还建设了南昌市地下水监测工程信息平台,实时掌握地下水水位等动态变化情况。

    “一模”,即三维地质模型。聚焦南昌市城市建设对地质调查工作的迫切需求,项目组以主城区(700平方千米)作为重点建模区,筛选利用3500个典型钻孔,构建了高精度多属性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实现了地层空间分布三维展示、钻孔属性数据查询、地下地质条件和地质数据查询等功能。

    “随着‘一库、一网、一模’的构建,地质调查成果服务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大大提升了。”贾军元说,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带动了地方政府对城市地质调查的投入。2020年,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专门委托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开展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为《南昌中心城区地下空间专项规划(2019~2035年)》的编制提供支撑;2021年,南昌市政府投入专门经费,委托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系统开展南昌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为南昌市“双评价”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持续支撑。

    如今,南昌的城市规划发展更具时代特色:建成“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滨江海绵城市,推进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名城、生态都市。新形势、新目标下,项目组将继续推进多方出资、统筹实施、专项支持的城市地质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为南昌城市发展持续提供地学解决方案。

     
    探路“一江两岸”城市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