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地质文化村是由外在的地质文化体验与内在的宜居宜业共同构成的乡村发展模式,是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成果转化应用形式的创新,是一种集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于一体的新型乡村。2018年11月7至8日,“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前往浙江省台州市横溪镇金村开展地质遗迹与保护科普示范项目指导工作。项目组会同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台州市国土局、仙居县国土局有关负责同志共同研讨了《地质文化村建设技术要求(初稿)》,并就金村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现状和下一步发展方向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 

    金村位于横溪南部六都坑溪沿线,北邻横岩南接新碧,整体呈带状分布,行政区域面积为1.5平方公里,共有71户235人。全村人多地少、山多田少,受距离和地势所限,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村内房屋破旧,“穷山恶水弱村”正是昔日金村的写照。但与“弱村”相对的却是金村所蕴含的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拥有典型的流纹岩火山地貌,岩嶂、一线天、象形石等景观相映成趣,两期火山活动重新塑造了金村的原始地貌,成就了这里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人文历史悠久,最早先民可追溯到明朝成化年间;天然矿泉水自山脚缓缓流出,四季不断;土壤清洁无污染,春采枇杷、夏摘杨梅、秋收柑橘、冬挖山笋,绿色农产品四季皆有;野生动植物丰富,铁皮石斛、石仙桃、娃娃鱼有迹可循。伴随着新农村建设与地质文化村建设,金村百姓期待着把家乡建设的漂漂亮亮,发展文化村旅游,走上致富路。

    目前,金村地质文化村建设已初见成效,在村口设计的地学科普长廊与地质年代旅游步道已经建成,村民们还将原来破旧的特色古民居与现代建筑风格结合打造了游客接待中心,初步实现了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地球故事与村民故事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在地质文化村建设过程中,村民全程参与全部建设、经营过程,达到了以丰富的地质遗迹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民风民俗为依托,通过地学科普、休闲度假、文化传承等形式吸引旅游消费,引导村民参与家乡建设与环境改善,发挥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主观能动性,并从中受益,形成良性循环的目的。下一步,当地政府将大力加强对金村地质文化村的宣传,增加旅游知名度,提升当地村民收入。

    通过此次调研,项目组将结合浙江省通源乡白雁坑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经验,参考地质遗迹调查规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和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文化村建设技术要求(初稿)》,为未来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技术标准和参考依据。

    金村村口标识

     

    金村四绝

    游客中心

    金村旧貌

    地学科普长廊

    image011

    地质年代步道 

    “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赴金村开展地质文化...

    金村新貌

    3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图片新闻“金村新貌”,让在外打拼的金村人沸腾了:原本破旧贫穷的小村子何时悄悄换了新颜?这还是我曾经毅然决然走出来的那个“家”吗?

    家还是那个家,却也不再是那个家,是地质文化村建设为金村人重塑了一个家。

    2018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部署了第一批试点项目,委托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在浙江省仙居县横溪镇金村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就是这项探索性的工作彻底改变了金村。

    地质文化村是由外在的地质文化体验与内在的宜居宜业共同构成的乡村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地学科普、休闲度假、文化传承等功能吸引旅游消费,引导村民参与家乡建设与环境改善,发挥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主观能动性,并从中受益,形成良性循环的单元。

    地质文化村主要是以“地质为魂、保护为基、生态为要、民富为本”为建设原则,结合村庄现状、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做好各类资源的整合,统一为地质文化村服务。

    一方面,详细调查地质资源,并对村内的水文地质、农业地质以及人文历史等都进行调查,将水资源、土地资源、农产品、动植物资源和村庄的人文风俗等融合在一起,统一规划、设计,最后以故事墙、岩石标本、科普解说牌等形式展示。

    另一方面,地质文化村建设也包括了村庄环境整治等内容,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金村采取了“上级补助、对口帮扶、村民投工”的形式,横溪镇投入建设资金修建游步道,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的对口帮扶资金用于地质文化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村民自发美化家门口、村内道路,在村内基础建设上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更加关心家乡建设和经济发展,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最终达到自发自觉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和要求就是“生态宜居”——把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充分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改变过去乡村从属于城市的现实,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城乡关系。

    地质文化村就是构建全新城乡关系的一次大胆尝试。

    地质文化村仍然是村庄,其建设不同于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等的固有开发模式,而是以“自组织”形式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根据自身条件自行设计、建设,全村整体统筹。村内每家每户的房屋、土地、道路、林木、茶园等资源均可与游人共享,村庄既是村民的“家”,同时也是游人的“景”,村民可以安居乐业、游人可以悠闲度假。

    地质文化村是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是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建设地质文化村不仅让人们了解地质文化,喜欢地质文化,让地质文化沁入人心;同时,地质文化村建设还带动了村庄的建设和发展,让当地村民重新认识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并引以为傲、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

    今天的金村已然不再是当年的“贫困村”,还成功列入“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工程”。2019年春节前夕,村书记方四明带领村民把山上的游步道铺好,就为了村里回家过年的人能上山看看。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到家中,看到家门口的变化个个喜上眉梢,还自发开展全村大扫除,亲手打造一个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新村庄!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地质文化村建设,助力金村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