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海口中心”)生态修复综合调查团队在爱斯维尔期刊《Heliyon》上发表研究成果。该成果揭示了海南岛昌化江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及时空分布特征,预测了未来水土流失发展趋势,为昌化江流域实施环境管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促进了热带-亚热带地区和其他强降水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 

    研究区域概览图

    昌化江流域位于海南岛西北部,是海南岛第二大河流。流域内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细小而分散,地形起伏变化明显,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倾斜趋势,从海拔30m的西北平原到海拔1654m的东南山区,形成了地形起伏较大的地理环境。此外,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353.7毫米,其中9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总的来说,昌化江流域具有更复杂的地貌特征(山地、丘陵和平原)、更集中的降水分布模式和更多样化的土地利用类型,这些地理和气象因素对土壤侵蚀过程有显著影响。此外,昌化江流域各市县具有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水土保持政策和水土保持管理措施参差不齐,同时由于城市建设的不合理扩张和土地的不科学利用,流域的土壤保持能力下降,进而引发了水土流失及一系列相关的生态问题。因此,开展昌化江流域土壤侵蚀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华南地区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还可以根据不同地理特征的属性,进一步深入分析水土流失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导致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维度上,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昌化江流域上游南部和东北地区、中游西南地区和下游北部地区。其中,位于昌化江流域上游东南部的五指山市,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水土流失程度最严重。在时间维度上,昌化江流域侵蚀总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2021—2022年减少幅度大于2020—2021年。

    2020 年至 2022 年海南省昌化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等级

    另外,在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和土壤类型建立特征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叠加分析发现:一是轻度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林区,林地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能力;二是轻度、中度和强度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和坡度为0–5°的区域;三是建筑用地区域和坡度为8°-15°的区域更容易受到强烈侵蚀,尽管它们覆盖的面积较小;四是当坡度大于15°时,与林区的重叠范围较大,坡度不再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林地显著减轻了水土流失的影响,应继续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政策。同时,应特别关注施工区和坡度为8°–15°的区域,采取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全面保护昌化江流域生态环境。此研究结果为增强土壤保持水土能力、提高不同土壤的抗侵蚀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作为一种有效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也较大程度提高了昌化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效率。

    该研究由海口中心生态修复综合调查团队李习文等人合作完成,得到中国地质调查项目(海南岛昌化江流域生态修复支撑调查:DD20220956)的资助。

     
    海口中心在热带流域土壤侵蚀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方面...

    为保障2018年度航空物探测量任务的顺利实施,2018年一季度,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组织15个测量仪器组31名技术人员,完成了15套航空测量系统的集成和室内测试工作,并在昌平十三陵国资委轻工绿化基地完成了设备的野外静态测试工作,测试表明仪器运行良好。

    完成集成测试的系统包括3套重磁综合测量系统、3套磁放综合测量系统、1套磁梯度放综合测量系统、1套磁电放综合测量系统、1套航重测量系统、1套无人机小型化航磁测量系统和5套航磁测量系统,共涉及专业测量仪器设备150余台(套)。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完成15套航空测量系统的集成测试工...

    2018年10月11日,西藏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发生山体滑坡,体积约3500万立方米,堵塞金沙江形成堰塞湖,可能下滑残留体体积约150万立方米。10月1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派出了6人专家组和4台车辆,携带边坡雷达、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等装备火速抵达白玉县参与应急抢险与调查监测工作。

    应急调查组在自然资源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在昌都市政府、西藏国土厅、四川省国土厅等部门通力合作下,组织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了白格滑坡及残留体调查和长期监测。调查组在多期航拍影像的基础上,掌握滑坡残留体的裂缝变形情况;徒步20几个小时到达滑坡后缘残留体开展调查与稳定性评价,确定北斗云监测安装方案。目前监测设备已安装完毕,开始实施监测。

    二是开展了金沙乡沙汀村真目组滑坡隐患点调查与监测。调查组携带三维激光扫描仪和边坡雷达对滑坡开展24小时不间断监测。目前已完成监测,进入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阶段。

    三是开展了金沙江沿岸40公里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在无人机航拍与遥感解译基础上,对金沙江沿岸多处较大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解译与调查,相关成果已交付前线抢险救灾指挥部应用。

    10月20日,应急调查组顺利完成应急任务返回成都,近期将完成应急调查总报告的编写和上报工作。

    通过此次调查,成都地调中心业务人员的应急调查和新技术实战应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调查组向直升机上搬运监测设备

    金沙江沿岸40公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三维激光扫描仪和边坡雷达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

    应急调查组参加应急指挥部会商会

    成都地调中心积极参与“10.11”金沙江白格滑坡应急抢...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论坛现场。 谷兰丁/摄

    10月18日,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专题论坛拉开帷幕。

    本次论坛上,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四位专家分别介绍了2019~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业务总体布局,以及2016~2018三年来在解决制约能源资源、重要矿产资源、环境和灾害、地球系统科学等方面的基础地质调查突出成果,在油气资源、大宗紧缺矿产、战略性新兴矿产和大型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等方面的新进展,以及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自然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实施地热科技攻坚战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

    小编撷取了专家报告中的精彩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新成果、新部署。

    地质调查业务总体布局

    (2019年-2021年)

    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新定位:

    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粮食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

    地质调查十大计划:

    1 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提升地球系统认知程度;推进基础地质理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方法进步;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任务:自然资源赋存的地质背景和条件;解决深部制约因素;表生地质过程和控制因素;多圈层交互作用和资源环境效应。

    2 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全力支撑服务能源资源安全保障。

    任务:加强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突出清洁能源调查,支撑油气体制改革,提供油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招标区块。

    3 重要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支撑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为矿产资源管理提供招标区块。

    任务:开展大型资源基地资源潜力、开采条件和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圈定一批找矿靶区,引领商业性矿产勘查,助推形成一批大型矿产资源基地;开展锂、铍、铌钽、高纯石英等战略新兴矿产和钾盐、锰、铜、金等大宗紧缺矿产调查;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

    4 海洋地质调查与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计划

    目标: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探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海洋地质调查新模式和重大成果集成新产品。

    任务:围绕重大工程开展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开展海洋油气地质调查,实现油气突破;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实现既定目标;开展大洋科学钻探首钻选址,两极科学考察;持续更新国家海洋地质信息和提升服务水平。

    5 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支撑国土规划、城市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支撑服务沿海城市群经济发展。

    任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经济带、粤港奥大湾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雄安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利用地质解决方案。

    6 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生态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服务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服务民生保障和脱贫攻坚;承接好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支撑工作;拓展生态地质调查领域。

    任务:开展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区的区域活动构造调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开展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和数据采集分析工作,实现动态数据发布;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地球关键带生态地质调查。

    7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地质调查支撑计划

    目标: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试点,探索形成地质调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模式;针对荒漠化、石漠化、湿地退化、矿山环境破坏等问题,开展专项地质调查,为国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支撑。

    任务: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调查与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资源环境遥感地质调查与监测、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

    8 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计划

    目标:形成符合各类用户需要的信息产品,及时有效地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任务:开展国家基础地质数据更新与集成,提供国家级地质产品;建设地质大数据分中心,形成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数据及时在线汇聚机制和运行体系,构建核心数据库;建设“地质云3.0”,构建地质数据共享服务体系;推进智能化地质调查,初步实现采集处理和应用的智能化;提升地质云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强地质云网络安全制度与防控措施建设。

    9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土开发保护地质调查计划

    目标:推进国际能源资源产能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开展国土开发保护地质调查,提供地质解决方案、国情调查报告、标准规范、工作指南和对策建议等。

    任务: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提升中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国际合作能力;开展“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数据 更新和服务应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自然资源管理和行业管理重大需求,开展地质调查战略研究;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古生物化石及地质遗迹调查、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安全战略研究。

    10 地质科技创新计划

    目标:取得地质理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引领地质调查。

    任务:解决制约重大资源环境灾害问题的关键性、基础性的科学问题;创新技术方法并推广应用,研发新装备;创新工作机制、调查方法和表达方式;及时有效地指导和服务地质调查实践。

    基础地质调查新进展

    (2016-2018年)

    解决制约能源资源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 明确银额盆地具有双层结构,存在白垩系及晚古生界两个不同的含油气地层系统,将下部的晚古生代系统划分为7个分区,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依据。

    ● 通过联井剖面分析,明确了松辽等主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赋存规律。

    ● 编制了华北平原基岩地质图,突出表达了雾迷山组、马家沟组等热储层,为地热调查提供了基础支撑。

    ● 完善了南黄海海相古生界多源多期油气成藏地质模型,提交了油气勘探井的布设方案。

    解决制约重要矿产资源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 提出喜马拉雅双穹隆构造带南、北两侧构造环境不同,分别控制稀有金属、Au成矿的新认识,指明了找矿方向。

    ● 明确幕阜山复式岩体中早白垩世S型花岗岩后期伟晶岩脉控制稀有金属矿成矿,推动江南造山带稀有金属矿产找矿突破。

    解决制约环境、灾害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 建立华北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格架,明确了晚更新世以来沉积过程、环境变化与黄河流域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 编制了冀东平原区的第四纪地质图,明确滦河冲积扇向东迁移,查明7000年来渤海湾海岸线北岸不断侵蚀、南西岸不断淤积的变迁规律,为寻找潜在水源地和渤海湾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根据浅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揭示了北京南部平原区拒马河和永定河冲积扇物质组成的差异及其根本原因、表层次生盐渍化与农田灌溉的关系。

    基础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创新

    ● 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

    ● 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水平的无人机航空磁测系统,并广泛应用。

    ● 智能地质填图方法在11个区调项目中推广利用,有效促进了地质云和信息化建设。

    解决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 厘定了我国主要克拉通最古老岩石的分布和时代,提出扬子陆块与全球板块构造启动时间上一致性的认识。

    ● 在华北克拉通识别出三条巨型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带,明确了19.0亿~18.5亿年聚合成统一克拉通,是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的响应。

    ● 确定扬子陆块南、北缘均发育840Ma左右的蛇绿岩和弧岩浆岩,以及830Ma变质事件和820Ma板内裂解事件,明确了扬子陆块Rodinia超大陆聚散的响应过程。

    ● 在昌宁—孟连结合带识别出完整的古生代蛇绿混杂岩,揭示特提斯洋从早古生代一直延续到晚古生代,建立了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模式。

    ● 发现并精细解剖了兴蒙造山带10余处蛇绿混杂岩带,提出了古亚洲洋主缝合带展布的新认识。

    ● 地球演化过程中环境与生物巨变事件新认识。识别出1.57Ga古海洋的氧化事件;提出华北克拉通存在与全球一致的1.38Ga中基性火山作用及大洋缺氧事件;厘定了黔西—滇东P/T灭绝事件前后植物群落的演化序列。

    矿产资源调查新进展

    (2016-2018年)

    油气资源地质调查 

    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

    ● 贵州遵义安页1井获得日产超10万立方米稳定高产工业气流,引领四川盆地外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查开发。

    ● 鄂西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多套层系见良好页岩气显示。

    ● 安徽宣城港地1井在二叠系海陆过渡相同时获得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油“三气一油”的重要发现。

    ● “三位一体”富集成藏理论指导优选17个页岩气有利区,为加快页岩气的勘查开发提供了目标。

    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

    针对新区新层系优选了15个油气有利区; 首次在塔里木盆地温宿地区获高产工业油流,开拓了库车坳陷、乌什—拜城凹陷新近系缓斜坡区油气勘探新领域;阜新盆地辽阜地2井钻获15.3立方米/日的高产工业油流;在银额盆地优选了油气有利区,部署实施参数井获油气重大发现,展示良好油气勘探前景。

    非常规油气调查

    ● 煤层气:川南川高参1井稳产超6000立方米/日;黔西杨煤参1井稳产超4000立方米/日;新疆新乌参1井稳产超2000立方米/日;黑龙江鸡煤参1井稳产超1000立方米/日。

    ● 油页岩、油砂、水合物:在松辽、鄂盆南部、淮南、川西北、三塘湖、柴北缘、塔北缘、羌塘等盆地钻获优质油页岩、油砂矿;在青海木里地区钻获天然气水合物;评价了陕南汾渭盆地氦气资源前景。

    大宗紧缺矿产地质调查

    ● 新疆玛尔坎苏锰矿新区、新层位找矿重大发现

    深部发现多层厚大矿体,拉动后续勘查,富锰矿资源量增至5000万吨以上,远景1亿吨以上。

    ● 桂中发现我国石炭系规模最大的锰矿

    广西南丹—宜州地区圈定沉积型锰矿找矿靶区4处,估算资源量8300万吨,资源潜力在2亿吨以上。

    ● 重庆城口锰矿

    累计新增锰矿石资源量1.07亿吨,全区预测远景资源量约5亿吨,其中埋深1500米以浅2.4亿吨。

    ● 皖东地区浅覆盖区金矿找矿重大发现

    江山金矿外围圈定3处激电异常,预测金资源量在100吨以上,有望成为新的金矿集区。

    ● 焦家金矿带北段取得新突破

    圈定后坡—小西庄—招贤等找矿靶区,预测(2000~3000米)金资源量900吨,拉动后续商业勘查,探获金资源量达100吨。

    ● 四川拉拉铜矿外围找矿再获重要发现

    在拉拉铜矿外围银厂箐、双狮、白云山、红铜山等地区新增铜资源量20万吨,会理—会东矿集区铜资源总量有望突破200万吨。

    ● 新疆西昆仑超大型铅锌矿资源基地形成

    新发现多处中小型以上矿床,全区探明铅锌资源储量达2400万吨以上,资源潜力4000万吨以上。

    ● 西藏罗布莎—香卡山地区铬铁矿深部调查取得重大发现

    香卡山深部探获3层厚大矿体,厚度达到32.35米,平均品位50%,新增铬铁矿石资源量近30万吨。

    ● 内蒙古维拉斯托锂锡多金属矿深部调查

    新增锂( Li2O )资源量35.7万吨,累计探明锡资源量8.9万吨。

    ● 滇东北镇雄富磷矿资源基地显雏形

    新增P2O5资源量超1亿吨,累计探获富磷矿资源量10亿吨以上,初步形成磷矿资源基地。

    战略新兴矿产地质调查

    ● 川西地区锂辉石矿调查

    甲基卡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10万吨,累计探获资源量约200万吨;川西可尔因新发现斯则木足锂矿,探获氧化锂资源量52万吨,进一步夯实了川西锂矿资源基地资源基础。

    ● 新疆西昆仑锂矿调查

    发现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和苦水湖等卤水型锂矿,初步估算氧化锂资源量100万吨,远景500万吨;氯化锂资源量145万吨,远景200万吨。西昆仑和田地区大型锂资源基地初现雏形。

    ● 新疆奇台黄羊山

    发现超大型岩浆岩型石墨矿, 圈定3处石墨找矿靶区,发现8个矿(化)体;累计探获晶质石墨矿物量7264万吨 ,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晶质石墨矿。

    ● 湘西北铌钽矿调查

    湘西北竹山—竹溪地区新发现超大型土地垭(铌)钽矿,圈定矿体4处;累计探获Ta2O5资源量超万吨,达超大型规模 。

    大型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

    ● 实施7项综合地质调查试点项目

    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

    新疆东天山中段有色金属基地

    青海祁漫塔格有色金属矿集区

    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

    四川攀西钒钛铁石墨矿资源基地

    新疆和田地区火烧云—大红柳滩铅锌锂资源基地

    贵州毕节—六盘水地区能源资源基地

    ● 初步建立了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探索建立了技术经济评价模型和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矿产地质调查取得一批重要新发现。

    水工环地质调查新进展

    (2016-2018年)

    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和长江经济带空间规划编制了一系列地质图集和图件。

    对我国19个城市群资源环境条件、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发展的优势地质资源和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开展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地质调查、雄安新区城市地质调查、成都城市地质地下空间调查等。

    组织编制了《中国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开展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

    编制了全国和分省自然资源图集、中国滨海湿地变化情况遥感调查报告和东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情况报告;梳理总结近年开展多门类自然资源调查的实践经验,围绕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优化地质调查业务结构和布局等部署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

    全面完成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初步实现对全国主要平原盆地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参与编制完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报告》。编制了33幅全国地质环境区划图系及其说明书,10幅已出版。

    支撑服务地质灾害防治

    九寨沟地震:提供了地震地质灾害快速解译与应急评估成果。

    纳雍崩塌:提供了工程地质孕灾背景及形成机理分析成果。

    茂县滑坡:提供了滑坡解译图、 坡体变形InSAR分析、应急排查及成因机制分析成果。

    初步建立了基于物联网、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创新提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GPP”模式,即“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群众参与” 模式。

    地热科技攻坚战

    京津冀地热调查科技攻坚战:雄安新区(D18)井口温度达到93℃,为目前地热田范围内温度最高的地热井。雄安新区不仅广泛分布低温地热资源,还存在具备开发潜力的中温地热资源。“献县科研基地”实现地热资源梯级利用。

    青海共和盆地:圈定出18处干热岩体,总面积达3092平方千米。GR1井3705米处的孔底温度为236℃。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新部署

    主动服务“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海洋强省”建设,自2022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海口中心”)开展海南岛昌化江流域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着力查明昌化江流域生态地质条件、水土流失、侵蚀淤积等主要生态地质问题,识别生态安全风险,逐步建立“调查-监测-评价-修复”服务模式,为昌化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规划与利用提供地质支撑。

    项目团队拍摄的昌化江流域部分区域植被情况

    边学边干 支撑生态修复措施提出

    海南岛昌化江流域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是海口中心转制以来实施的第一个生态类项目,项目周期为2022年-2024年。

    “我们团队缺少经验,只好边学边干。一年多的时间,我们都集中精力在昌化江流域中下游开展生态本底调查研究。”项目带头人、探矿工程高级工程师李习文说道。项目组积极对接海南职能部门,收集资料进行学习,在开展实地调查过程中,还经常请教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科研院所的专家。

    工作、学习两手抓。在野外调查期间,项目组多次线上请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并邀请教授学者实地指导项目组运用遥感解译、模型反演等多种技术手段查证流域生态地质问题、分析成因机理。项目组基于遥感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发现2017年以来昌化江流域植被覆盖较好,矿山面积有所减少,废弃矿山的修复效果较好,主要得益于海南省落实严格的生态保护举措。

    此外,基于遥感动态监测数据,项目组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分析出流域水土流失程度、面积、分布和变化,发现昌化江流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项目组针对流域的成土母质、地形地貌、植被覆盖、降雨、气候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流域风化层松散,中上游降雨丰富,雨水侵蚀持久,下游降雨集中量大,侵蚀作用强,加上流域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沿线种植果园,人类对土壤改造频繁,存在土壤裸露和植被破坏现象,导致水土流失相对突出。

    为了准确掌握流域下游河流两侧地层产状及含水层分布情况,查明地下水补充方式,分析河水径流量对地下水的影响,项目组在昌化、三家、四更3个镇实施探采结合井10口,揭露调查区基岩为花岗岩,查明了15米以上的浅层含水层分布情况,经水质检测及综合分析,昌化江两侧地下水存在径流补给形式,但影响范围较小,主要在河流两侧1千米以内,河口因海水倒灌,导致两侧少部分土地盐渍化。

    “这些调研成果为后续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依据。”李习文表示。

    乘风破浪 解密沉积成因机理

    河口淤积,不仅会影响船舶通行妨碍渔业发展,还会影响河口生态,造成河口岸线的侵蚀加强。项目团队在昌化江河口布设了55个取样点位来采集海水样和沉积物样本,检测昌化江河口区域水质,分析河口沉积物来源,沉积成因机理。

    项目团队在取样调研

    “我们租用居民的小渔船,凌晨5点上船,一出去就是一整天。”李习文说,河口工作区水深在1-10多米不等,2人徒手将20多斤重的沉积物采样抓斗拉上来很是吃力。有时河口和海上风浪大,船小而颠簸,队员们会出现晕船现象。为完成任务,他们在船上每天只补充少许干粮,两天下来大家都晒得黝黑。

    “前期我们沿着昌化江流域海岸线徒步走了75千米,设置了61个控制点,调查防护林和海岸侵蚀淤积状况。”项目团队成员张士友说,为了更进一步掌握河口水底地形地貌、海水流速流向变化情况,团队在河口设置了2站位的定点海流观测和60千米的单波束测量。

    他们在船上作业,不是早出晚归,就是挑灯夜战,有队员调侃道:“以前一直想看日出日落都没实现,参加野外调查竟一次圆梦。”

    在查证海岸线侵蚀淤积变化情况时,项目团队设置了10余条岸滩剖面监测点,选择潮位最低时进行RTK测量线上固定点位高程。项目组经过多种手段实地调查,结合遥感等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昌化江河口侵蚀淤积比较严重,流域水土流失较为突出,降雨后携带大量泥沙至河口,中上游多处水库、发电站蓄水,平常下游水量小,入海口海水倒灌,海水与河水交汇受影响,河口三角洲、沙嘴地貌发育,从而形成河口淤积。

    “河口淤积带来的问题比较复杂,不仅会导致河水与海水交换削弱,让近岸红树林出现退化,还会影响当地渔业发展和行船安全。”张士友说。

    对接需求 坚持调查与公益并行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除了初步掌握昌化江流域水土流失、河口淤积、近岸侵蚀等现状外,项目团队还基本查明了流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等生态地质条件,为开展昌化江流域生态地质区划,进行流域生态地质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

    目前,项目组联合海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拟借助昌江县保桥水土流失监测站,利用现有的“径流小区”(对坡地水土流失规律和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测验设施),加强对昌化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长期监测,分析不同坡度、植被覆盖度、降雨等多种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便基于实验结果提出生态治理和修复的方案。

    项目组建立了下游泥沙模型,提出护水土和清淤等河口淤积治理措施,将有力支撑昌化江河口生态修复及昌化一级渔港建设;初步构建了热带雨林区生态修复综合调查技术指南,逐步建立“调查-监测-评价-修复”服务模式,为持续开展热带雨林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项目组还积极对接地方,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完成海南琼中黎母山镇天然富硒地块调查及省级推荐评价,初步圈定无公害富硒地5342亩,助力琼中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在昌化、三家、四更3个镇实施探采结合井10口,解决了1000余人饮水和100余亩农作物灌溉用水问题。

    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对昌化江流域上游,尤其是对热带雨林生态多样性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按下生态调查“快进键”,开启海洋地质调查新征程,为服务“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海洋强省”建设谱写新时代地质人的华美篇章。

    让天更蓝 山更绿 水更清

    2018年7月23-25日,为进一步贯彻十九大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切实落实局基础地质业务工作“1+1+6”机制,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统一部署下,“兴蒙造山带关键地质问题研讨暨二连-东乌旗项目成果交流野外现场会”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成功举办。

    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地质所和地质力学所、局属六大区地调中心,以及参加二级项目所属地勘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地质大学等单位近五十位专家、学者齐聚锡林浩特,围绕“兴蒙造山带中段古生代造山带演化和石炭-二叠纪沉积古地理及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背景”主题,在野外关键地段考察的基础上开展了学术交流。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以北方造山带调查研究为契机,通过野外现场交流研讨,提升我国在中亚造山带关键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水平,并充分发挥区调工作对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的支撑作用。项目成员分别就“兴蒙造山带中段造山带结构及演化研究新进展”、“内蒙中部晚古生代地层研究”、“内蒙古昌图锡力地区陆相火山岩型多金属矿及大兴安岭南段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以及“西乌旗迪彦庙蛇绿岩、前弧岩系成因及对区域构造演化的约束”做了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热议。与会专家学者参加了迪彦庙蛇绿岩和前弧岩系的野外考察,并冒雨查看了二级项目在昌图锡力取得的突破性找矿成果。

    针对本次现场考察认识,和之前在西拉木伦构造带的考察成果,基础部于7月25日再次召集与会专家召开了中国北方造山带地质调查成果进展的研讨会。会议先由区域地质调查处副处长解读了区调新规范,从项目立项、设计、野外验收及成果评审等不同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地调中心同志做了“华北北方造山带结构与洋陆转化研究进展”的汇报,将华北地区十余年来在北山造山带、兴蒙造山带中段的成果进展再次向专家学者汇报。

    参会专家从对于重大地学问题的不同认识,到晚古生代地质背景与油气的关系,从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到地层的厘定,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这次现场研讨会进一步加强与东北、西北地区对北方造山带等关键地质问题的交流与合作,推出一批原创性成果,促进基础地学理论创新发展。

    自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实施“二连—东乌旗成矿带西乌旗和白乃庙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成果,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团队。如在苏左旗二道井—西乌旗迪彦庙地区新识别出一条石炭纪蛇绿岩混杂岩带及代表初始俯冲的前弧岩系,进一步细化了晚古生代造山带结构及洋陆转换的启动时间;在阿巴嘎旗查干诺尔地区新识别出一套早古生代蛇绿岩及岛弧岩浆岩,进一步明确了兴蒙造山带早古生代南北双向俯冲形成的沟-弧-盆体系,为早古生代构造格局重建及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区调工作的基础上,在大兴安岭南段昌图锡力地区新发现陆块火山岩型锰银铅锌多金属矿,总结了成矿地质背景和规律,为区域上寻找同种类型的矿床提供了依据,支撑了大兴安岭南段国家级有色金属资源基地建设。这些成果提高了学术界对兴蒙造山带中段古生代造山带结构及洋陆转换过程的认知水平。

     

    室内学术汇报现场

    迪彦庙蛇绿岩野外研讨现场

    参会代表野外合影

     
     
    兴蒙造山带关键地质问题研讨暨二连-东乌旗项目成果交...

    日前,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野外现场研讨会”上获悉,成都地调中心实施的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项目在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新认识。

    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项目于2015年由成都地调中心实施,经过两年的地质调查研究,在昌宁-孟连地区发现并厘定昌宁-孟连结合带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确认西南三江地区存在原特提斯洋,还发现长约40千米的榴辉岩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提出三江地区澜沧岩群并非以往认为的元古代基底岩系,而是一套与昌宁-孟连原特提斯洋俯冲削减过程有关的早古生代增生杂岩系统的新认识。

    为深入探讨基于当前新发现的原-古特提斯研究方向和关键科学问题,成都地调中心近日邀请了领域内众多知名学者专家在云南临沧召开了“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野外现场研讨会”。会议特邀潘桂棠研究员作了“聚焦洋盆俯冲增生杂岩带的识别——板块构造地质学发展新愿景”的讲座,还就南汀河蛇绿混杂岩带的变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堆晶岩、变质辉长岩、强烈变形硅-灰-泥组合,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带的深水盆地相沉积岩、超基性岩、基性岩、洋岛-海山等等不同地质端元,勐库根恨河地区退变榴辉岩及其围岩,粟义地区蓝片岩及澜沧群构造变形样式等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术讨论。

    与会专家对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项目在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认识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就新发现、新认识达成广泛共识,认为项目重建了三江早古生代俯冲增生模式,揭示了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方式,提出原-古特提斯洋是连续演化的过程,改变了前人原特提斯闭合古特提斯重新打开的传统认识,为推动洋板块地质理论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副主任张智勇认为,西南三江项目成果是“突破性进展、创新性成果”。一是实现了理论应用的创新,运用洋板块地质理论创新解析三江特提斯演化的实践取得成功;二是提出了应用俯冲增生杂岩系统填图方法的理念,找到更加适用于造山带填图的新方法思路;三是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发现,如确认了三江存在原特提斯蛇绿岩、发现了榴辉岩等,是基础地质研究中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抓住了国际前沿,为特提斯演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四是形成了一种创新性认识,冲破了前人认识藩篱,引领地质科技创新。

    张智勇副主任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几点想法,一是基础地质调查是取得重要发现的源动力,下一步应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大比例尺的填图工作;二是地质调查与科研相结合是取得地质科技创新的有效方式,各科研院所和调查单位应深度合作,扛起特提斯国际研究的大旗,引领原-古特提斯研究前沿,夺取特提斯研究的国际话语权;三是西南三江保存了原-古特提斯洋演化和碰撞闭合的记录,是原-古特提斯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应加强立典式“剖面”或“填图”工作,创建国内外原-古特提斯研究的基地;四是有效推广和充分应用俯冲增生杂岩系统填图方法开展造山带填图,聚焦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力争取得卓有成效的地质调查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省地调局相关领导出席了研讨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地矿及核工业系统诸多单位相关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野外讲解

    专家讨论

    专家讨论

    成都地调中心在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方面取...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吉林考察时提出的保护好黑土地指示精神,按照部、局党组关于加强东北黑土地资源调查的部署,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吉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组成专家组,针对四平-铁岭地区黑土地资源现状及其关键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联合野外调研。

    联合调研组先后考察了铁岭—四平黑土分布区、梨树百万亩玉米标准化基地及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针对黑土地的分布范围、地层结构、成土母质、第四纪地质背景等关键性地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初步认为该区高肥力土壤主要为黑土和黑钙土,成土母质以黄土状粘土、粉砂质粘土为主,团粒结构较发育。同时,从农业学、地球科学的角度,研究并总结了该地区黑土地的产出特征、资源价值、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并探讨了黑土地的成因问题。随后,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沈阳地调中心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昌图-法库地区新发现的黑土地野外露头,并对项目工作组前期的调查工作给予了肯定,一致认为本区黑土地资源开发具有较好的前景。

    通过本次联合调研考察,参加调研人员切实体会到了总书记讲话精神实质:采取有效措施,确实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本次联合调研是推动新形势下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将有力促进地质调查三大转变,为东北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科技兴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为下一步推进东北黑土地资源调查与十四五规划部署奠定了基础。

    对于辽北地区黑土地进行调研及验证工作

     

    野外实地调研梨树县黑土地

    沈阳地调中心联合吉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开展东北黑...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践行公益性地质服务职责,2019年9月1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水环中心”)西藏昌都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联合昌都市自然资源局在昌都市第二小学开展地学科普宣传活动,以藏区学生为服务对象,提高学生地球科学认知水平,开拓视野,启迪梦想,助力昌都市教育发展。此次活动包括科普讲座、挂图展览及青春助学等内容,共有600余名师生参加。

    活动中,水环中心项目组人员进行了土地质量科普画册知识讲解,从土地质量相关概念、昌都市土壤资源概况、特色农牧产品、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土壤质量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讲解,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土地资源的珍贵与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提高了生态保护意识。

    针对昌都市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地质灾害频发,防灾避险任务繁重现状,水环中心项目组人员还进行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科普展览活动。展览活动以展板形式介绍了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有关概念、危害、形成、诱发因素和地质灾害避险、预防措施等,并进行了现场演示。活动期间,水环中心项目组人员还向同学们捐赠了作业本、铅笔等学习用品。活动后,水环中心项目组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科普展板赠予昌都市防震减灾科普馆。

    本次科普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重要性和保护土地生态必要性,展示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防范措施,营造了浓郁科普氛围,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科普、走进科学的兴趣与热情,提高了同学们的科学素质,促进了藏区教育文化水平提高。

     

     

     

     

    水环中心在西藏昌都开展“迎国庆 助成长 地球科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