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7日,“蓝鲸一号”海上钻井平台可燃冰开采现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供图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情况下结合在一起的化合物,被看作是有望取代煤、石油的新能源

     

    勘探显示,南海神狐海域有11个矿体、面积128平方公里,资源储存量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1.5亿吨石油储量

     

    从5月10日起,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可燃冰矿藏开采出天然气。截至5月17日15时,总量试采12万立方米,最高产量达3.5万立方米/天,平均日产超过1.6万立方米,其中甲烷含量最高达99.5%。

    这是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这一成果对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甚至对改变世界能源供应格局,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神狐海域可燃冰储量只是我国可燃冰蕴藏量的冰山一角

     

    直升机从珠海九州机场起飞,飞行约90分钟,远远就见到蔚蓝的海面中巍然伫立着的37层楼高的钻井平台,这里就是我国首次完成可燃冰调查的神狐海域,也是我国首次进行可燃冰试采的海域。

    “对于海洋可燃冰的研究,我国是从1995年开始的,并于2007年5月成功获取了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世界上第四个通过国家级开发项目发现可燃冰的国家。”试采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叶建良介绍说。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它是一种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的情况下结合在一起的化合物,因形似冰块却能燃烧而得名,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分布广泛而且储量巨大。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能量密度高,资源潜力巨大,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科学家们甚至认为它是能够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是今后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首选。

    2010年底,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完成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成果报告》通过终审,科考人员在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显现出良好的资源潜力。“海洋六号”入列后,再次深入南海北部区域进行新一轮精确调查,调查海域包括琼东南海域、西沙海域、神狐海域和东沙海域等区域,调查的重点是在南海北部前期勘探的基础上圈定重点勘探区域。

    试采现场指挥部地质组组长陆敬安说,勘探显示,神狐海域有11个矿体、面积128平方公里,资源储存量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1.5亿吨石油储量,“成功试采意味着这些储量都有望转化成可利用的宝贵能源”。

    神狐海域可燃冰储量还只是我国可燃冰蕴藏量的“冰山一角”。在西沙海槽,科考人员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公里;在南海其他海域,同样也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必备条件……

     

    此次试采实现了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完全自主创新

     

    可燃冰储量丰富,但是如果一直只躺在南海海底,则发挥不了其价值。但可燃冰开采难度巨大,迄今鲜有国家尝试。

    全球可燃冰研发活跃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和印度等。其中,美国、加拿大在陆地上进行过试采,但效果不理想。日本于2013年在其南海海槽进行了海上试采,但因出砂等技术问题失败。2017年4月日本在同一海域进行第二次试采,第一口试采井累计产气3.5万立方米,5月15日再次因出砂问题而中止产气。

    “此次试采实现了中国可燃冰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完全自主创新,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叶建良介绍。

    “通过这次试采,中国实现了可燃冰全流程试采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新型试采工艺。”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谢文卫说。

    南海神狐海域的天然气为水合物泥质粉砂型储层类型,该类型资源量在世界上占比超过90%,也是我国主要的储集类型。这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次成功实现该类型资源安全可控开采,为可燃冰广泛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储备,积累了宝贵经验。谢文卫介绍,“我们提出‘地层流体抽取试采法’,有效解决了储层流体控制与可燃冰稳定持续分解难题。我们成功研发了储层改造增产、可燃冰二次生成预防、防砂排砂等开采测试关键技术,其中很多技术都超出了石油工业的防砂极限。”

    本次试开采是世界上第一次针对粉砂质水合物进行开发试验,为此海洋地质学家们在试采思路、井位选择、工程地质勘查、关键技术和工艺确立、试采平台优选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可以称之为“中国方案”。

    在试采作业中,大量国产化装备成功投入应用,充分表明“中国造”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首先,必须要点赞的是试采作业最重要的“大国重器”——我国最新研制成功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一号”,这个净重超过43000吨、37层楼高的庞然大物今年2月刚“诞生”,就从中国烟台起航,于3月28日抵达神狐海域实施试采。“蓝鲸一号”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可适用于全球任何深海作业。

    其次,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工具的成功应用,表明国内石油公司已具有深水工艺及设备研发能力,如完井防砂工艺,已远远超过石油工业的防砂极限;完井与测试系统集成装备,结合可燃冰试采工程开发与科研需求,为我国可燃冰开发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监测结果显示,试采过程安全、友好、可控、环保

     

    试采可燃冰,外界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会不会对周边海域的环境造成影响。

    由于甲烷是比CO2更高效的温室气体,因此可燃冰的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进行海域可燃冰试采,同样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为此投入人力物力进行了研究。

    2011年6月至2017年3月,南海水合物环评项目组在南海神狐水合物区先后共组织了10个航次的野外调查工作,对试采区进行了多年系统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海底工程地质特征、地质灾害特征、海底环境监测、海洋生物特征、海水溶解甲烷含量、海水物理化学及水文特征、海表大气甲烷含量特征等,基本查明了可燃冰试采区的海洋环境特征,同时,发展了一系列我国自主产权的环境评价技术,为可燃冰试采、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

    可燃冰试采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试采过程中是否发生不可控的可燃冰分解,导致甲烷泄漏,从而引起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甚至是甲烷泄漏到海洋或者大气中而引起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试采过程中,一方面根据水合物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工程地质特征、水合物储层特征,通过合理设计井位及降压方案,从工程设计上避免发生甲烷泄漏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和灾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布设海底地形、气体渗漏等监测设备,构建了海水—海底—井下一体化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实现对温度、压力、甲烷浓度及海底稳定性参数的实时、全过程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试采未对周边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整个过程安全、友好、可控、环保。

    本次开采试验还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很多课题。下一步重点是研究如何解决本次试验当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在之后3—5年内开展第二次试采,进一步为商业化开采做好技术准备。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19日 12 版)

    打开一个可采千年的宝库

     

    二○一六年,苏德辰在广东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科普宣传

    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创造了无数奇美的风景,而地质科学正是探索地球之美的最佳途径。一砂一世界,一石一天堂,苏德辰想用自己的努力,剥开地质科学看似深奥枯燥的坚硬外壳,展现动人心魄的内在之美。

    近日,国土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任仪式举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苏德辰正是首批受聘的12名专家之一。

    4月14日一大早,苏德辰就和同事赶往房山地质博物馆,在4月22日地球日这一天,他将在这里为200名中小学生做一场地质科普讲座,之后,他还要带领孩子们到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野外科普训练,帮助孩子们认识沿途的各种地质现象。因此,他提前一个星期去现场“踩点”,并搜集一些资料补充到自己的讲座中。

    “你们打那口5000米的科学钻井会不会把地球打穿?”

    谈起自己选择科普的缘由,苏德辰认为最早萌芽于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项目,当时他负责将每天的项目进展、各项主要活动等信息上传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英文网站上,并负责更新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中文网站的相关信息。

    中国是继苏联和德国之后第三个实施大陆科学深钻的国家,因此,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非常轰动,每天都有很多人到江苏东海的钻探现场参观访问,现场展版的解说词就要求写得通俗易懂些。尽管科学家们觉得这些展版已经很通俗了,但还是会有人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苏德辰就负责回答他们的问题。当有重大进展通报时,科学家们常常用专业的术语发布他们的成果,不要说普通读者如读天书,就连专业的记者都大呼看不懂,这个时候,苏德辰往往担任“翻译”,将专业名词解释成大家能够理解的文字。

    苏德辰,1981年考大学时第一志愿就填写了长春地质学院的地质系,毕业后到北京市地质调查所工作。有一年,他们在北京北部山区用化探法寻找石英脉型金矿,正常的工作流程是每隔40米采取一份土壤样品,而在采样时,白色的石英脉往往就暴露在野外,大部分人就只管取土壤样,以尽快完成任务,对出露在脚底下的石英脉看也不看。苏德辰每次见到石英脉露头或特殊的地质现象,都会对它们进行详细记录,并顺手采集一些样品。就这样,在采样的过程中,完成了填图的工作。这种习惯让他在之后的科研工作时,认真思索科普的必要性。

    而真正下定决心做科普,来源于两次亲身经历。

    2000年,苏德辰等6位地质学家参观德国的一个陨石撞击坑,刚一打开地质图,旁边一位女游客就凑上来看,并准确地指出陨石坑的位置和撞击构造,苏德辰非常惊讶,就问她:“你是学地质的么?”没想到女游客告诉他自己是一名医生。

    另一次是2005年参加科技部“973”项目答辩会,在会间休息的时候,苏德辰和另一组搞生物的科学家聊天。他简单介绍了在江苏东海进行的大陆科学钻探的情况,有人就问:“你们打那口5000米的科学钻探会不会把地球打穿?”苏德辰解释说,5000米的深钻,对于人类来讲已经是比较难为的一件大事,但是,地球的直径有12800公里,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一个鸡蛋,地壳就相当于蛋壳,只不过这个蛋壳的平均厚度有30多公里,5000米的深钻不过是在“鸡蛋壳”上打个浅浅的小孔,连蛋壳的五分之一都没有钻透。

    这两次经历让苏德辰感触颇深,国内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对地学知识的了解几乎是空白,虽然这可能是个例,但是德国一位普通医生却具备相当丰富的地学知识。对他来说,身为一名地质学家,有责任将最基础的地学常识整理出来,让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以及普通民众了解地学,喜爱地学。

    2008年,苏德辰在科学网开通了博客,算是开始了“科普生涯”,他的科学网博客标签是“地学科普与地质灾害”,内容多是与地质相关的内容。

    从开始做科普到现在,苏德辰觉得自己最成功的一次科普发生在2011年,当时他带着一个记者去北京西山参观他发现的15亿年前的古地震遗迹,回京的路上到灰峪采了一些化石,之后这位记者就喜欢上了地质,现在已经是三叶虫化石专家,专门收集和整理世界各地的三叶虫化石。

    “有的时候一个定义就要花三四天的时间,阅读好几十篇相关文章”

    决心投入到科普领域之后,苏德辰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从两个方面科普地学,一是从专业角度如地貌、矿物晶体等方面发掘地质之美,二是向公众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

    而真正投身于科普事业,苏德辰才发现科普比科研困难多了,“科研工作有模式化的东西,就拿矿物来说,采集样品后,分析它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形成环境和年龄等等,基本上按照固定的套路往下做就可以了。科普就完全不一样,在介绍不同的矿物时,要根据受众的兴趣点,除了介绍矿物的基本特征外,还要联系实际和受众的兴趣,变换不同的角度来介绍它的用途、功效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常识,甚至与考古和历史故事融合在一起。”

    有些专业术语对于地学专业人员非常简单,但如果想让没有地学基础的人明白其含义,则要重新审视,为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准描述,“有的时候一个定义就要花三四天的时间,阅读好几十篇相关文章,然后再绞尽脑汁地去组织文字。”

    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创造了无数奇美的风景,而地质科学正是解释地球之美的最佳途径。一砂一世界,一石一天堂,苏德辰想用自己的努力,剥开地质科学看似深奥枯燥的坚硬外壳,展现动人心魄的内在之美。

    有一次苏德辰到广东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考察,正好遇上两个三年级的学生,趴在解说牌上抄简介,原来,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篇写丹霞地貌的作业。苏德辰上前和他们聊天,“既然叫丹霞,为什么周围的岩石看起来并不是红色的啊?”面对孩子的问题,苏德辰耐心给他们解释了砂岩和砾岩的知识,再分析为什么有的地方很红,有的地方不红。“不要低估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他们聊天,对我的书也很有帮助。”

    不久前,河北兴隆六道河中学找到苏德辰,原来师生们在阅读《温家宝地质笔记》的过程中,普遍反映看不懂,希望苏德辰能带领学生们现场演示一下《温家宝地质笔记》中描述的测量和绘制地质剖面的过程。苏德辰提前用一天时间找到了一处地质意义很重要的位置,第二天带着19个学生和几位老师来到这个这个野外露头,教孩子体验如何使用罗盘、如何观察和描述岩石、如何测制野外地质剖面。在他的指点下,学生们发现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大石头里面藏有很多很多的学问啊。

    “做科普实际上对科研工作也有所促进”

    作为一名科学家,地质科研仍然是苏德辰的工作重心,“做科普大多是利用空闲时间在做,没想到几年积累下来,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最近,苏德辰成为国土资源部首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之一。“就我自己来看,虽然在做科普的过程中会占用一些时间,但并没有因此而耽误这几年的地质科研,并且,这几年的科普对科研工作还有所促进。”

    2016年纪念地质百年的时候,苏德辰受邀在门头沟区做了一场科普讲座,主要介绍他们最近几年在北京西山的重要地质发现。讲座结束后,一位姓李的地理老师拿出一张照片来请教,李老师平时观察能力比较强,遇到不能解释的地质现象,就拍了张照片。而这张照片中的地质现象,正好与苏德辰正在研究的古地震有关,是他一直在寻找但还没有找到的。“如果没有这次科普讲座,最终也会有所发现,但可能会晚一些,不可能这么快就出来成果,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有的时候,听众会向苏德辰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出于科学家的严谨,知道的马上回答,不知道的他会回去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如果资料上没有,说明这就是科学上的一个疑点,值得进行研究。

    每次出野外,苏德辰会随身携带两个相机,只要见到有意思的地质现象就会拍下来当成资料。这个习惯源于1997年,当时苏德辰与一位澳大利亚的专家在辽宁寻找金刚石矿,这位澳大利亚的专家是学地球物理的,但是他对野外见到的各种岩石都很熟悉。细究根源,原来国外所使用的教材大都特别精美,图片多是彩色的,而国内的教科书很多还是的黑白印刷,书中的岩石或矿物与野外实际看到的相关极大。 “在科普时,一张好的图片能让观众一目了然,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10多年来,他已经积累了40多万张照片,今年年初,苏德辰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自己的照片中选出200多张,再加上网上征集的一些图片,出版了《地质之美——经典地貌》,这也是“地质之美”系列科普图书中的第一本,这本书刚一问世便荣获了2017年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荣誉。

    探索地质之美

    中国网消息 一部由找矿哲学衍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并结合地质构造的阶梯式分布原理凝炼而成的、名为《阶梯式发展论》的新书于10月20日在京首发。首发式后还举行了高层论坛。

    “阶梯式发展”是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秘书长、原地矿部部长朱训在其所著《找矿哲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阶梯式发展论》是以朱训为代表的地学哲学界对新中国70岁华诞的献礼。

    阶梯式发展论是朱训在长期矿产勘查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总结矿产勘查实践经验提出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种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

    朱训最早在1991年正式提出“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当时,朱训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对地矿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找矿实践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从矿产勘查过程看认识运动的“阶梯式发展”》一文,正式提出了“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1992年,朱训在其专著《找矿哲学概论》中进一步阐述了“阶梯式发展”这一理论观点。

    《阶梯式发展论》的作者朱训在当天举行的论坛上

    在之后的20年间,经过对自然界特别是对地球上地质演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考察,朱训认识到阶梯式发展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同样是广泛存在的。2012年,朱训发表了《阶梯式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一文,完成了认识的跃迁和升华,形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的雏形。2015年,朱训发表了《论阶梯式发展》一文,初步形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的体系框架。2019年,朱训主导撰写的《阶梯式发展论》顺利出版,使得阶梯式发展理论得到了更加系统而深入的发展和完善。

    《阶梯式发展论》一书共8章,22万字,资料翔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得到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该书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为本书作序。

    本书从阶梯式发展论的提出与形成入手,系统梳理了阶梯式发展存在的形式、内涵与外延,阶梯式发展的基本特征,阶梯式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比研究了阶梯式发展与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等形式的不同,并将阶梯式发展论融入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深度剖析了阶梯式发展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为从事自然辩证法、地学哲学、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中国网:找矿中诞生的哲学:新书《阶梯式发展论》在...
      记者近日从青海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勘查院获悉,由该院实施的夏日哈木铜镍矿勘查项目在2012年的基础上有了重大进展,初步估算资源量已达百万吨级规模。

      据了解,目前,夏日哈木铜镍矿矿区已累计投入经费1.5亿多元,已圈定出5个化探综合异常区。其中,一个异常区目前完成了普查-详查工作。

      据相关人士介绍,夏日哈木铜镍矿是青海东昆仑地区发现的首例具有一定规模的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该矿床的发现昭示着区内该类型矿床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对区域内乃至整个东昆仑地区寻找该类型矿床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夏日哈木找矿突破进一步诠释了地质找矿新机制,是公益先行,商业资金跟进,实现找矿突破的一个成功范例。”到该院开展地调质量万里行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如是评价。

      据了解,2008年地调专项开展的“青海拉陵灶火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完成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面积2484平方千米,圈定大量1∶5万磁化探异常。随后,青海省地矿局将矿调成果及时转化并筹集社会资金对异常开展查证工作,最终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

      针对下一步工作,李金发建议,结合新的物探方法进一步开展物探工作;深化战略选区研究,系统认识并重新梳理整个东昆仑成矿带,加大基础性地质调查的力度,做好资源评价工作;不断优选重要远景区和找矿靶区,统筹部署工作;加强异常查证,进行必要的钻探验证,提高工作程度;利用先进的科技提升找矿的效率……

      据他透露,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牵头设立一个项目,专门研究我国西北地区镍矿找矿的具体部署。

      忽隐忽现之“夏日哈木”

      如果不是一处超大型铜镍矿的发现,这个蒙语译为“黄色的山包 ”的地方怕是很难为世人所熟知。

      7月31日,一场专门研讨夏日哈木铜镍矿成矿地质背景和找矿方向的现场研讨会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举行。与会人士围绕夏日哈木铜镍矿的重大突破交流了找矿成果、成功经验以及初步研究成果,探讨了矿产勘查工作如何部署等相关问题。

      据悉,这是继2012年11月“青海夏日哈木铜镍矿勘查研讨会”之后针对该矿床的第二次盛会。

      针对一处矿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两次召开大规模的研讨会,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夏日哈木铜镍矿的勘查到底有何“魅力”,为何让人如此关注?又有什么经验以及待解的难题令院士专家学者频频相聚,以期能碰撞出火花?

      日前,记者跟随中国地质调查局“质量万里行”检查组一行参加了这一会议,认真听了每个代表的发言,随后深入到矿区现场了解矿区情况,并来到海拔3500米左右的一地表矿体露头实地踏勘。

      站在“高山之巅”,“夏日哈木”之美才算真正尽收眼底。

      显现之美

      从格尔木出发,沿西北方向一路行驶,车窗外的景色由绿色变为了淡绿色,再由淡绿色变成了黄绿色,最后我们的视线中再也找不到绿色了。

      大约2个多小时后,一座座金黄色的山峰便出现在眼前。此刻,记者终于确信——距离目的地已不远了。

      夏日哈木铜镍矿矿区位于青海省东昆仑西段的祁漫塔格地区,行政区划隶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所辖。2010年,在“青海拉陵灶火地区矿产远景调查(6幅)”成果的基础上,青海省地矿局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通过区域成矿条件分析,筛选了以Ni元素为主的5处化探异常,并开展了预查工作。2011年,该院通过1∶1万高精度磁法测量、1∶1万土壤测量、1∶1万地质草测,逐步缩小了找矿靶区,发现了铜镍矿体。随后,该院对工程进行了验证和控制,一个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逐步显现。在之后的2年时间里,按照“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快速评价、快速突破”的指导思想,青海省地矿局筹集资金,由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开展了预查、普查及详查工作。

      “从目前控制的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矿体分布形态稳定,西部地区矿体更趋于复杂,边界还尚未控制。总体而言,中东部矿体厚大,比预期的要好得多。”五院院长党兴彦如是介绍。

      据该院最新的资料估算,目前夏日哈木铜镍矿区镍资源量已达100万吨,品位达0.78%。

      作为东昆仑成矿带首次发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这一找矿成果固然可喜,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在内的院士专家则更看重其带来的示范意义——这是东昆仑成矿带区位、矿种和类型上的重大突破,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东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以及铜镍矿成矿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青海省地质调查局局长李世金更是自信地说:“这预示着整个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地区有望成为一个千万吨级的铜镍铅锌基地。”

      谜团待解

      面对国内矿山产量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现实以及我国镍矿资源的巨大潜力,继续推进镍矿地质找矿工作可谓任重道远。如何能在该区找到第二个“夏日哈木”?如何根据规律性扩大找矿前景?在记者看来,这是众多与会代表云集在此的真正原因。

      夏日哈木有没有成矿的通道,如果有,通道到底在哪儿?这成为大家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所以,参加会议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不忘多叮嘱与会者几句:要认真分析研究潜力评价成果资料和各类镍矿调查评价成果资料,优选有望突破的重大区域,通过攻关示范、勘查示范等促进找矿突破,进一步促进我国镍矿的地质找矿工作。

      当然,隐藏的通道不会自己“蹦”出来,就“找矿主力军”而言,明确找矿思路和方向最为重要。围绕这一问题,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有的代表说,要尽快多打查证孔,尽早找到通道;有的代表表示,找通道不是最主要的,一定要重新认识矿床的成因;有的代表则介绍了物探方法,建议从物探下手去调整勘查的思路;还有的代表则建议,从整个东昆仑断裂带整体来认识其规律……

      “目前的工作程度不是很高,所以岩相、岩性还未摸清楚。随着外围找矿力度的加大,该地区的找矿前景将一片光明。”身处找矿一线的党兴彦认为。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文渊认为,下一步加强物探工作、圈出超基性岩是该区寻找镍矿的关键。

      经过探讨与实地踏勘,一个解决当前工作谜团的思路在李金发脑海中逐渐清晰:要结合新的物探方法,进一步开展物探工作;要深化战略选区研究,系统认识并重新梳理整个东昆仑成矿带,加大基础性地质调查的力度,做好资源评价工作;要不断优选重要远景区和找矿靶区,统筹部署工作;要加强异常查证,进行必要的钻探验证,提高工作程度;要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提升找矿效率……

      他还透露,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牵头设立一个项目专门研究我国西北地区镍矿找矿的具体布置。

      机制落地

      夏日哈木的找矿突破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夏日哈木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在东昆仑地区的首次发现意义非凡,实现了找矿类型和找矿成果双丰收,显示出区内岩浆熔离型硫化物矿床巨大的找矿潜力。”李金发认为,夏日哈木找矿突破进一步诠释了地质找矿新机制,是公益先行、商业资金跟进、实现找矿突破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他看来,矿调先行是基础,商业资金及时跟进是关键,科技攻关是支撑。

      “如果没有‘青海拉陵灶火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夏日哈木找矿突破就没有了基础。”五院高级工程师李连松也坦言。

      记者了解到,矿调是围绕重要找矿远景开展1∶5万地物化遥扫面,提高工作程度,提供找矿信息,提交找矿靶区。2008年,地矿专项设立“青海拉陵灶火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完成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面积2484平方千米,圈定大量1∶5万磁化探异常,这为后续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2011年,青海地勘局将矿调成果及时转化并跟进后续勘查,筹集资金对异常开展查证工作,并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

      据介绍,夏日哈木铜镍矿发现3年来,矿区已累计投入经费1.5亿多元,投入人力近千人。通过“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快速勘查”,评价出1个超大型规模矿床,初步估算资源量镍80万吨,平均品位0.78%,共伴生铜5.21万吨,该矿床已列入青海省重点开发项目之一。

      为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中国地质调查局还在夏日哈木铜镍矿区安排了以寻找超基性岩通道为目的的物探勘查实验项目,通过方法技术有效性试验工作、野外精细化施工和对资料的反复研究和精细化解释,探索了高精度重力、高精度磁法、瞬变电磁等方法对寻找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起到的直接或间接找矿作用。

      “近年来,青海省政府对地勘单位从设备、仪器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这为我们找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韩生福说。

      基础地质提供高效服务,市场需求提供有效动力,政府支持提供有力保障,地质找矿新机制在此真正做到了落地生根。

      那么,我们又何必担心“夏日哈木”全部显现那一天的姗姗来迟。



    考察地表露头矿体



    夏日哈木铜镍矿达百万吨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