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6月18日,澄江动物化石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化石知识。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新华网圣彼得堡7月1日电(记者鲁金博)正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1日宣布,将中国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介绍,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使中国拥有首个化石类世界遗产,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

         澄江化石地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境内,面积512公顷,缓冲区面积220公顷,距今5.3亿年,于1984年被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澄江化石地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这在世界同类化石地中极为罕见,完整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本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6月24日至7月6日在圣彼得堡举行。今年共有36项文化自然遗产申报加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澄江化石地和元上都遗址分别申请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遗址及自然景观总数已达到43个。

    6月18日,游客在澄江动物化石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中国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近日,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举行揭牌仪式暨极地地质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李志忠处长,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刘三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赵越,吉林大学校领导陈德文、赵继、韩晓峰及有关部处领导等出席了揭牌仪式。仪式由建设工程学院院长孙友宏主持。

        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赵继致欢迎辞,他充分肯定了极地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出吉林大学引进俄罗斯圣彼得堡矿业学院的达拉拉伊教授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挥专家专长,加强极地学科建设,带动学科的发展,培养相关人才。赵继在讲话中指出吉林大学高度重视极地地质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学校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其工作,最终实现“通过广阔的国际平台,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树立起该中心的国际形象,提高其国际影响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志忠、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刘三意等在仪式上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发展寄予厚望。

        仪式上,吉大党委书记陈德文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任露泉教授为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揭牌。达拉拉伊教授最后在报告时展望了中心面临的挑战和今后10年的规划,极地研究中心的总体目标是在10年内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极地研究中心,为极地研究培养人才,积极交流合作,为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贡献力量。主要工作目标为:发展和提高冰钻技术;对不同深度的自然冰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研究;研究冰下基岩钻进技术;提供环保的原始的冰下水样;研究巨大冰川的运动和变形;研发冰芯中的微生物样本。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赵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院生、吉林大学教授达拉拉伊在研讨会上做了精彩的报告。与会代表还对南极冰盖下部钻取基岩岩芯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瞄准地质科学前缘 开展极地科学研究

     

         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韩国“亚洲北-中-东部三维地质结构与成矿作用研究” 合作项目第八次工作会议,于2010年6月9日至14日在韩国大田市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成功举行。以李廷栋院士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一行11人以及来自俄罗斯、蒙古、韩国的代表共53人参加了会议(哈萨克斯坦代表因故未能与会)。


      此次会议分为工作会议与野外地质考察两个阶段。6月9日上午,会议举行了开幕式,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院长Ho-Wan Chang致欢迎词,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全俄地质研究所副所长Evgeny A. Kiselev和蒙古代表团团长、蒙古地质调查局局长 Urtanasan Borchuluun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俄罗斯、韩国和蒙古的21位代表作了各相关课题、专题的学术报告。


      2010年6月11日下午至14日,与会代表赴韩国南部和济州岛进行野外地质考察。12日大家考察了朝鲜半岛南端的日出(Sunshin Mine)金(银)矿床。该矿围岩为晚白垩世流纹质角砾凝灰岩,矿床受环状破火山口构造控制,矿体产在破火山口的破碎角砾岩带中,矿石品位一般含Au 67克/吨/吨,矿床规模为小型(Au 3.5--5吨)。需要指出的是:本区区域地质特征与我国浙闽火山岩带可以对比,可能为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带。在浙闽火山岩带中发育有众多的晚侏罗世—白垩纪环状破火山口构造,因此应注意寻找这种相似类型的Au、Ag矿床。


      13日至14日进行了济洲岛火山地质考察。该岛由于四面环海,所以岩石露头良好,沿海岸公路可在不同的考察点观察到具有不同构造形态特征的火山岩类型:有的呈整齐的柱状节理群耸立在海岸边,雄伟壮观;有的呈厚薄不等的层状多达近百层叠露在陡峭的海岸,犹如一部“天书”巨著;有的酷似粗大的“石绳”堆砌在岸边;有的岩块杂乱无章,但偶尔可见火山弹。济洲岛火山岩与我国湛江雷州半岛火山岩和台湾澎湖列岛玄武岩都形成于第四纪中-晚期(78万--1.1万年)。济洲岛是一个火山岛,它的形成是大陆垂向增生、地幔物质上涌直接生成陆地(即,没有陆壳)的典型代表,所以是研究地幔玄武岩岩石学和多种结构构造特征的绝好场所。


      通过这次会议,各国总结交流了2009年6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七次工作会议以来的工作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各国代表一致同意将该合作项目的时间延长到2012年,并提出了继续合作、深化研究的内容和扩大研究领域的建议方案,同时认真研讨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安排了今后一年半(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各课题、专题的“工作日程表”,初步确定了2012年参加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展出的成果内容。经过热烈的讨论,各国代表还对会议纪要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由各国代表团团长签署了会议纪要。

     

    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合影

    与会四国代表合影留念

    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

     

    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与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院长Ho-Wan Chang亲切交谈

     

    各国代表参观中国项目工作组编制的图件

     

    中国、俄罗斯、韩国和蒙古代表团团长签署会议纪要

     

    野外地质考察全体代表合影留念

    亚洲北-中-东部三维地质结构与成矿作用研究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