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部分中国参会代表合影

     

    有“地学界的奥林匹克”之称的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于8月29日至9月3日在南非开普敦召开。来自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的42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届大会,交流展示最新地球科学成果,共襄地球科学盛举。

    本届国际地质大会主题是“地球科学为社会服务、基础地球科学研究、经济发展中的地球科学研究”,主题下设48个科学专题。从大会的主题可以看到,本届大会是以鼓励和促进对地球基本特性的研究,以及对地球及其他扩展领域的了解为桥梁,以为地质研究开展国际间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和共享为纽带,以为加强地质科学更广泛的服务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为目的,从而解决好地质学领域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为提高我国地质科技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做好最近五年中国地勘行业地质成果展示,组织好我国地质科学家参加大会的学术交流,经国土资源部批准,由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全国地勘行业的400余名地学领域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本届地学盛会。

     

    中国展台

     

    精心谋划,向世界展示我国地质科学成果

     

    为组织好中国代表团的参展工作,中国地质学会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指导筹备工作,组建了大会筹备组,下设组织组、外联组、展览组、学术组等多个工作组,做到任务清晰、责任明确。

    本届大会中国展台的展览主题是:促进和支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地质调查与地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5个方面:一是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最新进展与展望;二是中国基础地质科学研究最新进展;三是中国应用地质科学的最新进展;四是中国地质技术与应用新进展;五是国际交流与合作。

    自2015年5月起,大会筹备工作组正式启动展台成果资料征集。由27名院士和专家组成专家遴选小组,经过一轮轮遴选、推荐,最终产生了赴大会展出的59项成果,这些成果作为基础与应用地质科学研究的典型,在大会展出。

    中国展台成为开普敦会展中心一颗璀璨的明星,它向世界全面宣传展示了中国近五年地勘工作取得的成绩,展示了中国对地学科学发展和应用的最新贡献。各国参会代表和华人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研究成果兴趣浓厚,对中国地质界在推动地学科技进步及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与此同时,中国展厅还发放了内容丰富的宣传资料,其中定制的内有“国内知名地质学专家名录”等宣传资料的U盘、专业报告、地质图件、《地质学报》(英文版)、视频资料等内容详实,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统筹协调,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对于国际地质大会的学术交流活动,2015年5月发布的大会一号通知已明确了主题和要求,2016年3月的中国地质学会长沙年会上又特别对其进行了统筹部署。中国地质学会领导多次与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集团、核工业集团等理事单位联系沟通,确定了参加学术交流的方案及专题报告的筹备等注意事项,各项工作准备充分。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地质遗产与保护”和“深部探测”等是大会学术交流亮点,参会的中国科学家紧扣大会主题,在地质遗迹保护、全球气候变化、地下水、地质大数据、地球动力学、深部地球探测、矿物学、地层年代学、矿产勘查等几乎所有的专题均有中国代表团成员精彩的专题报告,参会人员的学术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借助大会平台,中国地质学会有效组织开展了国际同业科学家的学术交流,兼收并蓄,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地球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尤其可喜的是,由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参与组织的青年分会场得到世界各国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参与,得到了大会主席的充分肯定。

     

    会谈竞选,提升我国地学界的国际地位

     

    8月30日,中国地质代表团李金发团长一行八人与美国地质调查局代表团举行会谈,目的是开展推动中美地质学会务实合作,搭建中美地质科学家合作交流平台。

    8月31日~9月1日,中国地质代表团八人代表参加了国际地科联理事会会议,会议听取了主席的工作报告和秘书长的管理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主办城市,韩国釜山在与德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四国的同台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2024年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主办权;开展了新一届的国际地科联领导机构选举工作,共有加拿大华人地质学家成秋明教授竞选国际地科联主席,中国地质代表团推荐的我国水文专家何庆成教授竞选地科联秘书长,我国南京古生物所的彭善池教授参与竞选2018~2022理事,由此,国际地质大会竞选舞台出现了3位华人科学家同台亮相的盛况,最后由国际数学地质委员会推荐的加拿大华人成秋明教授成功当选为新一届(2016~2020年)国际地科联主席。

    本次大会取得丰硕的成果,表明我国正在全面深入地参与管理国际地科联事务,提升了我国地学界的积极态度和做好地球科学发展的坚定信心。通过本次竞聘,几位代表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我国地质科学家的风采,提高了我国地质科学家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增强了我国地质科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通过本次大会的参会参展、口头宣讲和论文展示活动,参会的中国地勘行业精英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及时了解了地学前沿动态,交流、展示了地质的找矿及研究最新成果,增进了和世界各国地球科学工作者的友谊,提升了我国地质科技的国际影响力,为让中国地球科学所取得的成绩传遍世界谱写了新的辉煌篇章。

    中国地质学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效果得到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和中国参展代表的充分肯定。

    地质精英寻梦开普敦

    5月12日-13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委派评审组一行3人对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所检测中心展开了为期2天的现场评审工作。

    评审组专家依据认可规则CNAS-RL01:2018、CNAS-RL02:2018、CNAS-R01:2018及认可准则CNAS-CL01:2006等相关文件要求,通过听取工作汇报、参观实验室现场、查阅质量体系文件和相关记录、见证现场实验操作、盲样试验、考核授权签字人等多种形式,对检测中心的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持续改进措施的效果及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评审。

    评审组专家一致认为,检测中心在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方面基本符合要求并能有效运行,监测设施、环境、检测用仪器设备、检测方法、检测人员能力等技术方面均满足相关要求。评审组按照规定要求,提出纠正措施,经评审组长跟踪评审合格后,推荐/维持对检测中心的认可和资质认定资格。同时,针对提升实验室检测方法管理、规范更正措施和计量校准等方面,评审组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此次评审共通过认可产品44个,认可参数384个。

    通过此次评审,郑州综合利用所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认可,这也为检测中心规范质量管理、拓展中心业务、提升业内权威性、更好适应市场化发展和推进国际间实验室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郑州综合利用所检测中心顺利通过CNAS现场评审

    2019年8月18-21日,黑龙江嘉荫白垩纪生物群及K-Pg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嘉荫化石保护论坛在黑龙江省嘉荫县召开。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重点实验室及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黑龙江省嘉荫县人民政府承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总工程师朱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郑月娟等专家参加会议。 

    为了进一步展示沈阳地调中心近年来科技成果,会上展示了沈阳地调中心简介,以及基础地质地层研究、东北亚地质地层研究、能源地质地层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与认识。通过展板展示与交流,沈阳地调中心在古生物研究和地层学研究等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并对日后在东北及国际间区域上地学研究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研讨会上,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专家代表与国内外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家进行了广泛交流,推动了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学、古生物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多名专家及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图片2_爱奇艺 

     
     

     

    沈阳地调中心专家参加黑龙江嘉荫白垩纪生物群及K-Pg...

    地下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资源保障,为支撑“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中国及周边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系列图编制”子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担,主要目标任务是通过亚洲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研究,与亚洲主要国家合作编制《亚洲地下水系列图》和续编《亚洲地下水环境系列图》工作,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参与开展了中泰岩溶水文地质对比研究。项目周期为2013年至2016年,是“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项目”的子项目,实施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及周边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系列图编制”项目取得重要成果主要包括《亚洲地下水系列图》、《亚洲地下水环境系列图》2套6张1:800万国际性地质制图系列图件;编写了《亚洲地下水与环境》1部专著;完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含水层研究”、“克鲁伦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与“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3份专题报告;编制《亚洲地下水与环境图集》1部。该系列研究成果,重要的洲际性文献资料,可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资源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水文地质、地下水资源与地热资源的重要的资料和数据依据,对于亚洲地下水资源、地热能源和环境地质研究具有推动性作用。该系列成果尤其是《亚洲地下水系列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跨界含水层研究与管理中应用,被作为亚洲跨界含水层管理的基础数据;诸多成果已被国内和亚洲国家许多科研院所、大学作为水文地质、地下水资源、地热研究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资料广泛应用。《亚洲地下水环境系列图》可为保障我国与周边国家和谐的地质环境关系提供重要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更好地保护环境提供科技支撑,该系列成果还填补了许多国际上的空白,对亚洲乃至世界水资源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对解决国际资源环境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深远的科学与政治意义。

    一、出版《亚洲地下水系列图》(1:800万)填补了洲际地下水资源及地热图件亚洲地区的空白,建立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信息平台,为亚洲各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规划、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亚洲地下水资源图》是通过亚洲地下水系统的划分,提出气候地貌为主控依据的宏观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准则,综合气候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结构、地表水系等因素,划分了亚洲11个地下水系统36个子系统,并评估了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补给和可采资源量,是首个亚洲地下水资源分布的成果图件。

    《亚洲水文地质图》是在张宗祜院士1992年主编的“亚洲水文地质图”和地质所最新编制的“国际亚洲地质图”基础上,重新划分了亚洲地下水赋存类型及富水程度,将亚洲地下水划分为孔隙水、岩溶水、裂隙孔隙水和裂隙水,更为准确地揭示了亚洲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的循环规律。

    《亚洲地热图》反映了亚洲的地热存储类型,将亚洲热储类型划分为现代火山型、隆起断裂型和沉积盆地型,并且反映了大地热流及其分布规律,表示了3000 m深度地温场及其地热资源分布的内在规律。

    二、编制《亚洲地下水环境系列图》(1:800万)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并重为理念,应用地下水与环境地图时空认知理论,通过国际间合作总结了亚洲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关系特征和规律,开展了与地下水相关地质环境问题研究,剖析了亚洲地下水质量状况,归纳了地下水过量开发的地质环境负面效应,地下水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探索了地下水环境地图时空认知及变化规律总结研究亚洲地下水与地质环境的特征和规律,开展地质环境系列图件编制及相关地质环境问题研究,剖析我国及周边国家地下水资源开发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开展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专题研究。工作是在研究国际编图技术与亚洲地质环境编图特点基础上,借鉴已出版的国际编图成果,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地质环境的编图模式,同亚洲地质环境特征及其问题相结合开展的。

    《亚洲地下水环境系列图》由亚洲地下水质量图,亚洲地下水开发地质环境效应图,亚洲地下水生态环境图三张图件和说明书组成,该成果分析了原生地质环境与现代全球变化及其人类活动的关系,将亚洲地质环境背景与地下水环境问题联系起来,建立了新的亚洲地质环境编图理念,反映与地下水密切相关的地质环境,揭示了地质环境时空特征及分布规律。走在了国际同类编图研究成果前列,在编图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亚洲地质环境特色。

    《亚洲地下水质量图》亚洲地下水水质分带受到气候和地形地貌的主导和控制。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决定着地下水质量优劣,通过综合评价亚洲地下水质量编制的,研究了地质环境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以及对生命健康的危害。地下水的溶滤淡化和浓缩盐化作用的程度,划分出亚洲四大水质分带,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是由南北向中间的阶梯状地势、海岸带走向和气候的综合影响的结果,自补给区淡水带,到径流区淡水-微咸水带,逐渐演变成微咸水-咸水带,直至到大陆盐化作用的咸水带。

    亚洲地下水开发地质环境效应图首先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所引起的地质环境负面效应,作出单要素分析图件,然后以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质环境负效应为依据,以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含水岩组类型作为重要判断标准,划分出地下水开采的6个地质环境效应分区是:平原盆地地下水强烈开采大范围缓变危害效应区;平原盆地地下水一般开采无明显危害效应区;岩溶地下水局部开采易发突变性危害效应区;矿区地下水疏干开采易发突变性危害效应区;丘陵山地地下水分散开采无明显危害效应区;其他地下水零星开采常态效应区。归纳出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负效应主要危害有: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油田地下水开采水位下降和矿区采空塌陷等7大危害。

    《亚洲地下水生态环境图》是用系统理论将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反映地下水生态环境主要类型、时空特征分布规律。揭示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与生物圈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关系尤其是气候地貌对地下水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结合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改造作用,确定出地下水生态环境三大类型分别是:地下水调蓄支撑生态环境、地下水涵养维持生态环境、地下水贫乏脆弱生态环境。主要分区有:沿海口岸三角洲与滨海低地地下水调蓄支撑区,平原、盆地及丘陵低地地下水调蓄支撑区,低山丘陵地下水涵养区,高原山地地下水涵养区,高寒冻原地下水(生态)涵养区,沙漠、戈壁地下水贫乏区,黄土高原地下水贫乏区,岩溶石漠化地下水贫乏区。

    完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含水层研究”、“克鲁伦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专题研究报告,对亚洲主要跨界含水层进行了评价,创建了跨界含水层和谐度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建立了湄公河流域跨界含水层和谐度定量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功能指标-社会经济管理指标-法律效应指标权重迭加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跨界含水层定量评价,为跨界含水层研究提供了示范。

    三、实现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空间信息技术共享建立了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空间信息系统,解决了流域、国家、地区和单元等多尺度的信息元在洲际尺度上的信息处理问题;协调了不同年纪、不同时段等多时态的空间信息认知;规范了10种气候地貌类型、4种含水类型、3种地下水资源类型和3种热储类型等多类型的图面表达;图面结构合理、表现形式精细、色彩协调美观、科学普适易读。

    四、参与地调局《“一带一路”地质矿产资源图集》编制,服务国家决策。水环所与岩溶所共同参与编制了《“一带一路”地质矿产资源图集》中的地下水资源和地热资源图件,为服务国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中国与中南半岛岩溶地质对比研究,国际间专家携手共同提高科研水平。岩溶所与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地下水资源厅合作,在泰国中西部典型岩溶区开展了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与碳循环监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试验与研究工作,并建立了2个地下水与碳循环中泰联合监测站,对比中泰岩溶形态组合特征与发育环境差异,初步估计了泰国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强度。

    六、开展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研究通过不同时段卫星遥感数据解译对比分析和实地考察验证,一是原生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地方病、多年冻土与冻胀融陷、界河坍塌等;二是次生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江河水质污染、城市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矿山开采地面塌陷等;三是人类与自然共同作用下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土壤盐渍化、土地沙化、湿地退化、草场退化、森林退化、水土流失以及冻结层退缩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气候变化下自然生态缓慢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违背了自然规律,给大自然和人类造成重大损失。

    七、亚洲地下水与环境专著出版发行在即通过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大量的信息资料归纳分析,编撰了亚洲地下水与环境专著。

    八、《亚洲地下水与环境图集》即将付梓。为了更广泛体现编图成果的应用性,编辑了亚洲地下水与环境图集

     

    图片1_副本

    亚洲地下水系列图 

    图片2_副本

    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空间信息系统 

    图片3_副本

    地下水与碳循环中泰联合监测站

    亚洲地下水与环境专著

    亚洲地下水与环境图集

    中国及周边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编图成果支撑绿...
        上世纪90年代,中央首次提出“走出去”的思路,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推动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十六大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了地质调查的国际合作,全面启动了境外地质矿产研究。重点涉及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我国与周边国家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和编图、境外重要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动态跟踪研究和投资环境分析研究,逐步建立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工作机制,构建了中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工作体系,初步建立了覆盖我国周边、非洲、拉丁美洲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工作格局,并培养了一批国际合作人才,培育了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区域团队,为我国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基础支撑,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

    国际合作促使科学家地质研究从国内走向全球

        我国科学家领衔编制的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2005年正式启动,这是世界地质图委员会组织并指导编制的第一幅数字化和海陆一体化的新一代地质图,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有18个主要国家的100余名地质科学家直接参与。其研究成果将广泛应用于地质工作规范部署、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国土整治、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环境地质和地质科学研究等各项领域,对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意义重大。在国际地科联的支持项,我国科学家主导编制了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大型超大型矿床具有丰富的矿产储量和特殊的成矿特征,其经济价值及战略意义巨大。据粗略统计,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数量仅占矿床总数的5%~10%,却提供了全球矿产资源储量的30%~50%,对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组通过5年多的编图和研究工作,建立了包括地理、经济、地质、成矿背景4方面特征、19项属性和445个矿床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 获得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我国科学家领衔编制的1:500万亚洲地质图
     
        在我国科学家主导下,实施了“中国大陆周边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对比与资源潜力评价”计划,在我国毗邻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跨境成矿带上,通过国际合作,编制了地质、矿产、构造、成矿规律、成矿远景区等1:250——1:100万系列基础地质图件共计200余幅,地球化学化学图件400多幅,获得矿远景区或地球化学异常300多处,找矿靶区50余处,其中,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和韩国合作编制了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大地构造图、非燃料矿产成矿规律图和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系列基础地质图件,提高了对中国北部地质的认识深度和研究程度,为长期悬而未决的4个重大地质问题提供了基础地质方面的证据;通过合作编图收集了邻国大量矿产资料,其中非燃料矿床资料4260个、油气田资料742个、煤田资料510个,为开展跨境成矿带基础地质研究和矿产勘查提供了大量基础地质矿产信息,对“走出去”战略具有长远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
     
     
     
        十年来,我国利用国际间组织合作平台开展了三维地质填图、地球深部探测、月球与火星探测、中国-东盟国家地下水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成功申请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和第三届世界滑坡论坛主办权。先后举办了16期国外地矿官员或技术人员培训班,培训来自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共计62个国家的312位地矿官员与地质人员,培训期间各国地质专家共同交流经验,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扩大了我国地质调查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和国际影响力。
     
    地球化学填图国际合作为“走出去”奠定基础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104种元素中的88种元素在地壳中存在着,但人类至今对这88种元素在全球的分布知之甚少,我国比较系统的区域化探扫面计划,也只分析了39种元素,覆盖的面积也只有600万平方千米。地球化学家一个梦寐以求的理想就是能够做出这88种元素在全球分布的地球化学填图,让人类对所居住的行星表面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为全球矿产资源的总量评价和分布规律提供直接信息,而且还能为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化学环境、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影响提供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地球化学填图已被多方公认为是国际地学界在21世纪的发展前沿。

        如今,这梦想已经迈开第一步。“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由我国牵头,通过与外方的合作,建立了一套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为最终建立全球地球化学数据库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局已举办了6次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班,为40多个国家200余人次进行了培训,提高了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与巴西、哥伦比亚和哈萨克斯坦科学家的合作, 完成了三国部分地区71种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图。中哈、中蒙、中吉边境地区合作开展的工作,深化了境内外内重要成矿区带地球化学背景特征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地球化学块体理论,为指导区域地质找矿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加强了我国在该领域科技活动的国际化能力,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和水平,同时也为“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
     
     
    中蒙合作边界地区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锌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图
     
     
    地质矿产调查国际合作为“走出去”指明方向

        开展地质调查国际合作,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之必然。在“走出去”战略实施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已经取得积极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目前已与世界上39个国家的地调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国外相关地质部门共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合作项目协议60多份。与柬埔寨、缅甸、老挝、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圭亚那、利比里亚、印度尼西亚、塔吉克斯坦、秘鲁等数十个国家地矿部门合作开展了地球化学填图和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获得大量原创性基础地质矿产资料,圈定了优势成矿区带和找矿远景区,同时,建立了深厚的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友谊,为利用“两种资源”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与印度签署地球合作备忘录

        此外,与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国家合作开展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研究、海洋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和城市地质调查等工作,与亚洲特别是东盟国家开展了地下水和水文方面的合作研究,编制了亚洲地下水水文系列图件。

    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为“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务

        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是在全面收集全球层次、大洲层次、国家层次和重要成矿带层次的地质、矿产和矿业开发、投资环境等信息建立起来的全球地质矿产信息管理系统。这项工作从2003年启动以来,成果丰硕,全球层次、大洲层次数据已经覆盖全球,国家层次地质矿产数据已覆盖了80余个国家,收集全球矿产地信息达40多万条、矿山数据近20万条,还包含大量矿权和矿业政策信息,数据库中拥有的各类数据总量达13TB,综合这些数据基础上,编纂发布了《应对全球化: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之一~之三十二)系列报告。

        本着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为国家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省(区)地勘局和矿业公司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服务。截止2012年9月底,已为300多个单位和部门提供2600余人次地质矿产相关信息图文服务,为企业到境外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覆盖范围
     
    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取得长足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