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工作中的王江陵

    消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如果不是那坚定的眼神,可能站在人群里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么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地质老兵,却不辞辛苦、专注地坚守在隆隆机台近3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钻探机长王江陵用实际行动默默地践行着自己对地质事业的执着和忠诚,书写着新时期地质人的华丽篇章。

    在“三尺机台”上放飞梦想

    王江陵是重庆大山里走出的孩子,绿色军旅一直是他的向往和追求。高中毕业后,长江沿岸的迷人风景和安逸生活没有留住他追逐梦想的步伐,在征兵的最后一天报了名,自此踏上了北上的军列。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分到当时的钻探中队,经过几个月野外生活,很快就迷上了机台,望着高耸入云的钻塔,听着隆隆的钻机声,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钻探上干出个样来,把“三尺机台”变成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舞台。

    工作中,他每天除了配合其他班组成员工作外,从不离开钻机,时刻守护在钻机旁观看班长操作,仔细琢磨班长操作的每个动作,特别是孔内出现事故的判断和处理,都引起他强烈的兴趣。业余时间,他还自购一些有关钻探知识的书籍,仔细研读,认真向机长、班长请教。王江陵坚信“万事成功不离思索”,要学到一技之长,关键的是要用心用脑,勤于实践。经过不懈努力,不到一年时间,他就熟悉了钻机操作、泥浆配置等工作流程,第二年就当上了班长,第四年当上了机长。经过长期实践,他成功总结出了绿泥石化地层孔故预防与处理五步法、适合不同复杂地层冲洗液六种配方深孔钻进操作参数,为复杂地层深孔钻进积累了宝贵经验。2018年部队转改,像他这样的老同志完全可以转业回乡,伏在年迈的父母膝下照顾父母妻儿,更有地方企业开出高薪聘他到地方工作。确实有太多的理由让他动容,但是他最后毅然选择了继续留下来。因为,他深知,人员回流后,单位钻探骨干缺失严重,作为一名老同志、老党员,他不能离开;在他的内心深处,也一直眷恋着培养他的单位,热爱着钻探这份工作,恪守着当初的誓言。他内心深深地明白,只有把自己的梦想和青春都洒在这“三尺机台”,才算对得起当初的铮铮誓言。

    在平凡岗位上努力作为

    王江陵时常教育机台人员,工作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工作中,无论是机台搬迁还是事故处理,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坚持吃住在机台,随时了解掌握机台的情况,保证了机台施工的正常顺利进行,时刻给机台的其他人员做好榜样,有效调动了机台所有人员的积极性。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江陵深知,“个人过硬不算硬,集体过硬,才是真的硬。”在刻苦钻研技术、个人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他更加注重为单位培养钻探人才。为使团队成员能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他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引导成员认识到学习钻探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骨干认真教、班员认真学”的浓厚氛围。每次钻孔施工结束后,他都要召开机务会查摆存在的问题并总结预防事故的方法,所带成员更是先后掌握了新型XY-8钻机、XHY-6钻机、XY-5钻的操作和使用,机台整体钻探技能进步明显。2013年,王江陵带队施工的313ZK11524钻孔,创造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2003.9米深孔记录;2021年,带队施工的100ZK20312钻孔,解决了钻进过程中如何保持孔壁的稳定性和钻孔护壁防坍塌难题,实现哈达门沟矿区前山复杂地层钻探施工新突破。

    2021年,王江陵荣获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7年来,在他的带领、帮助和指导下,已有8人走上机长岗位,18人走上了班长岗位。

    在践行使命中谱写忠诚

    2021年,作为机长的王江陵迎难而上,带队施工地层复杂、漏失严重、成孔率和岩芯采取率极低的100ZK5916号钻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他与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边施工、边摸索、边改进钻探工艺,白天带领机台人员搬迁,晚上召集班长骨干对照柱状图研究施工方案,仅用时50天成功终孔。2022年,王江陵带队承担了地形最险、海拔最高、保障最困难的钻孔。许多同事劝他“难度太大了,别毁了一世英名”,但他却用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面对施工中的诸多困难环节,王江陵和团队成员对各个环节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从十几套方案中择取了一套最优钻进和综合保障方案,并在生产过程中及时调整技术方案,最终带领团队成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本次钻探任务,为单位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立足本职岗位,用技术学习铺就成才之路。王江陵在担任机长的同时,还负责哈达门沟矿区钻探的全面技术指导工作。他坚持每周组织钻探技术研讨交流,编写的《哈达门沟矿区复杂事故的预防及处理》《哈达门沟矿区冲洗液配方》《柳坝沟矿区钻进技术参数详解》等文章已经成为单位钻探施工的指导性文献;坚持技术革新,设计的《钻探施工工艺流程》为钻探施工提高时间利用率达20%,设计的钢丝绳孔口导正器,把钢丝绳的使用寿命延长30%,设计的延长排水槽,加大了冲洗液的循环使用率,提高了钻探施工效率,确保了哈达门沟矿区钻探施工全面安全顺利开展。

    27年的执着追求,让他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27年的青春无悔,让他明白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光荣和成绩属于过去,随着冲锋的号角再次吹响,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全面部署展开,王江陵和他的钻探团队摩拳擦掌、信心十足,他们将一如既往地干好本职工作,在“三尺机台”上履行岗位职责,把青春热血奉献给钟爱的钻探事业,力争为国家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力争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江陵:坚守“三尺机台”,书写地质人的执着与忠诚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金牌职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分析测试技术“蓝领专家”,先后获得“河南省岩矿测试技术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加工作28年以来,支金保收获了无数褒奖。在这些耀眼光环的背后,是他对党的忠诚、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和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

    作为中国地调局西宁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质量管理组组长、高级化验技工,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工人到高级技能人才的飞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立志做一名有知识的“蓝领”

    1993年,支金保入职原武警黄金第六支队,成为实验室一名职工,负责样品分析。这项工作技术含量高、标准要求严,被称作“寻找金矿的眼睛”。自认为高中毕业、文化底子不错的支金保怎么也没有想到,第一次摸底考试竟没及格。“别人行,我凭啥不行?”他没有气馁,而是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做一名有知识、有技能的职工。

    为尽快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他不放过每一次学习培训机会,每天加班加点学习,反复练习各种操作方法,细心琢磨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技术干部和老同志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样品加工、磨片、溶样、测试等技术,在每次计量认证和复查现场样品考核和理论考核中成绩均为优秀。

    2004年,河南省举办首届地质行业技能比武,相关单位都派出业务领域的尖子参赛,支金保也报了名,且是唯一一名高中学历的选手。他闭门苦练七十多天,每天练习操作300遍。最后,在规定的五大类、69个竞赛项目中,他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被授予“河南省岩矿测试技术标兵”称号。回到工作岗位,同事们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勤奋的“战友”。

    支金保常说一句话:“新时代技能人员要有学历文凭,更要有知识和技能。”二十多年里,他先后啃完了《化验读本》《岩矿分析》《金的分析化学》等二十多套化验专业方面的书籍,做了几十万字学习笔记,千余条操作规程烂熟于心,十几项化验技能炉火纯青,上百种问题处理方案成竹在胸,并以优异成绩取得郑州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文凭、材料成分检验工种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从一名普遍的化验员成长为资深的技术人员,多次被表彰为学习成才先进个人、业务技术标兵。

    工作中的支金保一丝不苟

    攻克技术难题诠释不懈追求

    参加工作后,支金保把分析测试岗位确定为自己人生和事业的新起点,设定了做一名优秀复合型技术工人的目标。地质工作者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他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激励着他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金精粉测试含量偏低是岩矿分析中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尽管单位组织了多次技术攻关,问题却始终没有进展。支金保迎难而上,在查阅大量资料、请教众多专家和开展数百次实验之后,成功找到了破解办法——通过更换液体氟化氢铵和改进吸附材料配比,从而大大提高金的溶解和吸附能力。这一方法不但能快速测算出金含量,而且具有极高的市场应用价值,被相关单位推广使用。

    矿石样品磨片是一项极难掌握的技能,在每分钟1200转的磨片机上打磨一块橡皮大小的石片,全靠手指按压的力度掌控,轻了薄片会被甩飞,重了会被磨碎。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支金保不但练就了一手磨片绝活,还摸索出一套四步磨石法,可以轻易地将一块石头打磨成透明薄片,厚度相当于一张普通纸的1/10,而且成功率也从之前的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

    为提高野外快速分析能力,他与同事孙鹏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探索出野外样品快速分析法,将实验室采、加、化周期由原来的45天缩短至1天。

    “每解决一个技术难题,都是完成一次对自己的挑战,也是成长的蜕变。”二十多年来,支金保在本职岗位上做了大量技术革新,先后破解26个技术难题,取得8项技术革新成果,不但大大提高了实验室快速、准确分析的能力,还为单位节约经费上百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岩矿分析专家,被称为“专家型技术工人”“工人教授”“身边的大国工匠”。

    “传帮带”培育技术人才队伍

    “不仅要个人进步、团队进步,还要带着更多的人一起进步,要把工匠精神传递给年轻人。”支金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带过四十多名徒弟,其中32人成为业务尖子,所在的分析班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班。

    工作中,他总是手把手地教方法,不厌其烦地讲要领,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技巧和绝活全盘托出,得到了大家的钦佩和敬仰。遇到反应慢的徒弟,他反复耐心地示范讲解,直到对方学会为止。即使徒弟不小心犯错,他也不会大声训斥,而是认真分析原因,一起总结教训。

    技术干部王彩玉说,支师傅对她影响最深的,不仅是他的过硬技术,还有他的职业精神。每次添加试剂,他都按照精确值,一点一点地滴,做到分毫不差;每当开启盐酸等危险试剂瓶盖,他总是挡在助手前面以防不测。这种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一直影响和鼓舞着实验室的每一位同志。

    2008年,单位从国外引进一套价值五十多万元的分析仪器,领导把这件宝贝交给了支金保和他的徒弟党书鹏。为了尽快掌握技术,支金保对照操作规范和说明书苦练3个月,总结出180多个注意问题和易错点,然后手把手地教给党书鹏。每次操作机器,他都站在徒弟背后,做对方最大的支持,因为按照规定,师父在场时发生任何操作失误由其负全责。解除心理压力的党书鹏进步极快,不到半年就熟练掌握了整套机器的操作要领。

    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一直以来,支金保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矿石样品磨片是实验室几十个岗位中最苦最累的工作。一天下来,支金保腰酸背痛,满手伤痕,耳朵和鼻子里塞满了粉尘。长时间的劳累使他落下了颈椎劳损的毛病,脖子上经常贴满各种膏药。强烈的噪音还给他的听觉系统造成伤害,听力不及常人一半。

    在实验室,支金保是唯一一个身兼两职的人,既做分析测试又管样品磨片。别的同事都有机会调休,他却经常加班加点。某年初冬,单位接到某矿区一批紧急矿样测试,要求20天内拿出结果。支金保深知,野外勘查耽误一天就会损失几万元,于是带领分析班昼夜连轴转。工作中,他需要不停地用手沾水,很快双手便被冻得红肿裂口,即便贴上膏药、涂上药膏,血水依然将半个水池几乎染成红色。十几天后,任务圆满完成,而他的手已经溃烂化脓。

    2008年底,支金保带领样品分析班出色完成了多项重大化验任务,单位准备给他表彰。得知情况后,他马上找到领导:“工作是大家干的,哪能给我一个人表彰”。结果,个人三等功变成了全班的集体三等功。

    支金保在河南省技能比武中获奖后,不断有企业以高薪聘请他。当时他的妻子下岗待业,全家唯一的收入是他每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面对优厚待遇的诱惑,他严词拒绝:“没有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实验室这个平台就没有我现在的成绩。翅膀再硬,我也不会离开哺育我的家。”

    二十多年来,支金保经手的化验样品多达四十余万件,从未出过差错。他始终保持着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心系单位发展。2014年8月,原武警黄金第六支队从河南省三门峡迁至青海省西宁市,考虑青海工作区条件艰苦,加上两地分居,许多职工都打起了退堂鼓,支金保是唯一一个主动报名随队前往的。2018年8月,黄金部队跨军地改革,不少年龄较大的干部职工选择回流部队安置,支金保则毅然选择随队转改。

    谈到未来,支金保眼神坚定地说:“人不能在荣誉面前止步。今后要做的事还很多,除了用心干好本职工作,还要为单位培育更多新一代工匠,带动更多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路。”

    从高中生到“大国工匠”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申晓佳)7月5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获悉,7月4日,铁永波等3名自然资源部地质专家成功预警处置南川区三泉镇三泉居委7组滑坡灾情。因专家指导开展工作及时,5户10人提前安全撤离,该处未造成人员伤亡。

    滑坡现场。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

    据悉,铁永波等3名专家由自然资源部派出,专门前来支援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7月3日12时,南川区三泉镇三泉居委7组(小地名:方丘)报告发生滑坡灾情(新生突发)。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立即调度相关负责人,与3名部级专家和2名市级专家一起赴现场指导协助开展相关处置工作。

    经调查,滑坡体体积约1万立方米,滑塌至半腰山上,导致滑坡体上村道受损,残余体积约1.2万立方米,威胁滑坡边缘居民5户10人和村道通行安全。

    3名部级专家立即进行初步分析,认为滑坡残余体处于欠稳定状态,再次滑塌的可能性较大。他们要求立即撤离受威胁群众,对滑坡现场做好监测预警,杜绝撤离人员回流,同时启动应急勘查。

    随即,撤离工作迅速启动,5户10名居民在帮助下撤离到安全地带。

    7月4日上午11时许,该滑坡体全面下挫滑塌,原滑塌体和残留体共约2万立方米全面下挫滑塌,导致农田、通村公路损毁和2处房屋受损。

    所幸,因为居民全部提前撤离,此次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经现场调查,滑坡仍有残留体约2000立方米,处于欠稳定状态,监测预警级别为黄色级别。

    目前,南川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已会同驻守地质队再次对该滑坡及周边进行了排查,进一步明确危险区范围。三泉镇政府已落实专人进行监测巡查,并做好威胁区范围的警戒,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下一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要求分局和驻守地质队按照部、市两级专家的处置意见,对滑坡周边开展应急调勘查,采取后续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建议南川区继续做好撤离人员安置和防疫工作,隐患消除前,严禁撤离人员回流。

    自然资源部地质专家成功预警南川区一处滑坡灾情 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