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一、项目编号:24CNIC-021657-25

    二、项目名称:新疆巴楚钒钛磁铁矿钻探

    三、中标(成交)信息

    供应商名称:天津华勘核工业资源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供应商地址:天津市宝坻区钰华街道高家口村东(宝坻区地质路二四七大院)

    中标(成交)金额:160万元

    四、主要标的信息

    服务类 

       称:新疆巴楚钒钛磁铁矿钻探 

    服务范围:详见招标文件 

    服务要求:详见招标文件 

    服务时间:合同签订日至项目验收结束 

    服务标准:详见招标文件 

    五、评审专家名单:

    周长文,刘莹光, 苏玉山, 李静坡, 瞿泓滢

    六、代理服务收费标准及金额:

    参照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计价格[2002]1980号)的收费标准,由中标人按中标金额向招标代理机构交纳招标代理服务费。

    人民币:1.98万元

    七、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个工作日。

    八、其他补充事宜

    第一名:天津华勘核工业资源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得分:95.00

    九、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联系方式: 010-68999027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

    名 称:中国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西营街1号院

    通用时代中心1区1号楼B座1517

    联系方式: 010-81166170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苏女士

    电  话:010-81166170

    十、附件

    1、中小企业声明函

     

     
     
     
    资源所新疆巴楚钒钛磁铁矿钻探中标(成交)结果公告

    2023年5月20日—5月31日为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为加强成都地调中心科普能力建设,宣传近些年来的科技成果,成都地调中心秉持“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

    5月19日,在四川天府新区第一小学课堂上,自然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孙媛媛副研究员给一年级师生带来了“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科学课。向小朋友们揭开了一个个地球生命起源、爆发和绝灭的谜团,也在同学们心中埋下了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种子。

    5月20日,在北京市通州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全国科技活动周”现场,由该中心基础地质室文芠高级工程师领衔完成的科普视频:“花海下的秘密——罗平寻龙记”参加了展播。该作品用纪实的手法展示地质工作者在野外找到化石的过程,宣传了地质工作和罗平生物群的独特魅力,也扩大了成都地调中心在全国层次科学普及的影响力。

    5月20日,在贵州省望谟县新屯古寨,该中心基础地质室张启跃研究员和周长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带领团队带来以“一步一万年”为主题的科普活动。该活动以展板和讲座的形式,向当地徒步旅行游客和研学旅行学生介绍了早三叠世望谟古生物群的奥秘。一步跨越一万年地质历史的森林小道、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五百万年的生物复苏之路,让100余名游客和学生沉浸式感受了地球和生命演化的神奇。   这一系列活动普及了中心近些年的地调科研成果,向社会播撒了“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的种子,在全国科普工作中贡献更多的西南地调力量。  

     张启跃研究员讲述一步跨越一万年的地质历史

    成都地调中心开展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系列科普活动

    (一)自主成功研发深海浅软地层大口径水平井技术

    深海浅软地层完成水平井建井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牵头完成人为叶建良、秦绪文、谢文卫、刘春生。其主要进展及创新:

    1.创造了深海浅软未固结地层17-1/2″井眼造斜率>15°/30米的世界造斜新纪录。研发了专用大直径高造斜钻具,创新软弱未固结地层的水平井定向钻进工艺,经过4个试验场累积12824米试验,在水深大于1200米的试采井现场施工中实现连续8个靶点高精度中靶,确保了井身轨迹精准穿越储层地质甜点。

    2.首次采用开路钻完井技术钻开储层,大幅度拓宽了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有效解决了未固结浅部地层易破裂等问题。综合优化利用施工平台双井架同时作业,实现浅软地层水平井安全高效建井。

    3.创新研发了动力导向下套管技术,攻克浅软地层中高造斜率大直径套管下入难题。利用动力导向工具引导套管下入,大幅度降低管柱下入摩阻,减少粘附卡钻风险,避免新井眼的产生,创造深水浅软地层套管下入纪录。

    4.研发全球领先的第四代“慧磁”高精度中靶系统,拓展了姿态测量模式,并提高了仪器的探测距离和测量精度,精准控制监测井与试采井间距,为实现储层精确监测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干热岩高效控缝控震压裂和高温硬岩多靶点精准定向钻井技术取得突破

    青海共和 GH-01 井压裂现场

    该成果由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与试采科技攻坚战指挥部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牵头完成人为叶成明。其主要进展及创新:

    1.自主攻关形成干热岩裂缝定向控制压裂技术,以裂缝系统净压力控制为关键手段,调整工艺和参数,研发应用超高温、长效封堵暂堵转向剂促使裂缝向高应力方位延伸,达到有效控制裂缝走向和延展距离的目的。

    2.基本掌握干热岩压裂高效控震技术,建立多场耦合三维地质模型,评价诱发地震风险。采取填砂封堵敏感结构面、无级变速压裂缓停泵、中小排量连续泵注等工艺,减缓压裂诱发地震。实时获取诱发地震信息,动态评价诱发地震风险,指导压裂参数调整。

    3.创新建立微地震-时频电磁高精度裂缝联合观测系统,实时获取微震响应和裂缝延展特征,形成了适合干热岩压裂微震监测的高精度微地震监测技术,支撑压裂工艺参数调整和诱发地震风险管控。

     

    (三)新发现和厘定鲜水河木格措南全新世活动断层与色拉哈挤压阶区并有效服务重大工程规划论证(略)

     

     (四)智能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发与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技术取得突破并成功应用

    滑坡仪-GNSS位移监测设备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牵头完成人为邢丽霞、殷跃平。其主要进展及创新:

    1.第Ⅰ代滑坡仪定型试制。融合应用新型微机电传感、北斗高精定位、天-地窄带物联、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突破低耗采集、变频监测、组网定位与多模通信等关键技术瓶颈,可靠性不断提升,达到95%优秀级;集成度大幅提高,实现多测项按需集成。

    2.智能预警系统多级应用成效显著。系统实现“建设-运行-维护”全流程在线管理,并构建了“人机结合”决策模式与技术流程,初步实现人机综合研判。

    3.“1+4”监测预警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构建1总4分技术标准体系,其中《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技术指南》《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通讯技术要求》已印发执行。

    4.隐患识别方法体系初步建成。提出融合多源、遥感观测,涵盖形态、形变、形势的隐患识别技术方法,形成专题信息提取、隐患特征识别、野外核查验证的业务流程。

     

    (五)深部地热系统成因理论及模式支撑找热取得新成效

    “同源共生-壳幔生热-构造控热”成因模式示意图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牵头完成人为王贵玲。其主要进展及创新:

    1.建立了深部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系统的成因理论,从地热系统的角度阐释了两种类型地热资源的关联和差异,统一了地热找矿新思路。提出不同构造区水热与岩热相伴生的“同源共生-壳幔生热-构造聚热”的成因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地热资源研究的基础理论。

    2.将深部地热系统划分为沉积盆地古潜山复合型、沉积盆地深坳陷层控型、断陷盆地地压型、陆陆碰撞板缘型、板缘俯冲带热控构造型、隆起山地深循环型以及近代火山型七种类型,为区域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3.基于此理论,相继在雄安新区、东南沿海、江西宁都等地区实现找热突破。在雄安新区钻获华北迄今温度最高的地热井,在广东惠州钻获东南沿海迄今温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地热井,在江西宁都小布镇钻获了当地第一口可供商业开发的地热井。

     

    (六)航磁超导全张量梯度测量系统研发成功

    低温超导(左)和高温超导(右)航磁全张量梯度测量系统试飞团队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吉林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牵头完成人为刘浩军、郭华、郭子祺。其主要进展及创新:

    1.对无磁杜瓦进行小型化、轻量化设计,并通过电磁屏蔽技术保证杜瓦低涡流噪声性能,提高系统稳定性。设计高、低温超导系统通用的读出电路和惯导系统匹配的主测控装置,实现了多通道SQUID测控系统工作点自动调节技术,以及八通道磁测数据和姿态数据的同步采集、存储和上传;设计并研制水滴形吊舱及配套吊缆,通过空气动力学、电磁兼容性等分析测试,解决水滴形吊舱研制和飞行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

    2.高温超导测量系统采用全新探头结构设计,通过增加芯片基线距离,提高磁梯度灵敏度。

    3.低温超导测量系统采用六棱台绝对对称结构设计,通过多芯片设计增加磁测数据冗余度,结合磁通变换器,提高磁测数据质量和稳定性。

     

    七)中国东部克拉通古陆核形成与大陆演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共同参与完成。牵头完成人为邓新。其主要进展及创新:

    1.在黄陵古陆核发现扬子克拉通已知最古老的(29.5亿年)表壳岩系、华南最古老的(33亿年)TTG岩系,发现迄今扬子克拉通最古老的冥古宙(40亿年)继承锆石,在云南元江地区查明存在扬子克拉通南部最古老的(31~28亿年)结晶基底。

    2.在胶北发现27亿年富钾花岗岩,指示该区太古宙地壳在27亿年时已完成由不成熟的TTG片麻岩向成熟的壳熔花岗岩转变,限定华北克拉通吕梁群的时代为新太古代(25亿年),改写了华北古元古代BIF成矿历史。

    3.重塑了华南元古宙弧盆系演化格局,为深化认识显生宙战略性矿产区域成矿规律提供了基底构造信息。

    4.深化了中国东部克拉通古陆核地壳演化的认识,为探索全球早期陆壳形成及其与板块构造体制的关系提供了新资料,相关成果发布后引起了地学界广泛关注,实现了基础地质理论创新。

     

     

    (八)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指导成功实施青藏高原首个3000米固体矿产科学深钻并揭露巨厚铜金矿体

    甲玛矿区推-滑覆构造控矿体系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唐菊兴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进展及创新:

    1.在青藏高原甲玛矿区成功实施了固体矿产首个3000米科学深钻,精细揭示斑岩成矿系统结构,实现地质信息“透明化”,累计揭示584.36米铜钼(金、银)矿体,建立了完备的高原科学深钻施工工艺,也为构建3000米以浅的资源勘查和预测技术方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创建了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作用模型,丰富和完善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并依此新发现则古朗北矿段的巨厚斑岩和矽卡岩矿体。在矿区深部及外围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据最新估算成果,甲玛矿区累计探获资源量铜882.5万吨(Cu 0.7%以上 392.8万吨),钼85.6万吨,铅111万吨,锌63.8万吨,伴生金244吨,伴生银13000吨,当量铜1814.8万吨。

    3.通过“产、学、研、用”技术理念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果直接应用于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并取得重大找矿突破。

     

    (九)望谟生物群首次发现并揭示三叠纪早期海洋生命复苏与演化

     

    望谟生物群化石类型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周长勇、张启跃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进展及创新:

    1.在南盘江盆地首次发现早三叠世海洋生物化石群落,初步鉴定包括6门14纲,命名为“望谟生物群”。其丰富的化石门类展示出从初级消费者到顶级捕食者的复杂食物链,表明在早三叠世一个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已经形成,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时间小于5百万年,是研究早三叠世海洋生态快速复苏机制的窗口。

    2.填补了南盘江盆地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演化空白,与之后的罗平生物群、兴义动物群、关岭生物群形成了华南三叠纪海洋生态演化的完整系列,对深入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海洋生态系统复苏、辐射具有重大意义。

    3.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望谟生物群化石保护和研究,已协调黄百铁路等基础建设改线避让以促进妥善保护化石产地。

     

    (十)水平衡理论与北方生态水文演变研究取得新认识

    坝上高原及察汗淖尔流域盐尘空间分布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牵头完成人为石建省、吴爱民、聂振龙、张光辉。其主要进展及创新:

    1.构建水平衡理论体系,提出水平衡区域控制、水平衡问题响应、水平衡危机预警等水平衡“红线”指标。从技术逻辑出发,对多尺度自然单元进行水平衡分析研究,提出水平衡关键要素发生重大变化的指标界限,再以行政逻辑为着眼点,按多级行政单元对技术型结论进行管控分配,形成在生态系统合理维持前提下,水平衡状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可调节指标、范围和途径。

    2. 提出了内蒙古高原萎缩型湖泊与青藏高原扩张型湖泊的水平衡模式,揭示内蒙古高原察汗淖尔、达里诺尔、岱海等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干旱气候背景下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查明了盐湖流域四湖水源构成,定量识别了冰川冻土融水及地下水补给量,精准预测了盐湖水位的溢出时间,实现了高寒湖泊水平衡分析理论方法创新。

    3. 创建了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渐变-质变-灾变识别理论方法,揭示了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危机形成机制。

     
    2020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公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更好地营造廉荣贪耻、风清气正的良好文化氛围,全力保障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以“倡廉洁正气 促转型发展”为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了2019年廉政文化周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召开廉政文化周活动动员会。成都地调中心纪委书记作动员讲话,副主任齐先茂同志传达了王研副局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纪委书记培训研讨班上的讲话,成都地调中心130余名职工参加会议。

    二是举办廉政专题教育课。纪委书记谢渊同志以《传承延安精神 践行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为全体干部职工讲廉政专题教育课,要求大家以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践行新时代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代地质文化。

    三是党员干部代表作廉政建设交流发言。成都地调中心纪委委员段家涛同志、第一党支部书记周长勇同志和第三党支部书记董随亮同志分别作了题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在路上》《强化廉政建设,促进业务发展》《绿水青山紧相伴--加强支部建设,促进业务转型》的交流发言。

    四是组织全体职工观看警示短片。组织职工收听了4位省部级以上官员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充分发挥了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教育、警示和引导作用。

    五是组织党员干部到廉政基地学习。5月14日组织50余名党员干部到自贡廉政教育基地开展反腐倡廉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廉政教育参观学习,同志们经历了一次震颤心灵的廉政教育之旅。

    六是开展“政治生日”主题活动。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 践行誓言”的党员“政治生日”主题活动,重温了入党誓词,2名党员代表分享了入党后的心路历程。

    七是举办展览活动。5月13日-17日举办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风廉政建设展,200余名职工参观学习并在活动主题册上签名留言。

    八是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宣传进基层活动。各部门、各支部、野外临时支部以“学习强国”平台为载体,通过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支部为加强党建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就如何做好支部所属各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反腐败工作进行讨论。

    通过廉政文化周活动,成都地调中心广大党员干部反腐倡廉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风清气正的廉政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党员干部职工的拒腐防变能力明显提高,充分激发了党员干部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同志们还表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砥砺前行,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为紧紧抓住地质调查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一流的新型区域地质调查中心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成都地调中心组织开展2019年廉政文化周系列活动
    所在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完成人员:张启跃,胡世学,刘俊,文芠,周长勇,黄金元,谢韬,吕涛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专项项目
    起止时间:2014-2016年

    主要进展

        海生爬行类是中生代海洋中的霸主,它们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海洋生态系统从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的灾难中复苏、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建立的标志。早中三叠世海生爬行类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前沿和热点。由于海生爬行类在水下活动的遗迹很难保存为化石,对海生爬行动物运动方式的研究主要依靠形态功能学和与现生类型的对比,长期以来对其生活方式的认识一直较为模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团队在罗平生物群研究过程中,首次在罗平县大凹子等地发现了数百枚保存完好的海生爬行类足迹。足迹呈规律性分布,共有10多列。经过3年多的研究,确定其属于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幻龙类在水下觅食所留下的足迹,并命名为罗平双浆迹(Dikoposichnus luopingensis)。研究结果表明,幻龙类用它们的前肢在泥质海底移动,搅动海底松软的沉积物,捕食被惊动的鱼类和虾子等猎物。

      同时,还发现了迄今已知的三叠纪最大幻龙头骨化石,命名为张氏幻龙(Nothosaurus zhangi),张氏幻龙具有大型而锋利的圆锥形犬齿,其躯体总长估计有5到7米,远超其它同时代的海生爬行类。张氏幻龙属于巨型捕食者,能够捕食与自身大小相当甚至比自己体型更大的动物,以大型肉食性鱼类和其它海生爬行动物为食,是当时海洋中当之无愧的霸主。巨型捕食者的出现是地球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事件,代表了生态系统的鼎盛和高度复杂化。在张氏幻龙被发现之前,巨型的顶级捕食者在三叠纪中期的古特提斯洋东侧/古太平洋西侧是缺失的。随着这一巨型顶级捕食者在东特提斯洋的发现,解决了当时生态系统的复苏在全球是否同步这一科学界悬而未决难题,证实当时全球的浅海生态系统在中三叠世早期已经全面复苏。

      这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下属刊物《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和《科学—通报》(Scientific Reports)上,包括Sciencedaily、phys.org、bristol.ac.uk、natureworldnews、esciencenews、ibtimes、sciencecodex等在内的多家国际主流媒体几乎同时在科学版显著位置上报道了这一重大成果。该研究成果为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这一重大地学前沿研究及海生爬行类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和新信息,也再次了证实罗平生物群作为世界级的化石库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发展前景。


    幻龙足迹


    幻龙爬行模式复原图


    世界上最大幻龙头骨

    1-14 罗平生物区区域地质专项地质调查

    2019年7月31日-8月1日,由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原主委曾华,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社会服务部部长徐国权,云南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解丽平等组成的古生物化石调研组就罗平生物群开展专项调研。曲靖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张长英,曲靖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曲靖市委主委周智鸥,罗平县委书记吕品红等参加调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张启跃研究员、周长勇高级工程师、刘伟博士应邀参加。

    调研组先后考察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化石采场、游客接待中心、罗平生物群野外基地标本陈列馆和展厅。在随后座谈会上,罗平县委副书记李四荣汇报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及化石保护情况;张启跃研究员汇报了罗平生物群的研究成果及科学价值。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苏德辰研究员也应邀参会,他用“震撼”两个字表达他考察罗平生物群的感受,强烈呼吁加大罗平生物群的科普宣传工作。

    通过考察,调研组认为应加大罗平生物科普价值的挖掘,让更多人了解罗平生物群。曾华建议各方通力合作,把罗平生物群申报成世界地质公园。

     

    罗平生物群3号采场

     
     
    成都地调中心专家应邀参加罗平古生物化石群专项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