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一)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试气点火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叶建良牵头,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科技攻关团队参与完成。该成果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实施做好了充分的理论与技术准备。其主要创新点:

    1. 在第一轮试采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研究,完善丰富了“系统成藏”和“三相控制”理论,为第二轮试采井位确定、工程实施、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支撑。

    2. 攻克形成水平井试采技术装备体系,自主研发相关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装备打破国外垄断;自主开发了天然气水合物产能模拟与调控系统及流动保障软件,为试采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3. 以“防控为主、监测并重”的理念,自主创新形成覆盖试采全过程的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建立了范围更大、手段更多、精度更高的大气、水体、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

    4. 形成了一支涵盖地质、模拟、技术工艺及装备研发等学科、专业,涉及70余家科研院所、生产单位近千人的试采团队。

      

    (二)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与大庆油田松页油1HF井交接仪式          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吉页油1HF井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杨建国、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徐兴友为首的科研团队共同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松辽盆地北部松页油1HF井获得日产14.37方工业油流;松页油2HF井获得日产10.06方工业油流;松辽盆地南部吉页油1HF井获得日产16.4方的工业油流。

    2.创新形成松辽盆地页岩油富集规律新认识,建立了目标优选综合评价体系,为相同类型页岩油调查提供借鉴。

    3.创新形成了水平井钻探和压裂试油两项陆相页岩油关键工程技术,应用效果显著。

    4.按“三位一体”评价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资源量,证实巨大页岩油开发前景。

    5.调查成果为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查提供示范,三口井移交油田公司进行试采,引领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探开发。

      

    (三)二连盆地陆海地区砂岩型铀矿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司马献章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提交特大型砂岩型铀矿1处,矿体埋藏浅,矿石渗透性好,易于地浸开发,环境影响小,勘查开发成本低。

    2.创新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认识,提出了适合我国陆相盆地的“构造-油水界面-古河谷控矿”成矿新模式,为铀矿找矿靶区圈定和钻探工程布置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3.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找矿技术方法体系。针对氡气测量数据采集和异常解释存在的难题,创新应用氡气-伽玛测量技术方法组合,结合重力-航磁-放射性测量等综合信息,快速发现并圈定矿体,大幅提升了找矿效率,全区钻孔见矿率高达80%。

    4.将理论和技术推广应用于二连盆地西部、准噶尔盆地南部和柴达木盆地西部等地区,均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四)我国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并成功试压裂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钻井现场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实施完成,牵头完成人张二勇。主要创新点:

    1.完成国内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施工,成功试验应用快速钻进施工工艺,探索形成高温硬岩高效钻进技术工艺,初步建立国内首个干热岩井测井技术体系。

    2.完成国内首例干热岩试验开发井试压裂,形成干热岩造储机理新认识和造储新工艺。

    3.创新干热岩压裂综合监测技术,建成干热岩压裂裂缝实时微震监测系统,研究形成干热岩压裂微震、电磁法联合监测技术。

    4.通过地面调查、物探、钻探、测井、地球化学分析、构造演化研究等手段,研究提出了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机制与成因模式。

     

    (五)深部地热探测与动态评价服务雄安新区地热规划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雄安新区南北向地质剖面图

     

                                              D35钻孔现场                                      D35钻孔抽水现场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王贵玲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提出“克拉通破坏+浅部古潜山三元聚热”理论,构建了雄安新区深部三维热储空间结构,阐释了古潜山的聚热成储特征及其对局部热异常的影响机制。基于此理论在雄安新区实现多处地热勘探突破,钻获华北地区产能最大地热井。

    2.突破以静态储量为基础的地热资源评价方法限制,提出考虑热流补给的采灌均衡条件下地热资源动态评价技术,明确了雄安新区采灌均衡的标准,地热资源勘查报告为新区首个全面施工的容东片区规划提供了支撑,有效服务雄安新区地热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

    3.全面支撑雄安新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在新区范围内探获高于庄组深部热储第二空间,评价了热储的开发潜力,为新区地热可持续开发提供了稳定的后备资源保障。

      

    (六)探索完成全国、长江经济带、重庆等不同层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并有力支撑国土空间规划

     

    长江经济带“双评价”图集成果样式         全国“双评价”图集成果样式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组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实施完成,牵头完成人石菊松、乐琪浪。其主要创新点:

    1.完成全国、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重庆等不同层级“双评价”试点,初步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提出了优化调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规划建议。

    2.奠定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双评价”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全国地勘行业转型发展提供新路径。

    3.基于地质云搭建了“双评价”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在线评价,有效提高了“双评价”工作信息化水平。

    4.先后承担和参与福建、西藏、辽宁、重庆、安徽、承德、大连、锦州、临沂、广安、宁德、榆林等省市“双评价”工作,初步打开了地质调查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局面。

      

    (七)地质工作服务海南、福建、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创新

    承德市武烈河百公里生态与文化产业走廊规划建议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导,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组织实施完成,牵头完成人郝爱兵。其主要创新点:

    1. 以福建省和承德市为例,建立了适用的“双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编制完成“双评价”报告和图集,为省级和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提供有力支撑。

    2. 探索开展地质资源环境与其它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等要素综合评价,为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提供了地球系统科学方案。

    3. 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方法,形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承德模式”和基于地质成因规律的福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4. 以承德市和宜昌市为例,首次分析了地质建造对农业和生态格局的控制作用,为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格局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5. 首次实现陆海一体化地下空间探测与评价,为海南省海口市江东新区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八)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基本完成

     

    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资源潜力分布图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的郭天旭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创新建立“页岩气分级分类资源评价技术方法与参数体系”,在长江经济带优选页岩气远景区131个和有利区120个。

    2.首次在长江经济带开展了地质条件、技术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页岩气资源综合评价,对国家生态要求禁止开发区内外资源进行了评价,采用勘探开发全成本法对页岩气资源进行了经济性分析。

    3.成果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鉴定,戴金星、李廷栋院士等11位专家认为成果报告基础资料丰富、研究工作扎实、参数选取合理、技术方法得当、评价成果可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实现了资源调查、科技创新与绿色生态发展的深度融合,对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和脱贫攻坚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重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九)新疆博格达山前带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新疆博格达山新吉参1井油气成藏模式及测气点火照片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的高永进、周新桂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首次在博格达山前带二叠系芦草沟组钻获高成熟度优质烃源岩,首次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发现了二叠系和三叠系气藏,并获工业气流,实现2个层系油气调查重大突破。

    2.建立了博格达山前带“深层源储一体、连片分布,浅层构造-岩性为主、局部富集”的复式油气成藏模式,揭示了山前带“多层系、多类型、有序分布”的规律,系统评价二叠系油气地质资源量达14.76亿吨,勘查开发前景可观。

    3. 业内专家认为该成果是我国北方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调查的一项重大战略性突破,拓展了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地质理论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体现了国家公益性油气调查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示范引领作用显著。

     

    (十)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与30个省(区、市)实现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

    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现状图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李媛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建立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协调领导,省级自然资源厅支持,环境监测院牵头,30个省级环境监测总站共同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模式,推动1+31的局省(院站)合作机制建设。

    2.创新异地、异主、异构分布式地质灾害数据库共享集成技术。①建立了基于专网和互联网+VPN的地质灾害数据双通道传输模式,保障数据连续、稳定、安全传输;②设立省级和国家级前置库,采用触发器技术实现地质灾害数据动态增量更新,利用ETL等中间件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快速抽取、清洗、变换和集成。

    3.首次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动态更新质量评价系统,对数据传输通道状态、更新内容、更新频率等进行实时定量评价,并纳入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体系。

    4.完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规范调查评价、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等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建设要求,示范引领省级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

      

    2019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发布
      2015年4月25日,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南岭东段九龙脑矿田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示范”项目2014-2015年度研讨会在江西省赣州顺利召开。陈毓川院士出席会议,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王登红研究员、长安大学梁婷教授、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曾载淋总工程师、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周新鹏主任、桂林理工大学方贵聪博士及各参加单位项目执行人员30余人参加了会议。

     “南岭东段九龙脑矿田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示范”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牵头承担, 2014年4月启动,王登红研究员负责。陈毓川院士和裴荣富院士为项目顾问,赣南地调队、山西物探院、长安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单位参加。该项工作以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已有工作为基础,选取赣南崇余犹矿集区九龙脑矿田开展矿田尺度成矿规律研究与成矿预测示范工作,进一步完善陆内花岗岩成矿理论,揭示钨锡多金属矿化的垂向和横向分布规律、探索崇余犹矿集区的“第二找矿空间”。

      研讨会上,项目和各课题负责人详细汇报了2014年度工作进展,与会专家系统讨论了项目工作取得的阶段性认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项目组历时一年的研究主要进展有:成矿规律方面①通过成岩成矿时代研究确定了矿田内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岩浆岩活动的存在;②确定了矿田内印支期钨锡矿、早燕山期钨多金属矿和晚燕山期钨金矿的成矿作用;③进一步深化了“五层楼+地下室”模式的内带和外带矿化对比研究。成矿预测方面④拓宽了在“地下室”找矿的思路;⑤通过典型矿床研究结合地球物理综合探测确定了天井窝重点工作区隐伏岩体的形态,以及矿区南侧的隐伏构造,为矽卡岩型矿体的找矿预测提供了直接依据;⑥地质与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则进一步厘定了矿田控矿构造和控矿层位问题。

      专家和项目负责人肯定了各课题2014年的工作成果,并建议进一步深化总结、提升理论成果、推广找矿预测示范成果应用。会议确定了项目2015年的成矿规律研究重点、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和地质与地球化学测量的具体工作部署。本次研讨会强化了项目执行过程中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矿床学等多学科的配合和凝聚,促进了阶段性成果的深入总结,并根据现阶段进展,围绕项目总体科学目标确定了2015年的具体工作部署。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南岭九龙脑深部找矿示范项...

    4月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举办地质调查共享服务产品信息发布会暨“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持续推进科学数据资料开放共享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今年地球日活动周的一次重要活动,重点发布地质调查共享服务产品有关的信息资料,加快推进科普工作,提升科普能力。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金发指出,近几年来局党组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科学编制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明确了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2025年两个阶段科普目标,并分解落实到了29个直属单位以及地质调查十大计划、50余项工程和300多个项目,依托“世界地球日”和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两大平台”建立了中国地质调查社会服务产品信息定期发布机制,主动、有效地向社会发布地质调查最新服务产品信息,以满足社会及公众对地学信息的需求。

    李金发要求,要紧紧围绕地质事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新要求,完善地质调查科普工作机制,增强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着力提升科普工作能力,打造地质科普品牌,进一步完善科普考核奖惩制度,为地质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提升社会公众的地学素养做出更大贡献。

    会上,介绍了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年度报告、地调项目地质资料服务、核心数据库业务网的共享及系列地学产品。本次最新公布了1958项地调项目地质资料,75个核心地质数据库、自然资源专题数据库,8大类53个小类的地学产品等。至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已通过地质调查信息发布制度向社会公众发布了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各类地质资料14.6万档,1:5万区域地质图2381幅(公开版),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82万个(钻孔数),全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乌蒙山区、罗霄山区等)共计678个县的32112档地质资料目录以及大量海洋地质成果图件、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信息、国产卫星遥感数据等共享地质信息。内容覆盖油气、矿产、地质灾害、海洋地质数据等十大专业类别,在“地质云”上可实现在线浏览、在线叠加分析、属性查询、数据检索与下载、数据服务查询检索等多项数据服务功能,实现地质信息产品“一站式”服务。

    此外,会议还宣布了首批科学传播专家聘任通知,梁金强、包书景、金若时、王贵玲、杨建国、周新桂、吕庆田、杨胜雄、熊盛青、殷跃平、蒋忠诚等11人被聘任为首批地质调查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王贵玲研究员作为专家代表作深部清洁能源资源科普报告。

    局各部室负责人、地质调查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各直属单位分管科技负责人、地质调查计划协调人、工程首席专家在局主会场参加会议。各单位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二级项目负责人、科普基地与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负责人以及其他业务人员等在分会场参会。

    大会现场

     

    中国地质调查局举办地质调查共享服务产品信息发布会...

    周新

    为促进天山兴蒙构造带油气调查工作成果交流,进一步推动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及鄂尔多斯公益性油气调查事业,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于2017年10月18日举办了“柴达木-河西走廊及周缘油气调查进展与关键地质问题研讨会”,围绕2019年-2021年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油气调查部署方向及目标开展交流与学术研讨。

    会议介绍了当前我国能源资源公益性地质调查形势,指出了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并结合区域关键地质问题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五点意见:第一是稳步推进盆地和周缘地区“石炭-二叠系”地层划分与对比工作;第二要查明构造改造和变质作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第三要明确盆山结合部油气藏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机理;第四要加强对叠合盆地和深层巨厚火山岩层的识别;第五要提升有利目标区的预测和验证工作,并评价区域资源潜力。

    工程首席周新桂对地质力学所承担的柴达木盆地油气调查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针对柴达木石炭纪原型盆地和残留有效烃源岩等问题指出了下一步工作部署。随后,地质力学所柴达木油气项目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吉林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等专家学者分别从柴达木盆地及周缘石炭-二叠系勘探潜力与方向,柴达木盆地新区、新领域油气勘探,河西走廊盆地群油气勘探潜力及方向,盆山结合带油气成藏条件、资源潜力与有利区评价,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能源相关矿产综合勘查,敦煌盆地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等方面做了学术报告和大会交流。

    出席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围绕报告内容开展了学术讨论。通过聚焦制约柴达木盆地新区新领域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针对下一步工作方向及公益性油气调查的需求,提出了调查研究战略方向和部署重点目标建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室、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中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省地质调查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吉林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中心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

    1

    柴达木-河西走廊及周缘油气调查进展与关键地质问题研...

    周新

    周新

    柴达木盆地中-古生界油气调查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陆域能源矿产计划突破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的“两重一主”工作。2020年9月10-12日,地质力学所组织相关专家在青海省德令哈市对“柴达木盆地及周缘中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与目标区优选”项目和“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盆地油气战略选区调查”项目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质量检查。油气调查中心周新桂研究员和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工程技术中心、中石油廊坊分院、中石化江苏局的有关专家应邀参加,地质力学所相关负责人、科技处和项目组成员等参加了检查工作。

    专家组在项目负责人李宗星、彭博汇报基础上,重点抽查了人员配备、原始地质编录、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委托业务实施和质量体系运行情况等;同时对青德参1井加深钻探工程现场进行了实地检查,并就检查情况与项目组展开了讨论与沟通,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检查组对已完成工作表示肯定,要求项目组进一步加强青德参1井随钻研究,修编石柴达木盆地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图,并对2022-2024年工作分梯次做好规划;同时着重强调要加强安全环保工作,力争取得油气突破。“柴达木盆地及周缘中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与目标区优选”二级项目2020年度质量和管理检查等级最终评定为优秀级。

    查看井上岩心

     

    井场现场合影

    原始资料检查

    野外剖面检查

    “柴达木盆地及周缘中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与目标区优...

    摘要:松辽盆地西部外围的索伦一林西地区是我国油气勘查新区。近年来,通过精细的野外地质填图、高精度重磁电震联合解译、地震特殊处理等,在西部外围发现突泉、龙江、乌兰盖、扎鲁特、林西5个新盆地,在突泉盆地实施“突参1井”获轻质原油。

    1. 项目概况

    松辽盆地外围因广泛覆盖火山岩使 油气调查一直面临很大挑战。2008—2014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开展了“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松辽盆地及周边页岩气资源调查”等 项目(地矿专项);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中心开展了“索伦一林 西地区油气资源选区调查”项目(战略选区专项),经过几个项目组的密切配合,组织10余家专业单位,投入100余位科研人员,取得良好找油效果。

    2. 成果简介

    (1)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获得众多新 认识,夯实了松辽外围油气调查根基。

    通过开展油气地质综合调查,在大面积火山岩覆盖油气工作空白区圈定了龙江盆地、突泉盆地、扎鲁特盆地、林西盆地和乌兰盖盆地油气新区(图1), 确认中、下侏罗统及上二叠统等油气新
    层系。依据盆地凹陷面积、暗色泥岩厚度、 烃源岩特征、含油气情况等,优选突泉 盆地为松辽外围新区、新层系勘査突破的远景盆地。

    在松辽外围调查程度极低的锡林郭勒盟、兴安盟、赤峰市三盟市交界地区,同时推进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通过实施高精度重磁电剖面测量及处理解释和综合研究认为,该区发育贺斯格乌拉、 宝格达、扎木钦、哈拉盖图、霍林郭勒5 个中新生界凹陷,总面积约2360km2。其中,贺斯格乌拉凹陷地层发育较全,控制面积约610km2,最大沉积地层厚度达 4km,周缘已证实存在株罗系、白垩系和上古生界烃源岩层系,初步判断具备良
    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这一发现拓展了松辽外围新区工作范围。

    (2)“突参1井”获取轻质原油,引领后续勘查开发有力推进。

    根据综合分析,部署实施了 “突参1 井”,目的是建立突泉盆地地层层序格架,揭示盆地结构,探索上古生界一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含油气性,获取第一手资料及相关参数。该井完井深度2801m,在钻至1684~1704m时深处发现油斑、油迹、荧光等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成功取到含油岩心10.30m,经测录井综合解释,明确了 3个含油层段,合计5.6tn。完井后, 油气企业及时跟进,开展压裂试油工作, 选择1684.5〜1698.2m井段进行压裂试油,累计出油0.52m3 (图2)。目前,该企业正根据战略侦査获得的重磁电震解释数据和成果,不断优化和调整勘探部署方案,进一步优选南洼为勘探目标区,有序推进了突泉盆地的油气勘探。“突参1 井”的突破增强了在新区、新层系、新领域进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信心,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方向。

    (3) 外围陆续发现重要油气显示, 拓宽了该区域油气勘探范围。

    依据“突参1井”成果和经验,在突泉盆地南部杧牛海坳陷区部署了突D1 井,在733〜811m处发现多层油浸、油迹、 油斑级别油气显示(图3),表明该坳陷 含油面积较大,进一步拓宽了突泉盆地坳 陷区的勘探范围。在松辽盆地外围南部的辽西地区金羊盆地下侏罗统北票组开展油气调査,部署实施了4口地质调査井并全井段取心,其中2口井岩心中见油气显示,1 口井中碌岩岩心中见油浸级别显示,填补了金羊盆地油气显示的空白,表明该盆地下侏罗统北票组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开辟了松辽外围南部大范围地区的勘探新阵地,引起辽河油田的高度重视。

    3.成果意义

    松辽外围油气成果实现了通过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钻获实物原油样品的 “零突破”,拓宽了大兴安岭及周缘近 38万km2的油气调查区域,引领油气企业跟进部署,加快了突泉盆地勘探的步伐,探索创立了“基础先行、战略突破、商业跟进”的油气调査工作新模式。(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中心李世臻 周新桂,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 公繁浩 张健供稿)

     


     

    松辽外围突泉盆地火山岩地层下钻获轻质原油
    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