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新疆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东部延伸着一块广袤戈壁——卡拉麦里,这里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大漠落日、雅丹地貌、荒漠草原构成一幅雄伟的西部画卷。

    这里是我国唯一温带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是全球极度濒危物种——普氏野马的原生地、世界规模最大的野放栖息地和繁育地,也是我国现存蒙古野驴种群数量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记录到的鹅喉羚种群占全球种群的1/4。这里还有盘羊、猞猁、赤狐、草原雕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约260种,因此,卡拉麦里又有“观兽天堂”的美誉。

    “踏青腿”的“荒漠活化石”——普氏野马

    行驶在卡拉麦里南部戈壁,可以看到一群似马非马、似驴非驴的有蹄类动物。这是普氏野马。它们三五成群,或觅食或奔跑。普氏野马有6000万年进化史,比大熊猫的历史还悠久,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上原有300多种野马中唯一幸存下来的物种,被称为“荒漠活化石”。

    目前,全世界有2000多匹普氏野马,我国有700多匹,其中新疆有512匹,近70%在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普氏野马体型似家马,但头部所占比例大,咀嚼肌非常发达,没有长长的额毛,鬃毛较短且直立,背部有一条黑色脊线,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称“踏青腿”,这是普氏野马最显著的特征。

    1985年,我国启动“野马回乡”计划,让野马完成野化、回归自然。历经40年人工繁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放归后的野马仍然延续祖辈的优秀基因,重新绽放着生命的绚烂。

    “双面性格”的“狂奔高手”——蒙古野驴

    在卡拉麦里经常可以看到与普氏野马体型相似的有蹄类动物,比起野马它们头小、耳朵长,好动擅跑,无“踏青腿”,这就是与普氏野马亲缘关系很近的另一种马科动物——蒙古野驴。蒙古野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区东起蒙古二连浩特沿中蒙边界狭长地域至新疆北部盆地。卡拉麦里现有全国80%以上的蒙古野驴,数量近4000匹。

    蒙古野驴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60公里以上的速度,这种出色的奔跑能力,使它们在面对危险时能迅速逃脱。野驴视觉、听觉和嗅觉非常灵敏,生性胆小却又脾气十足,既是“胆小鬼”又是“大犟种”,具有典型的“双面性格”。卡拉麦里是蒙古野驴的天然“竞速场”,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驴径”,见证了它们在沙漠、戈壁、低丘里恣意狂奔的盛况。

    “荒漠精灵”和“换装高手”——鹅喉羚

    在野马、野驴遍布的准东戈壁,还有一群动物被称为奔跑在荒漠里的“优羚”——鹅喉羚。因发情期雄羊喉部膨大,似公鹅头,故而得名。鹅喉羚尾巴比黄羊长,也称“长尾黄羊”。它们身形矫健、四肢细长、善于疾驰,是荒漠半荒漠地区指示物种,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新疆拥有15-20万只鹅喉羚,其中卡拉麦里约有1万余只。

    荒漠是鹅喉羚的“大舞台”。哪里有水就去哪里,往往以小群居的方式适应荒漠环境。它们自带一身保护色,并且会随着季节变化“换装”。一旦发现危险,就会竖起尾巴,亮出白色的臀部,快速逃跑,晃动的白色就是羊群独特的预警信号。

    苍穹之下,鹅喉羚与普氏野马、蒙古野驴等野生动物一起,在卡拉麦里野生植物丰富的乐园里纵情驰骋,共同构筑成我国最典型的温带荒漠生态系统。

    大自然的旷野生灵在这里繁衍生息,亿万年的时光变幻在这里留下精彩纷呈的印记。近年来,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数量实现大幅增长,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种群数量不断恢复扩大,这得益于一代代保护区管理人员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常年奋战在这里的广大地质、林草、气象、动植物等工作者的默默守护与支撑。

    2022年,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申请正式获批,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即将成为新疆首个国家公园。如今的卡拉麦里,蓝天、白云、远山、戈壁、草原和万物生灵融为一体,正在书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观兽天堂”——卡拉麦里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昆明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站—云南永仁干热河谷观测场红外相机首次拍到赤麂(学名:Muntiacus muntjak)和白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amherstiae)两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活动影像,极大地填补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兽类影像资料的不足。

    视频画面中,清晨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格外静谧,赤麂缓步而来,神情优哉游哉,白腹锦鸡样子憨态可掬,在路边觅食......画面充满着温馨、和谐的生活气息。

    赤麂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的常绿阔叶林带,特别是多灌丛草莽的生境,喜独居,性胆小机警,听觉灵敏,晨昏活动频繁,活动范围和取食地点较固定,喜食各种植物的枝叶、嫩芽及花、玉米、豆类和荞麦等。

    白腹锦鸡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带,夜间栖息于树上,白天下树觅食,善奔走,飞行能力差,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部分昆虫,因栖息地破坏、猎捕导致数量减少。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关于赤麂、白腹锦鸡多为文字记载,鲜有活体影像,此次拍摄到两种不同类群的野生动物“怡然自得”的场景意义重大,说明区域食物来源充足,也反映出当地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生态系统多样性质量和稳定性在持续提升,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合多种野生动物生存、繁衍和栖息。

    下一步,昆明中心永仁干热河谷观测站将加强区域的巡查监测,与当地政府加强合作,共同开展保护珍稀动物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提高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积极营造“全民参与、共同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昆明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站首次拍到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金牌职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分析测试技术“蓝领专家”,先后获得“河南省岩矿测试技术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加工作28年以来,支金保收获了无数褒奖。在这些耀眼光环的背后,是他对党的忠诚、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和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

    作为中国地调局西宁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质量管理组组长、高级化验技工,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工人到高级技能人才的飞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立志做一名有知识的“蓝领”

    1993年,支金保入职原武警黄金第六支队,成为实验室一名职工,负责样品分析。这项工作技术含量高、标准要求严,被称作“寻找金矿的眼睛”。自认为高中毕业、文化底子不错的支金保怎么也没有想到,第一次摸底考试竟没及格。“别人行,我凭啥不行?”他没有气馁,而是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做一名有知识、有技能的职工。

    为尽快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他不放过每一次学习培训机会,每天加班加点学习,反复练习各种操作方法,细心琢磨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技术干部和老同志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样品加工、磨片、溶样、测试等技术,在每次计量认证和复查现场样品考核和理论考核中成绩均为优秀。

    2004年,河南省举办首届地质行业技能比武,相关单位都派出业务领域的尖子参赛,支金保也报了名,且是唯一一名高中学历的选手。他闭门苦练七十多天,每天练习操作300遍。最后,在规定的五大类、69个竞赛项目中,他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被授予“河南省岩矿测试技术标兵”称号。回到工作岗位,同事们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勤奋的“战友”。

    支金保常说一句话:“新时代技能人员要有学历文凭,更要有知识和技能。”二十多年里,他先后啃完了《化验读本》《岩矿分析》《金的分析化学》等二十多套化验专业方面的书籍,做了几十万字学习笔记,千余条操作规程烂熟于心,十几项化验技能炉火纯青,上百种问题处理方案成竹在胸,并以优异成绩取得郑州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文凭、材料成分检验工种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从一名普遍的化验员成长为资深的技术人员,多次被表彰为学习成才先进个人、业务技术标兵。

    工作中的支金保一丝不苟

    攻克技术难题诠释不懈追求

    参加工作后,支金保把分析测试岗位确定为自己人生和事业的新起点,设定了做一名优秀复合型技术工人的目标。地质工作者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他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激励着他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金精粉测试含量偏低是岩矿分析中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尽管单位组织了多次技术攻关,问题却始终没有进展。支金保迎难而上,在查阅大量资料、请教众多专家和开展数百次实验之后,成功找到了破解办法——通过更换液体氟化氢铵和改进吸附材料配比,从而大大提高金的溶解和吸附能力。这一方法不但能快速测算出金含量,而且具有极高的市场应用价值,被相关单位推广使用。

    矿石样品磨片是一项极难掌握的技能,在每分钟1200转的磨片机上打磨一块橡皮大小的石片,全靠手指按压的力度掌控,轻了薄片会被甩飞,重了会被磨碎。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支金保不但练就了一手磨片绝活,还摸索出一套四步磨石法,可以轻易地将一块石头打磨成透明薄片,厚度相当于一张普通纸的1/10,而且成功率也从之前的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

    为提高野外快速分析能力,他与同事孙鹏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探索出野外样品快速分析法,将实验室采、加、化周期由原来的45天缩短至1天。

    “每解决一个技术难题,都是完成一次对自己的挑战,也是成长的蜕变。”二十多年来,支金保在本职岗位上做了大量技术革新,先后破解26个技术难题,取得8项技术革新成果,不但大大提高了实验室快速、准确分析的能力,还为单位节约经费上百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岩矿分析专家,被称为“专家型技术工人”“工人教授”“身边的大国工匠”。

    “传帮带”培育技术人才队伍

    “不仅要个人进步、团队进步,还要带着更多的人一起进步,要把工匠精神传递给年轻人。”支金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带过四十多名徒弟,其中32人成为业务尖子,所在的分析班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班。

    工作中,他总是手把手地教方法,不厌其烦地讲要领,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技巧和绝活全盘托出,得到了大家的钦佩和敬仰。遇到反应慢的徒弟,他反复耐心地示范讲解,直到对方学会为止。即使徒弟不小心犯错,他也不会大声训斥,而是认真分析原因,一起总结教训。

    技术干部王彩玉说,支师傅对她影响最深的,不仅是他的过硬技术,还有他的职业精神。每次添加试剂,他都按照精确值,一点一点地滴,做到分毫不差;每当开启盐酸等危险试剂瓶盖,他总是挡在助手前面以防不测。这种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一直影响和鼓舞着实验室的每一位同志。

    2008年,单位从国外引进一套价值五十多万元的分析仪器,领导把这件宝贝交给了支金保和他的徒弟党书鹏。为了尽快掌握技术,支金保对照操作规范和说明书苦练3个月,总结出180多个注意问题和易错点,然后手把手地教给党书鹏。每次操作机器,他都站在徒弟背后,做对方最大的支持,因为按照规定,师父在场时发生任何操作失误由其负全责。解除心理压力的党书鹏进步极快,不到半年就熟练掌握了整套机器的操作要领。

    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一直以来,支金保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矿石样品磨片是实验室几十个岗位中最苦最累的工作。一天下来,支金保腰酸背痛,满手伤痕,耳朵和鼻子里塞满了粉尘。长时间的劳累使他落下了颈椎劳损的毛病,脖子上经常贴满各种膏药。强烈的噪音还给他的听觉系统造成伤害,听力不及常人一半。

    在实验室,支金保是唯一一个身兼两职的人,既做分析测试又管样品磨片。别的同事都有机会调休,他却经常加班加点。某年初冬,单位接到某矿区一批紧急矿样测试,要求20天内拿出结果。支金保深知,野外勘查耽误一天就会损失几万元,于是带领分析班昼夜连轴转。工作中,他需要不停地用手沾水,很快双手便被冻得红肿裂口,即便贴上膏药、涂上药膏,血水依然将半个水池几乎染成红色。十几天后,任务圆满完成,而他的手已经溃烂化脓。

    2008年底,支金保带领样品分析班出色完成了多项重大化验任务,单位准备给他表彰。得知情况后,他马上找到领导:“工作是大家干的,哪能给我一个人表彰”。结果,个人三等功变成了全班的集体三等功。

    支金保在河南省技能比武中获奖后,不断有企业以高薪聘请他。当时他的妻子下岗待业,全家唯一的收入是他每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面对优厚待遇的诱惑,他严词拒绝:“没有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实验室这个平台就没有我现在的成绩。翅膀再硬,我也不会离开哺育我的家。”

    二十多年来,支金保经手的化验样品多达四十余万件,从未出过差错。他始终保持着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心系单位发展。2014年8月,原武警黄金第六支队从河南省三门峡迁至青海省西宁市,考虑青海工作区条件艰苦,加上两地分居,许多职工都打起了退堂鼓,支金保是唯一一个主动报名随队前往的。2018年8月,黄金部队跨军地改革,不少年龄较大的干部职工选择回流部队安置,支金保则毅然选择随队转改。

    谈到未来,支金保眼神坚定地说:“人不能在荣誉面前止步。今后要做的事还很多,除了用心干好本职工作,还要为单位培育更多新一代工匠,带动更多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路。”

    从高中生到“大国工匠”

    1018-20日,以“开放新格局、合作新模式”为主题的2018(第20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市梅江会展中心召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制的“海洋地质虚拟现实科普系统2.0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VR体验区亮相,该系统揭开了深海神秘面纱,吸引了包括部、局、矿业等领域的600余位国内人员和40余位国外人员前来体验,获一致好评。

    据了解,“海洋地质虚拟现实科普系统2.0版”借助虚拟现实、三维建模与智能全景技术开展海洋地质调查装备、海底地形地貌、海洋环境、海洋灾害等知识科普宣传,在视觉、听觉的多重冲击下,在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海盆、洋脊的漫游中,使得用户对海洋探索充满了浓厚兴趣,对海洋地质知识有了更深刻了解。高新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知识科普形式,极大提高了科普教育的宣传效果与影响力。

    与会期间,参会领导嘉宾亲自体验该系统,并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系统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操作简便灵活,值得其他单位学习借鉴。同时中国地质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山东地矿局、美国三叶草设计展览公司等单位纷纷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希望能够引进该系统用于科普宣传与培训教育。

     


    “海洋地质虚拟现实科普系统2.0版”在中国国际矿业大...

    全国安全生产月第七天,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安全生产分管领导与25名干部职工前往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进行了安全教育培训。

    教育馆专业人员带领大家先后参观了模拟灾害区、认识灾害区、防救灾害区等4个主题展馆,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体验了3级至8级地震、迅猛的泥石流、肆虐的海啸......重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与危害。

    期间,教育馆专业人员详细解读了灾害成因、探索其规律,让大家科学认识了地震、山洪以及泥石流发生的征兆,了解了四川省地震、泥石流等灾害的分布情况。在地震主题展区,倾斜的楼房、破损的汽车让大家回忆起“5.20汶川地震、7.20芦山地震”的伤痛记忆,一幕幕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画面,我们深刻体会到防灾救灾减灾的重要意义。在地震逃生、火灾逃生、自救互救等体验环节,通过参与互动,给大家普及了科学逃生及避险的知识和方法。

    此次培训学习,让大家在震撼的“观影”与趣味的“演练”中认识自然灾害,在逃生体验中掌握了自救互救本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弘扬了“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理念。

    参观后合照

    听取灾害知识

    成都地调中心到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培训学习

    5月16日,为深化学习贯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丰富内涵及核心要义,地调局水环中心邀请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宏伟作题为《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题辅导报告。

    李宏伟教授报告主要从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负责、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展开,历时一个半小时。报告深入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意义,以浙江省安吉鲁家村为例详细讲解了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及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得原则,同时以社会、企业、政府不同责任主体为单元,从“培育生态文明理念,推动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强调企业主体责任,激发科技创新与市场活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 三个层面就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整场报告鞭辟入里、生动透彻,既妙趣横生,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让水环中心广大干部职工感受到了视觉与听觉的享受,更是思想的洗礼。

    水环中心主任首先代表领导班子对李宏伟教授百忙之中莅临水环中心指导工作给予衷心感谢,重点就学习贯彻此次报告会精神、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出具体要求。强调,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一是要牢固树立“学习永远在路上”的思想,在学习领悟上下功夫,常坚持、不降温,用实功、见实效,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铭记于心、深悟于脑、落实于行,做习近平新思想的主动学习者、自觉实践者、模范贯彻者;二是要开拓创新,学以致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实践再出发、不停步,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水环中心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定位紧密结合起来,与水环中心“两重工作”结合起来,与水环中心五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谋划、精心部署,充分发挥水环中心在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清洁低碳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领域的优势,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锐意进取、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全面推动水环中心快速转型,为开启水环中心崭新的一页而不懈努力。

    水环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出席报告会,副总经济师、副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各部门负责人、各党支部书记共计二十余人参加报告会。

    水环中心邀请中央党校教授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4月22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团委联合义工团体、省残联康复中心开展了“走进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带领12名3至6岁的听障儿童参观广东博物馆,探索自然奥秘,感受认知乐趣。

    初夏的广东博物馆内清新凉爽。下午14点,12名小朋友、24名志愿者如约而至集合地点,志愿者分组配对,2名志愿者陪伴一名小朋友,结伴同行开启探秘之旅。参观过程中,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对动物标本、恐龙化石、动漫美术充满好奇,志愿者们热情耐心,认真地讲解交流。短短了两小时,小朋友们从一开始离开父母的不安,变成参观结束时与志愿者的不舍。最后,志愿者们带领小朋友与省残联老师进行对接登记,并为小朋友送上一份精心准备的小礼物。

    听障儿童全称听力障碍儿童,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听不见或听不清的特殊群体,需人工耳蜗植入或助听器等方式获得听力,由于听觉障碍,他们在语言、交流、认知、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较同龄健听儿童滞后。参加此次活动的小朋友目前正在接受康复训练,“走进博物馆”活动,给这群特殊儿童带来了一次生动有趣的体验活动,锻炼其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助于其早日康复,回归正常学校,融入社会生活。

    此次活动是广州海洋局团委既2017年“奇趣笑口动物园”之后,第二次针对听障儿童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6名青年全程参与了活动,以实际行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者为小朋友作讲解

    参加活动志愿者合影

    广州海洋局团委开展“走进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

    3月1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团委联合义工组织、省残联康复中心在广州动物园开展“奇趣笑口动物园”志愿服务活动,以行动诠释了“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宗旨,带领26名听障儿童游玩广州动物园,认识动物、了解动物习性、模仿动物叫声,共同度过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周末。

    绵绵的细雨,挡不住26名小朋友对户外活动的向往以及60名志愿者的热情。“安全、耳机、普通话”,资深义工在现场培训中强调活动注意事项。小朋友陆续抵达集合地点后,志愿者按分组配对,2到3名志愿者结伴1名小朋友开启动物园的奇趣欢乐之旅。志愿者们通过模仿动物叫声,解说动物特征、习性与小朋友交流互动,激发其好奇的天性,引导其发音说话,给他们带来一次特别的户外活动体验。最后,志愿者们带领小朋友与省残联老师进行对接登记,并为小朋友送上了一份精心准备的小礼物。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听障儿童就是先天或后天原因失去听觉的特殊群体,小小的助听器是其感受外界声音的唯一方式。参加本次活动的小朋友年龄在3至6岁,听力障碍使其听觉、语言、沟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较同龄健听儿童差距较大,他们正在省残联康复中心接受言语康复训练,平时教学活动以室内为主,户外活动少。“奇趣笑口动物园”活动,给这群特殊儿童带来一次生动有趣的户外活动体验,锻炼其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适应能力,有助其早日回归正常学校,接受正常教育,融入社会生活。 

    “奇趣笑口动物园”活动合影 

    广州海洋局青年志愿服务队 

    小朋友,你真棒!

    广州海洋局开展“奇趣笑口动物园”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