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郑州综合利用所”)牵头编制的《合成超硬材料用叶蜡石》(T/HAS 141-2024)团体标准近日顺利通过河南省标准化协会组织的专家技术审查,并于2024年11月28日发布实施。该标准填补了叶蜡石用于超硬材料领域的空白。

    郑州综合利用所联合有关单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用于超硬材料合成的传压密封介质块叶腊石产品要求,多次征求意见和试验验证,完成了《合成超硬材料用叶蜡石》标准编写。该标准界定了合成超硬材料用叶蜡石的牌号及其理化指标,形成了产品质量标准。

    该团体标准的技术指标科学合理,适应实际生产要求,为生产应用企业指明方向,对促进叶蜡石高值化利用,支撑我国超硬材料产业链群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综合利用所编制的《合成超硬材料用叶蜡石》团体...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二氧化碳水合物农业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二氧化碳水合物微肥制备装置与制备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号:202010276863.7)。

    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碳减排及碳中和路径,其中海底二氧化碳封存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碳中和路径。然而,人们不应忽视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重要原料,是一种奇特的肥料——气肥,在农业领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据估算,如果现在全国30亿亩农田(含复耕)都使用二氧化碳气肥,最高可消耗20亿吨二氧化碳。因此,大田作物可能成为工业二氧化碳重要的消费市场。由农业生产承担部分碳中和是一项重大创新。

    目前,农业生产使用的二氧化碳气肥中,固体气肥的生产工艺复杂,液体气肥的运输与使用不安全,气体燃烧法易产生氮氧化物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针对上述问题,该发明提出了一种二氧化碳水合物微肥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合成原料简单,合成流程短且不涉及化学反应,安全性好;合成的二氧化碳水合物微肥含二氧化碳储气量高,自保护效应好,便于储存和运输,微肥分解后无污染、无残渣,施用后不会改变土壤的性质。

    该发明专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含微量元素的水溶液制备成固态二氧化碳微肥,既能给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必需的二氧化碳,又能提供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同时还达到了碳中和的目的,有利于高效农业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氧化碳水合物农业应用助力“双碳”工作

    2019年9月10日至12日,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荣社教授等一行到共和-略阳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礼县测区、合作测区现场指导填图工作。10日下午,指导组与项目组全体人员在武山基地进行了座谈,听取了项目组人员就合作、礼县测区取得的主要工作进展及阶段性成果的汇报,并就填图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了详细解答。

    指导组在礼县测区室内查看了测区1:5万实际材料图及1:1万关子镇构造混杂岩带专项地质图,对目前填图工作存在的相关地质矿产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同时指出,区调填图的核心是实体(岩性-构造)填图,图面表达必须依据野外地质事实,尤其强调要将混杂岩中岩块的运动学机制表示出来,不平均使用工作量,突出重点并着重开展点上的精细研究工作,以便于在面上铺开。应当深刻领悟地学知识活学活用,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同时,建议项目组运用不同波段合成的遥感影像开展地质体和构造解译、无人机填图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项目执行的工作效率,着重解决图幅内重大科学地质问题。

    随后,指导组前往工区野外现场进行指导,就复杂的构造混杂岩带填图方法、研究现状等实地为大家系统仔细的讲解,着重指出了糜棱岩的识别、剪切带糜棱岩与片麻岩(老基底)的区分、糜棱岩与韧性剪切带的互相从属关系等特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剪切带糜棱岩化是细粒化、强韧性变形的变质变形的过程,一般剪切面理倾角较陡,岩石在较高温压条件下发生统一的韧性剪切变形及重结晶,岩石之中发育“旋转碎斑”、“云母鱼”、“S-C组构”、“矿物拉伸线理”、“鞘褶皱”等显著特征,这些特征能反应剪切带的运动学方向,相关信息应在地质图上正确予以表达。另外指导组还现场讲解了如何识别“基质”、“岩块”特征,如何研究其运动学方向,手把手指导全体技术人员关于构造混杂岩带野外素描图的绘制等工作,提醒项目组在对远洋沉积岩开展微体古生物的年代学研究。

    在合作测区,指导组进行了实地检查和现场指导,指出要将已经填绘出的多期构造在空间上进行配套,确定导矿构造、容矿构造之间的接触关系;此外,还对项目组识别出的海底火山进行了检验确认,指导项目组划分火山岩相,在剖面和平面上对海底火山进行详细研究。

    此次指导组一行为项目组人员传达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新的区调要求和规范,肯定了项目组所取得的成果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指导组的现场指导和启发,使项目组成员在正确客观识别和分析各种地质现象、信息等方面得到了较大提升。

     

     

    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专家委员会一行到共和-略阳项目现场...

    1月22日至2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普基地迎来了新年首次科普热潮,青岛市南京路小学、实验初级中学、新世纪学校、26中以及福林小学的中小学生陆续来基地参观和研学。

    活动期间,科普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参观科技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了地质学知识,然后结合单位的业务情况向大家介绍了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情况,同时介绍了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萤石、水晶、岫玉、方解石、海百合、叠层石、恐龙蛋等矿物、岩石和生物化石。

    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孟庆国高级工程师、耿威博士以及特邀河海大学张鹏辉博士为大家呈送了三场有关可燃冰与海洋油气资源的精彩报告。报告采取互动的方式,老师授课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答,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赠送相应的小小岩石标本作为奖励。孟庆国带领的可燃冰团队亲自指导南京路小学海洋研学团利用球棍、磁力贴拼接的方式认识可燃冰分子,同时现场展示人工合成的可燃冰,学生亲自观察、触摸并点燃,极大的激发了大家对于科学的兴趣。

     

     

     

     

     
    青岛海洋所科普基地迎来新年首批科普热潮

    5月19日至26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按照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确定的“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活动主题,结合单位特色,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科普活动主要分为科学家“走出去”送科技进校园,以及中小学生和市民“走进来”两个部分。 

    在“走出去”活动中,青岛海洋所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在科技活动周活动期间征集科学使者送科技进社区(校园)活动,多个科普报告入选青岛市科技局进校园活动清单。科研人员以科学使者的身份走进校园,把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给学生,还带着标本、模型等教具请小学生观察古生物和岩石样品并进行互动小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海洋学和地质学知识的兴趣,达到了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科学思维的科普目标。

    在“走进来”活动中,青岛海洋所举办了一场“探索深海、深地资源奥秘”的专题科普展,科普活动在海洋地质科技馆、学术报告厅和阳光球场三个场地同时展开,来自青岛市39中、57中、南京路小学、燕儿岛路小学、福州路小学、福林小学、格兰德小学、朝城路小学、镇江路小学、宁夏路小学以及青岛市市民千余人参加了活动。在海洋地质科技馆,科普志愿者使来的每一位都能够体会到地球演化的奥秘、感受到蓝色国土的无穷魅力。在阳光球场布置了“可燃冰”深海专题科普展区和探索“松科二井”深地专题科普展区,向广大中小学生和市民展示实验合成的“可燃冰”样品、3D打印分子模型和“松科二井”地下七千多米的岩芯,能够体验“深海”和“深地”情景的虚拟现实(VR)装置。现场还设置了“画出你心目中的海洋世界”和签名活动区,学生们纷纷用画笔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大海,有美丽的海洋生物、庞大的海上帆船、潜艇,以及海底的岩石,五彩缤纷的画纸展现出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此外,青岛海洋所还在学术报告厅送出4场内容丰富的科普报告。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袁红明高级工程师做了“关爱湿地 美丽中国”的报告,卜庆涛博士做了“海洋新能源-可燃冰”的科普报告,青年科学家刘锐博士、朱晓青博士分别为小学生和高一的学生做了关于地球演化的“化石的故事”和“石头记”的科普报告。

     

     

     

     

     

     
    青岛海洋所成功举办2019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7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4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完整活性染色体

    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该研究利用小分子核苷酸精准合成了活体真核染色体,首次实现人工基因组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得到的酵母基因组具备完整的生命活性。该研究结果2017310日在《科学》发表,我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自2012年开始,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美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共同推动了酵母基因组合成国际计划(Sc2.0),旨在对酿酒酵母基因组进行人工重新设计和化学再造。我国科学家此次成功合成的4条酿酒酵母染色体,占Sc2.0计划已经合成染色体的2/3 

    2.国产水下滑翔机下潜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于20173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是根据中科院B类战略先导专项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从原理样机的研发到深渊观测任务的圆满完成经历了13个年头,包含浅海、深海、深渊等不同型号的水下滑翔机20余台。此次“海翼”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共完成了12次下潜工作,总航程超过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深渊区域水体信息,为海洋科学家研究该区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宝贵资料。  

    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201753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科研团队宣布光量子计算机成功构建。潘建伟团队在多光子纠缠领域始终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的光量子线路,构建了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实验测试表明,该原型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这台光量子计算机标志着我国在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4.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

     

    我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20175514时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C919的全称是“COMAC919”,COMACC919的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的英文名称简写,“C”既是“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第一个字母,体现了大型客机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第一个9寓意“天长地久”,19寓意C919大型客机最大载客量190人。C919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凝聚了国内最优秀的设计人才和工程人才,针对先进的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研制人员共规划了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包括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  

    5.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

     

    2017518日,我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这是“中国理论”“中国技术”“中国装备”所凝结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国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源源不断的天然气从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层中开采上来,点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钻探平台“蓝鲸一号”的喷火装置。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对资源量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从“蓝鲸一号”起步的可燃冰试采,不仅对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能给世界能源接替研发格局带来改变。  

    6.我国“人造太阳”装置创造世界新纪录

     

    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东方超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对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与太阳类似,因此,东方超环也被称作“人造太阳”。该成果将为未来ITER长脉冲高约束运行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实验支持,也为我国下一代聚变装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预研、建设、运行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7.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突破传统分类新型费米子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首次发现了突破传统分类的新型费米子——三重简并费米子,为固体材料中电子拓扑态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这一研究成果于2017619日由《自然》杂志在线发表。寻找新型费米子是近年来拓扑物态领域一个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也是该领域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此次新型费米子的发现从理论预言、样品制备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都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它是凝聚态物理中固体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这一研究成果对促进人们认识电子拓扑物态、发现新奇物理现象、开发新型电子器件以及深入理解基本粒子性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8.量子通信“从理想王国走到现实王国”

     

    2017118日,我国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圆满完成4个月的在轨测试后,正式交付使用。20176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等带领的团队宣布,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于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于929日正式开通。结合“墨子号”卫星,我国科学家成功与奥地利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墨子号”圆满实现了三大既定科学目标,用潘建伟的话说,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终于“从理想王国走到了现实王国”。  

    9.中科院推出高产水稻新种质

     

    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员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于20171016日宣布,历经十余年研究,团队日前培育出超高产优质“巨型稻”:株高可达2.2米、亩产可达800千克以上、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经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DNA指纹检测,以及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6k水稻SNP基因芯片指纹图谱检测,确认“巨型稻”是一种水稻新种质材料。这种“巨型稻”光合效率高,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水稻品种高出50%,平均有效分蘖40个,单穂最高实粒数达500多粒,单季产量可超过800千克/亩。它是运用突变体诱导、野生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选育等一系列育种新技术,获得的水稻新种质材料。  

    10.“悟空”发现疑似暗物质踪迹

     

    20171130日,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首批探测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刊发。“悟空”测量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4万亿电子伏特(TeV)能量处的异常波动。这一神秘讯号首次为人类所观测,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一项开创性发现。如果后续研究证实这一发现与暗物质相关,将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人类就可以跟随着“悟空”的脚步去找寻宇宙中5%以外的广袤未知,这将是一个超出想象的成就。即便与暗物质无关,也可能带来对现有科学理论的突破。“悟空”投入相对小,在“高能电子、伽马射线的能量测量准确度”和“区分不同种类粒子的本领”两项关键技术指标方面世界领先。 

     

    201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新传感器技术可实现意念操控机械假肢

     

    一个国际团队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发表论文表示,在他们研发的传感器技术助力下,机械假肢能探测到使用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电信号,使假肢的控制更加灵活,这相当于用意念控制假肢。有关技术有望帮助截肢人士恢复更多活动功能。这种新传感器能让机械假肢直接探测到来自脊髓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电信号,比起单纯依靠肌肉抽动来控制的方式,这样的操控可做到更精确,可完成的动作也更复杂,机械假肢的实用性随之提高。团队下一步将对这一新型机械假肢进行更大范围的临床测试,经过不断改进后,这类产品有望在未来三年进入市场。  

    2.DNA数据存储新法问世

     

    美国科学家在20173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想出了一种新的方式将数据编码进脱氧核糖核酸(DNA),从而创造出迄今最高密度大规模数据存储方案。在这套系统中,1DNA具有存储215拍字节(2.15亿千兆字节)的能力。原则上,它可以将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数据存储在一个大小和重量相当于两辆小货车的容器中。然而这项技术能否起飞主要取决于成本。用DNA存储数据有很多优势。它是超级压缩的,并且在寒冷干燥的地方可以保存数十万年。同时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读取和书写DNA,他们就能够解码这些信息。科学家还可以为这些文件制作几乎不受数量限制的无差错文件副本。  

    3.“二手”火箭,成功发射回收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于2017330日利用翻新的“二手”火箭把一颗商业通信卫星发射上天,这是人类太空史上的第一次。此次发射的主要任务是把欧洲卫星公司的SES-10卫星送至地球同步静止轨道,但特殊之处在于这枚“猎鹰9”火箭的第一级曾于20164月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过货物,此后降落在太平洋的一艘无人船上,是人类从海上成功回收的第一个火箭第一级。经翻新并加上第二级后,火箭第一级被运回肯尼迪航天中心再次承担轨道级发射任务。火箭第一级回收的目的是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传统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一旦能够回收重复使用,将有望降低发射成本。  

    4.3D打印卵巢具有生育能力

     

    2017516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称,美国科学家通过3D打印技术,由凝胶制成的人工卵巢能够使老鼠受孕并产下健康的后代。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使用了一个具有发射凝胶喷嘴的3D打印机,而其所使用的凝胶来源于动物卵巢中天然存在的胶原蛋白。研究人员通过在载玻片上打印各种重叠的凝胶纤维图案来构建卵巢。随后,他们利用外科手术摘除了7只小鼠的卵巢,并在其位置上缝合了人工卵巢。小鼠交配后,其中3只雌鼠分别产下了健康幼崽。这些产崽的雌鼠同时还能自然泌乳,这表明嵌入支架的卵泡产生了正常水平的激素。该成果或能帮助因放疗或化疗导致不育的癌症幸存者恢复生育能力。  

    5.科学家成功用引力为星球测重

     

    《科学》杂志于201767日发文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出100年后,科学家成功地运用该理论确定了一颗白矮星的质量,使当初在爱因斯坦看来“不可能的希望”成为现实。科学家在5000多颗恒星中寻找具有这种直线排列形式的星球,发现白矮星STEIN 2051 B恰好有着这种完美的定位——它在20143月正好位于一颗背景星球之前。他们利用哈勃望远镜对此现象进行观察,测量背景星球表观位置的微移动,这一作用被称作天体测量的微引力透镜效应。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他们估计,该星球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0.675倍。直接测量STEIN 2051 B的质量对理解白矮星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6.全球首次发现双粲重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于201776日宣布,经多国科学家共同努力,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双粲重子的新粒子,这将有助于人类深入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强相互作用的本质。中国团队对这一发现功不可没。这一最新发现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底夸克探测器(LHCb)合作组。据介绍,这种双粲重子含有两个质量较大的粲夸克和一个上夸克,质量约3621兆电子伏,几乎是质子质量的4倍,理论预期其内部结构迥异于普通重子。底夸克探测器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粒子物理实验装置之一,专门研究重夸克粒子的产生和衰变。  

    7.华人科学家宣布发现“天使粒子”

     

    美国斯坦福大学华人科学家张首晟等人于2017720日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首次发现了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证据。这一重大发现解决了困扰量子物理学80年的难题,对量子计算也具有重要意义。张首晟领导的理论团队预言了通过怎样的实验平台能够找到马约拉纳费米子,哪些实验信号能够作为证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何庆林、王康隆以及欧文分校的夏晶领导的实验团队与理论团队密切合作,在实验中发现了被称为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一类最基本马约拉纳费米子。意大利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预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类特殊的粒子,它们的反粒子就是自身,这种粒子被称为马约拉纳费米子。  

    8.科学家用基因剪刀修复人类早期胚胎致病基因

     

    20178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报告,一个国际团队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成功修复了人类早期胚胎中一种与遗传性心脏病相关的基因突变。这是美国国内首次进行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人员以肥厚型心肌病为研究对象。这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由MYBPC3基因突变引起,是青壮年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人员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复了人类早期胚胎中的这种突变,且定向非常精确,没有在非靶点位置产生突变。研究人员介绍,精确的基因编辑技术还有助获得更多健康胚胎,提高体外受精成功率。但研究团队谨慎表示,相关基因编辑方法仍需进一步优化。  

    9.世界首个分子机器人诞生

     

    《自然》杂志于2017920日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首个“分子机器人”,其能接收化学指令并完成组装分子等基本任务,未来可用于研发药物、设计先进制造工艺以及搭建分子组装线和分子工厂。组成分子机器人的碳、氢、氧和氮等原子总共只有150个,大小只有百万分之一毫米,将几百亿个这种机器人堆起来,也只有一粒盐那么大。但如此微小的分子机器人,却拥有机器手臂,能够根据指令操控单个分子,用机器手臂搭建分子产品。由于非常微小,这些分子机器人具有很多优势,能降低材料需求、加速药物研发、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及推进产品微型化等。  

    10.引力波研究获重要进展

     

    全球多国科学家于20171016日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捕捉到这个引力波信号。此后2秒,美国费米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同一来源发出的伽马射线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引力波天文台和电磁波望远镜同时观测到同一个天体物理事件,标志着以多种观测方式为特点的“多信使”天文学进入一个新时代。61日,科学家就称,第三次探测到了引力波。此次结果不仅再次验证了广义相对论,也为了解双黑洞系统的成因提供了线索。927日,宣布第四次探测到引力波,这是欧洲和美国的探测器首次共同发现引力波。 

    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

    5月19日-26日为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精心筹划部署科技活动周工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科技周期间共接待青岛市民和中小学生等12个团体600多人参观学习,向社会公众普及了海洋科学知识,扩大了海洋地质工作社会影响力。

    活动周期间,青岛海洋所根据来访团体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了9个报告,既有专门为低年级小学生准备的“太平洋上的科学漂流”“有孔虫—大海中的小巨人”,也有适合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大自然的杰作—神奇而美丽的地貌”“深海探秘”“花儿与海洋-孢粉的故事”“寻找海洋石油”“可燃冰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沉睡数亿年,而今话能源-笔石”等6个报告,还有适合大学生的“地质勘探简介”。

    科普志愿者走进青岛市市南区南京路小学为五年级部3个班级作了“海洋地形与海底资源”的科普报告。在海洋地质科技馆,志愿者向广大中小学生和市民介绍了地球结构、地球演化、板块构造、海底扩张学说、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和研究内容、海底地形地貌、海洋中的矿产资源、海岸带环境等知识,以及馆中收藏的各类岩石矿物标本、古生物化石。在可燃冰专题科普展区,志愿者向来访人员展示了实验合成的可燃冰样品和3D打印的可燃冰分子模型,能够体验深海冷泉、热泉景观的虚拟现实(VR)装置等。

    此次活动中,青岛海洋所专门部署制作了“一带一路”海洋环境地质专题科普展板,介绍了青岛海洋所与“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合作开展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公众通过观看展板,深入了解了“一带一路”的概念、内涵与意义,中国与东盟国家外交合作等知识,了解了我国海洋地质研究人员赴有关国家进行海岸带地质合作的情况。在得知青岛海洋所每年对东盟国家的科技人员开展海洋地质调查技术和方法培训,派科学家携带仪器设备帮助他们做海岸带调查与研究,填补其海洋调查空白,为其海岸带开发管理和防灾减灾等提供了重要支撑时,参观的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据悉,为充分宣传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突出成就,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加快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为新时代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决定2018年继续举办全国科技活动周。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主题为“科技创新强国富民”。

    前来参观的部分团体

    科普志愿者在科技馆进行讲解

    科普志愿者向学生作科普报告

    科普志愿者向参观者讲解可燃冰知识

    青岛海洋所举办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

    近期,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装备的T15000-Minivib 12型可控震源车成功应用于“粤港澳湾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长江中游宜昌-荆州段和武汉-黄石沿岸段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野外作业时,将震源系统与地震接收系统SE2404NTE进行连接,通过对震源不同输出能量、不同采样长度、不同扫频范围、不同采样间隔等参数进行了现场测试,确定最终的采集参数,记录的原始数据经过道相关后,波形显示较为连续、清晰,整套系统性能良好稳定。

    T15000-Minivib 12型可控震源车属于特种物探装备,由震源和移动平台两部分组成。震源部分从美国Industrial Vehicles International,Inc(IVI)引进,移动平台由河北保定北奥石油物探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组装合成的车载可控震源主要用于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地震勘探作业,最大输出力13200磅,扫频10~300Hz。

    该套装备的引进丰富了武汉地调中心物探勘探手段,提高了地震勘探的深度、野外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成本,特别是在划分活动断裂、中深层地层分层以及城市地下空间调查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和较好效果。

     

    Minivib 12型可控震源车作业中 

     

    可控震源系统与采集系统连接 

     

    GeoPen地震接收系统数据采集 

    可控震源车用于水工环野外地质调查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华东地区脉石英晶质石墨等重要非金属矿综合利用评价”项目组走进郑州市高新区外国语小学,开展了一场以“神奇的石墨”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配合小学《科学》— “岩石与矿产”章节课程,通过知识讲解、互动问答、科技小实验等形式,向学生们宣传了石墨的形成过程、石墨的分选加工、石墨的广泛用途等科学知识。“石墨纸电路实验”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普通的复印纸不能导电,用铅笔将复印纸涂黑后却能连通电路,将小灯泡点亮,证明了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石墨随处见,半斤一块钱。”自然界中最硬的金刚石却可以用柔软的石墨合成,学生们看到由天然石墨合成的人造金刚石标本后,无不感到惊叹。

    本次科普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问答,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促进了学生们科学素养的提升,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好评。

    郑州综合利用所“华东地区脉石英晶质石墨等重要非金...

    2020年9月19日,以“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启动。9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教育局、青岛水族馆联合举办了一场“走进可燃冰实验室”大型实景科普直播活动,活动通过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科普直播室、中国矿业报社Bilibili平台“矿世奇谈”直播间面向全网直播。

     

    活动当天,以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吴能友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14名科研人员,带领观众走入9个天然气水合物子实验室,介绍前沿科学知识,带大家领略了科技的魅力。

     

    在两位主持人的引领下,观众们从“海洋地学之光”雕塑开始开启了认识可燃冰之旅。吴能友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方向,以及“多学科结合、多尺度融合、直接面向应用”的特色,目前实验室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核心基地之一。吴能友研究员向观众们预告了科技人员将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揭秘可燃冰、展示来自我国海域真实的可燃冰样品、进行可燃冰点燃实验等参观内容,让观众对接下来的旅程充满期待。

    观众们跟随镜头最先进入的是水合物XRD(X射线粉晶衍射)和CT实验室,孟庆国老师首先通过形象的图片介绍了可燃冰微观晶体5种主要的笼形结构,这5种笼子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就形成了可燃冰I型、II型和H型三种典型的晶体结构类型。孟老师用科学小装置展示了光的衍射现象,每种晶体在X射线的照射下,都有形成专属于自己的衍射谱图,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科学家就是用XRD仪器作为眼睛,去“观察”可燃冰的微观世界。接下来,李承峰老师用一张人手部的X射线透射光片介绍了医用CT探测人体内部构造的功能,实验室的X-CT也是一样的原理,它利用不同密度物质对X射线吸收能力的差异来探测可燃冰物质内部信息。李老师向观众展示了可燃冰在有孔虫腔体中、沉积物空隙中以及裂缝中分布的CT影像。

     

     

    纯有孔虫壳体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生成前(a)和生成后(b)的微观分布图

     

    甲烷水合物在南海沉积物中生长过程微观分布的CT图像

    在NMR核磁共振实验室,孟庆国老师同样从医用核磁共振检测入手,介绍实验室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原理观察可燃冰分解过程。在声学和电学实验室,陈杰老师敲击岩心激发声波展示接收的波信号,赵金环博士用不同浓度的盐水点亮灯泡,这些简单而有趣的小实验帮助观众理解科学家应用超声波和电学成像法探测水合物的技术手段。

    做完声学与电学小实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李彦龙和孟庆国老师在低温实验室隆重地向大家展示了科学家们千辛万苦从海底采集的可燃冰样品,让大家见到了这位沉睡在海底的“神秘朋友”。除了展示自然条件形成的可燃冰样品,他们还介绍了实验室人工制备和保存可燃冰的方法,并在现场点燃了实验室特地为本次直播活动合成的可燃冰,熊熊火焰在“冰”上“跳舞”的奇观,让人叹为观止!李彦龙老师还用量筒中的沉积物做了水的渗流实验,生动直观地让观众认识到砂质沉积物和泥质沉积物不同的渗透能力,从而理解了在两种储层中开采可燃冰的难易程度。

    点火实验结束之后,主持人带大家来到激光拉曼实验室,郝锡荦博士从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讲起,介绍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分子的瑞利散射现象,以及光的另一种特殊的散射现象-拉曼效应,正如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都有属于自己特征的拉曼光谱。正是利用这个原理,科学家用激光照射水合物样品,就可以鉴定水合物的类型。郝博士展示了南海和祁连山水合物样品的拉曼光谱,观众们也可以轻松地鉴别出二者的不同。

     

     

    在低温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孙建业博士向大家展示了低温扫描电镜在水合物实验测试中的应用。同学们熟悉的光学显微镜一般最高能将样品表面放大到几百倍,而扫描电镜则可以放大到几千至上万倍,让科学家细致观察物质的微观表面形貌。我们虽然用肉眼看不到南海岩心样品中的水合物,而在低温扫描电镜下,可燃冰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低温扫描电镜下南海水合物微观形貌特征(分散型) 

    在黑暗的深海底部,没有阳光,却繁衍着大量的微生物,孕育着另一片生命的绿洲。在微生物实验室,李晶博士讲解了她培养和研究与甲烷关系密切的微生物-产甲烷菌和嗜甲烷菌的工作,原来研究这些细菌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水合物成藏机理的认识,对它们进行DNA解码还可以为海底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信息。

    参观到这里,可燃冰的微观探测体验就告一段落了。主持人带领观众来到了冷泉研究室,徐翠玲博士介绍了海底冷泉的概念,冷泉探测标志,如声学剖面上的气泡羽状流、特征生物群落等,向观众展示了海底机器人抓取到的冷泉碳酸盐岩实物样品,冷泉周围生长的巨蛤、贻贝、管状蠕虫、盲虾、毛瓷蟹等生物,主持人代表观众和徐博士探讨了巨蛤能不能吃、为什么海底白色的生物居多等有趣的话题。

    毛瓷蟹和贻贝

    巨蛤

    最后,观众随着镜头来到了地震数据处理中心,徐华宁主任用一段“海洋地质九号”实施地震测量的动画给观众介绍了如何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快速寻找海底可燃冰藏,他展示了经过处理的赋存可燃冰地层的地震剖面,漂亮的剖面展示了科技人员高超的处理水平,赢得了网上同行的称赞。徐主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水合物储层的反射特征,他热情地鼓励观众认真听讲,成为一名水合物地震勘探小专家。

    含水合物储层的BSR剖面

    帅气的陈强博士是从事水合物试开采技术研究的专家,他用动画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水合物开采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和破解方法,他自信的话语让我们对未来可燃冰的开发应用充满了信心。

    水平多分支井试采工艺示意图

    本次的“云上参观可燃冰实验室”让观众们行程满满,收获多多,大家走进各种各样的实验室,见识了各种各样先进的仪器设备,跟随科学家为可燃冰做了一个全面透彻的体检,了解了可燃冰是什么物质,可燃冰的结构、性质和形成条件,到哪里寻找可燃冰,用什么样的手段寻找以及怎样安全高效地开采可燃冰等科学知识。活动展示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展现了科学家风采,引发了网友对海洋科学、可燃冰的兴趣,让广大科技爱好者更加了解可燃冰这种新能源,唤起了大家关心海洋,保护海洋的责任感和意识,激发了大家参与探索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

    本次活动中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首次在移动端开展移动场景大型科普直播,活动得到了青岛水族馆的大力支持,共吸引5万多观众在线收看,体现了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的组织力量,为联盟成员合作开拓海洋综合研学实践领域提供了优秀案例。

    青岛海洋所成功举办“走进可燃冰实验室”大型实景科...

    现场与线上直播“可燃冰”的秘密

    青岛新闻网4月19日讯(记者 江东旭 通讯员 张淑胜)为庆祝第51个世界地球日,4月1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课程网络直播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解密可燃冰”,通过快手“小黑马科学”、微吼“矿业界”、青岛海洋科技馆海洋科普直播等四个平台同步直播,向广大科学迷详细解密了“可燃冰”的形成、探测、开采与运营的全面知识。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获得了广泛好评,总收看量36.8万人次。

    直播科普 线上实验帮助大家认识“可燃冰”

    在直播间,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吴能友研究员首先向观众展示了来自海底表面、海底沉积物、冻土带以及实验室合成的可燃冰样品图像,燃烧着的火焰、微观状态下水和甲烷气体分子组成的笼形晶体模型,让观众一下子就直观的理解到“可燃冰”的学名为什么叫天然气水合物。在初识可燃冰后,吴能友研究员介绍了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分布,其形成的基本条件,以及人类发现和开展可燃冰研究的科学历程,从科学好奇到天然气管道运输的工程需要,再到能源资源需求和环境保护需要,可燃冰研究无论对基础科学发展还是社会应用均有重大意义。如此独特的可燃冰,怎么找到呢?吴能友研究员分享了自己从事可燃冰研究近20年的科研经历,一幅幅工作场景图,一张张笑脸,让观众深深体会到科技人员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取得创新科技成果后的自豪之情。

     

    吴能友研究员线上科普讲解

    三十分钟的科普报告结束后,吴能友研究员走下讲台,和他的助手们一起为观众展示可燃冰科学实验。通过镜头,观众看到了实验台上的人工合成的可燃冰样品,以及从几百米水深的海底钻采到的宝贵的可燃冰样品。在实验室中,可燃冰在常温下浸泡在-196℃液氮中,保存时间可以长达几年。实验助手演示了液氮遇水迅速汽化、水瞬间冷凝成冰的有趣的物理现象。助手将小块的可燃冰样品和冰块分发到现场的小朋友们手里,让大家观察它们的区别,并通过近景镜头将可燃冰分解的过程展示给线上的观众。有趣的实验后,主讲人拿起实验台上可燃冰3D打印的晶体结构模型,向观众解释可燃冰微观世界特征的笼形结构,现场的小朋友纷纷对照模型用磁力贴拼贴起来。

    求知氛围浓厚 专家直播互动解答观众提问

    实验结束后,吴能友研究员回到讲台与线上观众互动。观众通过快手、微吼等平台的互动区留言、以及连麦的形式踊跃提问,云南昭通学院的大学生、青岛朝城路小学、江西赣县五云小学的师生们通过直播平台视频连线与专家进行了互动交流。观众的问题涉及了可燃冰的各个方面,“可燃冰在陆地常温常压状态下稳定么?”“可燃冰将来可以代替石油和天然气吗?可燃冰最现实的作用是什么?”“不同海域的可燃冰是否相同?可燃冰有哪些用途?”…… 吴能友研究员一一进行了解答,他表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将加大网络传播手段,将海洋科学知识送到全国各地,方便农村的同学收看,未来基地的科技人员将持续开展赴江西等地的科普活动。

    师生们通过直播平台观看科普讲座

    本次活动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研学活动的影响,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融媒体平台资源,开展线上研学课程授课的一次创新性尝试,活动更广泛地传播了海洋地质科学知识,让更多青少年体验了可燃冰科学实验乐趣,激发了学生对海洋科学、地质科学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海洋资源和环境意识。课程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令人印象深刻,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基地将继续总结成功经验,优化研学活动开展方式,拓展科学传播渠道,扩大研学课程受众群体,提高科普工作效率,不断加强海洋地质科普能力建设,为服务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特别是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创新科普形式 青岛海洋所直播"可燃冰"的秘密

    2020年4月19日,为做好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解密可燃冰”科普研学课程网络直播活动,邀请了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吴能友研究员主讲《可燃冰-未来新能源》科普研学课程。活动通过中国矿业报社微吼“矿业界”、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蓝睛”APP、快手“小黑马科学”、青岛海洋科技馆海洋科普直播室等平台全网直播,活动吸引了全国多地的大量观众,特别邀请了北京市、河北省兴隆市、云南省昭通市、贵州省六盘水市、江西省赣县以及青岛市的中、小学生在线观看,总收看量达36.8万人次,获得了广泛好评,开创了线上直播科普研学实验的新形式。 

     

    直播活动现场

    本次科普研学网络直播活动以“解密可燃冰”为主题,活动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吴能友研究员面向全网主讲《可燃冰—未来新能源》的科普报告;随后科研人员现场展示可燃冰样品,进行可燃冰点燃的科学实验,向公众普及海洋地质科学知识;最后吴能友研究员与观众连线互动,回答线上观众问题。

     

     

    微吼“矿业界”直播平台

    在直播间,吴能友研究员首先向观众展示了来自海底表面、海底沉积物、冻土带以及实验室合成的可燃冰样品图像,燃烧着的火焰、微观状态下水和甲烷气体分子组成的笼形晶体模型让观众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学名为什么叫天然气水合物。在初识可燃冰后,报告介绍了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分布,其形成的基本条件,以及人类发现和开展可燃冰研究的科学历程,从科学好奇到天然气管道运输的工程需要,再到能源资源需求和环境保护需要,可燃冰研究无论对基础科学发展还是社会应用均有重大意义。

     

     

    青岛电视台蓝睛平台直播

    如此独特的可燃冰,怎么找到呢?吴能友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方法,科学家根据赋存可燃冰海底的特殊的地貌、生物群落、声波反射等特征,利用海底摄像、声波探测、深潜器观测、海底取样、海底钻探等手段寻找可燃冰。他分享了自己从事可燃冰研究近20年的科研经历,一幅幅工作场景图,一张张笑脸,让观众深深体会到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取得创新科技成果后的自豪之情。

     

     

    快手“小黑马科学”直播频道

    30分钟的科普报告结束后,吴能友研究员走下讲台,和他的科研助手们一起为观众展示了可燃冰科学实验。通过镜头,观众看到了实验台上人工合成的可燃冰样品,以及从大海深处获取的可燃冰样品。据吴能友研究员介绍,在实验室中,可燃冰在常温下浸泡在零下196℃的液氮中,保存时间可以长达几年。实验助手演示了液氮遇水迅速汽化、水瞬间冷凝成冰的有趣物理现象。他们将小块的可燃冰样品和冰块分发到现场的小朋友们手里,让大家观察它们的区别,并通过近景镜头将可燃冰分解的过程展示给线上的观众。

     

     

    现场讲解可燃冰科学知识

    实验的最后一个环节,可燃冰点燃实验,点火器将可燃冰点燃后,现场观众发出惊叹声。吴能友告诉大家,可燃冰能够被点燃主要是它分解以后释放出了天然气,也就是说能够燃烧的其实可燃冰中的天然气。实验帮助观众加深了对可燃冰的科学认识。

    实验结束后,吴能友研究员回到讲台与线上观众互动。观众通过快手、微吼等平台的互动区留言以及现场连线的形式踊跃提问,云南昭通学院的大学生、青岛朝城路小学四年级三班徐紫钰、江西赣县五云小学的李琦老师等通过视频连线互动交流。观众的问题涉及了可燃冰的很多方面,如“可燃冰在陆地常温常压状态下稳定么?”“可燃冰将来可以代替石油和天然气吗?可燃冰最现实的作用是什么?”“不同海域的可燃冰是否相同?可燃冰有哪些用途?”“可燃冰的开采会不会破坏海底的环境?”“农村的孩子怎样才能更容易地获取到可燃冰等地球科学知识”等等。

    视频连线与观众互动吴能友研究员一一解答了观众的提问,他表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将加大网络传播力度,将海洋科学知识送到全国各地,方便农村的同学收看。未来将继续组织科普基地的科技人员赴江西等地开展科普活动,并希望江西赣县的学生有机会再次来到青岛开展海洋研学实践。

    本次活动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研学活动的影响,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融媒体平台资源,开展线上研学课程授课的一次创新性尝试,活动更广泛地传播了海洋地质科学知识,让更多青少年体验了可燃冰科学实验乐趣,激发了学生对海洋科学、地质科学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海洋资源和环境意识。课程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令人印象深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科普传播效果。

    本次活动由自然资源科普办公室、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和青岛市教育局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出版社、中国地质调查局文献中心、青岛海洋科普联盟承办。活动得到了中国矿业报社、中国地质博物馆、青岛电视台、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体育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相关链接:

    围绕“可燃冰”主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开发了多种科普产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共发表10余篇科普文章,出版《揭秘可燃冰-可燃冰知识100问》科普专著,设计制作可燃冰晶体结构模型、可燃冰开采大装置模型等科普教具,开发了可燃冰科普游戏,制作了4部科普视频,研发了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VR系统“可燃冰”模块,开发了“解密可燃冰”特色研学课程。可燃冰主题科普作品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大赛获一等奖,科学家指导高中生科研小课题研究论文获得“登峰杯”学术作品竞赛省级二等奖,与新华网联合制作的“可燃冰,领跑清洁能源新时代”科普大师谈科普视频节目以及协助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科协拍摄的“问海夏令营—我是海洋科学演说家”科普真人秀等视频播放量几千万人次,科学家多次赴内陆城市特别是西部地区开展可燃冰知识巡讲和科普献爱心活动,在社会上和行业内引起很大反响。

    “解密可燃冰”研学课程自2018年推出以来,已经接待了来自青岛、江西等地十余个研学团队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获得学生和老师广泛赞誉,还吸引了来自韩国的中学生、香港的大学生前来体验,成为基地探索科普国际化的先行者。

    青岛海洋所开展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