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45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6月30日,在“七一”党的生日到来前夕,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河南省科技厅直属机关党委工作部署,结合研究所“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安排,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举办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党委书记、所长冯安生同志为全体党员讲授党课。党课以“实事求是谋新路 科技创新开新篇”为题,以红军井冈山斗争历史经验开篇,强调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研究所改革发展实践,重点围绕“研究所理想是什么”、“如何打造一个有目标的研究所、有行动力的研究所、风清气正的研究所”,详细阐述了对研究所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语言朴实,贴近实际,在党员中引起热烈反响。

    作为研究所“七一”系列主题党日活动的一部分,此次党委书记讲党课活动,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思想政治学习,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努力做到“四个合格”,积极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和一流研究所贡献力量。

    全所在职和离退休党员约7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会议现场

    郑州综合利用所举办“七一”主题活动之党委书记讲党...

    7月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组织召开了纪念建党96周年座谈会,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并由吴能友所长围绕“责任落实”进行了专题党课教育。

    座谈会在全体参会人员共唱《国际歌》的庄严气氛中开始。会议宣读了《关于表彰2015—2016年度局系统关于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支部的决定》;随后,获得表彰的四位同志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党课“坚守责任、从严治党”为题,为与会人员上了一堂专题课。从责任是什么、为什么要讲责任、责任有哪些、如何落实责任、如何处理个人和团队的关系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强调了部、局党组关于“责任落实年”的有关要求,指出干部职工应该具有责任意识、形成责任能力、实施责任行为、遵守责任制度、完成责任成果,阐明了一个单位所应尽的政治责任、工作责任、改革责任、社会责任和党员应履行的党员责任、岗位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并就加强政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两个责任、以科技创新促改革、强化问责追究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据了解,在“七一”前夕,青岛海洋所落实局机关党委的部署要求和所党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部署,以“迎接十九大,做合格党员”为主题,组织全所党员集中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表彰先进、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等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党性观念、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努力做到“四个合格”,积极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全体党员和职工担当作为、建功立业的热情和动力,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海洋地质调查机构贡献力量。

    青岛海洋所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各支部书记和各支部委员参加了座谈会。

     

    齐唱国际歌

     

    报告发言

     

    主题党课

    青岛海洋所召开纪念建党96周年座谈会并开展“责任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之际,6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赞比亚项目组临时党支部开展党日主题活动。活动围绕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给党员上了精彩的一课。

    党课带领大家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党员同志要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共中央、国务院贺电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要以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团队和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立足本职,进一步坚定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不断提升依靠地质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增强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信心。针对工作区人烟稀少、交通和生活条件差、野外工作面临毒蛇、鳄鱼等威胁和大多区域无手机无信号的实际。

    会议要求党员和干部率先垂范,勇于奉献,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遵守当地风俗习惯及法律法规,高度防范蚊虫叮咬、野兽、毒蛇以及在水草茂盛区的野外工作安全,特别要严禁途步涉水工作。同时,他要求项目组严格行车、食宿、财物、资料等安全管理工作,增加必要的通讯设备和生活保障条件,确保职工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要加强与合作单位的工作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好已与赞比亚矿业与矿产开发部、赞比亚地质调查局等部门建立起的良好工作关系,为项目实施提供工作环境保障。要结合工区实际和以往工作经验,进一步优化野外调查工作方法,提高调查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此次活动的开展,为充分发挥境外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探索临时党支部开展活动奠定了基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相关领导、赞比亚项目组及河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的5名党员同志也参加了本次活动。 

    重温入党誓词 

    孙晓明书记讲党课

    项目组人员进行野外地质观察

    与项目组、合作单位职工一起包饺子

     

    拜访中国驻赞比亚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

    天津地调中心赞比亚项目组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积极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 的新时代地质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励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中心事业发展和业务转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于近日召开庆祝建党98周年党员大会,表彰先进,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并开展党课教育。地学文献中心主要负责人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纪委书记宣读党委表彰决定并为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领誓,党委成员、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了会议。

    会议指出,纪念和庆祝党的生日,目的就是动员和鼓舞广大党员,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新的光荣使命,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局党组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围绕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职责定位,实现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发展动力三个根本性转变。以国家需求、人民的需求为最大需求,聚焦重点项目,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大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弘扬地质文化,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将地学文献中心建设成为全国自然资源领域引领行业发展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使地学文献中心以矫健的步伐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行稳致远。

    会议针对地学文献中心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按照印发的实施方案,抓好学习教育,搞好调查研究,认真查找问题,切实检视问题,抓好问题整改落实。二是要做好巡视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梳理往年巡视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整改到位的要建立长效机制,对个别没整改到位的要抓紧做好整改。三是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各支部书记、处室负责人要履行好“一岗双责”,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有效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实。

    会议期间,组织党员观看了《铁血忠魂》、《榜样》教育片,开展了一堂生动的主题教育党课。广大党员干部一致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良好的精神状态迈向文献中心第二个百年新征程。

    会议还为受表彰的2个先进党支部、8名优秀共产党员颁发了荣誉证书。  

    地学文献中心召开庆祝建党98周年党员大会并开展主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于10月30日-11月3日在江西干部学院举办“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井冈山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培训班。

    本次培训的目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传承发扬井冈山精神,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强化“主动、主业、主责”意识,努力建设一支对党忠诚、为党负责、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为期5天的培训,既安排知名专家教授作党的十九大精神解读的专题辅导,又安排与井冈山革命烈士及老一辈共产党人后代的真情访谈,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式,从一个个片段或记忆来再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的艰辛历程和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

    参加培训的同志进行了学习交流发言,大家纷纷谈体会,说感受,气氛热烈,印象深刻。环境监测院党委书记李文鹏同志在本次培训总结时强调:一是对本次培训给予充分的肯定;二是要坚持学以致用,传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三是要善于不断创新,努力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四是各支部要开展一次“井冈山精神”的学习活动,参加培训的同志要把学习到的“井冈山精神”火种传递下去。

    环境监测院32名党员干部参加了本次培训。

    开班式授旗

    专题辅导

    环境监测院举办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弘扬井冈山...

    为开启与学校科普共建模式,深入、持续开展科普进校园工作,2017年6月15日,北京石油附小校长肖英一行两人到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商讨科普共建事宜,并参观了馆史展厅,馆长刘延明及地学科普室相关同志参加了本次交流。

    刘延明全面阐释了当前地质科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创新科普形式、开展科普共建势在必行。肖英校长介绍了学校教育的新特点及科普需求,对地质科普进校园给予了极大的期望。

    双方共同探讨科普合作模式,以石油附小为试点,设立科普中队,以点带面,促进地质科普在中小学校全面开展。合作形式方面,地质科普与学校课程内容相结合,作为科学课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定期组织专家到校开展科普讲座,普及地学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实验室等地质科普场馆;结合校园科技节活动,创作适合学生的科普产品,如视频、图书、展板等,在学校展示并进行宣讲;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地质类科普图书等产品。通过合作,因地制宜,寓教于乐地开展科普活动,激发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提升地质工作的影响力。

     

     

    地学文献中心与石油附小探讨科普共建模式

    2016514日,蒙古国地质调查中心主任Enkhbat Batchuluun一行五人应邀到物化探所交流访问。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彭轩明,副所长史长义、中国地调局科外部刘大文处长以及所有关职能管理部门负责人、业务领域内专家参加座谈交流会。


    双方介绍了中蒙合作边界地区地球化学填图第一阶段合作情况,肯定了中蒙合作开展工作的前期成果,并对中蒙全球尺度、全蒙1:100万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等学术及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同意尽快推动有关合作协议的签署工作。


    蒙古国地质调查中心主任Enkhbat Batchuluun到物化探...

    为更好的推进“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高效实施,2017年4月20日,由计划协调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勇召集,计划首席科学家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成秋明、计划咨询专家组、工程首席专家以及各二级项目负责人齐聚北京,成功召开了2017年度计划工作研讨会。

    会议上,计划协调人介绍了计划整体情况,各工程首席专家进行了汇报发言,对以往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汇报了2017年度工作安排以及2018-2020年工作计划。随后,专家及与会代表就计划的目标任务、实施开展以及地质调查国际合作规划等方面开展了研讨。大家指出,应加强顶层设计,从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企业需求、服务地质科学发展、培养人才团队等角度出发,明确计划的目标任务,所属工程、所属项目协调推进,形成有一定显示度和影响力的成果,及时提供精准化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主任朱立新指出,“一带一路”地质调查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沿线国家矿业投资与产能合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应进一步总结重要成果。地调局党组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工作,本计划的工作内容几乎覆盖了全局国际合作工作,局科外部作为本计划的支撑部室,将全力支持计划的实施。

    成秋明教授表示,中国正在引领全球化进程,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形式也已然发生了变化,本计划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解决好国家战略问题,服务好企业走出去,参与到国际主流大科学问题研究中来。要梳理好计划、工程和项目的逻辑关键,做好项目“螺丝钉”,形成“1+1=1”联动机制。

    本次会议,通过对计划目标任务及地质调查国际合作规划的研讨,对“‘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的实施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拓展了工作思路,增强了地质调查国际合作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2017年度工...

    4月1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聘请国际知名专家美国地质调查局Walter D. Mooney教授为客座研究员,共同推进太平洋两岸构造对比研究,也是青岛海洋所贯彻落实中美地质调查局长会谈成果,开展中美地质调查局在海洋地学领域的科技合作的重要举措。

    聘任仪式上,青岛海洋所为Mooney教授颁发了聘书。聘任仪式结束后,双方进行了合作研究讨论。青岛海洋所青年科学家介绍了中-新生代中国东部海域构造特征及海陆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苏鲁造山带(包括UHP岩石的研究)及其海上延伸的后碰撞构造演化,灵山岛软沉积变形及同沉积变形触发机制的研究进展。

    Mooney教授认真听取了报告,他表示青岛海洋所在东部海域构造地质研究方面获取了大量、高质量的数据,可以期待将来产出一大批创新性研究成果。他介绍了向顶级期刊投稿撰写论文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帮助OBS数据处理及解释、海陆构造对比研究方向的青年科学家梳理了研究思路,制定了文章提纲。双方还详细讨论了合作研究工作安排,拟订了初步合作交流计划。

    据悉,Mooney教授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国际著名深部地球物理专家,现为美国地调局印度洋海啸系统的负责人,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计划首席协调员。长期从事美国重大深部探测计划——COCORP、EarthScope的研究与组织工作,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地壳结构与板块构造研究,特别是大陆岩石圈结构的研究。于1994-1997年间作为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北美、南美及全球的首席地震地质学家和项目协调员,带领多个研究团队从事全球地球物理研究项目。Mooney教授发表了170余篇有关深部岩石圈结构、组成和演化的科技论文。作为共同作者,出版了《Exploring the Earth’s Crust: History and Results of Controlled-Source Seismology》等专著。

     

     

    青岛海洋所聘任美国地质调查局Mooney教授为客座教授

    跨越山海,同心携手。9月,2025欧亚经济论坛如约在陕西西安盛大启幕。这场盛会中,一场聚焦地矿领域的“合作对话”尤为引人注目:作为论坛重要组成部分,以“加强科技引领,促进矿业发展”为主题的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地学合作与矿业发展暨第四届“一带一路”国际地球物理会议,于9月23日~25日同期奏响合作强音。各国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共绘地学与矿业合作发展新蓝图。

    从地质勘探技术共享到矿产开发经验互鉴,从科研平台联合搭建到人才培养深度协作,近年来,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的推动下,上合组织国家在地学与矿业领域的合作触角不断延伸,以澎湃动力驱动区域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前行。

    科研合作共破地学难题

    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山水相连,具有可对比的地质构造背景和类似的成矿规律与成矿地质条件。为破解共同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经中国外交部、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批准,于2014年10月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成立,为上合组织国家的地学交流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就在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地学合作与矿业发展会议召开前夕,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项目组刚刚结束了在塔吉克斯坦的联合野外地质调查与技术交流活动。双方在塔吉克斯坦天山地区联合开展1:5万比例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调查,完成调查面积150平方千米,为后续区域资源评价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在塔吉克斯坦举行的联合野外地质调查与技术交流活动现场。

    这只是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组织开展联合境外考察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与各国专家联合开展境外考察60余次,围绕中亚、特提斯带两大跨境成矿带,实地剖析关键地段物质组成、结构及重大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明确了中亚、西亚地区古亚洲、特提斯构造域内重大地质构造界线、巨型成矿带的延伸情况及重要矿床成矿机制、成矿模式,如中亚金腰带、特提斯巨型铅锌矿带、斑岩铜矿带、沉积型锰矿带、蛇绿岩型铬铁矿带、伟晶岩型锂矿带等。这些工作的开展,推进了对两大构造域地质背景、成矿规律和关键地质问题的深化认识。

    在此基础上,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地学机构合作,围绕阿尔泰、准噶尔—巴尔喀什、天山、西昆仑—帕米尔—兴都库什等跨境成矿带,探讨了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构造转换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并合作编制了古亚洲洋构造域西南段、特提斯构造域中西段1:250万~1:25万多层次系列地质图件、图集与专题研究报告等。这些服务产品不仅实现了标准统一、数据共享和地质界线对接,而且为各国地质找矿、重大工程部署、环境治理等提供了基础图件和数据支撑与科学应对方案。

    作为“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组成部分,目前,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已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联合完成160万平方千米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绘制了69种/71种地球化学元素图谱,圈定出一大批地球化学异常区、找矿远景区,为合作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权威的地球化学数据与解决方案,受到合作国高度肯定。

    白俄罗斯去年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在此次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地学合作与矿业发展会议上,白俄罗斯地质科研生产中心主任梅利尼科夫表示,非常期待和与会各方在深部与超深部钻探技术、矿产资源成矿预测、地质数据处理、绿色矿山建设以及地质勘探技术设备研发等方面加强合作,支撑服务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人才共育筑牢合作之基

    9月23日,由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与长安大学共建的“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长安学院”揭牌。该学院将依托双方科研教学资源,搭建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平台,为上合组织国家培育更多地球科学领域的卓越工程师与科学家。

    此前,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推动下,于2019年成立的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武汉学院,目前已形成常态化培养机制,共有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及对话伙伴国的在校生620人,包括博士110人、硕士510人,大大促进了上合组织国家地质调查能力和科研技术水平提升。

    此外,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还通过组织短期研修、国际培训班、高级访问学者计划、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国际人才培养与交流。截至目前,该中心协助举办地矿官员、专业技术人员来华研修及短期培训22期,培训人员560人次;通过地质调查与科研项目合作,为上合组织国家地调科研机构培养专业技术人员200余名;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组建的由中青年科技骨干组成的国际合作地质调查与科研团队,不仅成为国际地学合作的中坚力量,更是促进人文交流和文化传递的重要使者。

    9月23日,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地学合作与矿业发展会议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年地质科学家交流营颁奖仪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伊朗籍博士研究生巴哈雷、西北大学巴基斯坦籍博士研究生阿克拉姆、长安大学中国籍博士研究生陈贤哲荣获“最佳青年报告奖”,西安石油大学俄罗斯籍本科生黛西荣获“文化交流使者”称号。

    据悉,为积极践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中关于深化上合组织框架内科技人文交流的重要精神,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于9月21日~23日在西安组织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年地质科学家交流营。来自13个国家的50位青年地质科学家代表,通过学术研讨、实地考察和文化互动,促进青年智慧碰撞,激发青年创新活力。 

    深化合作共赢广阔未来

    当前,上合组织各成员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矿业已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乃至增长引擎。此次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地学合作与矿业发展会议上发布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矿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描绘了未来上合组织成员国矿业发展图景。

    《报告》指出,围绕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关于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等声明和行动计划,各成员国间要进一步加强矿业投资与产业合作,着力打造国际矿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

    共绘绿色与可持续矿业新蓝图方面:共同制定与互认绿色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标准;推广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理念,建立区域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推动资源开发与碳中和目标协同,为全球矿业治理提供“上合方案”。

    共建地质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方面:深化跨境成矿带联合地质调查与能源资源潜力评价;推动成员国共享地质资料、矿业政策与投资环境信息;合作应用“空—天—地”一体化勘查技术,联合圈定和优选找矿靶区。

    共筑韧性安全的矿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加强从勘查开发到加工冶炼的关键矿物产业链协同;合作建设矿业产业园区,提升矿产品附加值;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与协同保障机制。

    共促科技创新与能力建设方面:联合研发与推广绿色智能开采、低碳选冶等先进技术;加强数字化矿山建设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和人才培训基地。

    执大象,天下皆往;循正道,同行者众。如今,上海合作组织巨轮从天津再出发,开启充满希望的新航程。中国与上合组织各国的地学与矿业合作也必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愿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与各成员国、合作伙伴国的地矿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一道,继续深化地学务实合作,联合开展地质调查、科学考察、编图、专题研究;持续推动绿色矿业发展,加强地质矿产领域技术与装备创新合作,推进科技政策和管理经验共享;依托中国—上合组织地学中心,持续推动地质科技、矿业贸易、政策法规等信息互通共享,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上合组织国家在地矿领域的合作触角不断延伸——志合越山...

    近日,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探矿工程所”)研发的“一种多频电机直接驱动钻井绞车装置及其直接驱动方法”和“一种多频电机直接驱动顶部驱动钻井装置及其驱动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一种多频电机直接驱动钻井绞车装置及其直接驱动方法”主要用于深部钻机提升系统,可增强绞车提升能力,已应用于探矿工程所2000米—7000米系列永磁电动钻机绞车装置,并在吉林、江苏、四川等地开展服务,得到合作方高度评价。

    “一种多频电机直接驱动顶部驱动钻井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主要用于深部钻机回转系统,具备超大扭矩输出能力,可提升顶驱钻井装置回转钻进和井下复杂情况处理能力。

     

     
    探矿工程所在深部钻机领域新增2项国家发明专利

    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国技术组组长毛景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铬铁矿找矿首席专家杨经绥率专家组赴新疆萨尔托海考察。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安地调中心”)、南京大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局、新疆地质局、新疆地勘基金管理中心等单位专家代表和野外技术人员参加。

    专家组听取西安地调中心萨尔托海最新找矿进展汇报,聚焦铬铁矿成矿机理、找矿技术方法以及下一步工作部署,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赴萨尔托海铬铁矿开展野外考察,全面了解近期的勘查成果,对覆盖区找矿成果表示充分肯定;详细了解“高磁中的低磁精准定位”创新找矿思路的实践成效,指出该区域增储潜力显著,要深化“产学研”协同,以创新技术方法突破找矿瓶颈。

    下一步,西安地调中心将持续加强央地协同合作,联合新疆自然资源厅及地勘队伍全力推进铬矿勘查工作,立足萨尔托海铬矿带优越的成矿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潜力、发挥专业科研团队优势、保障稳定勘查资金投入,提升铬铁矿资源勘查能力,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贡献力量。

     

    专家组开展交流研讨

     

    专家组深入一线调研

    院士专家赴新疆萨尔托海考察指导铬铁矿找矿勘查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