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在5月12日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公布了2020年度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案例,分别为:四川木里县“6·9”泥石流避险、甘肃文县“8·17”泥石流避险、湖南慈利县“7·8”滑坡避险、四川中江县“8·15”滑坡避险、湖南石门县“7·6”滑坡避险、重庆云阳“7·17”滑坡避险、云南泸水“10·22”泥石流避险、重庆石柱“6·14”滑坡避险、四川宝兴“8·16”泥石流避险、湖北恩施“7·21”滑坡避险。

    “十三五”期间,全国成功避险地灾4000余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近15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近50亿元。其间,基层探索形成大量防灾减灾经验。为更好地以鲜活事例增强群众地灾风险意识、激发全社会防御能力,部地质勘查管理司组织部宣传教育中心、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等推选出2020年地灾成功避险十大案例。

    部地质勘查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组织指导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的显著成效。我国地灾依然严重,近年来受极端天气、破坏性地震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城镇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水电等领域重大地灾仍时有发生,防灾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宣传典型案例,有助于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提升基层避险水平,提高减灾防灾能力。目前,自然资源部正在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的风险防控模式,推进隐患综合遥感识别应用,推广普适型监测设备,推动防御工程技术进步。人防、技防的有机结合,将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具体案例如下:

     

    四川木里县“6·9”泥石流避险: 

    未雨绸缪保平安

     

    2020年6月9日16时50分左右,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项脚蒙古族乡项脚村阿牛窝子组突降短时大暴雨,引发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暴发前,当地干部及时组织沟道沿途两岸群众78户386人紧急撤离转移,避免2户11人因灾伤亡,实现了成功避险。

    甲尔沟灾前灾后情况

    阿牛窝子灾后情况

    2020年,“3·28” 木里森林火灾过后,沟内残渣、树木、水土流失等急剧增加。当地组织开展了火后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此次发生灾害的泥石流沟为项脚乡确认新增的9个隐患点之一。6月9日16时28分,阿牛窝子组组长(监测人员之一)在微信“阿牛窝子组工作群”中发出第一条预警信息:“今晚有暴雨,请大家注意安全”。紧接着,又发出预警,通知沟下方的项脚坝子的老乡们撤离避让。16时30分,沟上游甲尔沟组代理组长将山上即将下暴雨、可能发生泥石流的信息电话报告给乡政府领导,并通知、组织周边群众紧急避让。乡政府在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赶赴阿牛窝子集中安置点组织群众转移撤离。从上游第一条预警信息发出,到沟道沿途两岸6个村民小组的78户386人全部撤离,只用了15分钟。当泥石流“龙头”于17时10分左右通过阿牛窝子集中安置点沟道时,所有村民已提前撤离到安全地带避让。

    启示

    森林山火导致泥石流物源急剧增加,一旦遭遇集中降雨,极易成灾。正是基于这样的准确预判,当地不仅全面开展了火后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逐一落实了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员,而且强化了临灾避险预案,将未雨绸缪真正落到了实处。在这一案例中,群测群防体系功不可没,彰显了我国防灾减灾的制度优势。

     

    甘肃文县“8·17”泥石流避险:

    防灾体系筑得牢

     

    2020年8月17日,因遭受百年一遇大暴雨袭击,甘肃省文县石鸡坝镇水磨沟爆发泥石流灾害,8栋房屋被冲毁,23栋房屋严重受损。因预警及时,安全撤离转移3000余人,避免了人员伤亡。

    水磨沟泥石流流域遥感影像图

    2020年8月14日14时后,省、市、县自然资源部门先后发布了强降雨天气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文县及石鸡坝镇迅速将预警信息传达至水磨沟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职监测员,并安排包村干部深入各村协助开展群测群防工作。8月17日14时50分,党员干部听到泥石流声音,迅速采取敲锣、拉响手摇报警器等方式发布预警。包村干部、村组负责人和民兵迅速组织受威胁的群众按照防灾预案和前期应急演练确定的路线将村民分两部分向石鸡坝镇小学及山腰寺庙进行疏散撤离。至15时10分,水磨沟1186名受威胁群众全部撤离至安全地带。随后,泥石流暴发,冲出物堆积于水磨沟与白水江交汇处,形成堰塞湖。因监测预警及时,除51人被困险崖坝村外,3000余人安全撤离转移。之后,应急直升机将险崖坝村被困51人安全转移至成县机场,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启示

    一小时降雨100毫米,半小时内两次激发泥石流。如此紧急的情势下,3000余人成功避险,充分体现了当地地灾防范体系的严密。这一案例预警传达迅速、政府处置果断、监测及时准确、群众响应积极,以及防灾队伍可靠、常态化培训演练和紧急避险原则的落实,都为其他地区防灾减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湖南慈利县“7·8”滑坡避险:

    群专结合严防守

     

    2020年7月8日下午,受连续强降雨的影响,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许家坊土家族乡新界村16组居民区前缘斜坡突发一起大型滑坡灾害,造成31栋民房、230米公路、30亩农田及输电线杆等不同程度毁坏,直接经济损失约1000万元。

     滑坡全貌图

    2020年7月7日21时57分,湖南预警中心发布极端天气预警信息。22时,慈利县自然资源局部署在全县范围加强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和值班值守。7月8日清晨,乡政府组织人员对地灾隐患点进行巡查。15时20分,巡查至新界村16组时发现隐患苗头,乡政府立即给农户下达《地质灾害险情通报书》,要求监测人和村级监测责任人加强监测预警,并将险情上报。慈利县自然资源局组织技术支撑单位赴现场进行灾害调查。7月8日晚17时30分,县政府再次组织县自然资源局、技术支撑单位对该隐患点进行详细调查、监测时发现,该隐患点有向后缘发展扩大的迹象。技术支撑单位调查研究后建议受威胁的群众全部转移避险。7月8日17时30分,县自然资源局对受威胁最严重的5户农户进行转移;18时10分,再次对险情进行调查,发现坡体失稳,有扩大、加剧的迹象,综合分析研判滑坡将整体滑动,立即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并转移受威胁区域内的所有群众。18时30分,滑坡发生,无人员伤亡。

    启示

    高度关注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组织专业队伍运用先进设备调查监测,对灾害苗头严防死守。经及时准确研判,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群众撤离。这一案例中,群测群防与专业队伍紧密结合,加之政府组织有力、部门协调联动,整个避险过程紧张而有序,实现了及时预警、提前转移、科学安置。

     

    四川中江县“8·15”滑坡避险:

    雨前雨后勤巡查

     

    2020年8月15日,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集凤镇九股泉村12、13组处发生明显滑坡变形,提前撤离群众96户239人,无人员伤亡,避免经济损失约4000余万元。

     滑坡全貌图

    2020年8月14日23时13分,中江县发布暴雨黄色预警,15日0时19分升级为暴雨橙色预警,同时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3级预警信息。8月15日10时许,在雨中巡查过程中,村支书发现九股泉村12、13组聚居村落房前屋后地面和村道路面新增多处裂缝,随即向乡镇和县级值班室报告险情。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对滑坡体地表裂缝的调查和变形速率的分析,现场判定该滑坡正处于加速蠕滑阶段,并划定滑坡左右侧边界、后缘50米以内、前缘200米以内为危险区范围。根据现场会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危险区内受威胁群众主动撤离避让。8月15日上午10时50分左右,239人全部完成撤离避让。完成撤离仅仅10分钟后,滑坡体就进入快速变形阶段,地面多处裂缝明显增长增宽,滑坡体后缘出现明显下错溜滑,3户房屋瞬间倒塌、90户房屋不同程度拉裂损毁。

    启示

    群众加强雨前雨后对房前屋后的巡查,及时发现地灾迹象、报告险情,专业队伍准确分析研判滑坡发生发展走势,政府迅速组织受威胁群众提前撤离。这一案例的成功经验表明,基层地灾防治就是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三查”(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与“三避让”(主动避让、预防避让、提前避让)的刚性要求,如此才能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并在第一时间撤离避险。

     

    湖南石门县“7·6”滑坡避险:

    人防技防齐上阵

     

    2020年7月6日,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南北镇潘坪村雷家山地质灾害隐患点突发山体滑坡,体积约180万立方米。因提前避险、封锁道路,未造成人员伤亡。

    雷家山滑坡全貌

    滑坡所处山体自2018年12月出现变形迹象以来,于2019年7月被纳入湖南省重要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并建立了省、市、县、乡、村5级群测群防体系。2019年11月在该处部署完成了9套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2020年4月27日监测系统首次预警专报发出后,当地迅速组织撤离危险范围内的居民、划定危险区域、明确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并给居民房屋贴上封条,基层干部24小时轮班值守,防止人员返回。6月24日13时45分监测系统发出橙色预警,6月30日17时29分再次发出橙色预警,7月6日14时11分发出临灾警报。7月6日16时52分滑坡发生,损毁居民房屋5栋、高压线铁塔2座、茶园及玉米地约200亩、省道300米,损坏小型水电站1座,冲走牲畜数十头,直接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启示

    滑坡体形变加剧,变形数据异动,监测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专报和临灾警报,政府迅速组织受威胁居民撤离,并划定危险区域,防止人员返回。在这一避险事件中,驻守的专业地质队伍在调查评估、专业监测、数据复核、成功预警等多个环节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明“人防+技防”是当前显著提升各地重大地质灾害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途径。

     

    重庆云阳“7·17”滑坡避险:

    “四重”网格有实效

     

    2020年7月17日下午,受连续强降雨影响,重庆市云阳县云阳镇三坪村团包滑坡中前部发生强烈变形,造成一栋房屋垮塌。因预警及时并对受威胁2户4人进行了应急避险撤离,无人员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

    团包滑坡全貌

    该滑坡自2014年9月发生初次变形后一直处于蠕滑变形阶段。2020年7月17日15时,受连续强降雨诱发,团包滑坡中前部再次发生强烈变形,滑坡中前部布设的监测设备监测值均达到预警值并发出了预警信号。接到预警信号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区县技术管理员“四重”网格员协调联动,紧急开展了雨中巡查,划定危险区域,并发出紧急撤离避险指令。15时40分,滑坡威胁范围内的居民2户4人全部成功撤离,转移到事先确定的安置场地。

    启示

    在重庆,“四重”网格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为灾区群众编织了一张安全网。一方面是依靠专业监测设备及时获取准确的监测数据,另一方面则是依靠“四重”网格制度,把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排查、监测等工作和责任逐一压实到人、落到实处。事实证明,注重防范是成功处置地质灾害的基础,一定要把对自然灾害预报预测、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云南泸水“10·22”泥石流避险:

    灾害信号早识别

     

    2020年10月22日,云南省泸水市老窝镇松茅沟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部分房屋冲毁。因提前紧急撤离群众97户371人,未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沟中下游形态

    2020年10月16日开始,泸水地区出现强降水天气,10月19日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主管部门通知乡镇和村组干部、监测员提高警惕,加强监测预警。10月22日10时40分左右,监测员在荣华大沟巡查过程中,突然听到从山上传来轰隆隆闷雷般的响声,判断为发生了泥石流,第一时间赶往靠近泥石流沟边的荣华一组,组织群众撤离,同时通知另2位村民沿着泥石流沟往下奔跑呼叫,让正在泥石流沟谷内和两边劳动的群众赶紧撤离,同时通知中元村组织金竹岭新村群众撤离。荣华一组人员刚撤离到安全区域,10时55分左右,泥石流经过荣华村一组,11时经过中元村金竹岭新村,冲入老窝河。

    启示

    强降雨过后,监测员听到山上传来轰隆隆响声,立即判断发生了泥石流,使受威胁村民能够在第一时间撤离。正是平时大量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讲培训和应急避险演练,使当地基层党员干部和防灾责任人、监测员了解了更多的识灾、防灾、避灾知识,“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也为当地政府做好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重庆石柱“6·14”滑坡避险:

    暴雨袭来须警惕

     

    2020年6月14日,重庆市石柱县大歇镇流水村长冲组(小地名:瓦窑坝)发生新生突发滑坡灾害,因提前撤离所有受威胁群众8户17人,未造成人员伤亡。滑坡造成8户19间房屋损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95万元,间接经济损失约400万元。

    大歇镇瓦窑坝滑坡前缘(左图)、后缘(右图)

    2020年6月13日19时,石柱县气象局发布强降雨、局部暴雨气象信息,14日4时50分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14日4时许,由于降雨较大,老党员院落长和部分村民都比较警醒,起来查看自家房前屋后,疏通排水以及淤泥。院落长想到强降雨可能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且此时天还未亮,看不清后面山坡上的情况,于是挨家挨户敲门喊村民转移到自己家去(地势较高,相对安全)。5时10分左右,院落长夫妇再次疏通沟渠时突然听到上部一声巨响,立即组织群众撤离,随后清点人员,发现还有2名行动不便的村民未撤离,之后又组织人员将2人撤离。全部人员撤离出来后约30分钟,6月14日6时许,大规模滑坡发生,造成8户19间房屋损毁,未造成人员伤亡。

    启示

    平时不断强化的地质灾害宣传演练,把“警惕”二字深深刻在了干部群众的心头。暴雨袭来,即便是夜色沉沉,也丝毫不松懈。从村民自发查看房前屋后、疏通排水及淤泥,到老党员院落长在险情未清之时便挨家挨户组织村民撤离,一切都显现出人们对灾前预防的高度重视。幸而如此,人员全部撤出仅30分钟后便发生了大规模滑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四川宝兴“8·16”泥石流避险:

    预警精准疏散快

     

    2020年8月16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和平沟暴发大规模泥石流,冲出规模总计约10万立方米,共计85户、390间房屋受损,G351国道断道,农田受灾98亩,通乡通村道路损毁3千米,桥梁损毁1座,交通、电力、通信全部中断。因提前避险,避免了121户723人和135名游客因灾伤亡。

    泥石流暴发后仁朵藏寨及沟口无人机航拍图

    受2020年8月10日晚强降雨影响,位于和平组集中安置点后方的和平沟流量变大。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组对和平集中安置点泥石流沟进行了现场排查。8月14日,调查组发现,该沟沟内物源丰富,坝后淤积较严重。由于当地气象部门提示8月15日至18日还将有一轮强降雨,调查组认为,该沟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便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8月15日开始,硗碛乡再次发生强降雨。主管部门随即通过QQ群、微信群、短信平台、电话通知等方式迅速通知各村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监测员、村组干部。接到预警信息后,和平沟监测员通知受威胁群众做好主动避让工作。16日凌晨5时,监测员发现暴雨仍在持续,沟水上涨较快达,当地村组当即逐户通知避险转移,至7时,泥石流沟受威胁群众及游客全部完成转移。

    启示

    泥石流沟内物源丰富,坝后淤积严重,强降雨诱发泥石流可能性较大。而这里,不仅是村民聚居,且有大量游客,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从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准发布,到专人监控发现险情预警,再到村组干部逐户通知村民避险转移,仅仅2小时,就将858人撤离完毕,保障了居民和游客的生命安全。回顾整个过程,风险预警研判精准、避险疏散快速有序是这一案例的最大亮点。

     

    湖北恩施“7·21”滑坡避险:

    科技支撑强有力

     

    2020年7月21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约144万立方米滑坡体滑入清江形成堰塞湖。因避险防范有序、应急支撑有力,无一人伤亡,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因灾损失。

    沙子坝滑坡全貌

    2020年7月16日以来,恩施市遭遇连续强降雨来袭,7月17日,恩施市沙子坝滑坡发生强烈变形,7月21日5时30分左右沙子坝滑坡顺沟道滑入清江形成堰塞湖,1970户6579人受严重威胁。湖北省、恩施州各级政府迅速启动Ⅱ级应急预案。自然资源部及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迅速调集专家技术力量及30台套仪器设备,投入到灾害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因应急调查深入,监测预警及时,避险撤离果断,无一人伤亡。

    启示

    恩施沙子坝滑坡为特大型滑坡,但因专家指导有力、科学监测到位、应急预案启动迅速、组织撤离果断,1970户6579人及时避险、安然无恙。防灾减灾,就是要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而恩施沙子坝滑坡的避险经验告诉人们,既要压实防灾责任,落实巡查排查制度,实现市、乡、村和监测员四级联防网络的联动效应,更要强化科技支撑体系与能力的建设,这样才能化解灾害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防灾减灾日,一起来看这10个地方地灾避险成功的秘诀...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申晓佳)7月5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获悉,7月4日,铁永波等3名自然资源部地质专家成功预警处置南川区三泉镇三泉居委7组滑坡灾情。因专家指导开展工作及时,5户10人提前安全撤离,该处未造成人员伤亡。

    滑坡现场。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

    据悉,铁永波等3名专家由自然资源部派出,专门前来支援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7月3日12时,南川区三泉镇三泉居委7组(小地名:方丘)报告发生滑坡灾情(新生突发)。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立即调度相关负责人,与3名部级专家和2名市级专家一起赴现场指导协助开展相关处置工作。

    经调查,滑坡体体积约1万立方米,滑塌至半腰山上,导致滑坡体上村道受损,残余体积约1.2万立方米,威胁滑坡边缘居民5户10人和村道通行安全。

    3名部级专家立即进行初步分析,认为滑坡残余体处于欠稳定状态,再次滑塌的可能性较大。他们要求立即撤离受威胁群众,对滑坡现场做好监测预警,杜绝撤离人员回流,同时启动应急勘查。

    随即,撤离工作迅速启动,5户10名居民在帮助下撤离到安全地带。

    7月4日上午11时许,该滑坡体全面下挫滑塌,原滑塌体和残留体共约2万立方米全面下挫滑塌,导致农田、通村公路损毁和2处房屋受损。

    所幸,因为居民全部提前撤离,此次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经现场调查,滑坡仍有残留体约2000立方米,处于欠稳定状态,监测预警级别为黄色级别。

    目前,南川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已会同驻守地质队再次对该滑坡及周边进行了排查,进一步明确危险区范围。三泉镇政府已落实专人进行监测巡查,并做好威胁区范围的警戒,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下一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要求分局和驻守地质队按照部、市两级专家的处置意见,对滑坡周边开展应急调勘查,采取后续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建议南川区继续做好撤离人员安置和防疫工作,隐患消除前,严禁撤离人员回流。

    自然资源部地质专家成功预警南川区一处滑坡灾情 5户...

    摘要:广东大宝山铜多金属矿深部圈定多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低阻异常区,经钻探验证见厚大铜硫矿体,且2个钻孔首次揭露到斑岩型铜硫矿,开辟了深部找矿新空间。

    1.项目概况

    大宝山铜多金属位于广东雪山嶂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内,属韶关市沙溪镇管辖。矿山始建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开采,已成为资源危机矿山。 2006—2009年,通过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探获1处大型规模的斑岩型钼矿床。2014年,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实施“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铜多金 属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由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承担,主要在大宝山的北部和东北部开展铜多金属矿接替资源勘查。

    2.成果简介

    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处于粤北坳陷的南东部,处在东西向大东山一贵东构造岩浆岩带与北东向吴川一四会一赣江断裂带的交会区,矿床类型属广义的斑岩型矿床。区内中酸性侵人岩对钨钼、铜硫矿床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侵人岩侵位顺序依次为次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为区内斑岩型钼矿的矿化主体,次英安斑岩为斑岩型铜矿的矿化主体。本次工作认为,大宝山多金属矿区从西南部至东北部,以深部花岗闪长斑岩为中心,向外依次呈斑岩型钼矿—斑岩型铜矿—地层中铜矿的分布规律。斑岩型矿床的蚀变分带特征明显,预示深部出现斑岩型矿体的可能性较大,为深部找矿指出了方向。通过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圈 定了多处低阻异常区,经钻探验证见厚大铜硫矿体,同时2个钻孔首次揭露到斑岩型铜硫矿,取得找矿重大进展。

    目前已完工钻孔8个,7个钻孔见工 业矿体,1个钻孔见矿化。其中,ZK7102 在孔深439.60~494.60 m、502.20~523.00 m、 525.30~538.40 m、541.50~556.50 m、 680.60~687.90 m分别见工业铜硫矿体, 累计垂厚100.90 m,Cu品位0.5%~1.0%。矿体产于泥盆系棋子桥组灰岩、粉砂岩 中,矿石类型为黄铁矿型铜矿石、磁黄铁型铜矿石和黄铁矿型硫矿石。ZK7103在 197.46〜785.19 m处首次发现呈细脉状分布的黄铜矿化次英安斑岩,铜硫矿体垂厚 6.72 m,平均品位Cu0.32%、S14.16%; 硫矿体垂厚121.52 m,S平均10.63%。ZK7902在97.83〜900.67m之间也发现与ZK7103孔相同的次英安斑岩,铜硫矿体垂厚28.60m,平均品位Cu 0.72%、S11.58%;硫矿体垂厚12.25m,平均品位Cu 0.12%、S20.36%。经估算,本次工作新增铜资源量20.6万t,平均品位Cu 1.24%、S 23.12%。

    3.成果意义

    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深化了区域成矿规律认识,结合物探异常圈定了深部找矿靶区,经钻探验证发现了厚大的斑岩型铜硫矿体,实现了找矿新突破,丰富了该区矿床类型,验证了找矿思路,为下一步找矿指出了方向,增强了矿山企业勘查信心。本次新增资源量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1年,稳定职工就业2000余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 薛建玲,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 叶茂华 供稿)

    广东大宝山铜多金属矿深部发现斑岩型铜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