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6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日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水合物生产井气-水-砂三相人工举升模拟实验系统”、“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砂对离心泵磨损的测试系统”、“模拟井下真实环境进行离心泵气液分离效率的测试装置”3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证书,专利号分别是ZL201721648774.0、ZL201721648630.5、ZL201721643372.1,标志着青岛海洋所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人工举升领域有了新的进展。

    泥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井筒离心泵举升系统是保障天然气水合物持续安全开采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人工实验井技术验证泥砂、气、水、水合物浆体综合作用下人工举升系统的稳定性,优选合适的人工举升装备、优化最佳举升参数,可以对水合物试采工程参数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上述三项专利技术针对泥质粉砂储层降压/流体抽取法开采过程中的井筒多相多组分复杂流动状态,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回路、测试方案,分别验证泥砂、甲烷气体含量对离心泵工作效率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的井筒举升管柱组合。

    据悉,上述专利技术是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目前已经建成并完善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实验井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上述实验井技术,团队已经提报相关国家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截至目前,所有实用新型专利均已获批,发明专利均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青岛海洋所在水合物开采举升关键技术方面获3项专利

    近日,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探矿工程所”)研发的“一种多频电机直接驱动钻井绞车装置及其直接驱动方法”和“一种多频电机直接驱动顶部驱动钻井装置及其驱动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一种多频电机直接驱动钻井绞车装置及其直接驱动方法”主要用于深部钻机提升系统,可增强绞车提升能力,已应用于探矿工程所2000米—7000米系列永磁电动钻机绞车装置,并在吉林、江苏、四川等地开展服务,得到合作方高度评价。

    “一种多频电机直接驱动顶部驱动钻井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主要用于深部钻机回转系统,具备超大扭矩输出能力,可提升顶驱钻井装置回转钻进和井下复杂情况处理能力。

     

     
    探矿工程所在深部钻机领域新增2项国家发明专利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发的“一种水上拖曳式瞬变电磁测量装置和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进一步丰富了自主研发技术装备,为水域环境下地质调查、资源环境调查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水域环境地下介质结构调查困难的问题,研发了一种水上瞬变电磁测量装置和方法。该方法将瞬变电磁接收和发射部件集成在悬浮于水面的平台,并通过软连接与拖曳船上的发射机和接收机组成测量系统。目前,课题组已在雄安新区府河开展试验,获取了府河地下20m以浅的电性特征,通过与水文地质资料对比,识别了水层和淤泥层,为雄安新区环境地质调查提供了支撑。 

     
    所“一种水上拖曳式瞬变电磁测量装置和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研发的“一种地震应急信息快速可视化方法及系统”,成功攻克了地震监测应急领域风险信息获取滞后、多源数据融合困难、评估结果呈现不直观的难题,显著提升了地震应急响应的智能化水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数据快速处理、智能评估与角色化信息呈现于一体的方法及系统,实现了分钟级风险评估与精准直观的信息呈现,为地震监测管控提供关键支撑。该技术在提升地震监测应急决策科学性与时效性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可广泛应用于重大工程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并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提供技术范式。

    下一步,地质力学研究所将深化技术优化与系统集成,加速成果在储气库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为重大能源设施安全运行提供科技保障。

     

    所地震监测应急信息快速可视化方法及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近日,由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研发的“一种深部高温井用欠压复合钻井装置及工艺”(专利号ZL202110546059.0)和“一种钻探改造干热岩储层的装置及方法”(专利号ZL202011380670.2)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一种深部高温井用欠压复合钻井装置及工艺”通过减压短节在近钻头位置产生局部负压,抽吸携带井底岩屑的钻井液,避免岩屑颗粒重复破碎,提高钻进效率。

    “一种钻探改造干热岩储层的装置及方法”通过专用磨料射流装置对目的层段进行喷射破岩,加深井筒附近裂缝,使井筒与地层原有裂隙连通,形成裂缝型网格,增大储层改造体积,降低微震风险。

                

     

     

    探矿工程所高温硬岩钻完井技术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研发的“一种从富锂铝土矿废石中提锂的方法” 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号为ZL202411547198.5。

    该方法通过焙烧使富锂铝土矿废石中主要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叶腊石等黏土矿物发生脱水反应,黏土矿物稳定的层状结构坍塌、分解,暴露、释放出层间吸附的锂,利用十二水硫酸铝钾或十二水硫酸铝铵作为浸出剂,可选择性浸出富锂铝土矿废石焙砂中锂,锂的浸出率可达85%,而废石中铝、铁等杂质浸出率仅5%,为后续溶液净化除杂带来巨大便利。浸出液冷藏结晶,固液分离后,晶体可用于配置浸出液,实现浸出剂循环利用。
    该发明具有工艺简单、锂浸出率高、对设备要求低、浸出剂可循环利用、能耗低、提取成本低、浸出液杂质少、环境友好等优点,易于工业化应用,为富锂铝土矿废石及黏土型锂矿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和新方法。  

    郑州综合利用所新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中国地质学会近日开展了第九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评奖活动。经过严格的评选程序,14位优秀的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分设地质科技研究者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教师奖。此次评选的14名获奖者中,孙有斌等6位同志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李常锁等7位同志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郭颖同志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

    黄汲清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国内外地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生前特别关注青年地质人才的培养。

    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是我国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之一,这一奖项主要奖励45岁及以下,在地质科学领域有创造性科学成就或在地质勘查及地质教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质工作者,该奖项已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每两年颁发一次。

    附获奖名单:

    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孙有斌,1973年10月出生,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风尘沉积、古季风演化及粉尘源区干旱化研究,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季风-干旱环境的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揭示出太阳辐射、冰量和CO2变化及大西洋经向环流对轨道-千年尺度东亚季风变率的影响,确定了冰期-间冰期黄土物源变动与大气环流强度变化的关联。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EPSL、QSR等国际刊物上,已发表SCI论文80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32篇),论文被SCI引用3400余次,高被引指数(H-Index)为32。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部973项目二级课题、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2010年)、刘东生青年地球科学家奖(2011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排名第2)。

    郭华明,1975年9月生,水文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文地质学学科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员,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主编、Applied Geochemistry副主编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霍英东基金项目等3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2项。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原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7年)等,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07年)。郭华明紧密围绕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和治理技术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典型水文地质单元高砷地下水的分布演化规律,发现了一些典型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矿物相转变是控制地下水砷分布的重要过程;从水文地球化学和微生物学相结合的角度,揭示了地下水系统砷释放的铁氧化物和吸附态砷的微生物还原机制;定量描述了含铁矿物形成和转变对砷的吸附机理,发现内层络合的砷‐铁配位方式是关键吸附模式,揭示了与砷配位的铁原子数越多砷吸附量越大的微观机理。

    郭威,1979年11月出生,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勘察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59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71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吉林大学李四光地学优秀青年教师奖。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为我国首次钻取陆域水合物和成功试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了局部化学法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技术,地下原位成功开采出油页岩油,标志着我国油页岩资源利用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黄雨,1973年4月出生,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Engineering Geology》等4本国际期刊编委、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黄雨长期从事重大工程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与防治研究,揭示了地震触发土体大变形流动的时空演化规律与致灾机制,构建了相关高性能计算模型,较好实现了灾害全过程的模拟与评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出版英文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72篇、EI论文5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

    朱东亚,1975年10月出生,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研究员,主要从事沉积储层以及流体与成藏机理研究。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石化科技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任务)10余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21篇。2014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此外,朱东亚还阐述潮坪-泻湖-高能滩相白云岩体系白云岩化机制和多级次岩溶储层发育动态过程;揭示深部流体作用下孔隙发育和保持机理,预测塔里木盆地断裂-热液区域深层-超深层优质储层持续向深部拓展;建立天然超临界CO2-油耦合成藏模式,论证苏北盆地深层栖霞组为有利勘探目的层。

    王晓梅,1977年6月出生,油气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近十年主要从事中国元古代黑色页岩沉积环境、生物种群和生烃潜力评价等基础研究,发现地球轨道力控制了元古代烃源岩发育的旋回性,首次计算14亿年前的大气氧气浓度(PAL)高达4~8% PAL,重建最古老的最低氧化带海洋。在国内外一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EI收录34篇,SCI统计引用293篇,其中他引258篇;CSCD统计引用213篇,其中他引197篇,(合作)发表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授权1项。相关成果获省部级奖4项,2015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银锤奖,2016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称号。

    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李常锁,1976年3月出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现任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野外一线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热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在山东省水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济南泉水保护、服务地方经济、地矿科技创新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李常锁主持完成的“山东省1∶25万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系统深化了对山东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演化规律的认识,成果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通过多项与济南泉水保护相关的研究,重新识别了泉水形成机理、水环境演化规律、定量评价了影响济南泉水喷涌的因素,重新划定了济南泉域边界。

    近20年来,李常锁先后主持及参加完成了30多个省部级科研与生产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5篇)。曾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7年度“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王小军,1997年7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勘查专业,201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委员、院长。

    王小军先后负责完成了中石油和新疆油田分公司等科技攻关项目或课题17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局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1本,获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学术论文21篇。2006年被新疆油田授予“勘探方案优秀设计者”等称号,2013年负责编制的《克拉玛依油田金龙2井区块二叠系油藏评价井部署意见》方案获“评价部署优秀方案”。2017年被《新疆石油地质》杂志聘为编委,2017年被克拉玛依校区石油专业指导委员会聘为委员。王小军同志带领的研究团队相继被授予自治区级“青年突击队”、集团公司“科技工作创新团队”、克拉玛依市“工人先锋号”、“五四红旗团(青)支部”等荣誉称号。

    胥燕辉,1974年12月出生,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胥燕辉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大型地质勘查项目,取得了重大地质找矿突破,尤其是在冀东铁矿勘查中成果显著,提交了多个大型及特大型铁矿,累计提交铁矿资源量近30亿吨,并系统研究了冀东铁矿成矿规律和有效的综合勘查技术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曾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中央企业青年五四奖章、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康世虎,1977年9月出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地勘一处处长,研究员。

    多年以来,康世虎一直坚守在野外生产一线,致力于二连盆地铀矿勘查与科研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了20多个铀矿勘查项目,发现了超大型、大型等多个铀矿床。主持发现了以哈达图大型铀矿床为代表的重大找矿成果,单孔最高平米铀量达63.77kg/m2,创造了二连盆地铀矿勘查史上单孔平米铀量最高记录。提出了多项创新性认识,建立了“哈达图式”铀成矿模式。

    康世虎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中核集团公司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成果奖一项,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张会琼,1982年12月出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科技处处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中心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张会琼长期工作在地质调查以及科技管理一线,主要从事成矿规律、找矿预测及地质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项目1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3项,“358”找矿成果一项。2017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公开发表文章34篇,著作1部,在新疆哈密卡拉塔格等矿山深边部找矿预测,探索创新矿产资源基地地质-环境-技术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地质调查等地质科技创新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李鸿睿,1976年4月出生,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本科学历,现任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地质矿产勘查所所长。

    李鸿睿先后参与或主持完成了10多个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项目。发表论文10篇(第一作者4篇、CSCD收录一篇)。

    此外,李鸿睿还先后获得2018年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成果奖、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第九届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甘肃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甘肃省技术标兵、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最美地质队员”、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奖项和荣誉。

    傅志斌,1973年12月出生,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专业研究和工程实践,在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工程、软土和超软基加固技术及设备研制、岩土文物保护勘察与治理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主持项目获国家、行业和北京市优秀勘察设计奖7次,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次,詹天佑大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各1次。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5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次。主编、参编各类规范标准9部。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全国优秀总工程师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茅以升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青年奖等荣誉。北京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住建部勘察设计行业“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起草人,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公告主要完成人,全国勘察设计行业2010-2018年各年度发展研究报告编撰委员。

    教师奖

    郭颖,1973年3月出生,宝石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并完成科研项目2项,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1项、北京市专业建设项目1项,出版专著20余部,光盘14张,编写并出版教材3部,包括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2部,独立完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获得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高等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首届青年教学名师奖;中国地质学会优秀科学传播专家(3次);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高校),文史组一等奖、最佳教案奖、最佳教学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五四奖章等。

    此外,郭颖还开展以宝玉石颜色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出了宝石颜色比对的新方法,据此,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包括SCI论文9篇、SCIE论文1篇、国际EI论文26篇;专心教学,并发表教学法论文10余篇;投身科普,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多种媒体中发声。

    中国地质学会大力表彰举荐科技人才

    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以下简称“物化探所”)研发的“一种基于CNN的频率域低频拓展多尺度全波形反演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专利的取得,进一步增强了物化探所地震勘探“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体系的完备性,为基础地质调查、能源资源勘查与评价等提供技术支撑。

    本发明针对全波形反演易于陷入局部极小值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多尺度全波形反演方法。基于先验地质信息建立层速度模型,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训练样本数据,从实际高频地震数据中预测可靠的低频数据,由低频数据开始进行多尺度全波形反演,有效避免了反演易于陷入局部极小值的问题,实现了对反演速度模型的准确获取。

     

    CNN的频率域低频拓展多尺度全波形反演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近日,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研发的“一种地质样品带压切割装置及切割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研制的切割装置主要用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及其他保真取样作业,能在高压环境下对地质样品进行切割,具有体积小、易操作等优点,可满足不同科学任务对岩心样品的需求。该装置已成功完成海上试验,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一种地质样品带压切割装置及切割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中国地质科学院(以下简称“地科院”)充分发挥其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领域的技术积淀与创新优势,以三维激电探测技术为利刃,在全国多个重点成矿区带取得显著找矿成果,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了坚实力量。

    近年来,地科院科研团队在三维激电探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获国内外多项专利授权,涵盖三维激电测量装置、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等多个关键环节;成功登记一系列软件著作权,如三维激电数据处理软件等,极大地提升三维激电探测数据的处理效率与解释精度;同时,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深入剖析三维激电方法的理论基础、数据处理方法及地质解释模型,为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团队获得的三维激电方法技术发明专利证书 

    (左:南非发明专利;中:国内发明专利;右:美国发明专利) 

     

    团队取得的三维激电方法技术软件著作权 

    团队发表的三维激电方法技术部分相关文章

    此外,地科院在硬件设备储备上同样优势显著。目前,已配备超过 150 台全波形分布式三维激电接收机,是全国该型号设备保有量最大的机构。这一庞大的设备储备,为开展大规模、高精度的三维激电探测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有力支持深地探测重点实验室各项目任务,从容应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勘查需求,为技术持续应用和创新提供了强力保障。

    凭借先进的三维激电探测技术,目前地科院项目团队已承接新疆、宁夏、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多地的金属矿地球物理探测勘查工作,项目总额超过400万元。在新疆某重点成矿带开展勘查中,通过三维激电探测,精准圈定了具有重要找矿潜力的异常区域;在某铜多金属矿勘查项目中,依据三维激电数据构建的地下地质模型,清晰揭示了深部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与赋存规律。经对比钻探验证,成功发现了地下隐伏的脉状金矿体,显著提升了该地区的资源储量规模与找矿潜力。

    某金矿三维激电探测反演综合图

    在宁夏,聚焦中卫北山地区金属矿勘查,团队利用三维激电探测技术,有效识别出矿区回填物覆盖层下部物探异常,为后续地质调查与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大提高了找矿工作的针对性与成功率;在内蒙古,团队深入大兴安岭北段等重点区域开展勘查作业,借助三维激电探测技术准确获取深部地质体的电性信息,成功圈定多个与铜钼矿相关的异常靶区;在黑龙江,团队针对黑河三道湾子金矿开展了详细的地球物理探测工作,通过三维激电探测,对主体构造与深部岩体分布形态进行大体了解,有待对极化率信息及关键示矿信息的地质意义及信息提取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团队还成功预测多个潜在矿体分布区域,为进一步扩大矿区资源储量提供了有力依据。

     

      

    黑龙江三道湾子金矿三维激电反演解释图(上)和综合剖面图(下)

    地科院三维激电探测技术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卓越表现,不仅展示了地球物理技术在深部资源勘查中的强大威力,也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思路与方法范式。未来,地科院将继续加大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三维激电探测技术体系,为推动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实现深部找矿重大突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地科院三维激电探测技术赋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研发的“干涸湖泊恢复前景的预测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该发明提出了一种融合遥感影像与重力卫星数据的新型预测方法,能够有效预测干涸湖泊的恢复前景。该方法首先获取湖泊未干涸时期的光学遥感影像,提取水面积信息,同时利用重力卫星数据反演区域地下水储量,并进行时间序列分解。最后,通过构建多种线性回归模型,提取水面积与地下水储量之间的最优拟合关系。基于此回归模型,实时监测地下水储量的变化趋势,进而反演湖泊水面积的动态变化,判断其恢复趋势。

    本发明创新性地将光学遥感与重力卫星数据融合应用于湖泊恢复预测,有效弥补了传统方法在地下水位获取与水量亏损量化方面的不足。通过该技术,可依据实时监测结果,动态调整水资源开采策略,为干涸湖泊的科学恢复提供量化决策支持,具有推广前景和重要的生态保护意义。

     

    专利证书

     
    心“干涸湖泊恢复前景的预测方法及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创新引领,实现地质调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效显著。根据文献与专利数据库检索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局属43家单位以第一作者机构或者通讯作者机构被SCI-E收录了762篇论文,同比增长62%。局属43家单位中共申请专利369件,同比增长16%,全部为发明专利。有41家单位获得了专利授权,共计52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5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60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5件。

    论文方面,如图1所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导中心发文量位居前列。

    图1局属单位2025年上半年SCI-E论文收录情况(TOP10)

    专利方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申请专利最多,达51件;其次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有31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专利申请量均超过了20件(如图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得专利授权数量最多,有55件;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有34件(。

       图2局属单位2025年上半年专利申请情况(TOP10)

    图3局属单位2025年上半年专利授权情况(TOP1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地学图情机构,将持续跟踪局属单位在期刊、论文、专利和基金等方面的科技动态,积极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2025年上半年论文与专利成果大幅增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