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黄铁矿是地壳中最常见的硫化物之一,热液矿床中的黄铁矿常发育多阶段多世代的复杂结构。含砷黄铁矿与金成矿密切关系,但由于黄铁矿的As含量变化导致其反射率差异较小,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如何快速且非破坏性揭示黄铁矿成分和结构的不均一性是后续研究的重要基础。

    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朱乔乔副研究员和谢桂青研究员,与国际矿床学家、矿物学家Cook NJ合作,以湖北狮子立山矿床中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发现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中的伽马增强法能够放大黄铁矿颗粒尺度反射率的差异,且增强后的照片与背散射电子照片(BSE)在亮暗程度上呈镜像关系(图1)。相比传统的方法(化学蚀刻和染色法),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在常见的数字拍照软件上即可实现)、效率高和无损伤的优势,这一发现将极大地推进黄铁矿和其他矿物结构和成分的研究,减少对于扫描电镜的依赖性,从而节省大量的实验经费。

    同时,研究还发现As进入黄铁矿可以导致其拉曼光谱曲线中的谱峰位置发生偏移(图3),且As的含量与其峰值的偏移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图4),因此,提出利用激光拉曼光谱仪来确定黄铁矿中As含量的方法。这一发现扩展了激光拉曼光谱仪在金矿找矿勘查和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有助于利用可移动式(手持)激光拉曼光谱仪在野外现场快速确定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黄铁矿,进而开展金矿找矿勘查和环境样品的采集。

    图1 黄铁矿镜下照片(a为反射光照片;b为伽马增强的反射光照片;c为BSE照片;d为电子探针面扫描)

    图2 黄铁矿镜下照片(a、d为反射光照片;b、e为伽马增强的反射光照片;c、f为BSE照片)

    图3 矿物尺度黄铁矿As含量变化与拉曼光谱曲线的对应关系

     

    图4 黄铁矿As含量与拉曼光谱峰值变化的线性关系
     

    上述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41702093)、杰出青年基金(41925011)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600206)的资助。

    资源所在黄铁矿非破坏性研究方法上取得重要突破

    2019年8月28日-3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10多位科研人员完成无人机载多光谱遥感系统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无人机组装、航线规划、设备调试、数据采集、多光谱数据拼接处理以及植被指数生成、反射率提取等,重点介绍了多波段DOM、DSM、NDVI、人工辅助影像解译等流程。本次购置的无人机载多光谱遥感系统采用大疆经纬M200 V2多旋翼飞机搭载MicaSense Altum多光谱传感器。MicaSense Altum多光谱传感器拥有红、绿、蓝、红边、近红外和热敏6个光谱带,单次飞行,即可捕捉含植物健康、表型(phenotype)、水分胁迫及更多的数据,结合Pix4Dmapper,ENVI等分析软件可快速生成热敏图、数字表面模型、植被覆盖指数、叶绿素图层、土地利用分类图。

    通过本次培训,岩溶所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了所有的培训内容,采集并处理完成研究区多光谱数据。该无人机载多光谱遥感系统将用于岩溶石漠化调查、岩溶系统生态环境调查以及岩溶系统基础地质地貌调查,有利于提高岩溶地质调查的效率和精度。

    岩溶所完成无人机载多光谱遥感系统培训

    应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邀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Jörg Maletz教授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Svend Stouge教授分别于5月中旬、6月初来武汉地调中心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6月2日-5日,Jörg Maletz教授与武汉地调中心有关专家一道赴宜昌考察了丁家坡志留系剖面以及鄂宜页2井岩心笔石化石。6月14日,Svend Stouge教授和Jörg Maletz教授在武汉地调中心分别作了题为“大阳岔剖面:解决全球奥陶系底界对比问题的剖面”和“中国志留系剖面:生物地层和页岩气”的学术报告。

    Svend Stouge教授介绍了国际寒武-奥陶系界线的研究历史以及近年来在吉林大阳岔剖面地层、古生物以及地球化学方面取得的进展。通过和加拿大寒武-奥陶系界线金钉子绿岬剖面精细地层对比,指出作为划分寒武-奥陶系界线的标准牙形石分子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存在的问题,建议使用牙形石Cordylodus intermedius作为划分寒武-奥陶系界线的标准分子,该分子具有鉴定特征明显、演化序列清晰、全球分布、丰度高且低于最早浮游笔石层位的优势。

    Svend Stouge教授报告的成果是以武汉地调中心为首,汇集中国、丹麦、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各国科学家的工作组在近年的合作研究中获得的,以该项成果为基础,将向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提交“吉林大阳岔剖面:全球寒武系-奥陶系辅助界线层型剖面与点(ASSP)的建议书”。

    Jörg Maletz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全球奥陶-志留系笔石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热演化阶段笔石有机壳反射率的变化及其在页岩气调查与勘探中的应用;展示了在宜地1井钻孔和神农架铁炉沟剖面的奥陶-志留系界线笔石生物地层学方面合作研究的初步成果,根据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揭示了宜昌地区在志留系鲁丹阶顶部存在笔石带缺失,而神农架铁炉沟剖面则保存了完整的早志留世笔石序列,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扬子地区加里东期末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服务中扬子地区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与勘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武汉地调中心在地层学与古生物学方面瞄准国际前沿,取得了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地层古生物学专业人才。

    Jörg Maletz介绍中扬子地区笔石研究进展

    参加学术交流的部分专家合影

    丹麦和德国专家在武汉地调中心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
      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编制完成的1:250万《月球地质图》(虹湾幅)中、英文版由地质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图是应用我国自主探月科学数据编制的首幅月球地质图,在编图过程中探索制定了月球数字地质图编制技术规范、流程和方法,为我国下一步月球探测工程的深入开展,以及应用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数据资料开展“全月球地质图”编制工作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和技术保障,为我国未来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地外行星探测和区域地质综合研究与编图奠定了基础。

      1:250万《月球地质图》(虹湾幅)主要应用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所获得的嫦娥一号(CE-1)卫星CCD影像数据、干涉成像光谱仪(IIM)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伽马射线谱仪(GRS)数据以及各种数据分析处理结果等资料,并充分利用国外其它探月数据反演多波段反射率特征分布图、月壤成熟度分布图、主要元素含量分布图、主要矿物类型分布图等数据,通过对月球撞击坑及溅射堆积物分析,以及地层单元划分、构造单元划分、岩石类型划分、年代学研究和月球演化历史的综合分析,应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并编写了地质图说明书,建立了空间数据库,探索了月球的起源和演化。

      1:250万《月球地质图》(虹湾幅)依托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项目“月球数字地质图编制与月球演化模型综合研究”课题(2010AA122201),历时3年完成。


    1:250万《月球地质图》(虹湾幅)出版发行
      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地质所同位素热年代学实验室喻顺、陈文等人应用磷灰石(U-Th)/He技术,在库车盆地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表明,(U-Th)/He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具有可观的应用潜力。

      (U-Th)/He测年法是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的支柱技术,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查、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山脉隆升剥蚀史研究、古地理古地形研究等。库车前陆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盆地在新生代期间的构造热演化是控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人员在库车盆地北缘中新生代露头地层连续取样,进行了磷灰石(U-Th)/He年龄测试,同时结合该地区裂变径迹数据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综合解释和热史模拟,结果表明:新生代库车盆地北缘起始隆升剥蚀时间为46~42Ma(地质年代单位,百万年),中新生代沉积地层遭受剥蚀厚度达3000~4500米;磷灰石(U-Th)/He年龄由北向南逐渐变年轻,反映了新生代南天山向库车盆地逆冲在库车盆地形成的逆冲褶皱带空间上和时间上存在差异隆升剥蚀现象,即盆地边缘(盆山交界处)、北部单斜带、克依构造带及坎亚肯背斜隆升剥蚀起始时间分别为42Ma、36Ma、10Ma、6Ma,总体上表现为北部隆升剥蚀时间早于南部,揭示了库车盆地北缘逆冲褶皱带形成或变形时间具有北早南晚晚特征(图1)。根据褶皱带形成演化可限制该地区构造圈闭形成的时间和逆冲断层活动时间等,这对认识库车盆地北缘各构造单元油气聚集成藏差异性及优选勘探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研究人员对库车盆地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东部吐孜洛克油气田吐孜2井进行不同深度段的连续取样,测试了磷灰石(U-Th)/He年龄,建立了He年龄随现今温度/深度变化的关系,确定该区磷灰石(U-Th)/He体系封闭温度为89℃;(U-Th)/He数据解释和热史模拟表明吐孜洛克背斜形成起始时间(即圈闭形成时间)约为5 Ma,结合前人研究该区烃源岩排气高峰期为5~2Ma的成果,认为该构造圈闭形成时间与烃源岩排气高峰期、断裂活动时期相匹配,吐孜洛克背斜天然气成藏时间为5 Ma以后,在此基础上反演了吐孜洛克气田成藏过程,这为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信息。

      上述研究成果已经于2014年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等刊物上公开发表。


    图1 库车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图
    (U-Th)/He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在含油气盆地应用研究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