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西南贵州高原的织金县境内,1980年4月发现,1985年建成并对外开放,规划范围包括织金洞园区、绮结河园区(大峡谷)和东风湖园区(乌江源百里画廊)3个部分,总面积170平方公里。织金洞是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杰出范例和最神奇、最美妙的区域,在岩溶地貌、岩溶水文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环境及古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黄山归来不看岳 织金洞外无洞天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冯牧曾经这样描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织金洞:“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嬛胜地瑶池境,始信天宫在人间。”老作家的寥寥数语,是对织金洞最好的解读。织金洞既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又是一座瑰丽的艺术宝库,满洞的奇珍异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2005年,织金洞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评为“中国最美旅游洞穴排行榜第一名”。 2014年1月,织金洞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推选名录。2015年9月19日,织金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执行局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织金洞是我国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都很高的著名洞穴,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地下艺术宝库”“溶洞博物馆”“行星上的一大奇观”。一些专家在游览织金洞后,评价它具有抽象美、具象美、古典美、现代美。来到毕节,织金洞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地方。

    织金洞位于乌江上游六冲河段南岸坡顶,高出河面300米,它所处的织金县官寨苗族乡,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

    织金洞发现于1980年4月8日。1988年8月1日,国务院审定并公布了全国共40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织金洞名列其中。

    据专家介绍,距今4亿~2.2亿年前,贵州曾多次处于浅海碳酸盐沉积环境,沉积了总厚度达几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晚三叠世后,受多期强烈构造运动影响,贵州全境隆起成陆地,并逐渐抬升形成内陆高原。织金洞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均发育于距今2.2亿年的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织金洞地貌单元,以织金洞为主角演绎着喀斯特景观的神奇、美妙和珍稀——迄今已探测的洞穴长度4215米,由两条主洞和4条支洞组成,分为4层,共有 47个厅堂。其中,洞底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厅有13个,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厅有6个;洞穴容积达600万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厅堂分布密度最大的旅游洞穴。

    织金洞不仅是贵州高原喀斯特景观的杰出代表,也是解读贵州高原沧海桑田变迁、地壳抬升、喀斯特发育等重大地质事件的关键窗口。踏入洞内,就像进入了一个钟乳石的梦幻世界。石笋、石柱、石幕、石瀑布、石旗、石盾、流石坝、鹅管、卷曲石等钟乳石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尤其以盔状、塔状、塔松状、纺锤状、琵琶状、灯台状、盾形等80多种特型钟乳石最具特色。这其中不乏世界级的珍品——“霸王盔”,目前世界上唯一发现的形态最逼真的盔状石笋;“倒挂琵琶”,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形态最优美的盾形石柱;“银雨树”,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形态最独特的塔松状石笋;“姊妹玉树”,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造型最奇特且正在生长发育的塔松状石笋;“三级华盖”,目前世界上唯一发现的3个规模相似且同时生长发育的盔状石幔;“水晶宫”,洞内卷曲石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米,世所罕见;“一线连天”,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细长石柱;“江山如画”,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形态最壮观的巨型壁流石;“织金窗口”,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石瀑布……均是国内外十分罕见的岩溶景观,堪称世界级的珍品。

    这50多根巨型石笋,高度和直径都在20米~40米之间,它们组成了目前世界上分布密度最高的巨型石笋群。

    流石坝,总面积约53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单片发育面积最大的流石坝。

    这些类型齐全、分布集中的钟乳石,几乎涵盖了所有钟乳石的形成条件和沉积类型,是目前世界上钟乳石分布密度最高、类型最丰富、珍稀形态最多的洞穴,具有喀斯特洞穴演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喀斯特洞穴中最为独特的自然美景和重要的美学价值区。

    专家普遍认为,这些类型丰富、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是岩溶水沿洞壁围岩渗出,压力突降,二氧化碳释出,对应不同的裂隙、水量及渗出方式,滴水、流水、溅水、池水、非重力水等单独或相互耦合而形成的。此外还有生物成因、洞穴风成因等说法,这些待解的科学之谜,给织金洞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神秘奇特织金洞 迷人景观大齐全 

    织金洞最显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大、奇、全。

    大,是指织金洞的空间和景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系统、多类别、多形态的完整的岩溶系统。

    奇,是指织金洞的景观和空间造型奇特,审美价值非常高。风景科学家从奇特度、审美度等方面给其中许多厅堂和景观打了满分10分。

    全,是指织金洞洞内的景观形态丰富,40多种堆积物形态,囊括了当今世界溶洞堆积物的所有形态。而且,它那五彩斑斓的柔和色彩、晶莹剔透的感光度,远远胜过了汉白玉。它不仅拥有奇异独特几可乱真的物态美,而且由于堆积物形态的多变,构成了不同层次复杂的画面。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傲立挺拔的“雪压青松”,一望无际的“寂静群山”,秀逸精巧的“银雨树”……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景致,无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织金洞拥有许多让世界为之瞩目的东西:最高的堆积物有70米,比号称世界之最的古巴马丁山溶洞最高的石笋高出7米多;容积最大,比一直誉冠全球的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溶洞要大2~3倍,是当今世界上已经开发作为旅游溶洞的最大、最奇、最美、最全的溶洞。

    织金洞最值得傲视天下群洞的应该是其“镇洞三宝”——“霸王盔”“银雨树”和“卷曲石”,它们共同彰显了织金洞的瑰丽与神秘。按照地质成因,地面的石笋是对应洞顶滴水挟带的大量碳酸钙形成的,但在织金洞就有这样的石笋,其对应的洞顶干燥无水,也没有由上而下的石笋,像是从地下凭空生长出来的;而玲珑剔透、洁白如冰花的“卷曲石”可以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在空中自由弯曲生长。全世界无数的地球物理学家、权威的洞穴研究人员,至今还没有找到它们的成因和科学依据,只能面对眼前这个理论上不可能存在的事实叹为观止。

    2005年,由中科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并联合全国35家新闻媒体开展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授牌仪式,织金洞在全国400多个溶洞中脱颖而出,以90分的最高分荣获“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第一名。专家们给其美称“梦幻织金洞”,并在评语中写道:“洞穴是人在一生中至少应该去一次的地方,否则您不会知道自己居住的这个星球是多么的奇妙。假如您希望只选择一个洞穴即可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请您不要错过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织金洞。”至此,织金洞已相继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自然生态十大迷宫榜首”“国际旅游洞穴协会成员”等荣誉桂冠。

    2004年1月,国土资源部批准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建立。

    2006年1月8日,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2014年1月,国土资源部对外公示第八批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工作评审结果,在国土资源部此次推荐的名录中,贵州织金洞和甘肃敦煌作为2015年度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报的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地质公园贵州织金洞

    2016年10月17-18日,第二十一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暨中国旅游洞穴联盟第三次理事大会在贵州绥阳双河洞地质公园召开。

    会议收到论文30多篇,16位代表就生态文明建设,洞穴旅游开发,洞穴资源的调查、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洞穴生物、洞穴探测、地质公园景观保护等主题作了大会发言,交流调查研究成果和经验。

    经过中-法洞穴探险家近30年的不懈探索,双河洞洞穴系统目前总长度已达186.33千米,长度列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十一位,洞内发现罕见且规模巨大的天青石沉积、石膏沉积和卷曲石沉积,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观赏旅游价值。会议期间,代表们以双河洞地质公园的双河水洞、石膏洞、大风洞等典型洞穴为实例,进行了现场研讨,提出申报双河洞世界地质公园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工程院卢耀如院士在大会报告中强调,要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立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以及自然遗产地等,都是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有力措施;双河溶洞规模如此之大、形态非常丰富,开发中一定要坚持保护先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刘同良所长在开幕式上指出,岩溶所和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引领全球岩溶研究创新发展和科学传播,积极推动双河洞科学研究和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他强调,洞穴研究调查中,应提倡调查和科学研究与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以需求为导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

    遵义市人民政府刘兴万副市长表示,绥阳要以此次会议召开为契机,借鉴全国兄弟洞穴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培植产业后发优势,将双河洞打造成全国洞穴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要积极开展双河洞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力争“十三五”末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本次会议,对进一步交流洞穴调查研究、开发与保护的经验,提高我国洞穴科学的研究水平,促进我国旅游洞穴的交流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及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具有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

    来自全国岩溶景观与洞穴科研、教学、旅游开发与管理者、新闻媒体,以及国内外洞穴探险者共15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旅游洞穴联盟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贵州科学院合办;贵州清溪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贵州省喀斯特洞穴工程中心承办。

    岩溶所刘同良所长在开幕式上讲话

    双河洞地质景观 

    第二十一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在贵州绥阳召开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简称“地调局水环中心”)在开展燕山-太行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密切与地方政府沟通,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当地地质资源,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了阜平县东北部炭灰铺区岩溶地质景观为主的专项调查,进一步验证了炭灰铺向斜盆地内古生界、元古界碳酸盐岩分布状况和岩溶发育特征,认为该区域天坑、暗河、落水洞等岩溶洞穴交错纵横,峰丛、峰林等地貌景观争奇斗艳,是燕山-太行山地区少有的地质景观资源。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区内神仙洞全长约1100米,相对高差137米,气势恢宏,景观独特;洞口位于炭灰铺村东侧半山腰处,高程约660米;神仙洞自上而下共分四层,各层溶洞之间由天井贯通,整体展布方向近东南-西北方向,洞顶与洞底累计相对高差约137米,最大溶洞大厅长约25米,宽约18米,高约20米,洞内发育石柱、石钟乳、石笋、石盾、天锅、双穴、洞穴珍珠、卷曲石、石幔、壁流石等各种化学沉积景观,第四层有地下暗河发育,河水奔流不息,跌宕起伏,飞帘瀑布,涟起泉涌,流量达17280立方米/天。

    神仙洞发育地层为奥陶系马家沟组的厚层致密灰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太行山间歇性隆起和地下水长期溶蚀、侵蚀和岩体崩塌等作用,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岩溶洞穴及异彩缤纷的岩溶景观,成为记录太行山演化与地质环境变迁的历史档案馆。

    本次专项调查还发现,在溶洞内多处留有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洞壁文字、人体骨骼和草木灰等人文遗迹,极具科学研究、历史考古与旅游开发价值。

    根据专项调查结果,项目组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已开发旅游资源,提出了以县城为中心,集城南庄红色之旅、天生桥瀑布群生态景观之旅、神仙山岩溶人文景观之旅于一身的整体旅游框架格局,为提升阜平县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价值、促进阜平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技术支撑与成果服务作用。

    石钟乳、壁流石  

    石笋

    玉石蜡烛

    地下暗河    

    .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人文遗迹  

    地调局水环中心开展阜平神仙山岩溶景观调查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研发的“一种岩心退取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2210090295.5)。

    该岩心退取装置针对不同岩性设计了可更换的接引装置,采用可卷曲收纳的半柔性推杆,在岩心退取过程中推杆可自动连续推进,将岩心始终夹持于接引装置及推出装置的半柔性推杆之间,减少岩心与钻具的摩擦,保证岩心的原位性与完整性。该装置可适用不同规格的取心钻具,能有效解决地面岩心退取过程中出现的卡心、岩心破碎等问题,同时可减少作业空间需求,降低劳动强度,节约施工成本。

     

     
    探矿工程所“一种岩心退取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单位牵头的中外研究小组,在江西赣州地区发现一新的窃蛋龙类化石,命名为杰氏冠盗龙(Corythoraptor jacobsi)。冠盗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件具有和食火鸡一样头冠的窃蛋龙类,它的发现使赣州恐龙动物群中窃蛋龙的数目增加到7个,为赣州地区窃蛋龙的形态学和分类学的多样性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证据。该研究成果于7月27日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冠盗龙化石发现于赣州地区晚白垩世(1亿年至6600万年)时期沉积的红色砂岩中,呈立体保存且基本完整,颈部为卷曲状,整个脊柱系列呈关联状。根据以下特征,冠盗龙归入窃蛋龙类:前部的尾椎椎体具有侧孔;坐骨具有向后凹陷的外形;前颌骨气腔化;上颌骨的眶前部分下面向内嵌入;腭部延伸至脸颊边缘之下;外鼻孔覆盖在眶前窝前背部的大部分;头顶的骨骼气腔化;下颌的联合部紧密缝合;耻骨的主干向前凹陷;眶前部分短以及没有牙齿等。

    冠盗龙头上长有类似于食火鸡一样非常大的头冠, 第二至第四颈椎中没有椎体侧孔,脖子长,为背椎系列长度的2倍,而稍微长于前肢(包括手部),明显区别于该地区其他的种类。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与赣州地区的华南龙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骨年代学分析显示杰氏冠盗龙的正型标本没有达到稳定的成长阶段,而死于生长速率降低的时候。骨组织学研究表明了这一窃蛋龙相当于大约8岁的未成熟个体。根据与现生食火鸡头脊的内部结构相比较,我们假设冠盗龙突出的头盔(头骨脊)是一个多功能的结构,用于向异性炫耀、传达信息或可能在交配季节表示健康状态的一种方式。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41672019; 41688103;)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业务费(JB1504)的资助。 

    图1 冠盗龙化石

     

    图2 冠盗龙在窃蛋龙类中系统发育树中的位置 

    图3 冠盗龙头冠(a-d)与食火鸡头冠结构比较(e-i) 

    图4 冠盗龙生活情景复原图(由赵闯绘制)

    江西赣州地区发现新的窃蛋龙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