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明确要求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牢家门、全力防控。为了确保中心办公基地安全,后勤服务保障人员始终坚守在一线,坚决夯实各项防控措施。 

    采取的主要保障措施有:一是疫情期间做好“两个基地”来访人员及车辆登记及体温测量工作,确保办公园区安全。二是保洁人员对“两个基地”每日重点位置开展(电梯间、卫生间、会议室、值班室、收发室、门厅等)消毒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是下发通知对中心南门进行暂时封闭,遏制疫情传播扩散。四是提前准备一次性餐盒,待正式上班开餐后使用,避免人员过多集中就餐问题。五是为中心职工配备消毒液、口罩、洗手液、测温仪、手套、纸抽等相关物资,为疫情防控做好准备。六是加强疫情期间保安和保洁值守和清洁工作,做到坚守岗位不放松。 

    通过采取系列措施,全力构筑中心办公基地肺炎疫情的防控防线。 

     

     

     

     

     

    快速响应,做好保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4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秦岭成矿带文康-凤太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陕西省1:5万斑鸠关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协同陕西省紫阳县国土资源局、气象局、环保局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大型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22日,活动主要采用展示科普展板、发放宣传手册及现场讲解的方式进行。西安地调中心“国土资源紫阳科普基地”基地成员,在活动现场开展了滑坡等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防治、紫阳地区的地质历史演化、古生物学基础知识以及紫阳当地独具特色的弓笔石动物群等科普知识讲解。

    23日,为配合科普活动走进校园,项目组在西安南门外小学做了以“我们与地球”为主题的科普知识讲座。讲座以生命演化进程与地球发展历史的关系为主线,阐述了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入浅出地讲解获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是为了科学和健康的发展,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此次广场科普宣传以及科普走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当地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加了滑坡等地质灾害形成的机理和相应的防治知识,同时也鼓励更多的青少年走进科学、勇于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

    紫阳县活动现场

    宣传展板

    发放宣传册

    讲解科普知识

    走进校园科普讲座

    西安地调中心赴紫阳县开展地球日宣传活动

    为增强职工全民健身意识,倡导快乐运动、健康生活的理念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凝聚力, 2016年4月15日,地质所组织开展了春季踏青健步走活动。60余名职工参加了活动。 

    活动路线是从地科院到玉渊潭公园南门,全程约3公里。大家在明媚的春光中健步前进,一路欢声笑语,满怀激情,你追我赶, 按照指定路线前行。本次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体育文化生活,提升了身体素质,增进了沟通交流,收到了良好效果。地质所跑步健步协会成立以来,在工会的支持下,每月对坚持运动的职工给予鼓励,已有越来越多的职工投入到跑步和健步活动中来。


    地质所开展春季踏青健步走活动

    青海省东部城市群重点地区1∶5万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评价项目物探勘查组近日采用EH-4音频大地电磁法和浅层地震勘探法在青海省苏家堡、大通、互助和平安4幅1∶5万图幅典型区域内开展物探勘查工作,阶段性成果显著。

    一是完成了8眼水文地质孔宜井孔位勘查工作和46眼工程地质孔物探剖面勘查工作,在查明基岩埋藏深度,获得地层电阻率空间展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地层结构和含水层富水性。通过对比验证,物探解释的地层岩性和地层结构与钻探结果吻合。

    二是查明了调查区300米以浅深度范围内地层结构和断裂带空间展布特征。首先利用水文地质孔和工程地质孔建立了地层岩性与电性关系,掌握了岩土体类型及其岩性、电性特征;然后,利用物探方法查明了调查区地下300米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对苏家堡幅云谷川水库南断裂、互助幅南门峡水库南侧峡门逆冲推覆断裂、平安幅水磨沟断裂等断裂构造的倾向、走向及倾角进行了全面探查。

    三是通过对互助幅石山乡石板滩滑坡的测量,掌握了滑坡的地层结构,根据电性特征划分出风化层与基岩、基岩中不同岩性地层的界面,为分析滑坡可能的滑动面提供了基础。

    青海省东部1∶5万水工环调查项目物探勘查工作取得阶...

    2020年9月2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应邀走进科普合作单位南门小学开展科普讲座。

    本次科普讲座的主题为“说一说我们身边的昆虫与植物”。通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生动有趣的语言,主讲人为同学们讲解了昆虫的定义、什么是社会性昆虫、常见昆虫与习性、昆虫与人类文化、展示了各种各样美丽的蝴蝶。另外还带大家了解了西安市各种路边的行道树种、教同学们如何辨认容易混淆的花。

    此次讲座旨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整堂课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多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积极踊跃参与提问互动环节,讲座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今后,西安地调中心将与合作单位长期共办科普活动,一方面结合地质矿产方面相关专业知识,突出特色,展示专业成果;另一方面,发挥个人特长、爱好,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科普氛围,为做好青少年科普活动出一份力。  

    讲座现场

    课堂互动

    师生互敬

    西安地调中心走进南门小学开展科普讲座

    为进一步普及公众地下水相关知识,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2020年7月24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办的“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第十七期)”在地调科普网科普讲堂开播。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内流区水文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尹立河研究员作了题为“地下水的形成与保护”主题讲座。部、局定点扶贫共建江西赣县五云中心小学、西安地调中心共建南门小学及在京相关院校200余人在线收看讲座。

    尹教授以大量详实的数据、丰富的资料、生动的实例带同学们走进了地下水的神秘世界,深入浅出地揭开了地下水的神秘面纱。从讲座中同学们了解到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地下水的形态、特点及功能;地下水的寻找、开发、利用与保护等知识。通过讲解地下水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唤起同学们合理利用及保护地下水的意识。通过展示地质调查工作者艰辛探寻水的场景,让同学们了解到地质调查工作的特点及重要意义,激发了同学们投身地质事业的热情和决心。

     

     

    学生在线收看科普讲座

    “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第十七期成功举办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积极行动,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信心,压实责任,多措并举,上下联动,积极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

    一是疫情期间正定、石家庄两个大院实行封闭式管理,安排门卫人员和党员志愿者在两个大院门口值班带班,对进入所大院居民、职工测量体温,确保办公区、家属区安全。二是组织保洁人员每天2-3次消毒液擦拭办公楼道扶手、门把手、电梯间按键等,地面84消毒液拖地消毒,做好每层垃圾桶喷洒消毒,对门厅、电梯间、楼梯间、走廊、洗手间、餐厅、会议室等重点区域每天喷洒消毒,消除细菌、病毒滋生环境。三是组织为职工购买口罩、消毒液、手套等必需防护用品,测温枪等检测工具,防护服、护目镜等应急用品。四是办公楼只留南门出入,管理服务部门每两周轮流一次安排人员在办公楼南门值班,对进入办公楼的职工进行体温检测并登记。五是做好厦门基地疫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掌握施工人员、监理人员、设计人员等身体状况,建立人员信息台账,督促施工方采取有力安全措施,加强基地出入管控,切实做好返厦员工健康管理及企业内部防控工作,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工地人员安全。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水环所的志愿者们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守初心,担使命,以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面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同心战疫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 防控疫情水环所在行动
      编者按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由英国福公司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从20世纪20年代起,学校先后经历了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变迁。抗 战爆发,学校先迁陕西西安,再迁甘肃天水,于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 焦作工学院于1946年在河南洛阳复校,其后又几经辗转,迁河南郑州、江苏苏州,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迁至天津、北京、 四川,最后在江苏徐州办学。

      抗战八年中,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一路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迁移到陕西汉中城固县古路坝,与北洋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 共组西北工学院,以庙宇和教堂为教室,共育英才,共赴国难,谱写了一部教育与爱国的交响史诗,创造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奇迹,培养出了“中国材料之 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著名核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材料及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等。这些院士和更多的杰出校 友一起成为新中国矿业领域的脊梁,为建国后的矿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动西迁,保存教育实力

      1937年,由于日寇猖狂进攻,担任平汉路正面作战的中国军队节节失利,战火迅速燃遍河北,豫北岌岌可危。到10月14日,日寇即占领安阳。安阳距离焦作200公里。日寇飞机飞越新乡、焦作上空轰炸洛阳军用机场,焦作工学院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当时,学院考虑以不出省为原则,打算把学院迁往开封或南阳内乡。对此,学生自治会于10月18日推举代表面见当时学校的主要出资单位中福公司总经理 孙越崎(中国共产党的诤友,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表达了不同意见。孙越崎以学院董事长的名义,从民族大义出发,从抗日战争的长远考 虑计,召见院长张清涟并对他说:“教育乃国家之命脉,须在教部整个计划下努力,不能分据,不可霸占。今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缺乏仪器,吾校既拟迁移,自宜以 吾所有与之切实合作,以为国家增元气。”

      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指令和孙越崎的要求,10月20日,全院师生员工从焦作启程,并在郑州将全部设备、仪器、图书、标本等共160吨搬上孙越崎亲 自安排的铁路车皮,连同教职员工和学生于10月24日举校迁往西安,选定临时校舍于西安端履门,借用省立西安高级中学校舍和西京机械厂部分房屋恢复上课。

      1938年初,日寇轰炸西安,关中处于临战状态。3月,焦作工学院再迁甘肃天水。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共计146人,携带仪器设备、图书文卷,自陇海 铁路虢镇站起,经凤翔、陇县、固关,翻越关山,再经马鹿镇、清水,抵达天水。徒步500余里,长途跋涉、几经辗转,以天水南门外水月寺作为临时校舍继续办 学,时有两系八班,学生89人,当年暑假,有采矿冶金系和土木工程系25名学生于天水毕业。在纪念抗战一周年之际,学院师生演出了抗战救亡话剧,会场悬挂 的楹联写道:“焦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我;工程建国,当前责任不让人”,表现出全院师生十分可贵的信心和责任感。

      重组大学,贡献支撑力量

      根据1938年7月27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焦作工学院师生于1938年11月由甘肃天水再迁陕南城固,12月初在古路坝复课,正式开启了学校由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分立而成的国立西北工学院为期8年的历史。

      私立焦作工学院对战时的国立西北工学院而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富有特色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

      1938年8月10日,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在陕西城固成立。委员会由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北平大学工学院院长张贻惠、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王茂 春、焦作工学院院长张清琏和著名教育家胡庶华组成。筹建初期各院校接收委员会4名委员中,焦作工学院有2人,为任殿元教授和余立基教授。张清涟、胡季纯教 授先后任西工事务处主任,张清涟还曾担任西工训导长及学术推广部专门委员。

      1938年8月25日,在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通过了西北工学院借用焦作工学院设备用具办法。此时,焦作工学院的人员和物资分别存留 在甘肃天水和陕西西安、凤翔等地,学生集中在甘肃临洮接受军训。从焦作运出的160吨图书设备用具,在天水60吨,西安、凤翔各50吨,在焦工迁往城固的 前后于1938年12月初全部运往城固。

      焦作工学院与组成西北工学院的各校不同的地方就是,焦工西迁前未受破坏,图书仪器设备被完整地保存,而其他的各校带出来的图书仪器设备较少。当时西 北工学院图书馆藏书“主要来自私立焦作工学院的13101册……到1940年馆藏总计15257册。”孙越崎回忆说:“由于焦作工学院是完整西迁的,图书 和教学用具、实习工厂设备齐全,这为流亡到陕西的北洋、平大和东大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学院创造了条件。”

      西北工学院初期设土木、矿冶、电机、化工、纺织、机械、水利、航空8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其中,焦工采矿冶金系和北洋工学院矿冶系合组为矿冶 工程学系;焦工的土木工程系与东大工学院和北洋工学院土木系合组为土木工程学系。矿冶研究部还先后招收研究生46人,分布在采矿组、冶金组、应用地质组和 石油地质组,这也可以视为焦工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最早实践。

      1939年3月,由于李书田带领200名北洋师生南下四川到西康另办新校,因而西北工学院的矿冶系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由焦工教授所支撑了。西工矿冶系 的系主任就是来自焦工的任殿元教授。西工矿冶系为抗战时期全国高校所独有,毕业生供不应求。师昌绪在其回忆录中说:他1941年报考西北工学院的考虑之 一,就是“西工矿冶系设备比较齐全,因从华北搬来的那几个大学都是赤手空拳,而焦作工学院原属英商中福煤矿,在沦陷前即搬往后方,图书、设备和标本齐全, 因而报考了矿冶系”。

      焦作工学院1936年共有教职员36人,战时大多随校西迁。据不完全统计,到西北联大及其分立的西北工学院任教的焦工教授不下20人,主要有张伯声、张清涟、石心圃、马载之、李善棠、任殿元、李余庆等。

      教育救国,形成著名“七星灯火”

      西北工学院是西北联大分立五校中实力很强的一个大学共同体。她汇入了东北、华北、中原高等工程教育的精华,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培养的完整教育体系,师生共4000余人,是当时国内工科学科齐全、人数最多的一所高等工程学府。

      西工的校址分布在距城固县城20公里的古路坝,和焦工初创时期一样,处于偏僻的乡村,坝上有一座七星寺,被扩建为西工分校。

      西北工学院培养人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淘汰制”,相应地,学生也很刻苦。虽生活条件很差,但学生牢记使命,弦歌之诵,夜以继日,每栋房屋里都有 几十支蜡烛彻夜不熄,长年如此。古路坝、七星寺夜晚自习的灯光犹如繁星闪烁,形成了“坝上长夜”、“七星灯火”的动人景观。原焦作工学院两系八班97名学 生先后于1939~1942年暑期毕业,在焦工精神的基础上,他们的心灵也受到了西北联大和西工精神的滋润。

      当时,广大学生主要依赖贷学金维持学业。一些学生冬天没有棉衣,就把所有的单衣穿上御寒;没有袜子和鞋穿,就自己做木板拖鞋或打草鞋;稀饭、馒头、 素菜和糙米饭是食堂的基本食谱。作业本是用当地产的疙里疙瘩的毛边纸装订而成;墨水大多是用5分钱就能兑一瓶的紫墨水。由于教堂内没有教师家属住房,教师 们大多在教堂附近租当地人喂牲口或堆放杂物的房子来住,夏不遮雨,冬不避风。教师们白天忙于上课,晚上则在昏暗的油灯下备课或批改作业。

      焦作工学院在西北的八年,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八年,是焦作工学院充满艰辛的八年,是自立自强的八年。在十分艰苦的办学条件下,焦作工学院的师生员工不畏艰苦,继续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建设人才,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保留了火种。□

      (本文资料来源于邹放鸣发表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的《从焦作路矿学堂到中国矿业大学——西北联大与矿大精神》)



    国立西北工学院古路坝旧址



    私立焦作工学院时期的部分设备



    西北工学院学生宿舍(下),阶梯上面为图书馆



    焦作工学院甘肃天水办学旧址
    续存中国近代最早的矿业学府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