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新华社深圳5月21日电 题:深圳突进源头创新 发起“原点冲击”

    新华社记者周科、刘宏宇

    2016年4月1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全球招才引智、设立诺奖实验室、发力中外合办高校、打造大科学装置群……系列举措让深圳再度成为瞩目的焦点。

    从学习到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深圳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节点城市,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也成了制约“巨人”成长的“阿喀琉斯之踵”。

    站立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深圳不断发起“原点冲击”,全力打造科研新起点、技术新起点、产业新起点。

    这是2017年9月6日拍摄的深圳华强北赛格电子市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全球“寻人之旅” 夯实创新根本

    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3.0T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诞生于深圳南山区一所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

    这是深圳引进的第一所诺奖实验室,以2003年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磁共振成像技术之父——保罗·劳特伯命名成立。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核心竞争力。

    作为创新之都的深圳,最缺的是“金字塔尖”的技术和产业。为此,深圳开启全球范围的“寻人之旅”。

    深圳,不断向全球伸出橄榄枝,加大海外引才力度。

    保罗·劳特伯之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来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也来了。截至目前,已有近10家诺奖得主科研机构在深圳陆续挂牌成立。

    每一个顶尖学者背后,都是一个团队。深圳举措频频,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尖端人才纷纷汇聚深圳。

    截至2018年3月,深圳累计确认“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3264人,外籍人才1.6万在深圳工作。

    深圳,也积极在科技资源高地搭建交流平台。

    在美国,在欧洲,在以色列,深圳都在布局海外创新孵化器。2017年5月,深圳市美国旧金山海外创新中心、英国伦敦海外创新中心、法国伊夫林海外创新中心等首批7家深圳市海外创新中心正式授牌。

    “未来,深圳还将建设更多海外创新中心,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深圳科创委政策法规处处长潘伟旗说。

    格拉布斯实验室负责人张绪穆说:“深圳,不仅有强大供应链和工厂支持,还有越来越厚重的知识沉淀。”

    “人才效应”与市场协同作用,近年苹果、微软、高通、英特尔、三星等跨国公司纷纷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

    “国际尖端人才,可以补深圳源头创新之短板,夯实创新之根本。”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2017年7月13日,工作人员在位于深圳的中国国家基因库操作基因测序仪测序。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建设大科学装置工程 寻求0到1的突破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大学城,位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南部的一块空地虚席以待,这里未来将建设E级超级计算机。

    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和趋势,深圳上马了一批大科学装置工程。

    “‘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投资40亿元,打造E级计算机。”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刘明伟说,E级计算机将使中心的计算能力提升1000倍,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数学运算。

    刘明伟介绍,E级计算机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大型科学装置,为湾区基础科学研究、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新一轮科技周期需要大工程的支撑。”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说。

    随着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的建成使用,深圳的基础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突破。

    深圳夯实基础的努力不止于此。2014年前后,深圳掀起了一轮合作办学的高潮。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立分校,从2014年起正式招生,短短两年多时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发展成在校人数达2000人的现代化大学。

    一个学院保守估计投入要几亿、上十亿元。目前,深圳已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

    “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可能没有即期产出、效用,但那将是我们前进的基点。”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说,前沿科学实现0到1的突破就是因为有大平台,只有大平台才能真正诞生大科学。

    在光启东莞生态园的研发基地,集广域互联网信息传输和光学监控于一体的“云端号”准备升空(2016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新型研发机构 激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艰难的起步创建,到立于全球超材料技术领域前沿,2010年成立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仅仅用了几年时间。与此同时,其所属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迅速发展成为深圳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说,光启的成功离不开其作为“新型科研机构”所取得的突破,它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有效地缝合了经济、科技“两张皮”,构建了全新的产业链条。

    新型科研机构像企非企,似事业非事业的科研单位,也就是有人形象比喻的“四不像”。

    深圳提出大力夯实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产业链。在企业与人才、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之间,“四不像”是重要的连接器。

    目前,深圳已有类似科研机构数十家。

    作为其中的代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源头创新方面成绩斐然:世界首创超声脑调控方法及验证系统;首次合成纳米人工红细胞,开发肿瘤检测诊疗一体的可视化精准医疗;成功实施亚洲首例多功能神经假肢手术;研制国际首台柔软材料爬行机器人……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建华认为,产生“聚变效应”的原因在于,作为新型科研机构,产学研资“四位一体”创新机制和集聚一流人才是关键所在。

    今年一季度,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16.7亿元,增长15.1%,占GDP比重4.16%;新增各级各类创新载体51家,累计达18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1230家,占全国总数的8.2%。

    改革创新,活力迸发。“随着源头创新动能的不断增强,深圳站在了新一轮科技突破的起点上。”深圳市发改委主任聂新平说。

    深圳突进源头创新 发起“原点冲击”

    2020年5月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相关负责人代表中心将建设的“杨西村安全饮水示范井”正式移交给当地政府。赣州市赣县区委区政府、自然资源部赣南老区扶贫开发中心、赣县区自然资源局、赣县区大埠乡政府等单位的领导参加了移交仪式。

    长期以来,杨西村群众一直采用山间溪谷地表水为饮用水水源,受赣南气象降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秋冬旱季水量严重不足,春夏雨季水质浑浊,属于赣南山区农村典型的“季节性缺水”村。2019年下半年,恰逢赣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灾,该村供水水源几近干涸,1200余群众面临无水可用的困境,加剧了当地脱贫攻坚对安全饮水考核的担忧。为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大对当地安全饮水帮扶要求,武汉地调中心精准对接当地需求,立即前往杨西村开展找水打井工作,成功实施一口单日水量达到256吨的探采结合井,并于2019年12月提供给当地应急使用。在此基础上建设了泵房,捐赠了水泵、水管等设备和材料,于2020年3月建成安全饮水示范井,彻底解决了该村群众用水需求。

    在移交座谈会上,当地干部表示,在2019年大旱时期能及时用上该井的自来水,真是久旱逢甘霖,群众普遍反映“有了这口井,冬天再也不愁没水用了,下雨也不怕水浑了!”赣县区委副书记薛永森、副区长朱隆泽对武汉地调中心建设杨西村安全饮水示范井的举措给予高度赞赏,认为武汉地调中心为赣南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做了件大实事,解决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燃眉之急,直接支撑了杨西村脱贫攻坚安全饮水考核达标验收。

    杨西村向武汉地调中心赠送锦旗

     

    村支书介绍示范井使用情况

    武汉地调中心向赣县区杨西村移交安全饮水示范井
      12 月 26 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陇南市政府在市国土局隆重的举行了陇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挂牌仪式,陇南市委副书记张旭晨、副市长郭建博、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张作辰出席并讲话,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陇南市国土资源局、气象局、水务局、环保局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相关人员共计 200 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揭牌仪式结束后,共建双方围绕“陇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方案”进行了研讨,对共建双发的需求与合作深入的交换了意见。活动的圆满举行,标志着陇南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陇南山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发育、危害最为严重的地质之一,受“ 5.12 ”汶川地震和极端气候影响,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呈上升趋势,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地方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陇南山区地质灾害发育齐全,灾害特征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较为理性的研究区域,对全国同类地区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因此,建立陇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既是保障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客观需求,也是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和体制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重要举措。

      监测院自 2002 年起,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在四川雅安、云南新平、三峡库区、甘肃兰州等地区开展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工作,通过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共建,取得了较好的经验。这些都为陇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的 11 月 3 日,监测院与陇南市政府签署了“陇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联合共建框架协议”,揭开了院、市双方合作共建的序幕。未来示范区建设将在系统整合现有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资源的基础上,围绕地质灾害防治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两条线,构建高效、便捷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科技为引领、全民参与的、高效有序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全面提升陇南山区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并通过地质灾害防治机制、防治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实现对全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以这次挂牌仪式为契机,积极组织,发扬主动服务精神,借助示范区这个平台,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促进陇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展,将陇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打造成一个中央与地方合作的典范。




    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暨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