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7年10月16日,第三届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宣读了新一届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10个分技术委员会换届及组成方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分技术委员会(SAC/TC93/SC2)由33名委员组成。殷跃平任主任委员,熊自力、郝爱兵和李文鹏任副主任委员,孟晖任委员兼秘书长。秘书处设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回顾第二届水工环地质分技术委员会工作,自2011年1月19日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由于领导重视、多方协作,在推动重要标准制修订、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建立会前会中会后审查制度、密切与地质灾害防治协会合作,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持、加强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针对标准标龄过长,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更新问题,制修订了《地下水质量》国家标准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系列行业标准,保障了地质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二是配合《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制定了《城市地质调查规范》行业标准,为开展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等城市群地质综合调查提供了支撑;三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防治地质灾害体系,制定了《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滑坡防治设计规范》2项国标,《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地质灾害排查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等7项行标。四是支撑地下水监测工程,制定了《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地下水监测网优化设计规程》,《地下水监测网运行与维护规范》等系列标准,保障了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6年来,分技术委员会审查了标准25项,其中3项国标和18项行标已经发布4项报批中,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一届分技术委员会将贯彻落实《国土资源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在矿山地质环境、岩溶地质环境和地热方面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制修订、实施与监督,做好标准培训贯标工作,加快标准化与各项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发挥技术支持作用和基础保障作用。 


    国土资源-水工环地质部分标准目录(发布日期:19982-201710月)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第一部分  国家标准

    1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11615-2010

    2010/11/10

    2011/02/01

    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

    GB/T13727-2016

    2016/08/29

    2017/03/01

    3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GB/T32864-2016

    2016/08/29

    2017/03/01

    4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2017

    2017/10/14

    2018/05/01

    第二部分  行业标准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18-2006

    2006/06/05

    2006/09/01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19-2006

    2006/06/05

    2006/09/01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0-2006

    2006/06/05

    2006/09/0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0221-2006

    2006/06/05

    2006/09/0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DZ/T0222-2006

    2006/06/05

    2006/09/01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规范

    DZ/T0225-2009

    2009/07/29

    2009/07/3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DZ/T0223-2011

    2011/07/07

    2006/08/31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Z/T0261-2014

    2014/09/22

    2014/12/01

     

    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

    DZ/T0262-2014

    2014/09/22

    2014/12/01

     

    地面核磁共振法找水技术规程

    DZ/T0263-2014

    2014/09/22

    2014/12/01

     

    地质灾害灾情统计

    DZ/T0269-2014

    2014/11/05

    2015/01/01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

    DZ/T0270-2014

    2014/11/05

    2015/01/01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

    DZ/T0271-2014

    2014/11/05

    2015/01/01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DZ/T0282-2015

    2015/06/11

    2015/10/01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

    DZ/T0283-2015

    2015/06/11

    2015/10/01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

    DZ/T0284-2015

    2015/06/11

    2015/10/01

     

    矿山帷幕注浆规范

    DZ/T0285-2015

    2015/06/11

    2015/10/0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DZ/T0286-2015

    2015/09/06

    2015/12/01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

    DZ/T0287-2015

    2015/09/06

    2015/12/01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DZ/T0288-2015

    2015/09/06

    2015/12/01

     

    地下水水质标准

    DZ/T0290-2015

    2015/10/26

    2016/01/01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

    DZ/T 0303-2017

    2017/03/06

    2017/05/01

     

    城市地质调查规范

    DZ/T 0306-2017

    2017/09/15

    2017/11/01

     

    地下水监测网运行维护规范

    DZ/T 0307-2017

    2017/09/15

    2017/11/01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规范

    DZ/T 0308-2017

    2017/09/15

    2017/11/01

    第三届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

    2017年10月16日,第三届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宣读了新一届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10个分技术委员会换届及组成方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分技术委员会(SAC/TC93/SC2)由33名委员组成。殷跃平任主任委员,熊自力、郝爱兵和李文鹏任副主任委员,孟晖任委员兼秘书长。秘书处设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回顾第二届水工环地质分技术委员会工作,自2011年1月19日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由于领导重视、多方协作,在推动重要标准制修订、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建立会前会中会后审查制度、密切与地质灾害防治协会合作,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持、加强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针对标准标龄过长,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更新问题,制修订了《地下水质量》国家标准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系列行业标准,保障了地质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二是配合《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制定了《城市地质调查规范》行业标准,为开展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等城市群地质综合调查提供了支撑;三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防治地质灾害体系,制定了《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滑坡防治设计规范》2项国标,《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地质灾害排查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等7项行标。四是支撑地下水监测工程,制定了《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地下水监测网优化设计规程》,《地下水监测网运行与维护规范》等系列标准,保障了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6年来,分技术委员会审查了标准25项,其中3项国标和18项行标已经发布4项报批中,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一届分技术委员会将贯彻落实《国土资源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在矿山地质环境、岩溶地质环境和地热方面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制修订、实施与监督,做好标准培训贯标工作,加快标准化与各项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发挥技术支持作用和基础保障作用。 


    国土资源-水工环地质部分标准目录(发布日期:19982-201710月)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第一部分  国家标准

    1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11615-2010

    2010/11/10

    2011/02/01

    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

    GB/T13727-2016

    2016/08/29

    2017/03/01

    3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GB/T32864-2016

    2016/08/29

    2017/03/01

    4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2017

    2017/10/14

    2018/05/01

    第二部分  行业标准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18-2006

    2006/06/05

    2006/09/01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19-2006

    2006/06/05

    2006/09/01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0-2006

    2006/06/05

    2006/09/0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0221-2006

    2006/06/05

    2006/09/0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DZ/T0222-2006

    2006/06/05

    2006/09/01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规范

    DZ/T0225-2009

    2009/07/29

    2009/07/3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DZ/T0223-2011

    2011/07/07

    2006/08/31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Z/T0261-2014

    2014/09/22

    2014/12/01

     

    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

    DZ/T0262-2014

    2014/09/22

    2014/12/01

     

    地面核磁共振法找水技术规程

    DZ/T0263-2014

    2014/09/22

    2014/12/01

     

    地质灾害灾情统计

    DZ/T0269-2014

    2014/11/05

    2015/01/01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

    DZ/T0270-2014

    2014/11/05

    2015/01/01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

    DZ/T0271-2014

    2014/11/05

    2015/01/01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DZ/T0282-2015

    2015/06/11

    2015/10/01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

    DZ/T0283-2015

    2015/06/11

    2015/10/01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

    DZ/T0284-2015

    2015/06/11

    2015/10/01

     

    矿山帷幕注浆规范

    DZ/T0285-2015

    2015/06/11

    2015/10/0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DZ/T0286-2015

    2015/09/06

    2015/12/01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

    DZ/T0287-2015

    2015/09/06

    2015/12/01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DZ/T0288-2015

    2015/09/06

    2015/12/01

     

    地下水水质标准

    DZ/T0290-2015

    2015/10/26

    2016/01/01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

    DZ/T 0303-2017

    2017/03/06

    2017/05/01

     

    城市地质调查规范

    DZ/T 0306-2017

    2017/09/15

    2017/11/01

     

    地下水监测网运行维护规范

    DZ/T 0307-2017

    2017/09/15

    2017/11/01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规范

    DZ/T 0308-2017

    2017/09/15

    2017/11/01

    第三届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

    8月3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与中国观赏石协会合作编纂《赏石与艺术》一书在第七个全国赏石日暨2018临沂国际赏石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首发。地学文献中心主任与中国观赏石协会秘书长共同为《赏石与艺术》赏石科普丛书首发揭幕。

    《赏石与艺术》共五章,以探询赏石艺术本质为主旨,邀请了在相关艺术门类方面深有造诣的专家,多角度、宽视野地对赏石艺术的定义、赏石艺术的创作、赏石艺术品的鉴赏等方面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普性论述,力求赏石文化与地质科学的完美融合,以期为当今赏石艺术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对关注、热爱、致力于赏石艺术传承、发展、创新的读者有所启迪,有所帮助。

    《赏石与艺术》一书将赏石文化作为地质科普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推动了地质科普工作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赏石文化的迫切需求。

     

    地学文献中心与中国观赏石协会合作编纂《赏石与艺术》一书首...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推出的《地质探秘之旅》、《章鸿钊手稿集》、《赏石与健康》、《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4部图书,被评为自然资源部2018年优秀科普图书,地学文献中心继2017年之后再次获此殊荣。

    《地质探秘之旅》系列丛书是一套以小学生为主要读者群的地学科普丛书。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在万能神器的帮助下,上天入地、穿梭时空,开启地球探秘之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突显的画面和完整的故事情节,引导小读者在感受趣味性和奥秘性的同时,了解地球,走进地球。该系列丛书共六册,2017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优秀科普产品奖”。其中《走进火山》《飞越珠穆朗玛峰》《洞穴之旅》被评为2017年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

    《章鸿钊手稿集》收录了章鸿钊先生手稿14篇,有章鸿钊先生留学日本时用英文所写的大学毕业论文、开启中国地质调查的私议、有对中外影响深远的《石雅》等,有的已经发表,有的从未示众,通过本书的付梓,让更多的人更深刻感受到地质先贤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

    《赏石与健康》是地学文献中心与观赏石协会合作,通过赏石文化传播地质知识的重要尝试。本书以赏石为切入点,深入探究赏石与健康的关系,用科学、专业和权威的数据进行论证,通过介绍观赏石的科学定义,回顾赏石文化的历史,阐述赏石对健康的益处,帮助人们认识与赏石有关的健康问题以及预防。本书还收集赏石与健康相关的典型案例,让赏石爱好者现身说法,让普通民众特别是中老年人通过阅读此书了解赏石知识,找到赏石乐趣。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系统介绍了我国12种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区域分布及危害程度,我国地质灾害调查研究、预报预警、防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政策和规划等。本书对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学习地质灾害常识、防治方法和国家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可以作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全国29万群测群防员的培训教材。

     

    地学文献中心多部图书被评为自然资源部2018年优秀科...

    2017年8月30日,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和中国观赏石协会合作编制的《赏石与健康》在第六个全国赏石日暨首届常山国际赏石文化节开幕式上举行首发仪式,为常山赏石小镇建设注入新的地质科学文化魅力。

    地学文献中心将地质科普作为图书馆的核心职能之一,积极谋划地质科普产品开发和科学传播工作。通过与观赏石协会协商,决定合作将赏石文化做为地质科普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平台。2016年12月,在观赏石协会、地学文献中心的指导下,组织10余名赏石、地质专家启动《赏石与健康》编纂工作,通过知识传播、文化融入的形式,将地质知识、地质文化融合在这本书中,书中既有赏石文化,又有保健知识,较好地与地质知识进行了融合。

    浙江常山县有花石纲等丰富的赏石资源和中国第一枚金钉子(奥陶纪瑞威尔阶)等地质科普资源,将常山青石镇作为赏石特色小镇进行建设,第六个全国赏石日暨首届常山国际赏石文化节,揭开了常山赏石与地质科普的特色建设序幕。《赏石与健康》这本书很好地契合了常山赏石特色小镇建设的经济、文化需求,提升了小镇建设的文化品位。

    地质科普作品如何创作、如何传播、如何进行产业化并融入社会生活,是地质科普工作面临的三个问题,也是制约地质工作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因素。本次科普活动完成后,地学文献中心将继续探索践行地质科普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生活、提高公众地质科学素养的工作目标。

    图书首发揭幕

    《赏石与健康》在首届常山国际赏石文化节开幕式上举...

    为充分发掘湖南省郴州市万华岩风景区的资源价值,提升景区的科学品位,2015年8月底,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受郴州市人民政府委托,在与英国洞穴协会合作进行洞穴三维激光扫描工作的基础上,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浙江地质调查院、华南农业大学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等国内外专家一行18人在万华岩开展景观资源、生态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活动;同时,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及地下河、碳汇监测点建设进行调研。

    本次活动重点从综合研究、技术应用两方面着手,开展水文地质、景观资源、环境调查,地表植被普查,洞口植物详查,以及景观演化过程与形成时代、岩溶动力系统研究,旅游策划;并对地表景观、洞内景观进行3D摄像,对岩溶地质演化进行景观摄像。

    这次活动,将继续深入挖掘万华岩景区的突出价值,同时整合景区资源,重新进行景区规划收集了关键资料,为下一步对景区进行颠覆性创新导游、开创性展示、先进性促销和区域性策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采集宇宙核素测年的石英砂样品

     

    洞穴植物调查

    岩溶所开展万华岩景区景观生态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工...

    汉中天坑群的发现,曾一度引发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全球新一轮天坑研究热潮,因其独特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深受国内外地貌学者和地质学者高度关注。中国矿业报记者也多次随科考人员入天坑考察,并进行了跟踪报道。

    尽管名声在外,但其真正的价值尚未发掘出来。记者获悉,2020年,陕西省发改委将“汉中天坑群保护利用投资项目咨询策划”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发展工程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总额200亿元。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汉中天坑群将成为旅游打卡新地标。

    记者注意到,汉中天坑群的调查研究正向地理学、生物学、水文学、环境学、灾害学、景观学、旅游学等多学科深入发展。实际上,围绕汉中天坑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央财政资金、陕西省人民政府公益性地质调查资金、汉中市地方财政资金先后部署实施科研项目12个,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对加大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力度,助力汉中天坑群取得科学研究重大突破,挖掘汉中天坑群的美学价值,促进地方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资料显示,2019年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团队在科学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成果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构建技术方法体系

    在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研究过程中,创新构建了“空-地-洞”三位一体的天坑调查研究技术方法体系,解决了天坑发现-探测-形成演化-生态环境研究等系统工程技术问题,对全球天坑调查研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集成GNSS和移动通信核心技术,联合西北工业大学杨建华教授团队,研发成功了新型地下河示踪计。示踪剂能够直观可视化地反映洞穴地下水的走向。解决了传统技术多种缺陷,为研究地下河和岩溶洞穴提供了新工具,在岩溶地质遗迹调查、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和工程前期勘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探测天星岩洞穴

    坚持正确科学导向,调查研究取得突破

    通过与国际洞穴协会、捷克洞穴协会合作对南郑小南海天星岩洞穴系统开展探测,累计探测洞穴长度15606米,深度556米。使天星岩竖井地下洞穴系统总长度超越宁强禅家岩地洞河天坑,为我国北亚热带及其以北最大洞穴系统,新发现陕西最大的洞穴大厅(长300余米、宽100米、高20~30米)和世界级地下岩溶湖(长约500米,宽5~50米,深6~8米)。

    采用石英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埋藏年龄、剥蚀速率和溶蚀速率等参数,计算出汉中天坑群代表性洞穴在242万年前开始出现,在18.9万~12.6万年前形成天坑(群),突破了以往根据地貌演化历史对天坑年龄的定性推断,建立了洞穴-天坑(群)形成演化年龄谱系,标志着天坑形成时代从定性推断到定量化年代学研究质变的里程碑。

    通过对汉中天坑群的调查研究与规律总结,创新建立了汉中天坑群“内源水窗式”天坑形成演化模式,揭示了多元内外因条件和形成要素相互耦合作用形成天坑(群)的演化机理,奠定了天坑理论研究的基础,解决了马达加斯加、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和我国天坑形成演化的全球性关键技术,对全球天坑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基于汉中天坑群研究成果,完善和发展了天坑定义与发育演化阶段,修订后的“天坑”定义被收录于2019年出版的《洞穴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确定了汉中存在塌陷-冲蚀复合型成因类型天坑,丰富了传统天坑成因类型划分方案,使汉中天坑群成为世界天坑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以汉中天坑群为研究样本,重新厘定了天坑发育演化期次,分为孕育期(天星岩竖井)、发育期(伯牛天坑)、成熟期(天悬天坑)、衰退期(圈子崖天坑)、消亡期(黄家山天坑)5个期次。

    积极对接发展需求,有效推动成果转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汉中天坑群这一世界级珍稀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实现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6月,汉中市人民政府委托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开展了《汉中天坑群省级地质公园申报与规划编制》项目,该项目成为地质遗迹调查研究成果转化的重大突破,引入市场资金499万元。先后完成了汉中天坑群省级地质公园申报、省级地质公园规划、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天坑群地质遗迹评价与保护规划等工作内容。项目总成果通过专业技术评审。

    2020年,陕西省发改委将“汉中天坑群保护利用投资项目咨询策划”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发展工程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总额200亿元。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团队长期以来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汉中地区地质遗迹调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调查评价、成果转化研究工作,致力于提升项目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达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与生态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赢大局。下一步,项目团队将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继续加强汉中天坑群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工作,为陕西省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取得新突破

    2019年10月2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普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优秀作品评选揭晓,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地质大学、新华网、摄影和漫画协会等单位的20位专家对各类科普作品进行了评选,最终评出一等奖8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51个。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在“4.22地球日”期间,围绕地质调查重点工作、地质科学社会热点面向社会发布,历时5个多月,在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矿业报社、全国地质资料馆、漫画和摄影协会等单位的支持下,截止9月底,征集到文章141篇、诗歌70首,视频16个,绘画和摄影作品267张,课件35个。百余家单位(包括局直属单位)的近三百多位作者参与了本次作品大赛。在初选基础上,专家组从作品与地质工作相关性、作品的创新性、作品的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评选,最终75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评审专家对本次作品大赛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作品内容丰富、种类齐全、视角独特、表述生动,许多作品能够关注地质热点、地质科学内涵,以全新的视角、新颖的形式、生动的描绘展示地质工作特点及成果。同时,专家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一是各个类别的征稿可以和专业协会合作,提前组织开展针对性创作,以专业作品带动科普创作的整体水平,以征稿带动专业人士关注科普题材。二是征集到的作品首先请专业人员分类,加大初评力度,提前淘汰不合格的作品,终评时让专家能够更加集中精力评选出优秀的作品。三是逐步向网评过渡,建立专家库和评分系统,有助于提高评审质量和效率,有助于扩大影响,发现更多优秀作品和人才。希望继续把此项工作成熟、完善地开展下去,广泛征集作品,让更多的科普人才和作品脱颖而出。

    本次大赛征集到的作品质量较往届大赛均有较大提高,作品在创新性、探索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方面有所突破,收集了一批围绕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地质灾害、地质矿产等地质重点工作领域的优秀科普作品。活动吸引了全社会各个领域的科普人员参加,挖掘出一批地质科普创作人才和作品,推动地质科研成果的科普化,提高公众对地质工作的了解和热爱,科普作品大赛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第三届“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评选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