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8月18日至25日,越南科技翰林院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Do Huy Cuong、越南科技翰林院科技委员会主席Nguyen Van Thao等一行四人, 访问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海洋所”),旨在进一步推动双方在海洋地质环境与灾害领域的合作。期间,双方在青岛联合举办了“长江三角洲与红河三角洲海洋地质环境与灾害合作研究”项目中期交流会。

    自2020年以来,中越双方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合作,依托遥感技术联合开展了红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岸线演化等领域研究,有效克服了疫情给国际合作带来的挑战,彰显了双方合作的韧性与成效。

    “长江三角洲与红河三角洲海洋地质环境与灾害合作研究”项目中期交流会的顺利召开,标志着双方合作迈入新的阶段。会议期间,中越双方分别汇报了项目最新进展,并就后续合作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双方一致同意,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合作:一是完善河内地质环境监测站,提升综合监测能力;二是继续深化沉积演化、地质灾害研究,探索开展蓝碳生态系统、海洋碳循环等合作研究,研究区域扩大至湄公河三角洲;三是尽早提出第三轮合作方案文本,提交中越海上低敏感领域合作专家工作组审议;四是共同推进中越海洋联合科学考察,完善航次计划,争取获得双方主管部门及外交部门的支持,作为重要议题纳入未来中越海上低敏感领域合作磋商会议。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总结了前一阶段合作的丰硕成果,更为双方后续合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后,越方代表还参观了青岛海洋所样品库和码头,并访问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深入了解了我国在海洋地质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就。此外,双方还联合访问了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就蓝碳生态系统研究、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拓宽了合作视野,增进了相互了解。

    此次访问与交流,不仅巩固了中越两国项目组在海洋地质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也为未来双方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上的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中越海洋地质合作再启新篇---中越第二轮三角洲合作研...

    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高茂生研究员团队主编的《中国典型河口潮间带沉积物的百年演变特征》日前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专著是一部关于我国典型河口潮间带百年沉积特征和环境质量的综合研究类著作,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

    潮间带沉积物是底栖生物栖息地、鸟类迁徙中转站,以及陆海物质交换、污染物接纳与自净的重要场所,其质量状况关系海岸带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该专著依托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海洋地质保障工程等项目,根据我国潮间带沉积物类型、发育特点、分布区域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程度,从北向南选取我国大辽河口、天津汉沽、黄河口、大沽河口、苏北浅滩、长江口崇明东滩、杭州湾南岸、闽江口和九龙江口、珠江口、英罗湾、东寨港等12个典型潮间带,全面系统介绍了沉积物的沉积年代、粒度、元素地球化学、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特征,揭示典型潮间带沉积物的本底及其百年尺度变化规律,摸清潮间带环境本底和污染物输入历史。

    该专著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等,针对我国典型河口潮间带沉积特征、地质环境、过程演化等方面的系统协作和集体攻关,可为国家近岸环境基准与标准制定、环境容量估算、污染源与排放总量控制及海岸环境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研究基础,进而为潮间带环境保护、海产品安全保障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典型河口潮间带沉积物的百年演变特征》出版发...

    2018年12月17日,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桂林顺利召开。

    会议伊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罗为群副研究员作实验室工作报告,着重介绍了2018年实验室科研项目开展与立项情况、成果与获奖、平台建设和社会效益等亮点工作。重点实验室张连凯副研究员、覃星铭高级工程师、胡兆鑫助理研究员分别做了“我国北方典型岩溶流域岩溶碳循环研究”“ 三七连作障碍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立体高效循环特色生态衍生产业培育技术工作进展”的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睿山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卢永彬助理研究员分别对开放课题《广西果化野外基地岩溶生态系统演变机制与发展趋势》《广西报春苣苔属植物适应喀斯特不同生境的机理研究》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

    最后,与会的学术委员对实验室2018年新申请开放基金进行审议评分,并对重点实验室2018年的工作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和建设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即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引导年轻人将研究方向调整到实验室的目标、重大课题上来,培养明确的方向和团队。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袁道先院士出席了会议,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实验室人员、研究生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召开...

    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化研讨会于12月13日在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是落实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倡议,也是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举措之一,以期通过这次活动,APEC各成员国及地区能够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凝聚共识,继续分享环太平洋海岸带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以及防灾减灾的经验,为APEC框架下的资源、环境、防灾减灾合作指明方向,勾画蓝图,共同推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南京地调中心与APEC各成员国和地区在地球化学调查、地质遗迹、医疗地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合作,并表示未来将继续遵循“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的原则,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岸带防灾减灾等方面与各国继续开展合作交流、分享成功经验,携手共创绿色美好未来。

    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巴布亚新几内亚矿产资源局、越南科技翰林院、越南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所、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5位国外专家学者,以及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所属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的8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本次会议“精诚合作、应对挑战、共创未来”的主题做了13个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海岸带地质调查与保护、城市地质、海岸带地质灾害防护治理、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影响、三角洲研究、湿地保护与利用等多个方面,就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带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及其对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为了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岸带环境的影响,会议总结提出以下倡议:第一,加强在海岸带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合作,开展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滨海湿地、沙滩等典型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共同研发海岸带生态风险区划、监测评价预警与应急技术体系,提升海岸带综合治理和保护能力。第二,扩展在海洋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海洋与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技术体系。第三,依托APEC组织,构建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海岸带地质灾害监测以及海洋生物利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联合申报国际对比计划。第四,加大人员交流,提高管理能力。共同举办研讨会、技术培训班,合作培养研究生。

     

     
    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化研讨会在南京成功...

    9月14-16日,第44期鳌山论坛“全球变化与海岸带地质演化”在青岛举行,研讨全球变化背景下海岸带地区海陆相互作用,探索海岸带地质演化的过程与机制,促进沿海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论坛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和大陆架研究中心、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承办。青岛海洋所印萍研究员、刘健研究员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石学法研究员共同主持本期论坛。论坛同时邀请了8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主讲人,来自国内科研单位和高校的120余人参会。

    论坛上,青岛海洋所介绍了青岛海洋所近年来在海岸带地区开展的地质调查研究及应用服务。随后,8位专家分别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为参会学者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Alessandro Amorosi教授介绍了层序地层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新进展、海岸带沉积地质学在解决工程和环境地质问题上的应用。日本岛根大学Yoshiki Saito教授介绍了晚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研究以及全球三角洲研究。日本岛根大学Marcello Gugliotta博士、Catherine Burns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程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高抒教授、王张华教授,浙江大学厉子龙教授分别作了精彩报告。每位专家在专题报告结束后与参会学者进行了交流互动。

    海岸带是一个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开放地带,海岸带地质学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的支撑。在本期鳌山论坛上,专家们着重介绍了国际海岸带地质领域最新的调查研究进展,对参会学者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会议开幕

    专家报告

    鳌山论坛“全球变化与海岸带地质演化”研讨会在青岛...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协办的“大流域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效应高峰论坛”在南京召开。来自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及多个高校的专家,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属单位、相关省(市)地质调查院、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人员以及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所属项目负责人与技术骨干等近80余人参加会议。

    论坛开幕式上,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负责人强调新时代地质工作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地质工作转型,以更好地支撑服务国家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地质工作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需把握方向,开展“大调研、大讨论、大实践”活动,目的是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推动新时代地质工作改革发展。

    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首席姜月华研究员作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介绍、问题与思考》的报告,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等15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岸线生态环境调查评估、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长江流域湖泊湿地生态修复与治理、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开发及其对河湖生态影响、重大水利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地质环境影响与对策建议、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与长江堤防安全监测、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成因与潜力、长江经济带岩溶发育规律、长江经济带活断层与地震等议题作了大会特邀报告。

    本次论坛精彩纷呈,特点分明,是一次大流域、跨领域、多学科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大流域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效应高峰论坛”在南京召...

    7月16日,第三届中国-东盟-CCOP海洋地学能力建设和减灾防灾研讨会暨技术培训班在广州开幕。来自7个东盟国家、CCOP(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技术秘书处及日本的相关政府官员、技术专家与中方代表共聚一堂,就进一步提高科学预测、防灾减灾和海底能源资源评价能力,提升中国-东盟国家海洋地学合作水平展开交流探讨。

    自然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巡视员张陟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积极响应与广泛参与,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再次焕发无限生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专门设立了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组织实施了“中国-东盟海洋地学合作与减灾防灾倡议”等项目,中国-东盟海洋地学合作平台已经成型,各项合作稳步推进,取得重要阶段成果。近年来,中国在海洋地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将继续扩大开放,与东盟国家共同分享这些先进成果,通过深化合作,提升中国-东盟国家的海洋地学能力。

    会议主办单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表示,“中国-东盟海洋地学研究与减灾防灾倡议”项目是“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具体实践。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专业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队伍,近年来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域油气与大洋矿产资源调查、海岸带环境与工程地质调查、灾害监测、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位处南海之滨,愿与东盟国家地学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享海洋地学技术与经验。

    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主要为海岸国家或海岛国家,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均面临着海岸带地区承载压力大、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与挑战。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5年,中国政府批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中国-东盟海洋地学研究与减灾防灾的倡议”项目,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东盟国家相关地学机构等共同承担。

    项目实施三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先后签署5项国家间海洋地学合作协议,开展4次技术培训,为东盟国家培训技术人员110多人次,召开4次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东盟国家布设6个流动地震台站,开展7次共同野外考察和1次海上联合调查,共享1批海洋地学数据,编制7幅区域性地学图件,完善3项天然地震资料应用技术,中国-东盟海洋地学呈现出良好的合作局面。

    本届会议为期5天,期间分别安排了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等7个国家报告,以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学国际合作”、“中国区域地球物理编图与综合地球物理软件”、“滨海湿地调查与研究现状”、“ROV技术及其应用”、“中国-东盟海洋地学研究与减灾防灾倡议项目进展”和“中国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最新进展”等6个特邀报告,围绕“海岸带环境评价与灾害监测”、“流动地震台站观测技术与深部构造研究”、“海陆地学编图”及“相关软件应用技术”等开展40个专题交流培训。此外,还安排了宽频带地震仪现场演示与远程数据接收处理实操、地震预报预警观摩学习和火山地质野外考察等议程。

    来自东盟国家、CCOP技术秘书处及日本的45名代表,以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50余名中方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交流讨论

    三届中国—东盟—CCOP海洋地学能力建设和减灾防灾研...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东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立足黑土地监测与保护,促进黑土地地质调查科技创新,与吉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人员在松嫩平原北部黑土区开展了多学科联合考察。

    本次考察历时4天,以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为起点,以绥化市海伦市为终点,路线全程约500公里,依次考察了风沙土、黑钙土、黑土、暗棕壤、草甸土等土壤类型,考察人员从土壤学、第四纪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多方面对黑土的形成演化发表看法并进行了现场交流。一是对土壤发生分类方法及野外识别认识深入,一致认为加强黑土的地球化学、古气候、古环境演化研究,进一步界定黑土地形成环境条件,为黑土地的形成演化研究及保护利用提供新的思路。二是黑土形成受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共同控制,松嫩平原北部黑土区地形变化明显,成土母质复杂多样,黑土形成的主控因素不明,应加强开展黑土地土壤地质调查,系统开展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等调查。考察人员针对黑土地调查的成果表达方式、技术方法体系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考察是沈阳地调中心大力开展黑土地多学科调查研究、打造黑土地名片的良好开端,为多学科融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奠定了坚实基础。

     

     

     

     

     

    沈阳地调中心开展黑土地多学科联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