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冯安生研究员作序,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张佳文教授级高工和蔡剑辉研究员团队与成都理工大学数理学院郭科教授和魏友华副教授团队依托“滇东北硫磺矿渣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地质调查项目,历时13年合作完成的国内第一部硫铁矿固废调查评价专著《滇东北镇雄硫磺渣资源环境特征及调查评价方法》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滇东北地区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镇雄县是革命老区县、乌蒙山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著名赤水河的发源地;而硫磺渣是化工炼硫生产过程排放的、含多种有用组分和有害组分,且具有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的典型硫铁矿固体废弃物。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个世纪90年代,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矿产硫铁矿和煤,先后在50多个片、点建起100多个硫磺厂和3100多座冶炼炉,采用土法炼硫工艺生产“小硫磺”产品,将炼硫业逐步发展成为山区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调查发现,这些年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关停并转这些硫磺厂已有30来年,但过去排放的废渣、废气、废水对当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产生的环境效应却一直延续至今。

    本专著团队依托所承担的地调项目,将选题对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持续聚焦长江流域滇东北地区历史遗存的“小硫磺”固废问题,运用多方法、从多角度,调查评价镇雄县硫磺渣的资源环境属性和有用组分的可利用性,针对其物质组成、赋存状态、资源潜力和环境效应,向当地政府和矿山企业提出综合利用、科学处置和合理保护的对策建议。

    这项长达13年的科研工作涉及学科专业多,实物工作量大,需要调查和研究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合作团队运用遥感地质调查、路线调查、区域调查、重点地段调查、环境地质调查、轻型山地工程、勘查采样、工艺矿物学研究、选矿试验研究和数学地质等多种技术方法,对滇东北地区以镇雄县为主的数十家制硫企业排放和堆存的亿吨硫磺渣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评价。项目不仅查明了该类型矿业固废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因炼硫排放的废气、废水与废渣引起;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包括水资源破坏、土地占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矿产资源浪费。硫磺渣长期堆存可能诱发山体滑坡并引发矿渣性复合型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同时还查明了该地区硫磺渣的成因特征、分布范围、赋存状态、物质组成、结构构造、资源潜力及炼硫工艺;查明了滇东北地区硫磺渣的成分特征,确定该地区的硫磺渣是一种含铁钛的弱磁性高硫贫渣或高硫极贫渣,其中有用组分铁、钛具有较好的综合利用价值。

    研究表明,滇东北地区废弃的硫磺渣中的有价元素具有工业利用价值。鉴于当地生产硫磺所用原矿类型、炼硫工艺、废渣组构相同,开发利用较为方便,利用湿式磁重联选主干流程将镇雄县黑树矿区低铁含量硫磺渣从全铁23%、20%的入选给矿富集到精矿产品59.96%、60.33%,富矿比分别达到2.61、3.02。这说明这类极贫渣有用组分不仅可选,而且选矿主干流程可行,适合用于回收滇东北地区硫磺渣有用组分的选矿作业。依据此试验,如进一步形成工业规模生产能力,按照回收每吨含铁60%以上的铁精矿消耗硫磺渣8~10 t计算,从滇黔川交界地区长年堆存的亿吨硫磺渣中,可回收数千万吨含铁60%以上的铁精矿,这相当于找到了一个新的无剥采比的大型露天磁(赤)铁矿床,硫磺渣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置的综合效益将十分显著。

    专家组认为,本专著所建立的滇东北地区硫铁矿固废多技术路线组合调查和多学科综合评价方法及所取得的综合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研究得到的结论和提出的对策建议对科学处置和综合利用我国硫铁矿固废具有启示意义,相关工作方法可以为国内矿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调查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滇东北镇雄硫磺渣资源环境特征及调查评价方法》出...

    2016年7月22日,《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首发赠书仪式在北京举行。该志书是《中国矿产地质志》系列成果之一,由陈毓川院士指导,杨明桂担任主编,资源所和江西省地勘局组织实施,江西省数十家地勘单位、百余名专家历时8年共同完成,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赠书仪式并做重要讲话。他指出: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是一项打基础、立长远、具划时代意义的世纪性工程,其成果在服务相关规划编制、指导地质找矿、丰富完善成矿理论和方法技术、促进地质科技创新等方面必将发挥重大作用。为全面推进矿产志研编工作,李金发副局长要求各大区地调中心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工作质量,为跨省区Ⅲ级成矿区带矿产志研编工作提供全方位保障;资源评价部要发挥好“协调、指导、监督、服务”作用,为矿产地质志研编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

    矿产地质志编委会成员、中国地质出版社、六大区地调中心主管领导及课题负责人、中央管理地勘单位代表、局属单位代表、省级项目代表、国土资源报社、中国矿业报社、全国项目办成员,以及局总工室、基础部、资源部、科外部、水环部代表共50余人参加了赠书仪式。赠书仪式后,会议代表围绕跨省区Ⅲ级成矿区带矿产地质志编研工作进行了研讨。

     

     

    《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首发赠书仪式在北京举...

    中国地质学会在近日召开的2021年度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上,为获评第二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的30家单位授牌。至此,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已增至63家。

    按照《中国地质学会关于申报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的通知》《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评选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中国地质学会第二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申报及推荐工作于2020年11月启动,共收到合格推荐材料46份。经专家评审和公示,河北省地质博物馆、李四光纪念馆等30家单位成功获评中国地质学会第二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

    仪式上,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朱立新表示,科普教育基地是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科普资源将弘扬历史文化和科学普及结合起来,打造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基地,必将助力学会科普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他希望上述30家科普研学基地单位要在新的起点上更加彰显特色、更好发挥作用,提高对外开放频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之一——李四光纪念馆 

    中国地质学会科普与会员服务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对学会科普工作等进行了汇报。湖南、广东、江苏、上海等省级地质学会和浙江东方地质博物馆的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工作经验交流,与其他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分享了科普工作思路。

     

    在分组讨论阶段,学会科普传播专家和科普基地负责人、代表就下一步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管理、运营和科普宣传工作积极建言献策,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大家一致表示,将继续发挥科普队伍公益职能,加强科普基地管理,做好地质科普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十家单位获评第二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办、自然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承办的 “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于2018年12月5日至7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上百家科研院所、高校及相关行业一千六百余名代表出席此次会议,另有近五十家企业报名参展。此次会议通过大会报告、主题论坛、墙报展板、论文摘要等形式,全面反映了我国土壤修复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的全链条工作,集中展示了土壤修复行业的新材料、新仪器、新装备以及新进展、新著作、新成果。

    部重点实验室谭科艳博士在会上作了题为“土壤污染的地球化学工程修复技术与未来发展思考”的报告,刘永兵博士作了题为“镉铅复合污染土壤协同稳定化机理研究”报告,王喆在研究生专场作题为“地球化学工程技术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的报告并向大会提交了摘要。黄园英博士提交了题为“电动-渗透反应格栅联合技术用于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会议摘要及电子展板。通过多种形式的成果推介与宣传,充分展现了部生态地球化学实验室在生态修复方面的成就与风采。

    此次大会的召开,对加快提升国家土壤修复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土壤修复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实验测试中心科研人员参加“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

    新华社深圳5月21日电 题:深圳突进源头创新 发起“原点冲击”

    新华社记者周科、刘宏宇

    2016年4月1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全球招才引智、设立诺奖实验室、发力中外合办高校、打造大科学装置群……系列举措让深圳再度成为瞩目的焦点。

    从学习到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深圳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节点城市,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也成了制约“巨人”成长的“阿喀琉斯之踵”。

    站立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深圳不断发起“原点冲击”,全力打造科研新起点、技术新起点、产业新起点。

    这是2017年9月6日拍摄的深圳华强北赛格电子市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全球“寻人之旅” 夯实创新根本

    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3.0T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诞生于深圳南山区一所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

    这是深圳引进的第一所诺奖实验室,以2003年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磁共振成像技术之父——保罗·劳特伯命名成立。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核心竞争力。

    作为创新之都的深圳,最缺的是“金字塔尖”的技术和产业。为此,深圳开启全球范围的“寻人之旅”。

    深圳,不断向全球伸出橄榄枝,加大海外引才力度。

    保罗·劳特伯之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来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也来了。截至目前,已有近10家诺奖得主科研机构在深圳陆续挂牌成立。

    每一个顶尖学者背后,都是一个团队。深圳举措频频,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尖端人才纷纷汇聚深圳。

    截至2018年3月,深圳累计确认“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3264人,外籍人才1.6万在深圳工作。

    深圳,也积极在科技资源高地搭建交流平台。

    在美国,在欧洲,在以色列,深圳都在布局海外创新孵化器。2017年5月,深圳市美国旧金山海外创新中心、英国伦敦海外创新中心、法国伊夫林海外创新中心等首批7家深圳市海外创新中心正式授牌。

    “未来,深圳还将建设更多海外创新中心,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深圳科创委政策法规处处长潘伟旗说。

    格拉布斯实验室负责人张绪穆说:“深圳,不仅有强大供应链和工厂支持,还有越来越厚重的知识沉淀。”

    “人才效应”与市场协同作用,近年苹果、微软、高通、英特尔、三星等跨国公司纷纷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

    “国际尖端人才,可以补深圳源头创新之短板,夯实创新之根本。”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2017年7月13日,工作人员在位于深圳的中国国家基因库操作基因测序仪测序。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建设大科学装置工程 寻求0到1的突破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大学城,位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南部的一块空地虚席以待,这里未来将建设E级超级计算机。

    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和趋势,深圳上马了一批大科学装置工程。

    “‘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投资40亿元,打造E级计算机。”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刘明伟说,E级计算机将使中心的计算能力提升1000倍,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数学运算。

    刘明伟介绍,E级计算机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大型科学装置,为湾区基础科学研究、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新一轮科技周期需要大工程的支撑。”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说。

    随着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的建成使用,深圳的基础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突破。

    深圳夯实基础的努力不止于此。2014年前后,深圳掀起了一轮合作办学的高潮。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立分校,从2014年起正式招生,短短两年多时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发展成在校人数达2000人的现代化大学。

    一个学院保守估计投入要几亿、上十亿元。目前,深圳已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

    “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可能没有即期产出、效用,但那将是我们前进的基点。”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说,前沿科学实现0到1的突破就是因为有大平台,只有大平台才能真正诞生大科学。

    在光启东莞生态园的研发基地,集广域互联网信息传输和光学监控于一体的“云端号”准备升空(2016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新型研发机构 激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艰难的起步创建,到立于全球超材料技术领域前沿,2010年成立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仅仅用了几年时间。与此同时,其所属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迅速发展成为深圳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说,光启的成功离不开其作为“新型科研机构”所取得的突破,它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有效地缝合了经济、科技“两张皮”,构建了全新的产业链条。

    新型科研机构像企非企,似事业非事业的科研单位,也就是有人形象比喻的“四不像”。

    深圳提出大力夯实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产业链。在企业与人才、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之间,“四不像”是重要的连接器。

    目前,深圳已有类似科研机构数十家。

    作为其中的代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源头创新方面成绩斐然:世界首创超声脑调控方法及验证系统;首次合成纳米人工红细胞,开发肿瘤检测诊疗一体的可视化精准医疗;成功实施亚洲首例多功能神经假肢手术;研制国际首台柔软材料爬行机器人……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建华认为,产生“聚变效应”的原因在于,作为新型科研机构,产学研资“四位一体”创新机制和集聚一流人才是关键所在。

    今年一季度,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16.7亿元,增长15.1%,占GDP比重4.16%;新增各级各类创新载体51家,累计达18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1230家,占全国总数的8.2%。

    改革创新,活力迸发。“随着源头创新动能的不断增强,深圳站在了新一轮科技突破的起点上。”深圳市发改委主任聂新平说。

    深圳突进源头创新 发起“原点冲击”

    4月20日,2018地球日公益行发布会暨第二届“最美地球印记”地质公园摄影大赛启动仪式近日在北京延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举行。

    据介绍,2018地球日公益行三大活动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中国地质博物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国土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与脚爬客(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策划,分别是第二届“最美地球印记”地质公园摄影大赛,即“美丽国土”线上图片展;“科普志愿者环中国”训练营活动,即践行“推广地质公园、呵护美丽国土”的理念;“讲好地球故事”精品科普大讲堂,即传播“珍惜自然资源”的理念。活动得到了九华山、沂蒙山、延庆、黄山等数十家地质公园的积极响应,它们将以不同的形式联合主办本年度的系列盛事。

    三大活动深度结合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加快建设安全、绿色、高效、法治、和谐的美丽国土”的总体目标,以不同形式的各类活动贯穿全年,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起地球科学与普通大众之间沟通与了解的桥梁,通过互动的方式,提高公众对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号召并鼓励更多人加入到“呵护美丽国土”的行动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本次摄影大赛将通过互动的方式,面向公众征集地球母亲孕育下的美丽中国画卷,通过网络投票选出100名入围者后,再由专家在5月底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地质公园特别贡献奖;随后,“科普志愿者环中国”训练营和“讲好地球故事”科普精品讲堂将依次展开,与摄影大赛共同践行世界地球日主题的“三个一”。年底前,主办方将把两届摄影大赛获奖作品进行汇总整理,出版发行《照片背后的故事》,总结“三大活动”成果,开启2019年活动预告。

     

    第二届“最美地球印记”地质公园摄影大赛启动

    4月20日,2018地球日公益行发布会暨“最美地球印记”地质公园摄影大赛启动仪式,在北京延庆世界地质公园举行。活动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中国地质博物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国土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与脚爬客(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策划。

    2018地球日公益行包括三大活动,分别是:第二届“最美地球印记”地质公园摄影大赛、“科普志愿者环中国”训练营活动、“讲好地球故事”精品科普大讲堂。本次活动得到九华山、沂蒙山、延庆、黄山等数十家地质公园积极响应,将以不同的形式联合主办本年度的系列盛事。

    三大活动深度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起地球科学与普通大众之间沟通与了解的桥梁,通过互动的方式,提高公众对不可再生地质遗迹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号召并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呵护美丽国土”的行动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据介绍,第二届“最美地球印记”摄影大赛通过互动的方式,面向公众征集、展示地球母亲孕育下的美丽中国画卷,通过网络投票选出100名入围者后,再由专家在5月底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地质公园特别贡献奖;随后,“科普志愿者环中国”训练营和“讲好地球故事”科普精品讲堂依次展开,与摄影大赛共同践行地球日主题的“三个一”。年底前,将对两届摄影大赛获奖作品进行汇总整理,出版发行《照片背后的故事》。

     

    第二届“最美地球印记”地质公园摄影大赛启动

    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研究员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罗哲西教授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等专家介绍这项最新研究成果。

      

    似叉骨祖翼兽化石及复原图 赵 闯 绘
        
     
    双钵翔齿兽化石及复原图 赵 闯 绘
     
          世界迄今发现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动物是什么?生活在什么时代?长什么样子?8月10日上午,国内外多位古生物学家及数十家媒体会聚北京自然博物馆,见证了这一自然谜团的揭晓。

    据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介绍,新发现的滑翔哺乳动物分别被命名为似叉骨祖翼兽和双钵翔齿兽,是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类群,均为哺乳动物演化树的早期分化绝灭支系——贼兽类的新属种。

    “这是所有哺乳动物漫长演化历程中最为原始的滑翔动物,比远古翔兽系统位置更原始,比现代哺乳动物中最早的滑翔类型——最早的皮翼类哺乳动物和最早的飞鼠化石要早1.1亿年。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早期哺乳动物的演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孟庆金说。

    这一侏罗纪哺乳动物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来自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河北地质大学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并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美国芝加哥大学以及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的资助和支持。

    他们在我国辽宁省建昌县和河北省青龙县距今约1.6亿年的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这两种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动物化石,并对其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研究。

    8月9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分别以《侏罗纪新的滑翔哺乳动物》和《侏罗纪生态系统中哺乳动物中耳和捕食适应进化的新证据》为题,用两篇连载文章在线发表了这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

    新发现的祖翼兽体重大约120克~170克,在中生代哺乳动物中属中等体型;而翔齿兽则为典型的中生代小哺乳动物体型,体重大约35克~55克。

    祖翼兽和翔齿兽化石标本都非常精美地保存了皮膜和毛发的结构,这些皮翼连接在颈部、前后肢和尾椎之间,形成前皮翼(膜)、侧皮翼(膜)和尾皮翼(膜),与现生哺乳动物的滑翔皮翼(膜)相似。

    新化石属种的另一个显著骨骼特征是其锁骨与间锁骨已经愈合,形成“Y”的形状,与飞行的鸟的叉骨的形状相似趋同。祖翼兽和翔齿兽的其他前肢骨关节显现出灵活的运动特点,其四肢骨骼的比例具有许多与滑翔功能相关的形态特征,充分表明这些新化石哺乳型动物是滑翔动物。

    通过对现代哺乳动物运动模式和形态学的多变量分析,研究者推断,新发现的祖翼兽和翔齿兽是已具有飞行能力的树栖属种,这表明新的滑翔的祖翼兽和翔齿兽是树栖贼兽类群中的一部分,是从树栖生活的贼兽祖先类群演变而来的。这些推论对哺乳动物演化的理解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据悉,哺乳动物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也是相当繁荣多样的动物类群之一,现生物种超过5400多种,其中大多数是陆栖动物。在空中飞行或滑翔的运动方式,是哺乳动物最为特异的演化适应特征之一,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有利于它们利用地栖动物不能企及的新的食物资源。

    空中飞翔这一演化优势,在自然选择之下,在新生代的现代哺乳动物中多次出现。除了人们熟知的动力飞行动物蝙蝠外,还有能够滑翔的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复齿鼯鼠,以及分布在北美、亚洲和非洲的啮齿类的飞鼠,澳洲的有袋飞鼠,东南亚的鼯猴等。

    世界最原始滑翔哺乳动物现身中国
      4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和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共同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揭牌,北京大学潘懋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何明跃教授、中国地质博物馆刘树臣副馆长、局有关专家及实物中心干部职工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

      自2015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连续两年将加强以实物样品为主的地学科普基地建设作为实物资料中心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抓,为贯彻落实好局重点工作部署,为了给实物地质资料科普基地建设提供示范与抓手,中心提出多项措施并有效落实:明确科普工作思路,树立了“用大众的语言讲好地质调查故事”的科普工作理念,编写完成《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科普规划方案》和《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展览大纲》;加强科普服务产品开发,研发《趣话实物地质资料》、《馆藏十大精品》、《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片》等产品;创新科普活动形式,先后与山西、河南等省级地质资料馆联合开展实物资料交流展览,进驻大学校园和社区进行专题展览,邀请院士到中心讲座,与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近十家高校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等等;推进互联网+科普服务,互联网发布480个钻孔的20余万米钻孔岩心图像、1.6万余张标本图像及10万余张薄片图像信息,公开发布74万余个地质钻孔的基础信息及41万余个钻孔柱状图信息,为科普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心接待科研工作人员2027人次、接待参观群众6000余人次、走进校园社区开展科普活动2 次。中心科普工作得到社会公众和上级单位的认可,2015年5月,更是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5-2019年)”,先后获得“2015年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基地”、“201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优秀单位”荣誉称号,还得到多家单位的表扬信和感谢信。在不久前中国科协开展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度工作考核中,实物资料中心科普基地荣获“201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信息化工作优秀基地”称号。

      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下一步将着力强化科普基地职责定位的落实,加强科普组织机构建设,加强科普展厅建设,丰富科普资源,创新科普活动形式,大力推进互联网+科普服务,充分发挥研和科普资源优势,努力构建实物地质资料与地质调查成果相结合的科普展示体系,建实建强以实物样品为主的地学科普基地,为提高地质调查科普服务能力而努力奋斗!
     

    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正式挂牌

    8月28日21时36分,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中台镇水泉村尹家沟岭社发生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由于安装在坡体上的普适型多参数监测设备(集成裂缝-倾角-加速度三测项)预警及时准确,地方政府第一时间组织受威胁群众58人避险撤离,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该滑坡位于达溪河右岸,体积约23万立方米,规模等级为中型。8月28日滑坡发生前,布设在滑坡中部的普适型多参数监测设备裂缝测项于20时49分发出蓝色预警,10分钟后自动升级为黄色预警,驻守当地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到预警信息后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核查。21时09分,裂缝测项发出红色预警,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研判滑坡体随时可能滑动,地方政府立即组织受威胁群众避险撤离。21时29分和36分,倾角和加速度测项分别发出红色预警,之后,滑坡体开始大规模滑动变形,初步估算滑动方量约5万方。

    此次成功预警滑坡属于自然资源部监测预警实验点,仪器设备于2022年4月并网运行,智能预警系统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研发。实验工作由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首席科学家殷跃平为技术总负责,带领的监测预警团队联合数十家企业、院校等单位集成研发了多参数滑坡普适型监测设备和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平台。研发成果在全国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4.5万处隐患进行推广示范,自2019年以来已对超400起灾险情实现成功预警预报。2021年,团队获评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与风险管控创新团队”。

    下一步,团队将依托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智能监测与风险预警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继续深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围绕地质灾害智能监测与风险预警“感-传-智-用”关键环节,聚焦空-天-地-深一体化监测、智能风险预警等关键技术,形成经济、实用、管用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装备和风险预警技术体系,促进风险数据、模型和服务人人可享,真正将“科技防灾”使命写在祖国大地。 

     

    图 滑坡全景

    普适型多参数监测设备成功预警甘肃灵台县一中型滑坡...

    为服务支撑地质调查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满足广大科研人员对进口原版图书的需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从9月25日起至2020年底,携手北京中科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举办“您选书,我买单”外文原版图书荐购活动,与科研人员“云上相约”,在线逛书展。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中国与世界各国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地学文献中心资源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书展是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创新传统文献采集模式的一次积极的尝试,更是推动文献资源建设在困境和危机中寻找新的突破和机遇的重要实践。

    本次线上展览汇集了Springer、Elsevier、John Wiley等十家国外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近2000种,涉及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能源矿产、矿业工程、自然资源管理等各个学科。展览期间,读者可登录云书展平台(网址链接:http://book.bjzhongke.com.cn/zkcx/zkcx/index1/bookfair.do?fair=15e918d00c020)注册成功后,既可以按照学科分类进行分级浏览,也可以在搜索框中输入题名等信息进行精确检索。在浏览页面点击书名可以进一步查看该书的详细信息,实现足不出户,轻松选书。科研人员推荐的书目,由地学文献中心审核后进行购买,并优先服务于荐购者。

    开展此次网上书展活动,是地学文献中心针对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文献资源采集应对策略的有效探索,以期构建多渠道了解科研人员阅读需求和文献资源保障的新平台和新渠道。

    地学文献中心举办云书展活动

    地学文献中心“地学文献数据采集整合与服务”项目组,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地质调查中心工作,紧密围绕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通过对“三深一土”战略的详细解读,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大计划”提供有力的文献服务支撑,制定了相应的地学文献资源采集策略和创新服务方式:全面采集和整合有关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等重点学科文献资源,采集海洋地质、“一带一路”、能源、重点矿种和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文献资源,包括亚洲、东欧、非洲、南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环太平洋成矿域的铀、铜、铝、铅、锌、镍、铁等大宗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的文献资源,为此,项目组组织编辑《地学文献资源推介》,每期推送不同主题专题新书目录和内容简介,并发送至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及承担相关工作的项目组,为一线地质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最新图书资源资讯。 

    本期新书资源推介为遥感专辑,整合了馆藏最新与遥感相关的中外文纸本和电子图书,共精选 55 册中文图书, 31 册英文图书,出版时间在2015-2017年。内容包括深空对地观测战略、全球资源环境卫星遥感地质解译、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综合观测等图书和会议文集,本专辑从图书内容摘要、出版年、馆藏等信息提供检索点,并介绍了获取文献的渠道和方式。文献中心已向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省级遥感测绘勘察院等几十家相关单位发送本期推介。

    yw110-1遥感专辑新书推荐封面 

    遥感专辑新书推荐封面

     

    遥感专辑新书推荐

     
    《地学新书资源推介——遥感专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