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月16日,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组织召开2017年第一次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座谈会。会议围绕2016年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和差距、研讨存在的困难和工作建议。

    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中扬子地区古生界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组临时党支部介绍了2016年支部开展的主要工作,分享了紧密结合项目业务工作推进、野外工作实际开展支部建设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提出探索建立“宜昌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野外联合党支部”的思路和基本工作方案,建议把承担该项目委托业务合作单位的党员、在宜昌地区开展页岩气勘探的兄弟单位党员纳入联合党支部,以共同组织学习、参与党组织生活为契机,共商宜昌地区页岩气勘探业务,共谋页岩气勘探开发新突破。“桂东-粤西成矿带云开-抱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组临时党支部介绍了2017年“推进地学知识进校园”工作构想,并建议中心党委、党委办公室加大对临时党支部建设的指导。

    会议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对现有野外临时党支部的设置适当进行调整,对野外实物工作量已基本完成或党员过少的临时支部予以撤销,可考虑在在党员相对集中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咸宁-岳阳和南昌-怀化段高铁沿线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丹江口水库南阳—十堰市水源区环境地质调查”等项目组增设临时党支部,力争在2017年树立2-3个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标杆;二是要以“四个一”标准全力打造野外临时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即统一学习计划、统一制度建设、统一宣传展板、统一考核检查,积极探索、推进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新模式;三是要切实将支部建在项目上,抓细抓实,不断创新野外临时支部建设与地质工作的有机融合,特别是要加强境外地质工作临时党支部建设,真正凸显武汉地调中心境外地质工作特色,发挥好党建工作为境外地质工作提供思想政治保障的作用;四是要把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作为野外临时支部建设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对项目资金、委托业务费、车辆租赁、聘用人员等方面廉政风险的排查和有效防控。

    武汉地调中心在汉野外临时党支部书记、支委成员和党委办公室负责人、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武汉地调中心召开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座谈会

    2017年3月6日-4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咸宁-岳阳和南昌-怀化段高铁沿线1:5万环境地质调查”二级项目,下设“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子项目组成员十余人,分4个小组完成了湖北全省2016年度矿产卫片遥感解译图斑的野外调查与验证工作。野外调查区域涉及全省104个市、县、区,实现了覆盖解译图斑90%的目标,为查明重点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推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监测工作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数据。

    此次野外调查根据前期的室内矿产卫片解译结果,按工作区范围划分4个小组同时进行,制定了详细的野外工作路线图,对矿产资源开采情况进行查验、核实,共核查242个图斑,并按照技术规范填写了野外记录表。野外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邀请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执法总队相关领导和专家奔赴现场对重点工作区予以指导,对顺利高效开展野外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很有帮助,为2016年度湖北省矿产卫片遥感解译成果图件编制等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野外调查工作中,项目组克服了阴雨天气、矿区道路通行条件差、山区积雪等恶劣环境。特别是在恩施、十堰等地山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项目组技术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精心组织,稳步推进,严防各类安全隐患,不仅按进度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了野外工作任务,同时也保障了野外行车与人身安全,圆满完成了此次野外调查工作。

    矿山实地核查 

    矿山实地核查 

    矿山实地核查

    湖北省全域矿产卫片解译野外工作顺利完成

    2016年08月30日至9月9日,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承担的“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武当-随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所属“湖北1∶5万十堰市、吕家河、薛家村、土城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变质岩专家周汉文教授针对子项目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新发现和新认识进行野外现场指导。

    该子项目目标任务之一是以现代沉积学及造山带理论为指导,系统建立调查区地层系统,特别是新元古代青白口系武当群的地层层序(含岩石组成、形成时代、变质变形作用及期次、空间展布规律等)。周汉文教授全程参与了武当群杨坪组变质岩剖面的测制,期间针对杨平组中的每一个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应力分析,并对变质期次进行了详细解读,强调对于武当群地层层序的划分重点在于标志层的认识,利用解析构造及相似性原理对区域构造变形进行类比。9月6-9日二级项目负责人彭练红教授抵达子项目工区与周教授一起带领子项目组实地考察了邻区青峰镇武当群杨坪组、保安寨寒武纪杨家堡组硅质板岩、官渡镇志留系梅子垭组辉斑玄武岩和基性火山岩等典型剖面;在实地考察典型剖面的过程中,周教授对子项目组提出急需解决的杨坪组时代如何准确限定、双台组中酸性火山岩和基性岩属性、如何恢复原岩建造等几个关键问题发表了看法。

    此外,周教授还结合二级项目整体规划,就武当群古环境恢复为子项目后期工作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二级项目负责人彭练红教授结合野外考察和子项目实际工作情况对子项目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要加强子项目工作方法及工作思路的讨论,跳出思维局限,对武当群重新认识,并强调子项目组内部应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根据工作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二是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加强野外作业安全培训,将安全保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讲解武当群杨坪组白云母石英片岩变质变形 

     

    考察寒武系杨家堡硅质板岩背斜 

    武汉地调中心邀请专家指导野外地质调查工作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扎实开展全国第20个“安全生产月”活动。6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围绕“落实安全责任,推动安全发展”主题,举办安全生产公开课,中心副主任朱群同志主讲,中心221名干部职工现场或视频参会。

    公开课上,主讲人带领大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十堰燃气爆炸事故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剖析近期全国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当前安全形势,教育职工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做到警钟长鸣,并对中心下半年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维稳、网络安全工作提出新要求,要求野外项目组实行“零报告”制度,明确安全责任、落实“四铁”要求。

    公开课后,组织观看了安全生产专题片《生命重于泰山》并参加了局视频安全培训。此次安全生产公开课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要求明确,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落实安全责任 筑牢安全防线——天津地调中心举办安全...

    8月25-30日,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相关负责人带队,先后赴湖北十堰丹江口、宜昌雾渡河、宜昌枝江、重庆云阳县等地,对5个野外项目组及三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导中心、宜昌基地管理处开展野外临时党支部(或党支部)党建及廉政风险防控巡察工作。 

    本次巡察采用“听、查、看、问”的方式,即:听取项目组负责人介绍项目工作及支部党建工作总体情况;检查开展野外工作的材料、记录和安全保密工作;查看项目组驻地情况、规章制度建设、安全保密防护防控措施;与项目组成员进行谈心谈话,了解项目人员思想、学习、工作与生活状态以及取得的工作进展、存在的困难。重点检查了野外项目组临时党支部的建设、落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和武汉地调中心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廉政风险防控、廉洁自律及安全保密工作等情况。

    每到一个项目组,检查组首先传达地调局党组对野外一线人员的关怀之情,代表武汉地调中心领导班子向辛勤工作在野外一线的同志们表示慰问。重点向项目组人员传达了地调局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会议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书面讲话精神,对照《武汉地调中心防范和化解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中潜在风险的工作方案》及中心政治生态整治专项行动推进等要求,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整改要求。结合上半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自然资源部纪检监察组通报的违纪违规典型案例学习,检查组要求野外临时党支部和项目组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四个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做到“两个坚决维护”,严格贯彻落实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二要切实加强廉政风险排查,严格执行部局及中心有关规定,规范项目管理,廉洁自律,守住底线;三要切实履行好一岗双责责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创新支部工作法,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充分发挥野外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任用,着力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要关心项目组成员“四态”,努力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培育和谐奋进的项目团队;五要系统总结提升项目工作成果,保质保量完成好野外工作任务,提高项目预算执行率。

    在“丹江口水库南阳-十堰市水源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巡察期间,检查组一行还参加了野外临时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

    参加丹江口项目临时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 

     

    项目组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在三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导中心召开座谈会 

     
     
    武汉地调中心开展野外临时党支部党建及廉政风险防控...

    2018年3月26日-29日,为进一步加强地调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人员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针对基础地质调查科技创新重点方向,在湖北武当山地区组织开展了造山带物质记录的观察与识别技能培训。

    武当地块是扬子北缘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由武当群和耀岭河组两套岩石组成,对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长期存在质疑。近期,武汉地调中心实施的二级项目“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武当-随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在扬子北缘识别出由武当-随栆弧后盆地、桐柏-大别岛弧带和北淮阳弧前盆地组成的新元古代弧盆构造体系,记录了华南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聚散过程的重要信息,其中武当群和耀岭河组属于弧后构造环境的产物。

    本次培训特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昌前教授、湖北地质调查院邓乾忠教授级高工分别就“花岗岩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及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和“武当地区南华纪地层序列与有关问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武汉地调中心二级项目负责人彭练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系统介绍了扬子北缘基本物质组成与地质演化过程,湖北1∶5万十堰市等4幅区调项目负责人李福林介绍了工作进展及野外考察内容。

    本次培训的重点是通过对武当群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构造样式的识别,以及变质变形期次的观察和划分,以加强和提升地质科技人员在造山带及构造复杂区的野外工作技能和综合研究能力。这是武汉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继2017年组织开展宜昌黄陵地区早前寒武纪花岗-绿岩带的集中考察、学习之后,又一次针对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热点地区开展的野外演练,是落实地调局人才战略和地质科技创新要求的具体举措。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和交流,提升了科技人员的野外工作技能,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深化了对扬子北缘新元古代格局的认识,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为武当-大别造山带科技创新基底人才团队建设奠定了基础。

    image001

    专家作学术报告

    image003

    野外实地考察

    image005

    野外实地考察

    image007

    野外实地考察

    武汉地调中心开展复杂构造区野外工作培训

    开栏语

    为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决策部署, 统筹协调、指导和联系省级地质调查院(局)(以下简称“地调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以下简称“环境监测总站”),推动构建新型中央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关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水环部组织开展了省级地调院和环境监测总站的评优推荐工作。经评定,10家单位获得优秀。其中,地调院5家: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环境监测总站5家:上海市环境地质站、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10家单位在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上获得了表彰。

    为更好地推广和传播这10家单位的优秀经验,从本期起,本报特开辟“优秀省级地质调查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巡礼”专栏对这些单位进行全面报道,敬请关注。

    全国模范地勘单位、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找矿重大突破先进集体、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单位——在一系列荣誉的光环下,一支地方公益性地质队伍的身影轮廓逐渐清晰,这就是成立于1999年的湖北省地质调查院(以下简称“湖北省地调院”)。

    近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湖北省地调院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湖北省地质局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湖北省地质局“一转五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六项重点工程”,主动支撑国家和湖北省重大战略部署,在服务湖北省能源资源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大幅提升

    近年来,湖北省地调院完成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的相关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累计覆盖湖北省域面积60%以上,进一步填补了湖北省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大幅提高了湖北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湖北省地调院还牵头组织实施了湖北省矿产志编制年度工作,完成了1234个矿产地的编研工作,系统总结了湖北省铀、“三稀”、钒和铁等重要矿产资源的成矿规律,论述了湖北省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页岩气主要含气层(系)或目标地层特征,汇编了湖北省地下水资源矿产研究成果。此外,该院还以湖北省地质志编写项目为依托,对全省近20年的地质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编制了新一代全省系列地质图件。

    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该院首次提出了“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构造带是一条晋宁期板块拼合带”的新认识,完成了“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全省基础地质研究水平。

    这些基础地质成果将为全省地质找矿、灾害防治、国土整治、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提供基础支撑。

    服务矿产资源保障,全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按照国家和湖北省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湖北省地质工作实际,湖北省地调院围绕湖北省“四带一区”主要成矿区带,积极调整基础地质和地质找矿工作重心,突出重点地区、重要成矿带、重点矿种,进一步加强国家急缺矿产、清洁能源、“三稀”金属、重要功能性非金属矿产和新兴产业矿产勘查力度,推进传统地质工作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提高该省矿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该院在两竹地区铌钽矿找矿取得新进展,“竹溪岩屋沟-青岩沟铌矿普查”项目有望提交特大型铌矿床1处;重要矿产资源调查取得新发现,徐家河银钒矿估计可达中型规模;岩屋槽煤矿估算煤资源量接近中型规模。通过成矿区划、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等项目,该院还发现了曾家墩铅锌矿等一大批矿产地,均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有望取得新突破。

    服务清洁能源开发,率先拉开页岩气调查评价序幕

    湖北是页岩气大省,也是我国率先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湖北省地调院实施了“桑植-石门复向斜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湖北省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等多个项目,确定了该省鄂西区、随南-京山区、鄂东南区、江汉盆地等4个有利远景区和主要页岩气发育层位。

    该院在来凤-咸丰区块实施的“来地1井”点火成功,成为了湖北省页岩气勘查开发的突破点;“秭地1井”在陡山沱组首次发现页岩气,是当时我国在新区发现的最古老页岩气新层位。该院组织实施的“鹤地1井”、“秭地2井”等相继在大隆组、龙潭组、牛蹄塘组等层位探获页岩气,“高地1井”在二叠系孤峰组-大隆组也获良好页岩气显示。

    此外,该院还编制了《湖北省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报告,圈定陡山沱组、牛蹄塘组、龙马溪组、大隆组及桐竹园组(自流井组)等5套目的层页岩气远景区共21个,初步估算了湖北省页岩气远景区地质资源量。

    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推动富硒产业发展

    在服务现代化农业发展方面,湖北地调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通过在江汉流域经济区、十堰-丹江口、恩施等省域面积的一半以上地区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该院基本查清了湖北省主要农业经济区的土壤养分元素分布“家底”及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基于调查结果,公开出版了《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图集》,并在江汉平原首次发现了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富硒土壤赋存区,并开展了江汉平原富硒农田硒的生物效应研究。

    此外,该院还牵头编制了《湖北省富硒产业开发规划》,促成了“湖北省金土地工程”的实施。

    这些工作进一步摸清了湖北省土地资源家底,助推农业地质调查成果转化,也使农业地质成果服务国土资源空间规划和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打造“中国硒都”、“中国富硒农都”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

    服务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提供矿政管理技术支撑

    近几年,湖北省地调院牵头或独立完成了《湖北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湖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湖北省地质找矿战略行动—“358”计划》、《湖北省地质勘查规划(2016-2020)》、《湖北省矿产资源年报》、《湖北省地勘行业通报》等一批重要的规划、报告,有效支撑了矿政管理相关工作。

    此外,该院还组织专家对2017年度实施的65个地质勘查开展专项检查和阶段性工作验收工作,协助湖北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开展项目入库论证和续作评估工作,为谋划部署2018年度省地勘基金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院还基本查明了湖北省金、铜、磷、盐开发利用的大中型以上或污染严重的矿山企业“三废”的分布、总量、性质及利用、污染、治理现状,提出了“三废”综合治理与利用的措施,为促进湖北省发展绿色矿业提供了决策依据。

    服务重大发展战略,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湖北省地质局将地质工作放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主动谋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主动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解决方案,让地质工作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在湖北省内,围绕 “铁、公、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院开展了压覆矿产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前期工作,为汉十高铁、郑万高铁、蒙华铁路等湖北省内90%以上的铁路工程,枣潜高速、鄂咸高速等省内一半以上高速公路工程,以及全省一半以上风电场建设项目和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等省内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选址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同时,该院还将服务领域进一步向土地使用权证调查、建设工程遥感调查、土地规划和用地预审等新业务类型延伸。

    在城市地质调查方面,该院完成了长江中游武汉城市群三维地质调查项目,构建了武汉地区150米以浅的基岩与第四系三维地质模型和数据库,为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丰富的基础地质数据,大大提高了地质条件复杂区三维建模效率和精度。此外,该院参与完成的武汉城市地质调查总项目成果得到了殷鸿福院士等专家的高度肯定;还配合武汉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了武汉城市地质调查二期部署方案等材料,主动参与武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为推进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服务“一带一路”方面,该院开展了中亚五国、西北边境等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遥感地质解译工作,形成了大量遥感解译数据和研究成果。在评估梳理秘鲁海外有效探矿权基础上,完成了优选探矿权2016年~2017年两个年度续费工作;还与荆楚富矿基金公司合资成立了秘鲁荆楚富矿公司,联合对秘鲁PUTACAPAMPA银多金属矿开展了勘查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秘鲁PUCAPUCA铜矿预普查野外勘查工作,找矿成果显著。

     

    主动服务,地质工作焕发新活力

    2018年1月12日-14日,为保证项目总体成果质量,提高地调成果服务地方需求水平,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召开“丹江口水库南阳-十堰市水源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成果总结与需求对接技术交流会”。

    二级项目负责人介绍了项目实施和成果服务情况。陈立德研究员受“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首席委托,明确要求尽快组织编制“支撑服务丹江口库区发展地质调查报告”和“丹江口库区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南阳市、十堰市、丹江口市、淅川县等县市国土部门肯定了项目在保护水源地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指出丹江口水库作为国家级重要水源地,协调水源地保护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希望项目后续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为保证项目总体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加强外协子项目及专题成果质量管理,会议特意组织了专家对参与单位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取得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质量点评。专家一致认为,水源地环境地质调查应该以保护水源区水质为主要目标,应用遥感、地球物理、无人机航测、地下水动态监测、土壤及水化学等技术方法,查明库区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为持续改善库区生态地质环境提出了合理建议。

    十堰市国土资源局、南阳市国土局、丹江口市国土资源局、淅川县国土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河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及武汉地调中心等单位领导、专家及技术人员60余人参加了会议。

    image001

    项目负责人介绍成果服务情况

    image003

    专家点评

    丹江口库区环境地质调查成果总结与需求对接交流会顺...

    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湖北省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油坊沟村三组易地搬迁安置点出现地质灾害险情。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丹江口水库南阳—十堰市水源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二级项目组得知情况后,迅速抽调在丹江口库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人员组成调查组并开展应急调查。

    通过低空无人机航摄、针贯入测试、调查访问等多方法、多手段相结合,给该灾害点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现场向地方政府及国土管理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理措施及后续监测治理建议,受到当地民众和政府部门的一致好评。

    油坊沟村三组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于2015年,系在原有斜坡居民房屋基础上统一规划重建,建设过程中尽量依山就势,因斜坡整体坡度相对较陡,局部进行了开挖与回填。2017年8月30日至9月10日,丹江口库区持续降雨,9月8日该处一户居民房屋院场前缘砌石堡坎垮塌15米,垮塌碎石土近50方,后缘形成近东西长约20m、宽2-20cm的拉张裂缝,屋场下座10-30cm。垮塌堡坎所在的陡坎高约12米,坡体上部人工回填及原地碎石土覆盖层厚约3米,中下部出露强风化片岩。堆积物堆于斜坡中部稍缓地带,尚未波及坡脚房屋。若进一步向两侧扩大或向后扩展,必将掩埋坡脚、冲击坡下房屋后墙,严重威胁坡顶1户、坡脚8户共38人的生命安全,预估经济损失120万元。

    项目组对整个斜坡进行了踏勘,采用无人机航摄获得斜坡高精度影像,对斜坡进行了宏观调查,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定高风险区范围;围绕坡体出露的基岩进行了节理统计、卸荷裂隙特征测量、强风化岩体二维度针贯入测试等,基本查明了岩体强度、风化卸荷深度及斜坡变形下限;对高风险区微地貌、坡体结构、斜坡形成史、地表变形现状、危害性、发展趋势等进一步开展调查。调查表明,2015年以前房屋数量少,总建筑占地面积小,该斜坡整体稳定性相对较好。易地搬迁安置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整体规划,扩大了建筑占地面积,局部存在开挖及回填,边坡放坡及支护欠合理,存在地质安全隐患。斜坡出露的片岩,强风化,个别地段裂隙松动卸荷宽达几厘米,历史上曾发生过崩落块石毁坏房屋,现场针贯入测试单轴抗压强度小于3兆帕,属极软岩,容易发生变形。持续降雨饱和了土体、软化了岩体,润滑了土岩接触面、降低了强度,导致斜坡变形。

    野外现场调查后,技术人员进行了会商,形成统一意见建议:一是立即设立警戒线,迅速撤离受威胁居民,尽快对坡肩部位回填土开挖移除;二是对高陡边坡在清除浮土、块石的基础上,合理放坡、分级支护;三是将整个安置点所在的斜坡划定为不稳定斜坡,开展群测群防,编制防灾预案、发放防灾明白卡;四是建议进一步开展勘查,提出完善的治理方案,进行工程治理,永久消除安全隐患。

    项目组将调查结论及时向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政府、国土管理部门等相关负责人作了通报、交换意见,镇政府立即安排人员设备开展应急处理。次日,项目组将连夜编制的应急调查报告提交给当地政府部门,为地方政府减灾防灾提供技术支撑。

    斜坡全貌及滑坡位置

    image003

    与地方政府部门现场交换意见

    无人机航摄

    针贯入测试

    为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做体检

    2017年6月25日-2017年7月3日,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武当-随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所属“湖北1∶5万十堰幅、吕家河幅、土城幅、薛家村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项目组,邀请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武当地区区域地质调查专家邓乾忠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矿系变质岩方向周汉文教授,对项目2017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进行答疑解惑,并进行野外现场指导。

    该子项目目标任务之一是以现代沉积学及造山带理论为指导,系统建立调查区内地层系统,准确划分填图区内地质单元,特别是新元古代青白口系武当群的地层序列(含岩石组成、形成时代、变质变形作用及期次、空间展布规律等)。在一周的时间内,邓乾忠教授带领项目成员参观考察了邻区青峰镇学堂坪武当群杨坪组剖面、郧县碾盘沟双台剖面、郧西县天河口、高庙耀岭河组剖面及其沿途武当群相关地层,详细讲解了武当群内部各地质单元的划分标志、岩性变化及岩石组合,并重点介绍了杨坪组底部厚至巨厚层石英砂岩、杨坪组和双台组顶部含C、P、S层以及耀岭河组底部砾岩层等特殊标志层。周汉文教授向项目组成员讲解了区内主要变质岩的矿物组合、变质作用及变形构造,详细阐述了两者发生的机制和时空演化关系,传授了野外观察测量变形构造的方式方法。两位专家还向项目组成员讲解了变质岩的详细定名规则、描述方法和野外原岩恢复的方法。此外,两位专家对项目组2016年度测制的主干剖面进行了考察,并对早古生代的地层划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专家对项目组后期工作开展提出了三点建设性意见:在野外填图过程中以岩性组合为填图地质单元开展工作;野外路线地质调查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变形构造期次分析和产状测量以便开展区内构造应力分析;路线地质调查过程中需采集代表性岩石样品以便相邻路线对比连图。

    讲解正变质岩矿物组合鉴定 

    讲解变质变形构造分析 

     
    武汉地调中心邀请区调和变质岩专家开展野外技术指导

    2017年4月18-20日,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组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南省地调院、河南省地矿局和湖北省地质局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对“丹江口水库南阳—十堰市水源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二级项目2016年下设的三个子项目进行了野外验收。其中“丹江口库区土地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获优秀,“丹水库区取水口段环境地质调查”和“丹水库区淅川段环境地质调查”获良好。

    通过2016年度的工作,共完成了1∶25万遥感地质解译15000 平方千米、1∶5万环境地质调查1000平方千米、水文地质钻探850米、工程地质钻探400米、水样533组和土壤地球化学采样2174件。划分了工作区地下水含类型、工程地质岩组,基本查清了工作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塌岸、水土污染和地质灾害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项目开展过程中,充分调研了解地方需求,成功召开野外现场技术交流与研讨会,并将水文地质孔扩孔成井,交付地方使用,得到地方政府好评。获得锦旗2面、感谢信1封、成果应用证明1份。

    验收专家在听取各子项目工作汇报、野外抽查、室内检查的基础上,对野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为下一步报告编写、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专家查阅资料 

    查看钻探岩芯 

    野外现场检查 

     
    丹江口水源区环境地质调查三子项目顺利通过野外验收

        6月7日,“丹江口水库南阳-十堰市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在项目野外驻地召开全体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会,项目组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会议。
        按照武汉中心勘察院党支部“两学一做”工作安排和要求,以项目组为单元成立学习教育党小组。会议围绕“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做”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一次动员。党小组要求大家通过学习武汉中心党委文件精神,从思想上重视、行为中体现、工作中践行、情操上陶冶、素质上提高。通过日常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从野外工作中深刻体会践行,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提高服务意识,顾全大局,言行与中央保持一致。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畏苦、不畏难,不断加强理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会议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断成长,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工作中大家要带着问题去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将调查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成果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严格遵守和执行“八项规定”、坚决抵制“四风”、做到“三严三实”,为完成中心“两重”工作任务献策献力,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党员。

    学习动员会

    部分学习材料

    丹江口项目组召开“两学一做”动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