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我的大半生都是泡在海洋里的,只要国家需要,我必倾力而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

    金翔龙

    海洋石油勘探

    大陆架研究

    地球物理探测

    ……

    他把自己的生命

    融进了祖国的海洋事业

    每一次面临人生抉择时

    “国家需要”始终是

    决定性的砝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 金翔龙

     

    在六十余载的科研生涯中

    他取得了诸多成就

    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作出了

    重大贡献

     

    1990年

    在联合国海底管理局

    和海洋法法庭筹委会会议上

    他为我国

    争得了15万平方公里

    东太平洋理想矿区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

    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

     

    20世纪90年代后期

    在他的推动下

    海洋“863”项目启动

    并最终研发出

    海底声像处理系统

    海底视像处理系统

    多波束海底地形电子成图系统

    打破了国外软件在该领域的

    长期垄断

     

    近年来

    他积极推动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研究

    为我国南海神狐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奠定基础

    金翔龙在海洋调查船上

     

    如今

    他仍活跃在海洋事业一线

    在他的带领下

    一批批年轻的科研人员

    成为我国海底科学研究的

    中流砥柱

    他对此倍感欣慰:

    “我已到夕阳西下的时候,

    只想尽力多做些工作,

    为年轻人铺铺路,

    海洋广袤的舞台真正属于他们。”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

    金翔龙

     

    六十余载海底勘探路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海底科学家金翔龙

    金翔龙,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依然活跃在学术研究和工程生产一线。

    “我的大半生都是泡在海洋里的,只要国家需要,我必倾力而为!”金翔龙说。

    从致力于海洋石油勘探,到大陆架研究;从中国边缘海海底勘查,到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地球物理探测;从推动中国参与引领大洋矿产开发,到推进海洋高新技术开发与海洋工程产业“突围”……在他每一次的人生选择中,“国家需要”始终是那颗最具决定性的砝码。

    “对,就是她,海洋!”

    1934年11月,金翔龙出生于江苏南京。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急、国难当头的关口,他的幼年和童年是在动荡和战乱中度过的。尽管当时的生活颠沛流离,但他酷爱读书,从小就养成了独立好学的习惯和爱国的情怀。

    18岁那年,为了响应国家发展地质事业的号召,金翔龙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选择了当时较为冷门的地质专业。随后4年的刻苦学习以及对柴达木盆地的实地考察,为他日后开展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金翔龙毕业前夕,国家正在制定《十二年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振奋着一代热血青年。金翔龙陷入了沉思:国内地质勘探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在国外,海洋早已成为热点,而我国的地质调查却仅限于陆地,海域还是一片神秘的“处女地”。

    “对,就是她,海洋!”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他把自己的选择告诉了马杏垣老师,诚恳地征询其意见。马杏垣听完他的想法后说:“从沙漠到海洋,这条路对!”

    20世纪50年代,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仅限于生物学,海洋地质科学仍是一块空白。因此,在海洋科学领域,金翔龙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经过一番思考,他回到母校求教王鸿祯老师。王鸿祯写了一封信,让他去北京饭店找正在参加中科院学部会议的童第周(时任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和曾呈奎(专事海洋生物学研究)。面对这位执著的青年,两位先生十分高兴,欢迎他走进海洋科学的天地。

    1957年,金翔龙带着几件简单的行李来到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身)报到。5月的青岛空气清新,走在街上,夹杂着海腥味的细雾迎面扑来,金翔龙心绪难平,他暗暗鼓励自己:目标已确定,路就在脚下,勇敢向前!

    开启海洋石油的大门

    到青岛后,金翔龙便开始着手组建实验室、组织人员培训、组建试验基地,为全国首次海洋普查做准备。

    1958年,我国首次大规模海洋普查工作全面展开。那年冬天,一次惊心动魄的海上经历让金翔龙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海上风浪骤起,船长建议我们避风。我正在后甲板采集样品,采样器已经下海,机器还在运转,不能停下来。海浪一浪高过一浪,调查船在波峰浪谷间剧烈颠簸。突然间,天昏地暗,身体也不由自主往下滑,我意识到一定是船被浪压到水下了。我本能的反应是四处乱抓,好在摸到一根钢缆,并死死地抓住。最后船终于露出水面,海水向甲板四周溢去。这时我才发现,刚才海水已把我冲到甲板的边缘,多亏了那根钢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那时的海上调查,只是采集海底沉积物、测量海水的深度。“学地质、搞勘探,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找矿嘛。”金翔龙说。而要找到矿就要进行海底地震勘探。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踏上了海底地震勘探的征程。金翔龙带领我国第一个海洋地震队成功完成了中国海上第一条地震剖面(龙口-秦皇岛)的勘测。金翔龙根据海上地震勘测及钻井资料,识别出渤海是一个断裂控制形成的、具有巨厚沉积的构造盆地,并划分出其海底构造单元,评价了其海底油气远景,指出渤海西南部为油气富集区。

    随后几年里,他全身心投入中国边缘浅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率先开展渤海、黄海和东海地球物理探测,探查海底地质构造、海底沉积物、海洋地球物理与地质构造特征、矿产资源等。

    掀开海洋地质学新篇章

    1985年,金翔龙调入位于杭州的海洋二所工作。通过与德国和法国的国际合作,在南海和东海展开以海洋地球物理探测为主的大规模海底探查。在南海首次取得深海地壳洋壳性质的重要证据,发现了铁锰结壳等。

    “八五”期间,他主持了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和资源远景评价研究国家攻关项目,并主持、负责原国家海洋局承担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与开发研究国家重大专项。大陆架与邻近海域的调查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受到国家表彰。

    长期以来,大洋矿产资源是国际资源争夺的一个焦点。1990年,金翔龙受命代表我国出席联合国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筹委会会议,接受联合国技术专家组对我国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的技术审查。面对联合国从各国聘请来的十几位专家,金翔龙以流利的英语作了技术介绍,阐述我国太平洋勘探区的面积与位置、采用的调查手段与船只、勘探程序与精度、矿区选定与划分的原则,并提出5种矿区分配方案。

    金翔龙说:“中国的申请方案在具有相等商业价值的含义上是个最佳建议,诸位专家在检验与计算后一定也会这么认为。”

    经过5天5夜的奋战,金翔龙最终为我国争得了15万平方公里的东太平洋理想矿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他的推动下,海洋“863”项目开始启动,他主持了“863”海洋高技术研究项目海底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探测技术研究,组织项目并重点研究海底多波束和深拖系统的全覆盖高精度探测技术,自主设计、开发了海底声像处理系统、海底视像处理系统和多波束海底地形电子成图系统3套软件,打破了国外软件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

    海洋强国梦

    进入21世纪,面对国家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严峻形势,金翔龙积极推动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勘探研究,并于2001年2月与戴金星院士共同主持了以“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及我国的对策”为主题的第160次香山学术研讨会。

    随着天然气水合物国家专项的持续调查与研究,我国在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资源评价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并成功获取了水合物实物样品。

    2017年5月18日,正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作业的钻探平台“蓝鲸一号”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成为全球领先掌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的国家。

    作为我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和学科带头人,金翔龙时刻关注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他着力推动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和海洋工程科学在国民经济方面的应用,积极为海洋强国建设献计献策。

    金翔龙认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在于深海的技术研发,尤其是基础技术研发,除了各种“大国重器”的研发、设计外,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部件”才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更需要基础研发来支持,防止在各种高端设备的关键元器件上被国外“卡脖子”。

    金翔龙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海洋发展越来越重视,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迫切需要年轻的海洋人才,希望更多地引进技术人才,通过自主培养和引进“两条腿走路”,实现人才交流的良性循环。

    时至今日,金翔龙为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已奋斗60余载。在他的带领下,一批批年轻的科研人员成为我国海底科学研究的中流砥柱。金翔龙倍感欣慰:“我已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只想尽力多做些工作,为年轻人铺铺路,海洋广袤的舞台真正属于他们。”

    金翔龙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祖国的海洋事业,他的信念、理想始终未变。“我的中国梦,就是看到一个强大的祖国,一个真正的海洋强国。”金翔龙说。

    院士金翔龙:六十余载海底勘探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纪念建党97周年,“七一”前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党委认真制定纪念建党97周年活动方案,各支部陆续组织开展“不忘初心,重温入党志愿”活动。按照局直属机关党委部署,油气调查中心党委对在“七一”主题党日活动中涌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和生动感人的心得体会进行了认真总结,共征集优秀经验做法和心得体会10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员干部通过重温入党志愿书,回顾了入党初心,审视了入党以来个人思想政治发展脉络。科技处-财务处联合党支部书记张大权同志面对二十二年前泛黄的入党志愿书,回想字里行间的誓言,认真思考了“当初为什么入党”的初心,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使命意识,再次做出了“请党组织考察我!”的庄严承诺。综合室-实验中心联合党支部张聪同志作为一名业务骨干,入党十年,在经历多岗位、多角色变化后,面对当初的志愿,深刻思考了入党为什么、是否兑现自己的诺言、是否承担起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责任的问题,告诫自己要严于律己、干净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物探项目组野外临时党支部通过紧密联系党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谈入党初心、谈党员的责任和使命,进一步明确了提高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措施。天然气水合物室党支部肖睿同志作为一名积极分子,三次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矢志不渝、信念不改,始终在党旗的引领下扎根青藏高原地质工作,不断完善自身,一步步向党组织靠拢……不同的誓言,同样的初心。重温入党志愿使广大党员干部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升华,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极大地激发了党员们的党性热情。

    此次活动是油气调查中心党委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打牢了思想基础。重温入党志愿,进一步强化了党员党性观念,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信念”,引领党员干部立足本职,担当作为,踏实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担当作为诠释入党志愿。

    initpintu_副本

    油气调查中心组织开展“不忘初心,重温入党志愿”主...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与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不老屯村已开展城乡共建十二年,地学文献中心每年定期开展文化和科普下乡活动。7月11日,地学文献中心邀请密云区不老屯镇中心小学师生来地学文献中心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科普活动,这是与密云区不老屯村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的系列城乡共建活动之一。

    期间,师生们参观了地学文献中心阅览大厅、中西文阅览室、馆史展厅和书吧,聆听了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并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一楼、二楼书库。他们一边参观、一边询问,认真聆听讲解,不时在一本本图书、一本本刊物旁驻足,仔细翻阅,感受良好阅览环境带给他们内心的喜悦。活动中,地学文献中心向同学们发放了科普宣传品,并指导同学们阅读,解答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参观结束后,大家来到地学文献中心廉政图书室聆听科普讲座,此次讲座紧扣远郊山区农村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以《食物链中的藏宝图》为题向同学们进行了宣讲,主要讲解通过生物的异常分布来间接寻找矿物。讲解者以图文并茂形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运用风趣的言语,让同学们了解到了通过生物来发现矿物,学到了许多与地质相关的知识。同学们也提出了如“通过生物习性找矿准确率高不高”等很多有趣的问题,讲解者都一一作了解答。

    随后,同学们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园内观光,在李四光等老前辈雕塑前沉思,感受几十载前辈孜孜不倦追求真理,体现出的深邃睿智,静静地走在幽静的林荫道旁,驻足温家宝同志题字的《摇篮》纪念石碑前,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质事业悉心的关照与支持和让孩子们加油,学好本领,走遍天下的博大胸襟。

    通过参观、学习和教育,同学们感受到了地学文献中心浓厚的阅读氛围、安静优雅的学习环境以及丰富的馆藏,也激发了他们树立崇高理想、热爱学习、汲取知识的热情,既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为什么”的道理,纷纷表示要学习和积累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将来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地学文献中心邀请不老屯镇小学师生开展科普活动

     

    2001年考察三峡坝区。

    张宗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1926.2.19-2014.2.19)

    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获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部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参加过石油地质、铁道工程地质、非金属矿产调查、大型引水工程的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参加了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起草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对黄土的区域地质特征、工程地质性质及第四纪地质有较深入的研究。代表作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海区第四纪地质图》《亚洲水文地质图》、《中国黄土》和《中国第四纪地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张宗祜

     

    张宗祜

     

    2001年考察三峡坝区。

    张宗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1926.2.19-2014.2.19)

    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获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部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参加过石油地质、铁道工程地质、非金属矿产调查、大型引水工程的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参加了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起草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对黄土的区域地质特征、工程地质性质及第四纪地质有较深入的研究。代表作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海区第四纪地质图》《亚洲水文地质图》、《中国黄土》和《中国第四纪地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张宗祜

     

    张宗祜

    7月5日上午,地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在局机关分别会见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姜树叶副局长一行和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邵毅局长一行。

    王研在会见姜树叶副局长一行时指出,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围绕十二年地质大调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很好的找矿成绩。希望通过联创齐争活动,扎实推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向纵深发展,抓质量、抓执行率,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并祝愿双方在联创齐争活动中增进感情、共促发展。

    王研在会见邵毅局长一行时指出,华东有色局是全国地勘单位改革的一面旗帜,在地质找矿、多种经营和推进企业化进程上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得到国土资源部领导的充分肯定。王研表示,地调局会站在促进改革发展的高度,全力支持华东有色局,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通过项目支持华东有色局的地质找矿工作。王研希望华东有色局进一步充实硬件,武装软件,保质保量完成地调局部署的地调科研项目。

    会见中,姜树叶介绍了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的有关情况,邵毅介绍了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的改革发展成绩。

    局机关有关部室负责人参加会见。

    王研会见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和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

        6月19日,国土资源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土地副总督察徐德明到中国地质调查局调研。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简要介绍了十二年地质大调查的成果,同时汇报了地调局中长期发展规划、项目管理办法、人才队伍建设和下半年的重点工作。

        徐德明充分肯定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他指出,地调局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找矿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实施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事业立局、业务兴局”的发展思路具有战略意义,要充分发挥地调局在地质调查工作中作战部、参谋部、指挥部的作用;地调局系统人才济济,实力雄厚,要为找矿突破提供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的保障;近期地质找矿工作取得显著成果,捷报频传,形势喜人,希望地调局进一步落实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两个更加”,服务民生,把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设成世界一流地调局。

        针对地调局今后的工作,徐德明提出了五点要求: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敢于大胆启用年轻人。年轻人最务实、最讲奉献精神、有很多新想法。要把这些新想法融入到找矿工作中去。一定要打破清规戒律,充分发挥青年英才的作用。

        二是加强装备建设,尤其是加强车载实验室装备建设。研制生产一批车载实验室装备,把实验室配到矿区一线,找矿能力和找矿效率将会有大的提升,更有利于找矿突破。

        三是加强找矿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一定要树立好两面旗帜,要从物质、精神两方面进行鼓励。

        四是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我们一定要实时监控,保证地质资料的准确性,万万不能放松。

        五是加强地质找矿一线文化建设。营造找矿在一线、乐趣在一线的氛围,丰富一线找矿职工的精神生活。加强一线工作者的文化建设,党务、业务、队伍一起抓,实现找矿的重大突破,多开展劳动竞赛等活动,让职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徐德明到中国地质调查局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