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山东省工程师协会发布“关于授予第十一届杰出工程师评选活动获奖个人和团队荣誉称号的通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陈强荣获“青年优秀工程师”荣誉称号。

    陈强工程师长期从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模拟技术研发。近年来,在多因素耦合影响下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电学响应机理和电阻率解释方法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据悉,山东省工程师协会、山东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织了第十一届“杰出工程师”评选活动。经选拔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决定授予15人“卓越工程师”荣誉称号、32人“杰出工程师”荣誉称号、31人“青年优秀工程师”荣誉称号和11个“杰出工程师团队”荣誉称号。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陈强荣获山东省青年优秀工程师荣...

    2019年10月9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社会展示了“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

    “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是目前全球首架且唯一一架集重力、磁场、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等于一体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平台,在航空物探、航空遥感调查等方面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机具有双发增压、安全平稳、节油环保、长航程、超低空飞行性能,能够同时开展航空重力、磁力、电磁场、航空高光谱、航空遥感摄影等多方法调查,可在砂尘、低温、湿热、盐雾、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工作,既可应用于高山、高原区的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也可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可用于基础地质、能源、矿产、灾害应急、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等多个领域,是我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仪器设备和改装技术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航空地质一号”是在引进的空中国王350ER飞机平台基础上,根据航空物探遥感装备技术特点和工作要求,经过专业改装专门从事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任务的专业调查飞机,飞机改装的相应知识产权归中方独有。“航空地质一号”获得了美国FAA认证(美国航空管理局适航证),也满足中国民航的飞行要求,可在中国、美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飞行测量。该机可在200—10000 米海拔高度范围飞行,航速可控制在280-500 千米/时范围内,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

    自2018年10月“航空地质一号”投入使用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已在青藏地区羌塘盆地和南海海域开展油气资源航空物探调查、航空物探多目标调查等工作任务,共计完成5万测线千米,取得了很好的地质调查效果。下一步,该飞机将广泛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土壤质量调查、生态地质调查等多个领域,将在支撑国家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球首架大集成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飞机——“航空...

    11月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召开职工代表和女职工大会,传达学习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岩溶所相关负责人、职工代表、女职工50人参加了会议。

    岩溶所党委书记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团结动员亿万职工积极建功新时代,开创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

    岩溶所工会主席从会议概况、王沪宁代表党中央作的《展示新时代我国工人阶级团结奋斗新风采》的致词、李克强总理的经济形势报告和王东明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六届执行委员会作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的报告等方面全面传达了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指出中国工会十七大的召开为岩溶所工会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岩溶所女职工委员会主任从开幕式概况、赵乐际代表党中央作的《在新时代征程中谱写半边天壮丽篇章》的致辞和黄晓薇代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十一届执行委员会作的《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团结动员各族各界妇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报告等方面全面传达了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她指出,“四个希望”是岩溶所做好新时代妇女工作的精神指引。

    岩溶所党委书记进行总结讲话,强调工会和妇女工作始终是岩溶所整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两次代表大会的精神。张发旺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怎么办”,带领大家回望了从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到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沧桑里程,荡气回肠的中国工运史,让大家深刻感受了中国工会的砥砺前行。最后,落脚于岩溶所“怎么办”,指出要做好四点:一是始终坚持所党委对工会和女职工委员会的领导,做好所党委联系群众和妇女的桥梁纽带;二是所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职工代表等要加强学习,深入领会并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工会和妇女工作的部署要求,为岩溶所改革发展凝心聚力;三是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办好实事,以“工会之家”、“妇女之家”、“四态调查”等为抓手,切实提高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四是岩溶所全所职工在坚持小我的同时,更要树立大我的精神,从更高层面对岩溶所改革发展、群团工作发展等出谋划策,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岩溶地质研究所建功立业。

    会议还传达学习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开展向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为代表的抗灾抢险英雄群体和王继才同志学习的通知》。岩溶所党委书记指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优秀典型先进事迹,立足本职岗位,不务虚功、干在实处,以实干创造实绩,做新时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的地质工作者。

                         

     

     
    岩溶所召开职工代表和女职工大会传达学习中国工会第...

    20191010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宣布成立,并现场发布了《全球矿业发展报告2019》。该报告是我国首次针对全球矿业发展态势发布的报告,报告基于海量数据,从矿业市场、矿产资源供需格局、矿业公司发展、主要国家矿业政策动向、矿业科技发展等多个方面,全面分析了20182019年全球矿业发展态势,并对未来行业格局作出初步预测。

    报告认为,矿业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发凸显。2018 年矿业为人类提供了227 亿吨的能源、金属和重要非金属矿产,总产值高达5.9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6.9%。其中,能源矿业产值4.5万亿美元,占世界矿业总产值的76%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强化矿业支撑工业化进程,欧美发达国家加强矿业对高端制造业的支撑。

    经济格局重塑、美国能源独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全球能源消费总体呈现三分天下格局。美国将成为继中东、俄罗斯以外的重要油气出口国。气候变化促使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加速调整,未来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呈四分天下格局。

    亚洲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全球金属矿产消费中心。2018年中国、印度、东盟等亚洲新兴经济体,铁、铜、铝消费全球占比分别为59%59%61%

    全球矿产品市场震荡调整,矿业市场结构出现分异。2019年受供需基本面及突发事件影响,石油、铜、锂、钴等价格整体呈下降态势,铁矿石、镍、黄金价格大幅上涨。2018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入缓慢回升,大型矿业公司投入占比增加,中小型勘查公司占比下降。草根勘查投入持续下降,详查和勘探投入持续增长。金、铜、锌占比持续增加,铀、镍、金刚石占比持续下降。同时,大型矿业公司逐步聚焦南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区,大幅降低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勘查投入。

    国际大型矿业公司高度金融化,拥有全球优质资源。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巴西、英国等国矿业公司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一般在50% 以上。全球2395 家上市矿业公司中,大型矿业公司数量占比不足4%,但其市值占比近80%。国际大型矿业公司占有全球优质资源,各矿种前十大公司占有全球82% 的铁矿石、60% 的铝土矿、46% 的铜矿、42% 的镍矿、96% 的铂、94% 的钯和85% 的铀矿。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促使国际大型矿业公司加强风险管控,推进战略调整和转型发展。国际大型矿业公司不断剥离非核心项目,聚焦禀赋好、成本低、现金流充裕的项目,布局金、铜等抗周期、抗风险矿种,以及铂、锂等清洁能源矿产,剥离煤炭等传统矿产。部分国际大型矿业公司逐步减少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勘查开发投入,回归澳大利亚、美洲等地区。

    主要国家和地区加快矿业政策调整,推进全球资源治理。美国已基本实现能源独立,正加快推进关键矿产资源安全供应保障,推进全球资源治理。欧洲加强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强化关键原材料安全供应与全球资源治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推进绿色矿业,提高矿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印度尼西亚、刚果(金)等亚洲、非洲国家通过调整税费等政策,延伸矿业产业链,强化本土矿业权益。

    科技创新正在引领传统矿业转型升级,加速向绿色、安全、智能、高效方向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矿业发展开始融合,智能勘探、智能矿山、矿业物联网等快速兴起。

    报告预计,短期内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全球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将增加全球矿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矿业市场将持续震荡调整。长期来看,中国矿产资源需求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印度、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矿产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资源消费也将不断增长,有望带动全球矿业的持续发展。

    为精准服务中国矿业转型发展,促进全球矿业合作与繁荣,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组织中国矿业报社、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编写完成了《全球矿业发展报告2019》。

    我国首次发布全球矿业发展报告

    “航空地质一号”1:10模型

    人民日报天津10月9日电 9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社会展示了“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该飞机是目前全球首架且唯一一架集重力、磁场、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等于一体的大集成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平台,在航空物探、航空遥感调查等方面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航空地质一号”

    该机具有双发增压、安全平稳、节油环保、长航程、超低空飞行性能,可在沙尘、低温、湿热、盐雾、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工作,既可应用于高山、高原区的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也可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可用于基础地质、能源、矿产、灾害应急、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等多个领域,是我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仪器设备和改装技术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该机可在200—10000米海拔高度范围飞行,航速可控制在280—500千米/时范围内,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记者常钦)

     

     

    学习强国:全球首架大集成航空物探遥感调查飞机亮相

    “航空地质一号“资料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 为期三天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10月9日至11日在天津举行。其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亮相大会展会。

    “这是‘航空地质一号’的1:10模型。”大会展会上,中国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级高工、该飞机副总工程师陈斌告诉《中国科学报》,“航空地质一号”是目前全球唯一的集重力、磁场、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等于一体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平台,在航空物探、航空遥感调查等方面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该机具有双发增压、安全平稳、节油环保、长航程、超低空飞行性能,能够同时开展航空重力、磁力、电磁场、航空高光谱、航空遥感摄影等多方法调查,可在砂尘、低温、湿热、盐雾、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工作,既可应用于高山、高原区的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也可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可用于基础地质、能源、矿产、灾害应急、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等多个领域,是我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仪器设备和改装技术方面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

    “‘航空地质一号’可在200米至10000米海拔高度范围飞行,航速可控制在每小时280千米至500千米范围内,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陈斌介绍。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自2018年10月“航空地质一号”试飞1年以来,已在青藏地区羌塘盆地和南海海域开展油气资源航空物探调查、航空物探多目标调查等工作任务,共计完成5万测线千米。

    中国地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飞机将广泛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土壤质量调查、生态地质调查等多个领域,在支撑国家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报:“航空地质一号”完成5万测线千米调查

    中新社天津10月10日电 中国首次发布全球矿业发展报告。

    10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宣布成立。同日,该机构发布《全球矿业发展报告2019》。这是中国首次针对全球矿业发展态势发布报告。

    资料图 赵光辉 摄

    报告认为,矿业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发凸显。2018年矿业为人类提供了227亿吨能源、金属和重要非金属矿产,总产值高达5.9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9%。其中,能源矿业产值4.5万亿美元,占世界矿业总产值的76%。

    从全球能源结构来看,经济格局重塑、美国能源独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正在加快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一方面,美国将成为继中东、俄罗斯以外的重要油气出口国。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促使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加速调整,未来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呈“四分天下”格局。

    从全球矿产品市场来看,2019年受供需基本面及突发事件影响,石油、铜、锂、钴等价格整体呈下降态势,铁矿石、镍、黄金价格大幅上涨。2018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入缓慢回升,大型矿业公司投入占比增加,中小型勘查公司占比下降。大型矿业公司逐步聚焦南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区,大幅降低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勘查投入。

    国际大型矿业公司呈现高度金融化特点。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巴西、英国等国矿业公司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一般在50%以上。全球2395家上市矿业公司中,大型矿业公司数量占比不足4%,但其市值占比近80%。国际大型矿业公司占有全球优质资源,各矿种前十大公司占有全球82%的铁矿石、60%的铝土矿、46%的铜矿、42%的镍矿、96%的铂、94%的钯和85%的铀矿。

    报告预计,短期内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全球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将增加全球矿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矿业市场将持续震荡调整。长期来看,中国矿产资源需求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印度、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矿产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资源消费也将不断增长,有望带动全球矿业的持续发展。

     
    中新社:去年全球矿业总产值达5.9万亿美元 能源矿业...

    中国网10月10日天津讯(记者韩琳) 今天,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地质调查新进展论坛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地质云”2019年新产品上线服务。该产品上线升级十余个重要地质调查应用系统和专题服务,实现了全国一万多个地下水监测站点的自动监测与数据服务,并有助于及时掌握全国和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

    据介绍,“地质云”是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持研发的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旨在通过数据资源整合和信息系统集成,全面提升地质调查数据采集、汇聚、处理、分析、共享与服务能力,为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提供核心动力,及时、有效地满足政府部门、行业用户、社会公众等各类用户对地质信息的多元需求,以信息化带动地质调查现代化。

    2017年、2018年分别上线了“地质云1.0”、“地质云2.0”,实现了地质调查数据共享破冰和高效服务。2019年,围绕云平台、智能化、大数据“三位一体”建设,地质云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云上数据资源和系统功能得以全面升级,取得重要进展。

    在第21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展览区,参观者们兴致勃勃地体验“地质云”系统。(韩琳 摄)

    一是地质调查“在线化”全面推广应用。自2019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464个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全部使用“地质云—地调在线”模块,搭建项目级云上工作环境,成功实现野外数据采集、项目数据存储管理、数据处理建模、数据集成应用、项目组内部信息共享、项目组织实施等多项功能。截至9月底,在线化登录75万次、形成调查文件72万个,支撑深化项目预研究及一定范围内实现成果进展共享,进一步提高了调查效率,“云+端”现代化地质调查工作模式构建取得明显进展。

    二是四个领域智能化应用加快推进。第一是智能调查,成功研发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实现野外端数据采集、云上大数据综合分析处理和智能编图。第二是智能识别,基于遥感影像的地质灾害隐患智能化识别形成初步框架,并开展了实验研究;研发上线了岩矿智能识别模块(实验版)。第三是智能搜索,利用用户画像、知识库等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地质云资源搜索的精准性。第四是智能管理,开展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管理辅助,实现全局项目、人、财、物、安全生产等的云上综合管理和智能调度。

    三是云上数据产品“质”、“量”齐升。新增上线7000余个资源环境权威信息产品、90万件成果地质资料、10万个重要钻孔数据(累计深度2500万米)、8万米重要岩心图像数据等。首次在线发布完整的全国1:20万、1:25万地质图1264幅。云上累计共享96个国家核心地质数据库、1.3万个资源环境权威信息产品、500万件成果地质资料、100万个重要钻孔数据(累计深度2.5亿米)、37万米重要岩心图像数据等,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实施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社会公众了解地球结构、物质组成和演变历史等提供了权威信息服务。

    四是上线升级十余个重要地质调查应用系统和专题服务。上线地质云“双评价”系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系统),支撑全国、区域、省级及市县级“双评价”数据集成、成果展示和在线评价。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实现与25个省级数据库的互联互通,系统掌握全国地质灾害隐患本底数据、群测群防数据、部分专业监测数据和灾害事件等,及时掌握全国和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国家地下水监测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国一万多个地下水监测站点的自动监测与数据服务。城市地质信息服务系统提供330个城市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地质结构、地质资源、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等信息,为全国、城市群、城市三个层次规划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服务。

    地质云井场调度指挥系统应用服务于16口油气钻井,并成功拓展应用到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井场监控,提供远程监控、辅助决策,及时会商功能。地质调查业务管理大数据系统实现全局项目、人、财、物、安全生产等的动态与历史数据一站掌控、数据分析与辅助管理决策。“地质云”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上线智能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功能,实时向野外人员推送雷电、暴雨、大风、台风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2万余条。上线地质信息专题服务,面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脱贫攻坚、青藏高原、海岸带、黑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提供精准服务。上线“地质云•陕西节点”等,打造行业地质信息共享平台。

    五是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设施支撑与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服务器新增6.4%、内存新增21.4%、存储新增83.7%;所有地质云物理节点完成网络安全三级等保。

    截至2019年9月底,地质云访问量达到286.4万次(累计799万次),注册用户2.8万人,数据产品浏览95.7万次(累计275万次),数据产品下载55.7万次(累计105万次)、下载量26TB(累计48TB),显著扩大了地质数据共享服务规模,提升了地质信息服务水平。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聚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着力推进地质云、智能化、大数据“三位一体”建设,加强地质调查数据在线化采集和智能化处理,深度挖掘开发地质资料,开发满足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各类用户的权威信息产品,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中国网:“地质云”新产品上线服务 共享一批资源环境...

    10月10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宣布成立,并现场发布了《全球矿业发展报告2019》。

    该报告是我国首次针对全球矿业发展态势发布的报告,报告基于海量数据,从矿业市场、矿产资源供需格局、矿业公司发展、主要国家矿业政策动向、矿业科技发展等多个方面,全面分析了2018~2019年全球矿业发展态势,并对未来行业格局作出初步预测。

    报告认为,矿业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发凸显。2018 年矿业为人类提供了227 亿吨的能源、金属和重要非金属矿产,总产值高达5.9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9%。其中,能源矿业产值4.5万亿美元,占世界矿业总产值的76%。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强化矿业支撑工业化进程,欧美发达国家加强矿业对高端制造业的支撑。

    经济格局重塑、美国能源独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全球能源消费总体呈现“三分天下”格局。美国将成为继中东、俄罗斯以外的重要油气出口国。气候变化促使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加速调整,未来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呈“四分天下”格局。

    亚洲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全球金属矿产消费中心。2018年中国、印度、东盟等亚洲新兴经济体,铁、铜、铝消费全球占比分别为59%、59%和61%。

    全球矿产品市场震荡调整,矿业市场结构出现分异。2019年受供需基本面及突发事件影响,石油、铜、锂、钴等价格整体呈下降态势,铁矿石、镍、黄金价格大幅上涨。2018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入缓慢回升,大型矿业公司投入占比增加,中小型勘查公司占比下降。草根勘查投入持续下降,详查和勘探投入持续增长。金、铜、锌占比持续增加,铀、镍、金刚石占比持续下降。同时,大型矿业公司逐步聚焦南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区,大幅降低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勘查投入。

    国际大型矿业公司高度金融化,拥有全球优质资源。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巴西、英国等国矿业公司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一般在50% 以上。全球2395 家上市矿业公司中,大型矿业公司数量占比不足4%,但其市值占比近80%。国际大型矿业公司占有全球优质资源,各矿种前十大公司占有全球82% 的铁矿石、60% 的铝土矿、46%的铜矿、42% 的镍矿、96% 的铂、94% 的钯和85% 的铀矿。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促使国际大型矿业公司加强风险管控,推进战略调整和转型发展。国际大型矿业公司不断剥离非核心项目,聚焦禀赋好、成本低、现金流充裕的项目,布局金、铜等抗周期、抗风险矿种,以及铂、锂等清洁能源矿产,剥离煤炭等传统矿产。部分国际大型矿业公司逐步减少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勘查开发投入,回归澳大利亚、美洲等地区。

    主要国家和地区加快矿业政策调整,推进全球资源治理。美国已基本实现能源独立,正加快推进关键矿产资源安全供应保障,推进全球资源治理。欧洲加强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强化关键原材料安全供应与全球资源治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推进绿色矿业,提高矿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印度尼西亚、刚果(金)等亚洲、非洲国家通过调整税费等政策,延伸矿业产业链,强化本土矿业权益。

    科技创新正在引领传统矿业转型升级,加速向绿色、安全、智能、高效方向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矿业发展开始融合,智能勘探、智能矿山、矿业物联网等快速兴起。

    报告预计,短期内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全球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将增加全球矿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矿业市场将持续震荡调整。长期来看,中国矿产资源需求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印度、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矿产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资源消费也将不断增长,有望带动全球矿业的持续发展。

    为精准服务中国矿业转型发展,促进全球矿业合作与繁荣,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组织中国矿业报社、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编写完成了《全球矿业发展报告2019》。

    中国网:我国首次发布全球矿业发展报告

    2019年10月9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社会展示了“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

    “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是目前全球首架且唯一一架集重力、磁场、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等于一体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平台,在航空物探、航空遥感调查等方面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机具有双发增压、安全平稳、节油环保、长航程、超低空飞行性能,能够同时开展航空重力、磁力、电磁场、航空高光谱、航空遥感摄影等多方法调查,可在砂尘、低温、湿热、盐雾、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工作,既可应用于高山、高原区的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也可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可用于基础地质、能源、矿产、灾害应急、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等多个领域,是我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仪器设备和改装技术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航空地质一号”是在引进的空中国王350ER飞机平台基础上,根据航空物探遥感装备技术特点和工作要求,经过专业改装专门从事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任务的专业调查飞机,飞机改装的相应知识产权归中方独有。“航空地质一号”获得了美国FAA认证(美国航空管理局适航证),也满足中国民航的飞行要求,可在中国、美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飞行测量。该机可在200—10000 米海拔高度范围飞行,航速可控制在280-500 千米/时范围内,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

    自2018年10月“航空地质一号”投入使用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已在青藏地区羌塘盆地和南海海域开展油气资源航空物探调查、航空物探多目标调查等工作任务,共计完成5万测线千米,取得了很好的地质调查效果。下一步,该飞机将广泛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土壤质量调查、生态地质调查等多个领域,将在支撑国家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网:“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亮相

    10月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展会。

    “这是‘航空地质一号’的1:10模型。”大会展会上,中国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级高工、该飞机副总工程师陈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航空地质一号”是目前全球首架且唯一一架集重力、磁场、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等于一体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平台,在航空物探、航空遥感调查等方面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该机具有双发增压、安全平稳、节油环保、长航程、超低空飞行性能,能够同时开展航空重力、磁力、电磁场、航空高光谱、航空遥感摄影等多方法调查,可在砂尘、低温、湿热、盐雾、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工作,既可应用于高山、高原区的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也可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可用于基础地质、能源、矿产、灾害应急、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等多个领域,是我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仪器设备和改装技术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航空地质一号’可在200米至10000米海拔高度范围飞行,航速可控制在每小时280千米至500千米范围内,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陈斌说。自2018年10月“航空地质一号”投入使用以来,中国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已在青藏地区羌塘盆地和南海海域开展油气资源航空物探调查、航空物探多目标调查等工作任务,共计完成5万测线千米,取得了很好的地质调查效果。

    中国地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飞机将广泛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土壤质量调查、生态地质调查等多个领域,将在支撑国家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航空地质一号”1:10模型 冯丽妃摄

    “航空地质一号”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科学网:全球首架大集成航空物探遥感调查机亮相

     

    记者9日从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获悉,全球首架大集成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飞机——“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自2018年10月投入使用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已在青藏地区羌塘盆地和南海海域开展油气资源航空物探调查、航空物探多目标调查等工作任务,共计完成5万测线千米,取得了很好的地质调查效果。下一步,该飞机将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土壤质量调查、生态地质调查等领域。

     

    “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据介绍,“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是目前全球首架且唯一一架集重力、磁场、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等于一体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平台,可在200~10000 米海拔高度范围飞行,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在航空物探、航空遥感调查等方面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该机是我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仪器设备和改装技术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与以往航空物探遥感调查相比,“航空地质一号”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高度集成、改装技术先进。飞机上配备了国际先进的航空重力、航空磁力、航空高光谱、航空摄影等调查系统。利用高度集成改装技术,克服了4套系统间的相互干扰,测量指标均满足调查要求。

    实现了地表和浅地表、地下一体化的立体化调查。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能够实现地表和浅地表自然资源观测,航空重磁测量系统可实现对地下自然资源的探测。通过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可快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由地表到地下的立体化调查。

    可在全疆域进行航空物探遥感调查。解决了大航程、远距离航空物探遥感调查难题,既可以在平原、丘陵、高山、高原地区,也可以在以往难以到达的海域开展航空物探遥感调查,能够满足全疆域调查需求。

    提高了调查精度和效率。四种方法同时测量,既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地球物理多解性难题,提高了对目标体探测的精准度,又大幅提高了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舒、袁于飞)

    光明日报客户端:“航空地质一号”完成5万测线千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