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今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4月17日至23日是主题宣传周,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进一步引导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在地球日宣传周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跟小编一起来欣赏那些精彩的瞬间吧!

    物化探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联合天津市东丽区教育局、天津市华侨城实验学校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共同举办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活动吸引近100人参加。

    刘飞、王之峰教授结合自身研究,以“土壤的前世今生”“我们身边的地质学”为题,用科普讲座方式为广大师生分享地球科学知识,并现场展示岩样本与化石标本,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实物展览课。

    本次科普活动是物化探所迁至天津市后首次开展的科普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向学校宣传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丰富了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油气调查中心

     

    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博物馆等单位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组织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4月22日,“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地质广场,以“沉睡的油龙:解码陆相页岩油绿色勘探开发”为主题开展科普活动。通过展板、实物样品、科普视频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揭开陆相页岩油绿色勘探开发奥秘。科普专家围绕页岩油相关议题与公众交流,并签名赠书活动。

    同日,“自然资源部青海木里天然气水合物与冻土环境野外站”奔赴重庆,借助互动模型、视频与成果展板,为公众介绍科普全球中纬度冻土区首个“可燃冰”发现地试采过程及相关知识。

    此外,油气调查中心还充分发挥专业和区域优势,走进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为三年级学生带来《可以燃烧的‘冰’——一种神奇新能源》科普讲座。通过讲解与互动问答,介绍天然气水合物。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提升了他们关注清洁能源的意识。

    成都综合利用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简称“成都综合利用所”)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开展了“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

    4月18日,活动在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公园拉开序幕,现场设置矿山生态修复科普宣传展板图与岩石标本展示区,展板图文并茂,展区陈列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岩石,吸引了大批市民与学生驻足观看。

    4月22日,科普团队走进成师附小慧源校区和龙泉驿区西川汇锦都学校,开展科普宣讲进校园活动。工作人员以“金属的一生:从矿石到汽车”“石头的蜕变”为主题作科普讲座,让学生对金属资源、矿石在地质作用下的演变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们对地球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了青少年珍爱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地球物理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携手襄阳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开展了一场科普文艺盛宴。活动融合科普教育与艺术表达,为六百余名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生态教育体验。

    活动在舞蹈《共享一片蓝天》中启幕,将观众带入浩瀚宇宙与壮丽自然交织的梦幻之境;原创作品诗朗诵《献给蓝星的诗篇》与科普情景剧《小天使在行动》,深刻探讨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激发观众对生态保护的深层思考;在互动环节“环保知识大闯关”中,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收获了环保知识;全场参与者庄严宣读环保誓言,立志从自身做起、践行低碳生活、共筑美好地球家园。

    本次科普文艺展演形式创新,深度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有效提升了公众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了社会各界投身环保事业的热情与责任感。

    亮点纷呈!地质调查系统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精彩瞬间

    4月1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联合廊坊市第八小学,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共同举办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宣传活动,旨在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动员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本次活动,我所两名青年科技人员从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视角向广大师生开展地球科学知识普及讲座,受众人数超过200人。其中,杜炳锐高级工程师以“未来能源可燃冰”为题,向师生们介绍了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历程和研究进展,从能源与环境角度讲述了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意义,并探讨了在冻土区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对我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提高科学素养、树立低碳理念,在未来的道路上努力奔跑,追求梦想。刘秀金副研究员以“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为题,向师生们介绍了哪些地质因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从地球化学的角度讲述了岩石、土壤等地质因素通过控制元素在岩石-土壤-水-生物之间的迁移,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的过程,重点强调地方性疾病和地质环境之间的关联,引导同学们理解饮健康食、喝健康水的重要性,注重自身健康,拥有强健体魄,创造美好未来。

    讲座内容激发了学生们对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同学们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学习对地球科学有了新的认识,作为新时代小学生,将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保护地球母亲。活动期间,向积极参与互动问答的学生免费发放了科普图书。

    物化探所积极推动科普工作的开展,努力打造区域模式的地球系统科学科普教育。各科普团队利用本领域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勘查、实验分析测试等设施和资源优势,在区教育局和下属中小学的组织下,设计针对不同学校学科知识点的科普教育活动方案,引导和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推动廊坊市青少年科学素养走在全省前列。

     
     
    物化探所开展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广州9月25日电(记者龙跃梅)25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有关“可燃冰”的科普进校园启动仪式,在广州市白云区华师附中新世界校区广场举行。

    “可燃冰”在海底是怎么形成的?它为什么可以燃烧?科学家们是怎么把它从海底发掘出来?人工智能在可燃冰试采里有哪些应用?有关可燃冰的概念这么火,未来它究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我可以亲手摸一摸它吗……

    孩子们没有想到,这些有关最前沿的新型能源科技的问题,能这么快从科研基地走进校园,由参与了“可燃冰”试采的科学家们,用生动易懂的科普讲座的方式,把答案送到他们的身边。

    作为今年广州市“科普周”的系列活动之一,“可燃冰”科普进校园活动,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播电视台和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联合举办。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多学科多功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机构,是我国开展“可燃冰”勘查试采工作的先驱和主力军。2017年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可燃冰”试采在世界上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启动仪式上,三家主办单位的代表现场“拆开”送给孩子们的科学“大礼包”——“可燃冰”科普推广形象大使、卡通人物造型“燃燃”,在启动仪式中首次亮相、萌翻全场,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

    启动仪式后,“可燃冰”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将陆续在广州市白云区十所小学开展。届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们将走进课堂,向孩子们生动解析可燃冰的特性和试采原理,展现海洋地质科学家“二十年如一日”为可燃冰试采付出的努力,增进青少年对海洋科技的热爱。

    接下来的圣诞和元旦期间,由广东广播电视台创意策划、广东广播电视台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出品的大型原创多媒体儿童奇幻剧——《可燃冰海底出游记》将登上戏剧舞台,生动讲述可燃冰“可可”“燃燃”,从海底来到人间,历经磨难获得心灵成长、实现励志人生的故事,将深奥的科学原理以极其浅显的方式展现在舞台上,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前沿科技的梦想之窗。

    广州:可燃冰科普首进校园 形象大使“燃燃”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