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23年,以“新时代 美自然 好生活”为主题的首届“自然资源文化创意大赛”在北京举行,吸引了全国205家自然资源系统单位、313所国内外高校、104家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众多个人踊跃参与,共3848件作品同场竞技。在这场高手如云、佳作纷呈的竞赛中,地质力学研究所作品“想动又不敢动的奶酪——北极油气资源”荣获视觉类作品银奖。

    视频短片采用手绘动画和实景视频拍摄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壮美的北极风光,介绍了北极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演化特征、油气资源分布规律等科学知识,探讨人类应如何科学利用和开发北极资源这一敏感话题,唤醒人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地质力学研究所在首届“自然资源文化创意大赛”中摘...

    2019年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为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的通知》,结合“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的主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在紫竹院公园东门举办专题展览活动,充分宣传和展示了资源所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最新成果,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资源所,并通过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引导公众树立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活动现场布置了内容丰富的科普展板,如“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与利用”从日常用品的材料组成引入,阐述矿产资源开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全国矿产资源潜力动态平均”、“数据-不止眼前”、“地理信息系统”等着眼于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宣传新时代下地质工作者对保护祖国“绿水青山”的重要承诺;“石油的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向大众介绍了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而通过“无机成因”学说的发展阐述了石油地质学在生产实践中的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盐湖生物资源”、“盐湖卤水资源”、“盐湖资源调查”等介绍了西藏盐湖资源调查成果、藻类资源、卤虫资源及盐生植物资源的特征及资源保护意义等;“神秘莫测的罗布泊”、“碧波荡漾的晒盐池”等介绍了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环境,盐湖资源及钾盐生产过程;“北极的矿产资源宝库-走进格陵兰”介绍了格陵兰岛的地理、交通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情况,对我国企业到国外投资矿业提供重要信息;“石油的前世与今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了石油的用途以及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金属资源循环利用”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列举了常见的二次资源,提出8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实用建议。上述展板吸引了大量公众驻足观看,资源所的有关研究员及研究生做了耐心讲解。

    当日还向公众展示了玛瑙、铅锌矿石、铜镍矿石、钾盐等实物标本。李厚民研究员讲解了矿石标本中的各种金属矿物;丁建华研究员回答了宝石级玛瑙是怎样生成的;马黎春副研究员介绍了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环境,盐湖资源及钾盐生产过程;姚佛军副研究员就市民关心的建筑材料辐射问题、珠宝玉石的简单鉴定方式等进行了讲解。此外,还发放了数百份宣传手册,宣传新时代下地质工作者对保护祖国“绿水青山”的重要承诺。

    本次活动由资源所、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500余名多年龄层次的社会公众参加了活动,参观者纷纷表示,“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本次专题展览,传播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展现了地质工作者的风采,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浓厚氛围。

     

     

     

     

    资源所举办“世界地球日”专题展览活动

    2018年11月8-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派员参加了在海口召开的“2018深海能源大会”。王淑玲研究员作为大会特约嘉宾在“深海能源勘探与开发”分论坛做了《北极的战略意义及油气资源开发前景》演讲,得到与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好评。 

    深海能源大会是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深海领域高端会议,深海能源大会自2015年举办以来,始终紧扣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推进海南海洋强省建设的主题,已发展成为深海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本届大会主题为“加强科技创新,开发深海能源”,议题包括南海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前景和最新政策解读、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最新技术成果、深海工程关键技术与装备 、深海钻完井技术、新型船舶与深海海洋平台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发以及海洋可再生能源。

    大会邀请了包括壳牌公司、美国福陆公司、挪威船级社、英国船级社、苏格兰国际发展局等著名跨国企业和机构的高层领导和相关专家参会,吸引了海洋油气、工程技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近1000人参会,推进了深海能源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深海科技创新和海洋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张占海,国家能源局油气副司长王祥进,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中国海油总地质师谢玉洪,美国陆福公司业务发展副总裁Andy Ralph,苏格兰国际发展局首席油气专家Tan RossGary Sopr等进行了大会主旨演讲。

    通过此次会议学习和交流,参会人员及时掌握了国内外深海能源开发工程技术与装备、深海能源勘探与开发、新型船舶与深海海洋平台、深海钻完井技术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发等方面最新动态及成果,提升了地学文献中心在海洋领域的认知度,为地学文献中心今后在海洋领域的研究、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此次参会为地学文献中心更好地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项目及中国海洋地质调查战略研究任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跟踪掌握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及技术前沿领域态势、收集相关资料、与海洋领域相关单位及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和建立联系开拓了渠道。

     
     
     
    地学文献中心王淑玲研究员在2018(第四届)深海能源...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王淑玲研究员等著的《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现状与前景》一书正式由地质出版社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庆焕,国务院参事、原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为本书作序。

    该书为“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研发”(DD20160354;121201015000150002)项目成果之一,是在多年学科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

    该书通过对世界屈指可数的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俄罗斯的海洋地质调查的历史和现状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如下内容:

    一、海洋强国是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宗旨

    俄罗斯的陆地和海洋领土面积均居世界首位。其东临太平洋;西接大西洋;南有里海、黑海、亚速海等内陆海;北靠北冰洋。海岸线总长37653千米。大陆架面积广达620万平方千米,约占其陆地面积的36.3%,占世界大陆架总面积的21%,是世界海洋大国。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是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的主要驱动力,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的悠久历史,就是一部海洋强国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近20年来把海洋地质调查和资源开发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海洋地质调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起步早,成果显著

    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起步早,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俄罗斯大陆架已完成的小比例尺地质调查区块已占大陆架总面积的37.0%,中比例尺地质调查覆盖了大陆架面积的20.3%。在俄罗斯海域已完成约200×104千米的二维共深反射地震剖面、大约6000平方千米的三维共深反射地震勘探,大陆架航磁测量剖面的总长度超过200×104千米,同时完成了大量重力测量和地球化学调查。

    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首先为俄罗斯海域油气和固体矿产勘查提供了大量资料,油气资源量大幅增长,发现了大量近岸和滨海砂矿。其次,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为俄罗斯外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划界要求提供了佐证,如果2015年向联合国大陆架边界委员会提交的北极大陆架外部边界划分申请得到认可的话,俄罗斯将对申请的120×104平方千米的大陆架拥有资源勘探、开发、管理和保护方面的主权。再次,大洋矿产调查方面,俄罗斯与国际海底管理局2001年签订了为期15年的太平洋克拉利昂-克里伯顿海区(面积7.5×104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2015年签订了为期15年的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150个区块,每个区块面积20平方千米)富钴结壳勘探合同,2012年签订了为期15年的北大西洋中脊北纬12°48′36″~20°54′36″范围内100个区块(总面积1×104平方千米)的深海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

    三、俄罗斯高度重视北极大陆架的战略地位

    早在2008年9月,俄罗斯就出台了《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原则及远景规划》,确定了俄罗斯北极政策的国家利益、主要目标、战略优先方向、基本任务和执行机制。2009年俄罗斯又出台了《2020年之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强调未来国际政治将聚焦于能源争夺,北极是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在争夺时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2013年俄罗斯通过了《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俄罗斯在北极的主要利益。2014年4月批准了《2020年前北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规划》,目前正在审议的文件有《关于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的方案草案。这些文件涉及俄罗斯北极主权权利、资源能源利益、领土和军事安全以及北极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内容,是形成俄罗斯联邦北极战略的主要“专门”性文件。此外,俄罗斯还在南极开展了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

    四、俄罗斯出台国家海洋战略,建立强有力的海洋管理机构

    早在2001 年7 月27 日,普京就批准发布了《2020 年前俄罗斯联邦海洋学说》,强调“俄罗斯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强国”,“无论从疆域和地理特点来看,还是从在全球和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俄罗斯始终是世界海洋强国”。2001年9月1日,俄罗斯政府批准成立了俄罗斯联邦政府海洋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联邦行政机关、联邦主体行政机关和科研机构从事的所有海洋活动,包括研究、开发世界海洋和南北极地区的一切海洋行动。为加强自然资源管理,2008年俄罗斯政府对原自然资源部进行了调整,成立了自然资源与生态部,加强了海洋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监测。多年来,俄罗斯一直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勘查开发作为其海洋地质调查的首要任务,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南、北极和太平洋是俄罗斯海洋战略的重点,大陆架地质环境监测处于重要地位。俄罗斯海洋资源调查经验值得我国借鉴。2015年7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俄罗斯联邦海洋学说》,确定了其海洋战略的大地区方向为大西洋、北极、太平洋、里海、印度洋和南极,对海洋及海洋地质调查勾画出了其雄心勃勃的中长期战略。值得关注。

    五、俄罗斯北极海洋资源前景广阔,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俄罗斯大陆架油气及固体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俄罗斯北极地区,具巨大的开发前景,但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也面临北极气候严酷、西方制裁、经费困难、研究程度不够、技术设备及政策障碍等诸多挑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该书的出版,可为了解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为中俄在海洋地质调查领域的合作提供背景资料,对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yw117俄罗斯书稿

     

     
     
    地学文献中心《俄罗斯海洋地质调查现状与前景》专著...

    北极蕴藏着全球20%的潜在油气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球整体海面水位的上升、可利用的海域不断增大,使得在北极海域建立航线成为可能。北极航线将对全球政治、经济及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引起北极圈国家和非北极圈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北极更成为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角力的地区之一。

    多年来,北极是俄罗斯和美国,以及俄罗斯和北约激烈博弈的地区,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俄罗斯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利益,美国及其盟友在北极也有着主权、安全和资源利益。北约和俄罗斯更是北冰洋的主要争夺者。虽然北极地区未来油气开发主要受到商业实际需求的制约,但是,相关的国家都想掌控运输通道、发展地区工业和建立潜在的军事基地,地缘政治将起到重要作用。

    为此,文献中心文献情报室经过一年时间的调研和研究,完成了《北极油气资源开发的前景与挑战》专辑。本专辑从全球气候变化、北极国家及非北极国家的北极战略、北极航线、大陆架划界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北极的战略意义;重点研究了美国、丹麦(格陵兰)、加拿大、俄罗斯、挪威等五个主要北极国家的北极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前景及挑战;简要介绍了中国积极参加北极各项活动情况、分析了北极航线对中国的意义、提出中国迎来了参与北极资源开发的最佳机遇期。为领导决策了解和掌握北极国家及非北极国家的北极战略、北极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制定我国的北极战略提供参考依据,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北极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信息支撑。

    yw2北极 

    地学文献中心完成《北极油气资源开发的前景与挑战》...

    5月19日,应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局总工程师杨胜雄的邀请,我国海洋地球物理学家、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吕文正研究员来广州海洋局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

    交流会议由广州海洋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主持。吕文正研究员结合自己担任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二十年来的经历,做了《北极地质研究新进展》和《热点-洋中脊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术讲座。广州海洋局近三十名从事两极和大洋研究的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并与吕文正研究员就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北极资源、大陆架划界及西南印度洋硫化物资源和矿区申请等相关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据吕文正研究员介绍,北冰洋蕴含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及海底矿产资源,其周边的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和丹麦等国家纷纷提出自己的大陆架划界主张,并开展了多个航次的北极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旨在维护各自国家的海洋权益,使得北极的大陆架划界和资源问题各国争论的焦点。

    此外,国际海底区域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热液硫化物等海底固体矿产资源也是世界各国争相瓜分的焦点,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同时拥有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热液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的国家。其中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于2011年11月签订了热液硫化物勘探合同,吕文正研究员就洋中脊地质及热液硫化物的勘探和合同区的申请与会技术人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促使与会技术人员对矿区申请和国际海底法规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交流会议现场

    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吕文正研究员来广州海洋...

    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

    那么,地质学家对我国即将开启的火星探测有着怎样的期待?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赵文津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

    火星探测窗口期 多国发布“追星”计划 

    “地质学是与开展深空探测关系最为密切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早在2005年,赵文津便与多位同事从行星地质的角度关注深空探测、思考研究月球与火星的相关地质问题。在他的倡议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月球遥感地质、月球重力场、月球编图、月球与火星实验场选址研究、微型钻机研究等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他认为,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既是火星探测的基础科学问题,也是探测的目标,而更加广泛的行星地质研究,则是人类更多地了解地球自身演化以及与邻近星球相互关系的钥匙。“研究火星等类地行星,有助于思考地球有关的环境、资源及灾难等重大科学问题。”

    赵文津科研团队成员杨宏伟博士告诉记者,人类对于火星的探测始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人类实施的火星探测活动已达50次,其中,21次成功进入火星轨道、15次成功登陆火星,而成功开展实地调查的仅为10次,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5月5日发射、11月27日着陆的美国“洞察号”。

    基于数十年的探测数据和影像,人们已对火星的基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表面及次表面岩石矿物、磁场、重力场、大气成分及变化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比如,火星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南北半球的强烈对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矮平原,南方则是充满陨石坑的古老高地,最大的撞击盆地为海拉斯坑,直径达2300千米;赤道附近有萨希斯盾形火山区、水手大峡谷、艾丽斯米火山群;南北极有以干冰和水冰组成并呈旋扭形状结构的极冠;整个星球表面由沙丘地貌、侵蚀沉积地貌和流体冲刷与沉积地貌组成。

     

    从火星北极上空看Borealis盆地的影像

    再比如,火星的火山和地球上的不太一样,除了重力较小使盾形火山能长得很高不易崩塌之外,因缺乏明显的板块运动,火星内部的热量只能集中从以热点分布的火山释放,熔岩的不断堆积也使火山越来越高。海拔约22千米的火星最高峰——奥林帕斯盾形火山就是由于大量熔岩喷发层叠堆积而形成的。

    火星最高山峰与地球上最高山峰对比

    然而,这颗红色星球的更多奥秘还并不为人所知。

    “在今年7月下半月开始的短短几周时间内,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窗口期。此时,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最短,如果发射探测器,大约7个月之后就可抵达火星。”赵文津告诉记者,“这一窗口时间相隔26个月。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就要等2022年的下一个窗口期。”

    也正因为如此,今年的火星探测尤为热闹,美国、中国、阿联酋等多个国家都公布了火星探测器发射计划。

    按照之前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计划,美国新一代火星探测车“毅力号”(Perseverance)将于7月30日发射,并预计在2021年2月降落在杰泽罗陨石坑的着陆点。“毅力号”将搭载X射线荧光谱仪、紫外拉曼光谱仪、测地雷达、钻头等一系列先进科学仪器,重点搜索古代生命存在的迹象,在岩石和土壤中钻取样本,测试从火星大气层中提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并释放人类首架火星直升机——“机智号”小型自动旋翼飞行器,测试火星大气层能否支持飞行。

    阿联酋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已经于7月20日发射升空,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抵达火星轨道。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火星大气和环境,以及火星液态水消失的原因。

    我国的火星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021年到达火星后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即探测器先围绕火星运行探测火星的整体概况,然后释放登陆器在预定着陆点降落,之后登陆器释放火星巡视车,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巡视勘查。

    选择最佳着陆点 瞄准火星关键地质问题 

    在多国掌握发射、测控、入轨、登陆火星能力的情况下,获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认知是国家综合实力最有显示度的内容和标志。

    据介绍,长期以来,人们最为关注的是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因为,火星与地球的相似性高,使之被认为是太阳系中除地球外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体。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生命曾出现在火星地质历史中。所以,重新审视生命存在的条件以及火星历史上是否可能存在生命存在的条件,成为当前火星生命探测的另一种思路。

    赵文津认为,选择好着陆点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考虑降落条件,确保登陆的成功几率;另一方面则与火星探测行动的科学目标密切关联。”

    据杨宏伟介绍,在已成功登陆的火星探测器中,“凤凰号”降落在靠近北极的地方,并首先在北极的次表层发现水冰;“海盗2号”选择在北纬50°附近着陆,在火星表面直接开展土壤、岩石样品分析,不仅发现火星上存在大量的玄武岩和硫酸盐类矿物,还发现火星历史上曾存在大量水;“好奇号”和“洞察号”的着陆点都在艾丽斯米火山省南部的赤道附近,“好奇号”发现了硫、氮、氧、磷、碳等生命必要元素,火星大气中甲烷周期性增加的规律,以及古代河流的证据;“洞察号”重点了解了更深层地震波速度变化、陨石撞击频度,以及火星内部活动情况;另外,包括2台火星车在内的5台探测器则集中在水手大峡谷等多个峡谷谷口的大型冲积扇地带。

    好奇号着陆点地面显示的成层岩层

    赵文津表示,许多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地区都可以在未来的探测行动中着重考虑,如西部萨希斯大火山岩省、年代最新的奥林帕斯火山区、亚马逊大平原、水手大峡谷、南半球的大型海拉斯盆地,以及从未探测过的南北过渡带深部和南极地区。

    在一份建议中,赵文津和杨宏伟分析提出了未来任务5个可供参考的着陆点及其科学目标:

    ——乌托邦平原区及四周,着重推动地下水冰探测。

    ——萨希斯大火山岩省南部布格负异常区,着重了解喷出的火山岩岩性和年龄及火山喷出残留气体等。

    ——水手大峡谷附近,了解岩石岩性剖面与裂谷张裂的机理,探讨深部岩浆活动、岩性和年龄。

    ——海拉斯盆地,以盆地为中心进行探测。

    ——奥林帕斯山等年轻火山区的河口地带,转换思路探寻生命存在的遗迹。

    火星探测与地球上的探测手段相同,均为重点地区探测研究与区域性的综合调查相结合。“我们地质科学工作者应重点研发适用于火星自然条件下的地质调查技术,同时加强对深空探测数据的科学研究。”赵文津强调。

    火星地质调查 六大科学热点有待深化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赵文津认为,火星地质有6大科学研究热点有待深化和扩展:

    一是水的问题。

    水,作为生命之源,始终是各国火星探测和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那么,火星水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历史?

    火星极区水冰的存在、盐类矿物的分布、冲击地貌、沉积环境,以及在非高纬度地区的地下发现的大量液态水,都说明了火星表面曾经有大量水覆盖地表。一要就已发现水冰存在的地区进一步证实其为水冰或是其他地质因素引起的现象;二要研究火星的水去了哪里?为什么会消失?地球上的水未来是否也会消失?三要着手研究极区的冰帽,了解其发生、发展、变化情况。

    二是火星的大气。包括大气成分和结构特征、火星的气候变化等。

    火星大气结构特征、循环机制等仍是主要科学问题。火星大气的挥发过程、二氧化碳的来源及演化过程、甲烷的来源等,都是目前关注的热点。

    三是火星生命。也就是过去和现在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火星环境的宜居性研究。

    从地球生命角度来说,火星地表温度与昼夜温差变化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然而,至今火星的探测者们只发现了碳的有机分子、水存在的痕迹和地表黏土等现象,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火星上曾经存在生命。而大气甲烷、历史上的温暖气候、太阳风的辐射作用,以及一些地段出现的高氯酸盐类强烈氧化剂等,都对生命的产生和存在不利。目前,美国正着力在几个古老的火山岩区的大型峡谷口大面积冲积扇地区进一步探寻生命存在。

    四是火星的地表成分、岩性特征和地质地貌特征。

    美国地质调查局依据多次火星探测的资料编制了一张小比例尺的火星地质图,但是重点地区需要有更多了解。“如在地表以玄武质火山岩为主的地区,发现了辉石、橄榄石等矿物,盐类矿物的大面积分布也很突出,这也是我国建立青海大浪滩火星实验场的缘由。下一步,可以重点探究奥林匹斯山、水手大峡谷侧壁出露岩层、海拉斯坑底部等的岩性和年代,并加强对火星壳岩性、年代、热状态的探测,以便深化认识,并向深部推演。”

    全火星地质及岩性特征图(201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

    五是火星壳及内部结构特征。

    通过火星布格重力场可以了解火星内部结构特征,但是还需要有其他数据对重力分层和深度的控制,所以很需要有地震探测数据和各大区域的典型地质断面的建立。美国已在月球上安设了6个地震台,取得了十分可贵的深部分层数据,而2018年发射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也承担了地震探测的任务——安装了一台地震仪和一台热流计,开始了对火星深部结构的探测。如果火星深部存在分层现象,说明火星的演化的程度已进了一步,那火星壳、幔、核的结构和成分特征如何?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究。此外,还需要对火星磁场特征和产生原因进行研究解译,因为地球磁场的来源反映了地球地质历史中内核的形成和进行的运动。

    六是火星火山特征及热状态和演化历史、陨石撞击频率及其影响。

    根据已有数据,火星表面温度在最大照度下赤道为17℃,极区降至-43℃,一个点上昼夜温差可达到51℃,比月球的温差要小。而火星三大火山岩省分布的众多火山口,可能存在深部物质,加强相关探测和研究,很有可能由此揭开“火星体温”的秘密,了解火星现在热状态及其热演化历史。

    赵文津认为,作为我国迈向火星乃至更加遥远太空的第一步,这对了解行星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我们希望在各种技术越来越成熟的背景下,天问系列能帮助人类获得更多来自火星的第一手资料,真正开启火星地质调查和深化认识的新阶段。但任何科学目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天问’之名,表达的便是一种坚韧执着的科学精神——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征途漫漫、永无止境。”

    院士赵文津详解:火星地质调查六大科学热点

    北极地区的加拿大及其周缘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近些年来已有中资企业在该区进行油气项目投资开发。为加强北极及周缘地区油气潜力调查评价,应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卡尔加里分局主管Edward Little博士和Chen Zhuoheng高级研究员的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一行5人于2019年8月1-15日赴加拿大进行了为期15天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调研考察。

    考察团自卡尔加里向西依次穿越落基山东侧盆地、盆山结合带、前山带和主山带,主要对该区的区域地层发育、构造演化等进行了系统调研,同时重点考察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烃源层及储集层特征。通过实地考察Crowsnest Pass、Moose山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剖面,及Drumheller上白垩统Horseshoe Canyon组、Bear Paw组沉积地层,Grassi Lakes的上泥盆统礁灰岩储层,Jula Creek的Exshaw黑色页岩(烃源岩),Burgess页岩,项目组对加拿大西部区域地质演化过程及其油气资源效应有了系统的认识,获得了加拿大近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状况丰富的的一手资料。

    在加拿大考察期间,项目组分别访问了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卡尔加里分局和卡尔加里大学。卡尔加里分局主管Edward Little博士和Chen Zhuoheng高级研究员向考察团系统介绍了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历史、工作重点、研究方法和在北极油气地质调查方面取得的成果,黄海平客座教授介绍了卡尔加里大学在油气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在研项目情况,项目组成员就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等与加拿大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双方愿加强互访互鉴,共同促进北极地区油气资源评价和开发。学术交流同时,考察团还参观了卡尔加里分局实验室、北极地区钻井岩心库、图书馆,卡尔加里大学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等。

    通过本次考察,“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项目组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极地油气资源的感性认识,将在未来工作中把握油气资源开发趋势,立足新发现、新资料和匹配的资源评价方法,客观评价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潜力,优选有利区带,服务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倡议,普及公众对北极的认知。

     

     

    地质力学所完成加拿大近北极地区野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