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物化学勘查研究所(以下简称“物化探所”)在廊坊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廊坊一中”)举办“科普进校园”主题活动,旨在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形成爱科学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本次活动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际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学求研究员以“元素周期表与地球的故事”为主题作科普讲座,受众人数超400人。

    讲座以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诞生为切入点,引出了化学元素的来源和地球上的关键元素的分布,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推演了地球演变过程引发的气候变化与恐龙灭绝之间的关系,并列举了化学元素与当今食品安全、高科技的发展之间的联系,最后讲述了“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为我国勘查地球化学引领全球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报告内容充分展现了科学探索的重要意义、生命健康与科学的密切关系,展示了科学研究如何服务大众生活,呈现了亿年尺度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揭开了从化学元素的角度见证恐龙灭绝的神秘面纱,激发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就不同地区土壤差异、海洋环境变化及行星气体组分差异等科学问题与王学求研究员进行了提问交流。王学求研究员给予了认真细致的解答,赢得全场学生们的热烈掌声。

    此次科普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物化探所和廊坊一中的科普交流合作,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平台。在下步工作中,物化探所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活动,为推动科普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物化探所在廊坊市第一中学成功举办科普进校园主题活...

      谢学锦,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3年5月21日生,1941-1945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化学系学习,1946-1947年重庆大学化学系毕业。1950-1952年任南京矿产测勘处实验室技术员,1952年调地质部参加地球化学探矿室的筹建工作,1954年任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主任,1980-1983年任副所长,1983年至今任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执行局委员,国际《地球化学勘查》杂志主编,现任国际《地球化学勘查  环境  分析》杂志和《地球化学勘查》杂志编委,国际地质标准通讯区域编委,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组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成果有:发现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与苏联学者并驾齐驱的热液矿床原生晕分带序列,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地球化学填图和金矿勘查的理论与方法技术,泛滥平原沉积物作为全球地球化学填图采样介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技术,“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矿产勘查新战略。

      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三部,2007年获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界最高奖-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获何梁何利基金2002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代表作有《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区域化探》,《金的勘查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全球地球化学填图》,《Geochemical Reference Samples, Drainage Sediment GSD 1-8 from China》,《Regional Geochemistry-National Reconnaissance Project in China》,《Some Problems,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in International Geochemical Mapping》,《Geochemical Patterns from Local to Global》、《Analytical Requirements in International Geochemical Mapping》,《The Suitability of Floodplain Sediment as Global Sampling Medium: Evidence from China》,《Empirical Prospecting, Scientific Exploration and Information Exploration》,《Global geochemical mapping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谢学锦

    4月1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联合廊坊市第八小学,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共同举办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宣传活动,旨在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动员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本次活动,我所两名青年科技人员从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视角向广大师生开展地球科学知识普及讲座,受众人数超过200人。其中,杜炳锐高级工程师以“未来能源可燃冰”为题,向师生们介绍了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历程和研究进展,从能源与环境角度讲述了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意义,并探讨了在冻土区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对我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提高科学素养、树立低碳理念,在未来的道路上努力奔跑,追求梦想。刘秀金副研究员以“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为题,向师生们介绍了哪些地质因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从地球化学的角度讲述了岩石、土壤等地质因素通过控制元素在岩石-土壤-水-生物之间的迁移,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的过程,重点强调地方性疾病和地质环境之间的关联,引导同学们理解饮健康食、喝健康水的重要性,注重自身健康,拥有强健体魄,创造美好未来。

    讲座内容激发了学生们对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同学们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学习对地球科学有了新的认识,作为新时代小学生,将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保护地球母亲。活动期间,向积极参与互动问答的学生免费发放了科普图书。

    物化探所积极推动科普工作的开展,努力打造区域模式的地球系统科学科普教育。各科普团队利用本领域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勘查、实验分析测试等设施和资源优势,在区教育局和下属中小学的组织下,设计针对不同学校学科知识点的科普教育活动方案,引导和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推动廊坊市青少年科学素养走在全省前列。

     
     
    物化探所开展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

    为全面支撑服务“两重工作”,做好2018结题年各项目物化探工作,在3月中下旬,地调局天津地调中心物化探勘查院抢抓3-6月京津冀地区野外工作黄金时期,积极组织开展物探数据采集和化探样品采集工作。

    截止5月底已经完成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690平方公里,采集土壤样品5572件,加工土壤样品4700件,完成送样3570件;布设大气干湿沉降桶28件;采集化肥样品18件;完成1:1万重力剖面60km,测点1486个;大地电磁测深剖面55km,共完成56个点;二维地震剖面8km;采集岩石物性样品30件。同时,完成天津地调中心2018年物化探工作计划、7个子项目设计审查及业务委托、子项目成果报告提纲研讨等工作。

    现阶段,天津地调中心物化探工作已形成由物化探勘查院统筹管理,专人牵头对接四大工程需求、综合团队提供技术支撑的服务体系,为形成各个工程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成果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将稳步推进野外工作生产,做好样品测试分析工作、数据处理、数据解释、综合研究以及成果报告编写等工作。

    野外工作

    天津地调中心物化探工作积极有序开展

     

     

    世界著名勘查地球化学家、我国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的创始人和学科领袖、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名誉所长谢学锦院士于2017年2月24日逝世,享年94岁。

    谢学锦院士开创和奠基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事业,并引导中国勘查地球化学逐渐发展到若干领域领先于世界。1978年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并一直指导该计划的进行,迄今完成了全国700多万平方千米的扫面工作,据此共发现各类矿产地近2000处,使金的找矿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提出了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制定了“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全新找矿战略。1987年与国外勘查地球化学家一起倡议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后担任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不断推进全球地球化学填图。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年获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质奖章。

     

     

     

    地球化学的“领舞者”谢学锦院士与世长辞

    7月6日,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组织科普专家到北京小学开展了第28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为四年级近200名师生上了一堂科普教育课—《我们是地球小主人》。

    特邀主讲人刘晓端研究员用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向同学们介绍了地球的构造、地球各圈层的组成、地球中各种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分布状况。将生态地球化学的专业知识与趣味性相结合,呈现出了美丽的地球。更以一名生态地球化学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告诫同学们我国的土地资源虽然广袤辽阔,但绝不能无止境无规则开发,地球的自然资源虽然丰富多样,但不能再生,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爱护我们的家园。讲座过程中刘晓端研究员还不时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北京小学的同学们展示出了丰富的科技知识与见识,也表现出了对生态地球化学的强烈兴趣及爱护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还与刘晓端研究员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纷纷表示收获良多,刘晓端研究员多年来积累的丰富专业知识、科学态度、敬业精神,赢得了北京小学师生们的尊敬,激励着孩子们勇攀科学高峰,茁壮快乐成长。

    此次科普宣传活动还向北京小学四年级的师生们发放了以“硒与健康”为主题的图册,使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土壤中元素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爱护土地的意识,牢固树立起爱护地球环境,做地球小主人的意识。

    实验测试中心开展第28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

    2018年4月10日,自然资源部组织专家对地调局地质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同位素地质学专用TOF-SIMS科学仪器”项目进行初步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全面完成了任务,项目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任务书的设计要求。

    项目研制了分别用于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稀土元素分析的TOF-SIMS 科学仪器(TOF-SIMS-SI 和TOF-SIMS-REE)2台、新装置8套、核心部件20个;形成研发基地3个;申请发明专利49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论文56篇。

    项目研发的TOF-SIMS科学仪器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大型二次离子质谱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在行业内处于先进水平。该仪器的成功研发将为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在岩石成因学、矿床成因学、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关系人类生存条件和资源、月球和行星的物质组成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项目监理组、总体组、技术专家组、用户委员会及特邀专家、项目及各任务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等40余人参会。

    同位素地质学专用TOF-SIMS科学仪器研制有了新进展

    初冬的北京,五彩斑斓,层林尽染,美不胜收。11月9日上午,在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和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岩矿测试》作者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岩矿测试》主编、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罗立强研究员致欢迎词。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全国地质相关实验室和高等院校共80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岩矿测试》2017作者培训班

    罗立强主编致辞

    罗立强,博士生导师,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X-Ray Spectrometry》副主编,《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资深审稿人,《岩矿测试》主编,《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

    此期培训班围绕当前地质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发展方向,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保冬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兆初教授、四川大学段忆翔教授,阐述自身重点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同时以不同的视角分享了科技论文的写作经验。

    丛枝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互惠共生体之一,对提高植物抗逆性、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陈保冬研究员在“逆境与共生”的报告中,呈现了一幅幅植物体内丰富多彩又错综复杂的微观画面,详细解析了丛枝菌根真菌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此报告对于当前地质行业实施“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土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启示。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作为近二十年来获得迅速发展的元素微区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对于推动地球化学的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胡兆初教授结合LA-ICP-MS技术发展的重大进程,阐述了该技术的分析难点及其在地学领域的应用进展,通过大量图例和数据,对LA-ICP-MS的关键测量参数(如激光器)优化、提高信号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方面作了剖析,有助于提高相关实验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二十年来,光谱、质谱等大型科学分析仪器的研制及其相关软件技术的开发,均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段忆翔教授自2010年回国至今,引领课题组自主研制了多种类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谱仪和质谱仪,加快了分析仪器的国产化进程。段教授解释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微波等离子体光谱仪、高灵敏离子迁移谱仪、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的分析性能和应用特点,对如何突破核心部件难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岩矿测试》自2011年以来,历经六年,已经举办十期作者培训班,参加培训人数近800人,受到地质系统和相关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各期培训班上,授课专家富有真知灼见,他们对科研事业热忱,智慧充满灵动之美,思维呈现跳跃之美,所展现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对论文撰写的独到认识,对于帮助青年学者启发科研思维,构建有思想的学术论文具有深度启发和借鉴作用。

    陈保冬研究员作报告“逆境与共生”

    陈保冬,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学院“项目百人计划”,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Pedobiologia》、《Plant and Soil》编委,《岩矿测试》、《生态学报》编委。

    胡兆初教授作报告“LA-ICP-MS技术及其地学应用”

    胡兆初,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顾问编委,《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编委,《岩矿测试》编委。2015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段忆翔教授作报告“光谱质谱仪器的研发与应用”

    段忆翔,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仪器与设备》主编,Nature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岩矿测试》、《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编委。

    《岩矿测试》2017作者培训班在北京举办

    近年来地表水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方面,其全球二氧化碳脱气通量的评价高达每年2.3—18亿吨碳。针对岩溶区而言,传统观点认为碳酸盐岩溶解吸收的大气二氧化碳,又会通过碳酸盐岩沉积导致二氧化碳又返回大气中,因此其形成的碳汇不稳定,因而岩溶水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研究成为岩溶作用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定量评价流域岩溶碳汇效应的关键。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蒲俊兵副研究员等分别选择岩溶地下河水补给的地表溪流(广西融安县官村地下河及其地表溪流)和流经岩溶区的大型地表河流(漓江)作为研究区,利用国际通行的浮游静态箱和水化学模型法两种方法进行高分辨率的野外监测研究,获得了新的科学认识。

    一是在官村研究区地下河出口(CK点)和下游约1.3公里的雷涯(LY点)两个点夏季4天的昼夜监测研究发现:(1)CK点各物理化学指标保持稳定,而LY点各物理化学指标却表现出显著的有规律性的昼夜变化;(2)水生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了溪流水化学的昼夜变化,进而控制了溪流二氧化碳脱气的昼夜变化,由于水生植物的形成代谢过程使得溪流白天脱气量约低于夜间的23%;(3)溪流中水生光合生物显著地固定了来自碳酸盐岩溶解的碳,发生了类似海洋的生物碳泵效应,减少了溪流二氧化碳脱气量,产生显著的碳汇效应,研究表明溪流产生的碳汇通量为每平方公里每年73吨碳。

    二是在桂江研究区上游覆盖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断面(DM断面)和中游纯碳酸盐岩区的断面(PY断面)冬夏两季24小时昼夜监测研究发现:(1)两个断面物理化学指标表现出相似的昼夜变化;(2)由于水生光合生物新陈代谢过程和碳酸盐岩溶解与沉淀的影响,两个断面二氧化碳交换表现出显著的昼夜变化。此外,在季节和昼夜尺度上两个断面水气界面既有直接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时段,也有水体二氧化碳脱气的时段,显示了明显的动态变化过程。DM断面水气界面在冬夏两个季节都表现出二氧化碳吸收——二氧化碳脱气的动态变化过程,而PY断面水气界面在夏季全部表现为二氧化碳脱气过程,但在冬季全部表现为二氧化碳吸收现象;(3)桂江监测断面在昼夜和季节尺度上所表现出的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现象,限制了河流二氧化碳脱气通量,使的水体脱气速率为每平方米每天15 毫摩尔,这是目前报告的内陆水体中最小的,反映了岩溶水体内水生光合生物光合作用和碳酸盐岩的快速溶解对水体二氧化碳脱气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岩溶水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监测研究中,尤其是高初级生产力的岩溶区河流,需要高度关注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的季节、昼夜等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通过高分辨率的监测研究,提高岩溶水体二氧化碳脱气研究的评价精度,准确评价岩溶碳汇效应。

    上述研究成果对岩溶水体碳循环过程及碳汇效应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上述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环境学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影响因子为4.900)。

    桂江DM断面和PY断面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示意图 

     
    岩溶区水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完成湖南省新田县扶贫区富锶地下水区集中采样工作。

    项目组在掌握工作区富锶地下水区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的基础之上,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采集了大气降水、岩石、地表水、地下水样品。岩石采样15组,分析项目为碳酸盐岩分析14项、微量元素分析13项、锶同位素;大气降水采样3组、地表水采样8组、地下水采样33组,分析项目为全分析、微量元素、同位素(碳、氢、氧、氮、锶)、溶解性有机质等,目的是分析富锶地下水的地球化学特征、补给来源、地下水锶元素的物质来源以及地下水锶元素的受控因素,揭示新田县富锶地下水的地球化学循环机理,充分实现地质调查与科研的有机融合。

     

    新田县扶贫区富锶地下水区集中采样完成

    报告题目:深穿透地球化学与深部资源勘查 

    时间:2017525日(星期四):14:30-16:00 

    地点:中国地质图书馆五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介绍  

    王学求,男,汉族,19631月生,长春地质学院博士毕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一直从事勘查地球化学研究,主持国家973863、科技攻关、地质调查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担任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主席,国际勘查地球化学家协会理事(1999-2003),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理事(2004至今)。在纳米尺度地球化学和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取得理论创新成果。将研究与生产密切结合,研究团队提供的技术和异常选区,共帮助发现大型以上矿床50余处。 

    内容简介: 

    报告介绍了深穿透地球化学的内涵、理论、方法技术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实例,详细介绍深穿透地球化学在深部资源勘查的应用。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图书馆 

     
       
     

     
    深穿透地球化学与深部资源勘查—地质图书馆《名师讲...

    2017年4月8-9日,由中山大学、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一届全国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发展研究中心屈红刚博士、朱月琴博士应邀分别作了地质大数据分析挖掘的几个需求、地质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学术报告。

    此次研讨会以交流地质地球化学大数据的研究成果,推动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的研究为目的,围绕大数据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地质地球化学大数据的获取、存储与管理、地学多源多元大数据的融合、地质时空大数据的数学分析与信息挖掘、依托大数据的地质地球化学建模与可视化、基于地质时空大数据的知识发现、预测和预警、地质时空虚拟现实与Cave (沉浸式虚拟现实显示)、基于高性能计算机平台的现代云计算技术、让机器能够理解地质报告的知识提取和模式识别技术、传统地质研究方法与数学方法、计算机方法的融合、大数据-智能矿床成矿与找矿模型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来自不同单位的14位代表分别应邀做了精彩报告。发展研究中心屈红刚博士应邀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的建设情况,并对地质大数据分析挖掘的几个需求与大家进行了的探讨,朱月琴博士从承担的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基金项目出发,详细介绍了地质大数据技术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刻研讨。本次论坛深入讨论了大数据和数学地球科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新的机遇和挑战,共同展望了新时期数学地球科学发展前景,会议还充分讨论了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未来的举办形式、机制和议题。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对大数据和数学地球科学的深度融合及相关学科建设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11月经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正式成立,挂靠中山大学开展工作。4月9日上午,召开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与会专家对委员会的组成、职责、定位及规章制度等进行了研讨。并提出要重视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地球化学的深度融合,结合数学地球科学、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开展大数据相关理论技术方法研究及应用,打造品牌性学术活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应用等方面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工作会议讨论了组织机构事宜,推荐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谭永杰为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屈红刚为副主任委员,朱月琴为副秘书长。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地调局物化探所、地调局地质力学所、地调局资源所等的相关单位专家代表近70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受邀参加第一届全国大数据与数...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