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一)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试气点火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叶建良牵头,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科技攻关团队参与完成。该成果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实施做好了充分的理论与技术准备。其主要创新点:

    1. 在第一轮试采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研究,完善丰富了“系统成藏”和“三相控制”理论,为第二轮试采井位确定、工程实施、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支撑。

    2. 攻克形成水平井试采技术装备体系,自主研发相关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装备打破国外垄断;自主开发了天然气水合物产能模拟与调控系统及流动保障软件,为试采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3. 以“防控为主、监测并重”的理念,自主创新形成覆盖试采全过程的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建立了范围更大、手段更多、精度更高的大气、水体、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

    4. 形成了一支涵盖地质、模拟、技术工艺及装备研发等学科、专业,涉及70余家科研院所、生产单位近千人的试采团队。

      

    (二)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与大庆油田松页油1HF井交接仪式          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吉页油1HF井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杨建国、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徐兴友为首的科研团队共同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松辽盆地北部松页油1HF井获得日产14.37方工业油流;松页油2HF井获得日产10.06方工业油流;松辽盆地南部吉页油1HF井获得日产16.4方的工业油流。

    2.创新形成松辽盆地页岩油富集规律新认识,建立了目标优选综合评价体系,为相同类型页岩油调查提供借鉴。

    3.创新形成了水平井钻探和压裂试油两项陆相页岩油关键工程技术,应用效果显著。

    4.按“三位一体”评价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资源量,证实巨大页岩油开发前景。

    5.调查成果为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查提供示范,三口井移交油田公司进行试采,引领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探开发。

      

    (三)二连盆地陆海地区砂岩型铀矿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司马献章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提交特大型砂岩型铀矿1处,矿体埋藏浅,矿石渗透性好,易于地浸开发,环境影响小,勘查开发成本低。

    2.创新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认识,提出了适合我国陆相盆地的“构造-油水界面-古河谷控矿”成矿新模式,为铀矿找矿靶区圈定和钻探工程布置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3.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找矿技术方法体系。针对氡气测量数据采集和异常解释存在的难题,创新应用氡气-伽玛测量技术方法组合,结合重力-航磁-放射性测量等综合信息,快速发现并圈定矿体,大幅提升了找矿效率,全区钻孔见矿率高达80%。

    4.将理论和技术推广应用于二连盆地西部、准噶尔盆地南部和柴达木盆地西部等地区,均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四)我国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并成功试压裂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钻井现场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实施完成,牵头完成人张二勇。主要创新点:

    1.完成国内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施工,成功试验应用快速钻进施工工艺,探索形成高温硬岩高效钻进技术工艺,初步建立国内首个干热岩井测井技术体系。

    2.完成国内首例干热岩试验开发井试压裂,形成干热岩造储机理新认识和造储新工艺。

    3.创新干热岩压裂综合监测技术,建成干热岩压裂裂缝实时微震监测系统,研究形成干热岩压裂微震、电磁法联合监测技术。

    4.通过地面调查、物探、钻探、测井、地球化学分析、构造演化研究等手段,研究提出了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机制与成因模式。

     

    (五)深部地热探测与动态评价服务雄安新区地热规划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雄安新区南北向地质剖面图

     

                                              D35钻孔现场                                      D35钻孔抽水现场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王贵玲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提出“克拉通破坏+浅部古潜山三元聚热”理论,构建了雄安新区深部三维热储空间结构,阐释了古潜山的聚热成储特征及其对局部热异常的影响机制。基于此理论在雄安新区实现多处地热勘探突破,钻获华北地区产能最大地热井。

    2.突破以静态储量为基础的地热资源评价方法限制,提出考虑热流补给的采灌均衡条件下地热资源动态评价技术,明确了雄安新区采灌均衡的标准,地热资源勘查报告为新区首个全面施工的容东片区规划提供了支撑,有效服务雄安新区地热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

    3.全面支撑雄安新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在新区范围内探获高于庄组深部热储第二空间,评价了热储的开发潜力,为新区地热可持续开发提供了稳定的后备资源保障。

      

    (六)探索完成全国、长江经济带、重庆等不同层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并有力支撑国土空间规划

     

    长江经济带“双评价”图集成果样式         全国“双评价”图集成果样式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组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实施完成,牵头完成人石菊松、乐琪浪。其主要创新点:

    1.完成全国、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重庆等不同层级“双评价”试点,初步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提出了优化调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规划建议。

    2.奠定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双评价”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全国地勘行业转型发展提供新路径。

    3.基于地质云搭建了“双评价”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在线评价,有效提高了“双评价”工作信息化水平。

    4.先后承担和参与福建、西藏、辽宁、重庆、安徽、承德、大连、锦州、临沂、广安、宁德、榆林等省市“双评价”工作,初步打开了地质调查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局面。

      

    (七)地质工作服务海南、福建、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创新

    承德市武烈河百公里生态与文化产业走廊规划建议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导,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组织实施完成,牵头完成人郝爱兵。其主要创新点:

    1. 以福建省和承德市为例,建立了适用的“双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编制完成“双评价”报告和图集,为省级和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提供有力支撑。

    2. 探索开展地质资源环境与其它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等要素综合评价,为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提供了地球系统科学方案。

    3. 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方法,形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承德模式”和基于地质成因规律的福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4. 以承德市和宜昌市为例,首次分析了地质建造对农业和生态格局的控制作用,为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格局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5. 首次实现陆海一体化地下空间探测与评价,为海南省海口市江东新区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八)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基本完成

     

    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资源潜力分布图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的郭天旭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创新建立“页岩气分级分类资源评价技术方法与参数体系”,在长江经济带优选页岩气远景区131个和有利区120个。

    2.首次在长江经济带开展了地质条件、技术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页岩气资源综合评价,对国家生态要求禁止开发区内外资源进行了评价,采用勘探开发全成本法对页岩气资源进行了经济性分析。

    3.成果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鉴定,戴金星、李廷栋院士等11位专家认为成果报告基础资料丰富、研究工作扎实、参数选取合理、技术方法得当、评价成果可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实现了资源调查、科技创新与绿色生态发展的深度融合,对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和脱贫攻坚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重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九)新疆博格达山前带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新疆博格达山新吉参1井油气成藏模式及测气点火照片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的高永进、周新桂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首次在博格达山前带二叠系芦草沟组钻获高成熟度优质烃源岩,首次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发现了二叠系和三叠系气藏,并获工业气流,实现2个层系油气调查重大突破。

    2.建立了博格达山前带“深层源储一体、连片分布,浅层构造-岩性为主、局部富集”的复式油气成藏模式,揭示了山前带“多层系、多类型、有序分布”的规律,系统评价二叠系油气地质资源量达14.76亿吨,勘查开发前景可观。

    3. 业内专家认为该成果是我国北方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调查的一项重大战略性突破,拓展了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地质理论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体现了国家公益性油气调查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示范引领作用显著。

     

    (十)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与30个省(区、市)实现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

    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现状图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李媛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建立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协调领导,省级自然资源厅支持,环境监测院牵头,30个省级环境监测总站共同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模式,推动1+31的局省(院站)合作机制建设。

    2.创新异地、异主、异构分布式地质灾害数据库共享集成技术。①建立了基于专网和互联网+VPN的地质灾害数据双通道传输模式,保障数据连续、稳定、安全传输;②设立省级和国家级前置库,采用触发器技术实现地质灾害数据动态增量更新,利用ETL等中间件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快速抽取、清洗、变换和集成。

    3.首次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动态更新质量评价系统,对数据传输通道状态、更新内容、更新频率等进行实时定量评价,并纳入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体系。

    4.完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规范调查评价、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等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建设要求,示范引领省级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

      

    2019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发布

    GR1干热岩勘探井

    专家组查看岩芯库

    中低温地热能发电试验电站

     

    【阅读提示】

    8月26日~27日,青海省共和—贵德地区干热岩勘查和开发利用研讨会在西宁召开,院士专家对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首次在共和盆地钻获高温优质干热岩体,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重大突破。就在不久前,记者来到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位于共和县恰卜恰镇的干热岩勘查项目部,了解了该院地热资源勘查的“前世今生”。

    干热岩勘查获系列重大突破,高原小镇再次刷新纪录

    8月25日,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上塔迈村北台草场人头攒动,这里有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实施的干热岩GR1号孔钻机。由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组织的专家组正在这里查看岩芯、实地考察,并听取项目汇报。经质询讨论,专家组认为,该项目首次在共和盆地钻获高温优质干热岩体,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重大突破。又一项新的纪录,在这个高原小镇被刷新。

    据了解,该项目在深入研究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采用红外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种勘查技术手段,经详细论证确定了干热岩勘探井位。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施工的4眼干热岩勘探井,井深3000~3705米,孔底温度达180~236摄氏度,钻获的干热岩具有埋藏浅、温度高、规模大的特点。而刷新本次纪录的GR1井,在地下3705米处探获温度达236摄氏度的干热岩。这是自2014年该院在共和盆地钻获153摄氏度干热岩之后,我国首次发现的温度达到200摄氏度以上的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

    专家组认为,共和盆地干热岩体规模巨大,资源丰富。项目基本查明了重点勘查区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的空间分布、地质结构和热源机制,提出了以共和盆地为代表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干热岩形成的地质成因模式。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由该院实施的4眼干热岩勘探井控制的恰卜恰干热岩体东西长21.2千米、南北宽14.3千米,面积约303平方千米,评价结果表明,干热岩体资源总量为1640艾焦,折合标准煤560亿吨。

    而利用1∶5万高精度航磁测量数据,结合地热地质、地球化学与放射性γ能谱调查、综合地球物理勘查、钻探,项目在共和盆地圈定18处干热岩远景区,总面积达3092平方千米。采用体积法、比拟法等国际通用方法,预测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总量为1.85万艾焦,折合标准煤6300亿吨。

    同时,项目在干热岩勘查技术方法方面实现了重要创新。在高温、高硬度、高研磨性钻进及成井工艺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干热岩钻探的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了综合运用天然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大地电磁测深技术和高精度航磁测量技术等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体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热岩深孔分布式光纤测温仪器,首次实现了干热岩深孔测温技术的突破;建立了不同尺度干热岩勘查开发选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资源评价方法。

    这一系列干热岩勘查重大突破,是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水环所,青海省环勘局等近20家项目承担单位的230多名地质技术人员,历时5年所创造和成就的。毫无疑问,这次干热岩勘查评价成果对我国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对青海能源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藏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重要意义。

    摸清地热资源家底,巍巍高原蕴藏丰富绿色能源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地热资源,从干热岩地热资源区域分布看,青藏高原南部占我国大陆地区干热岩总资源量的20.5%,资源量巨大且温度较高。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干热岩勘查的?青海的地热资源勘查是如何进行的?在恰卜恰镇中深层地热能勘查项目部,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项目负责人为记者进行了详细介绍。

    为摸清我国地热资源家底,“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安排开展了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同时启动了我国干热岩资源的研究寻找工作。2012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安排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实施了“青海省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区划”项目,对青海省地热及干热岩资源进行研究。调查表明,青海贵德—共和一带地下热水露头点多,且温度较高。

    其中,青海省水工环调查院主要承担共和地区的地热资源调查任务。通过DR1~DR4这4口井的施工验证,技术人员发现该区地热梯度明显异常,地热地质条件优越,地热流体性状良好。其中,DR2井于1440米处揭露到花岗岩,通过加深探测,发现盆地地热梯度明显异常;DR4井井口水温可达91摄氏度,单井日涌水量达2080立方米,具有一定的发电潜力,且可以梯级利用。2012年底,针对项目组在共和盆地发现地热异常,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等专家及中国地调局水环部指导下,经多次论证,决定在共和盆地开展干热岩勘查研究工作。2013~2017年,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分两次安排了4个勘探孔和“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找矿靶区优选”科研项目;青海省科技厅于2014~2015年安排了“地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安排了“青藏高原北缘重点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等项目,对共和盆地干热岩开展了综合分析研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组织院士、专家多次开展了专题研讨、现场论证及指导等,并对项目工作细节及时调整,使干热岩勘查研究工作取得进展。201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对DR3、DR4孔地热温度做了测试,显示2880米时花岗岩体温度达181摄氏度。2016年10月,GR2井孔在3085米终孔时,初步测定花岗岩体温度达178摄氏度;2016年11月,GR1井孔在3705米终孔时,初步测定花岗岩体温度达236摄氏度。通过两孔施工,判定勘查区底部花岗岩分布稳定,深度大、面积广。

    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共和地区干热岩资源勘查提供了翔实的依据,也为该地区干热岩勘查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成省内首个中低温地热发电试验电站,树立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应用示范

    事实上,除了地热资源的勘查,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还对开发利用共和盆地地热资源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2013年3月,在基本查明共和盆地地热资源赋存情况的基础上,该院将“青海省地热资源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应用示范项目”向青海省科技厅申请立项并获成功,成为青海省2013年第一批基本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总经费1300万元,科技资助经费100万元。同年8月,该院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成立了共和县地下热水开发利用示范科研基地,开展地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并利用DR4井在城北新区建成青海省首个中低温地热能发电试验电站。

    不久前,记者来到这个中低温地热发电试验电站。站在这个面积不大却意义重大的院子里,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试验电站装机功率160千瓦、额定净发电功率99.4千瓦。经过两个月的发电试验,这所电站年净发电量约为87万千瓦时;给共和县供热站输送热能,保证了1.5万平方米楼房3个冬季的供暖。其示范效应,必将成为共和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该负责人还介绍,试验电站所使用的ORC型膨胀机基于有机介质,在一个封闭循环内部实现朗肯循环,从高温热源吸热,向低温热源放热,输出轴功率。该型号膨胀机需要利用循环系统才能起作用,不能单独使用,虽然机组结构复杂,但所需条件低,更适合中、低热焓值地热流体发电。

    目前,项目组查明恰卜恰中南部地区39平方千米范围内中温热水日可开采量约1.18万立方米,地热资源勘查达到可行性勘查阶段。下一步,他们将结合共和县地热规划,在共和县北部地区和恰卜恰东部阿乙亥地区进一步查明地热资源量。

    在干热岩方面,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存在激活天然裂隙的优势,未来共和盆地干热岩开发利用前景可观。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们建议国家加强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及开发利用研究;并采用多方合作机制,尽快推进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开发国家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勘查及开发进程。

    更令人欣喜的是,根据航磁资料及近3年干热岩勘查情况,技术人员推测共和盆地下部普遍存在干热岩。航磁资料显示的干热岩异常区,还有恰卜恰西部达连海湖一带和南部哆滩哇尔玛一带,项目组将进一步扩大干热岩资源勘查面积,为以后规模化开发利用干热岩资源提供依据。

    把脉高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