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加快推进新一轮《灾害地质调查规范》修订和成果图件的编制,2017年7月19至21日,环境监测院“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在湖南省吉首市举办了“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技术交流和成果图件编制研讨会”。

    会上,多个二级项目汇报了本轮调查成果图件的编制进展,并就《灾害地质调查规范》(初稿)进行了讨论。会议邀请专家围绕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与会人员还前往两处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就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进行了现场交流。

    通过会议,进一步梳理了下一阶段本工程各项工作任务,要求现阶段工作要以“孕灾、成灾、控灾”为核心,突出成果服务和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工程首席、工程所属二级项目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以及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湘西州国土资源局等单位有关领导专家共计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场

     

    讨论

     
    “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技术交流和成果图件编制研讨...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展示地质实验工作的主要成就和进展,彰显地质实验测试风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牵头组织启动《中国地质实验测试大事记》编纂工作,完成了初稿编写。12月26日,《中国地质实验测试大事记》研讨交流会在北京召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实验测试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以及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云南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河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等单位近30名代表参会。

    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走来,我国地质实验测试事业艰辛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祖国40年改革开放而成长。地质实验测试行业强化自身建设,服务应用需求转变,不断提高分析测试技术服务水平,支撑国家战略资源找矿突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确的测试数据。实验测试中心主要负责人对大家以今天的方式纪念地质实验测试行业40年发展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赞赏,指出编写大事记,总结历史,温故知新,提炼亮点,继承发展,表达对地质实验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很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特别是面临当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冲击影响,地质实验测试要保留传统技术和寻求新技术发展,必须尽快赶上新形势的需求,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科技步伐,解放思想,顺势而为,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主体发言代表针对中国地质实验工作发展历程、各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工作经验和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在高端分析技术方法和国产分析仪器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等内容,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畅谈本单位40年来发展中的重大决策、重大节点和重大事件。座谈会上针对《中国地质实验测试大事记》(初稿),大家踊跃发言,相互探讨,对初稿的修改和完善,以及编纂组织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四十年春华秋实,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满怀信心迎接国家地质工作新的发展机遇和地质实验测试工作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地质实验测试大事记》研讨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为了更好地支撑服务自然资源部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古生物化石产地监测保护工作,2018年11月14日至1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山东青岛组织召开古生物化石产地监测现场研讨会。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就各地化石产地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和交流。

    会上,来自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环境监测院的有关专家分别作了《贯彻落实“条例”,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典型地质遗迹(重要化石产地)监测示范研究》、《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监测技术要求》(初稿)等报告,系统介绍了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相关情况,介绍了诸城、莱阳两处化石产地监测示范工作情况。

    本次会议是自然资源部成立以后首次召开的古生物化石产地监测工作会议,有效加强了自然资源部与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联系,促进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监测工作。

    与会代表针对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监测技术要求结构、监测的目的、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环境监测院组织召开古生物化石产地监测现场研讨会

    地质文化村是由外在的地质文化体验与内在的宜居宜业共同构成的乡村发展模式,是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成果转化应用形式的创新,是一种集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于一体的新型乡村。2018年11月7至8日,“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前往浙江省台州市横溪镇金村开展地质遗迹与保护科普示范项目指导工作。项目组会同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台州市国土局、仙居县国土局有关负责同志共同研讨了《地质文化村建设技术要求(初稿)》,并就金村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现状和下一步发展方向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 

    金村位于横溪南部六都坑溪沿线,北邻横岩南接新碧,整体呈带状分布,行政区域面积为1.5平方公里,共有71户235人。全村人多地少、山多田少,受距离和地势所限,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村内房屋破旧,“穷山恶水弱村”正是昔日金村的写照。但与“弱村”相对的却是金村所蕴含的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拥有典型的流纹岩火山地貌,岩嶂、一线天、象形石等景观相映成趣,两期火山活动重新塑造了金村的原始地貌,成就了这里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人文历史悠久,最早先民可追溯到明朝成化年间;天然矿泉水自山脚缓缓流出,四季不断;土壤清洁无污染,春采枇杷、夏摘杨梅、秋收柑橘、冬挖山笋,绿色农产品四季皆有;野生动植物丰富,铁皮石斛、石仙桃、娃娃鱼有迹可循。伴随着新农村建设与地质文化村建设,金村百姓期待着把家乡建设的漂漂亮亮,发展文化村旅游,走上致富路。

    目前,金村地质文化村建设已初见成效,在村口设计的地学科普长廊与地质年代旅游步道已经建成,村民们还将原来破旧的特色古民居与现代建筑风格结合打造了游客接待中心,初步实现了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地球故事与村民故事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在地质文化村建设过程中,村民全程参与全部建设、经营过程,达到了以丰富的地质遗迹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民风民俗为依托,通过地学科普、休闲度假、文化传承等形式吸引旅游消费,引导村民参与家乡建设与环境改善,发挥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主观能动性,并从中受益,形成良性循环的目的。下一步,当地政府将大力加强对金村地质文化村的宣传,增加旅游知名度,提升当地村民收入。

    通过此次调研,项目组将结合浙江省通源乡白雁坑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经验,参考地质遗迹调查规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和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文化村建设技术要求(初稿)》,为未来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技术标准和参考依据。

    金村村口标识

     

    金村四绝

    游客中心

    金村旧貌

    地学科普长廊

    image011

    地质年代步道 

    “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赴金村开展地质文化...

    2018年10月25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开发领域首席专家鲁新便一行5人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交流访问。

    会上,双方交流了单位概况、近期取得的重大成果及下一步攻关方向。岩溶所回顾了与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二十多年的合作历史及重大项目合作成果。鲁新便首席对岩溶所多年来给予西北油田的技术支持表示感谢,对岩溶所的科技平台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表示赞赏。双方就下一步科技合作方向进行了友好协商,拟定了岩溶所与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战略合作协议初稿;表示会继续加强技术交流,发挥各自专业和平台优势,合作共赢,力争取得更大成果。

    会后,鲁新便一行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到岩溶所交流

    根据《院(中心)2018年项目质量检查工作方案》的要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于8月28至9月25日组织专家队伍赴西藏林芝、四川成都和江西南昌对“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的子项目和委托业务进行质量检查。

    检查组听取了二级项目、子项目及各委托业务阶段工作汇报,按照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对项目原始资料、安全、保密等质量管理资料进行了检查。检查组野外考察了林芝地区思金拉措堰塞湖水体遗迹、易贡滑坡地质灾害遗迹、米林花岗岩地貌、自贡恐龙化石遗迹、江西梅岭花岗岩地貌等地质遗迹点。根据各项目汇报和资料检查情况,专家组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并形成检查意见

    专家组认为二级项目、子项目及各委托业务工作进展顺利,原始资料齐全完整,各项地质工作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下一步,各项目组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对接,充分了解地方政府需求,及时将项目成果转化利用。

    据了解,“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隶属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土开发保护地质调查一级项目、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基础支撑工程。该项目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重大需求,以省域为单元,开展重要地质遗迹特征、价值、分布与保护现状研究,摸清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家底。据统计,2018年该项目共完成1:5万地质遗迹调查2100平方千米,地质遗迹数据库6322余条,编制《全国重要地质遗迹图集》(初稿)13幅。摸清了青海囊谦、四川稻城、西藏墨脱、波密、当雄、米林、班戈、申扎等地地质遗迹资源状况,设计了道路、科普等标识牌,提出了初步建设规划,并将初步成果提交给地方主管政府。选取赣县宝莲山观音谷、会昌县、永新县地区进行地质遗迹调查,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并初步形成地质遗迹详细调查方法。编写完成科普小故事11个,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研学旅游教材各1套。《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已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

    西藏林芝项目检查会议

    西藏野外检查

     

     四川成都质量检查会议

     江西南昌质量检查会议

    南昌野外检查
     
    环境监测院完成“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质量检...

    为确保“地质云2.0”如期、优质上线运行,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网信办副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带领调研组一行8人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调研“地质云2.0”水环所节点建设和“城市地质基础信息平台”研发情况。水环所水工环信息化团队就“地质云水环所专业节点”建设、“数字水文地质调查系统”研发及推广工作、“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建设等上半年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强调了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创新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透明雄安地质信息平台”的设计理念。

    “地质云”水环所节点1-6月份稳定运行,未出现故障,共为3361个用户提供16287次访问;制定产品和数据上云计划,初步完成地热、地下水资源、城市环境地质调查等存量数据目录的建立;“数字水文地质调查系统”在10余个地质调查项目组得到推广应用;“透明雄安地质信息平台”建设已完成了《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库结构规范》(初稿)的编写并已征求十多位专家意见,完成原型系统的设计和技术验证,初步实现项目组内部的集成和运行。

    调研组对水环所信息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信息上云、2018年上云数据产品、“透明雄安地质信息平台”等提出要求。通过双方深入交流对接,共同商讨部署了“地质云2.0”上线前水环所的下一步具体工作内容。水环所将按照“地质云2.0”下达的任务清单,积极筹备各项事宜,共同推进“地质云”建设。

    中国地质调查局网信办到水环所调研“地质云2.0”建设...

    4月11日上午,中共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纪律检查委员会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会议主要传达学习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研究讨论《2018年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纪委工作要点(初稿)》和《关于印发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的任务分工的通知(初稿)》。

    通过传达学习《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通知》,参会人员深刻地认识到,作为纪检干部,一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二要突出问题导向,确保监督检查工作取得实效;三要强化执纪问责,层层压实责任。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履职。文件传达学习结束以后,与会人员逐条研究讨论了《2018年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纪委工作要点(初稿)》和《关于印发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的任务分工的通知(初稿)》,并分别提出了修改意见,下一步报送党委会研究讨论。

    沈阳地调中心纪委书记、纪委委员、监察审计处和党委办公室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沈阳地调中心召开2018年第二次纪委扩大会议

    11月19日,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称“中心”)2017年度技术委员会会议在郑州召开。

    会议听取了中心主任对中心2017年运行情况的总结汇报,对2017年度中心创新人才进行了遴选,并重点从中心的定位、方向、目标和人才建设等方面对中心“十三五”创新方案的初稿进行了研讨。

    会议指出,2017年度,中心运行良好,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实现了实施有目标、行动有要求、结果有成效,中心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成果质量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明显。同时,会议强调,中心“十三五”创新建设方案的编制“事关重大”,还需根据委员和专家意见,认真梳理和凝练中心定位、目标和方向,瞄准更高层面,提升中心格局,加强人才培养和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加快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在科技部改革的关键节点上做好中心“转型”。

    会议还听取了中心拟申报国家级、部级奖励项目成果的汇报和企业代表发言,就非金属矿行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交流。

    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原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延吉生处长、中心依托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冯安生所长及来自中国地科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南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河南新首钢地质勘查有限公司等单位的30余位委员、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召开2017...

    为加快落实省部合作协议,推动浙江省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工作,2017年11月1日,浙江省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规范编制在杭州进行第三次研讨。

    为适应新形势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地方政府对风险调查及评估工作的需求,借鉴香港及国外的斜坡管理概念,浙江省尝试采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易发区的风险管控相结合的形式,在进一步精细化风险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表达灾害预警预报阈值,建立大灾保险机制,实现全省防灾减灾工作的科学预报、系统预防、精准减灾。为此,亟需匹配一套完善的标准规范,以指导下一步浙江省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工作。

    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及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三方共同编写,目前初稿已基本完成。本规范旨在通过多尺度精细化调查,以斜坡为单元建立乡镇易发程度分区图,指导规划及城镇化建设;针对有威胁对象的重点区进行风险调查评价,基于评价等级确定相融合的保险产品,将商业保险纳入地质灾害防控体系中,一旦触发保险赔付机制,风险便可转移和降低,真正实现地质灾害风险的精细化管控。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通过实践调查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东南沿海地质灾害调查方法,该方法将纳入浙江省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中进行推广,并选取一个乡镇进行试点,助推浙江省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工作。

    本次对接明确了本轮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的目标,指明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开拓了浙江省地质灾害工作及体系建设的新格局。

    地调局环境监测院、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及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三方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共同出席研讨会。

    三方对接浙江省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规范

    7月24-2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调研组赴大巴山、涪江流域野外项目组检查指导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情况,并通过谈心、问卷调查等方式实地开展了职工“四态”调查工作。

    调研过程中,调研组通过查看支部学习记录、查阅支部学习资料等方式,了解野外临时党支部学习情况、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并就如何在野外开展好支部工作、如何进一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等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调研组还向各项目组传达了《关于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广泛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有关文件的通知》等文件,送上了《怎样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手册》等书籍。

    为进一步做好“四态”调查工作,调研组通过专题座谈、面对面谈心、听取意见等形式,了解了野外职工的“四态”状况,对野外职工提出的相关工作、生活问题及时进行了解释说明和积极解决,对存在的相关思想问题进行了积极地思想引导、心理疏导。针对具体“四态”调查问题,调研组还发放“四态”调查问卷初稿,征求野外职工的修改意见,力求问卷内容丰富、准确。

    此次调研组由所安全生产、党委办公室、装备基建等一行5人组成。调研组还进行了安全保密检查、装备检查等工作。

     

    调研组查阅相关资料

     

    传达学习相关文件

     
    探矿工艺研究所赴野外开展“四态”调查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地科院测试中心“科技创新之年”。为完成好2016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赋予我中心的3项重中之重工作及2项重点工作,测试中心积极谋划,制定了《局系统和全国地矿分析测试技术发展规划(初稿)》、《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施方案》和《全国地矿分析测试信息共享体系建设方案》。
     
        为切实提高“一规划两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月26日-27日,测试中心举办了地矿分析测试行业工作专题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部分局属兄弟单位和部分省局实验室的多名专家,共同出谋划策,研究中心的“一规划两方案”。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一规划两方案”的汇报,并进行了热烈研讨,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对于《局系统和全国地矿分析测试技术发展规划(初稿)》,专家认为该规划初稿较全面地涵盖了我国地矿分析测试研究领域,较好地总结了“十二五”以来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并针对当前对地质分析测试的需求指出了面临的困难及挑战,提出了未来发展总体目标。专家指出应进一步研究国家、部、局等各个层面对于地质实验测试的需求,完善规划整体架构,突出技术对于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支撑,体现研究特色及亮点,增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成果转化预期等内容的细化。对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施方案》,专家建议要加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引领,广泛借鉴其他部委、地方的共享经验,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各参于单位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对于《全国地质分析测试数据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专家对建设全国地质分析测试数据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及地质分析测试实验数据共享的可行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针对数据共享范围和具体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还研究了地质调查百项技术成果及大百科全书地质实验分析测试领域词条编撰等事宜。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认真研究问题,针对地质实验分析测试专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地质调查工作给测试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地质实验分析测试行业将紧扣国家、部、局等各个层面的需求及时调整自身定位,整合各单位优势形成合力,下大力气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实现地质实验分析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全面落实发展规划,为局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与支撑。 


    落实两重工作 促进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