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8年6月6日-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在重庆组织召开了《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培训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地调局环境监测院、重庆市土地与房屋管理局和重庆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有关负责同志,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51家单位共约120余名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培训会上,各位授课专家在分析了地质遗迹调查现状和未来工作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解读了《地质遗迹调查规范》的内容、重要性、检查标准和归档要求。针对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典型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地质遗迹制图要求、地质遗迹数据库建设以及科普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此次培训还邀请专家对重庆市綦江区国家地质公园老瀛山园区的恐龙足迹化石与丹霞地貌地质遗迹进行了实地讲解。

    学员们一致认为,本次培训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授课方式新颖多样,大家对地质遗迹调查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基本掌握了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综合方法,达到了培训目的。

    据了解,“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历经十年,系统查明并科学评价了全国6228处重要地质遗迹资源,明晰了地质遗迹的类型、范围、特征、价值和保护现状,基本摸清了我国地质遗迹家底;初步总结了我国地质遗迹分布规律,建立了首个重要地质遗迹数据库;构建了以《地质遗迹调查规范》为主的地质遗迹调查技术方法体系,积极推动了地质遗迹调查的成果转化;对全国地质遗迹保护提出了初步规划建议,支撑申报世界地质公园10余处、国家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100余家,有力支持了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管理;带动了省区地质遗迹相关调查,服务精准扶贫,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下一步,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将从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入手,对不同类型地质遗迹的特征和规律进行系统总结、对重点地区地质遗迹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对地质遗迹数据平台进行更新与维护、全力支撑“地质云”建设、大力推进地质遗迹科普宣传、深入推进“地质遗迹+”模式,全力支撑国家精准扶贫战略。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培训会开幕式

    讲解地质遗迹调查与展望

    綦江国家地质公园老瀛山莲花保寨景区恐龙足迹地质遗迹野外考察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培训会在渝召开

    为有效形成地质调查全方位服务合力,提升地质调查信息化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7年初提出“地质云”建设,并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2017年重点工作之一,根据《“地质云”建设总体方案》,按照“一核两翼五任务”部署推进,明确各节点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共享数据清单、服务产品清单等,并对各项任务的技术、完成时间等做了具体要求。

    2017年中,地调局水环中心加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节点建设体系,成为12个专业分中心节点单位之一,按照“地质云”主节点的统一要求,水环中心在节点规划、数据组织、产品体系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逐步跟进,实现了节点建设工作的平稳起步,节点建设进展顺利。

    一是编制了“地质云”水环中心节点建设方案,制定了2017-2018年的节点建设实施计划,初步规划了2019-2020年的工作计划。

    二是建立了 “地质云”水环中心逻辑节点。实现了与“地质云”主节点及时对接和沟通,适时领会地质云建设的指示精神和业务动态,并以每周一报的形式向主节点定期简报工作进度。

    三是梳理了水环中心地质数据清单,制定了汇聚和共享服务计划。针对2017年计划对外提供共享服务的西南应急抗旱找水数据,通过整合、再处理、图层化,完成了3240条原始数据的汇聚和空间信息生成,利用主业务网对外提供空间数据服务和属性数据检索服务。

    四是梳理了水环中心节点信息产品清单,整理了信息产品元数据。其中数据产品1项、地学科普产品1项、软件产品3项、仪器设备产品27项。目前已在国家地质信息服务平台上完成全部产品上线。

    五是成立了水环中心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以水环中心地质环境大数据室为主体组建了“地质云”水环中心节点建设技术团队,为落实水环中心地质数据共享清单和地质信息产品发布清单等任务奠定了团队支撑。

    下一步工作,水环中心将主要完成一站式业务管理系统接入、配合主节点完成信息报送等工作。

    地质云水环中心节点建设进展顺利

    2020年9月27-29日,为进一步落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与湖北省地震局双方领导前期就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评价达成的有关共识,武汉地调中心与湖北省地震局组织专家在湖北省宜昌市开展了联合野外考察。 

    双方专家针对仙女山断裂、天阳坪断裂、雾渡河断裂、通城河断裂的多处典型露头和鄂宜页1井、鄂宜参3井及鄂宜页2(HF)井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讨。专家们一直认为,武汉地调中心在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警成果突出,宜昌地区的页岩气参数井和二维地震成果具有很好的后期开发价值;湖北省地震局在地震灾害监测、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和仪器开发方面成果丰硕,相关监测和研究在宜昌地区的页岩气开发环境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双方优势互补点多,在宜昌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预警、成灾机理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良好的合作前景;既可以结合双方优势进行重大项目申报、平台共建和人才培养,也可以取长补短,促进双方前期地质工作的科技成果转化。

    现场研讨结束后,双方专家又进行了室内讨论,湖北省地震局专家初步规划了利用已有页岩井进行针对天阳坪断裂和水库地震的监测研究,针对正在实施的宜昌志留系页岩气探井进行流动监测研究;武汉地调中心黄柏河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专家初步规划利用地震评价资料评估工区内页岩气开发相关环境问题,并对微震与地下水关系进行监测和研究。

    武汉地调中心与湖北省地震局在宜昌开展野外联合考察

    4月26日,为加快“星载高分辨率红外高光谱相机及应用技术”项目推进和合作交流,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吴骅研究员到项目组开展学术交流并作专题报告。

    吴骅研究员以“高光谱热红外地表温度与发射率遥感反演方法”为题,围绕高光谱热红外地表温度与发射率遥感反演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作了系统性介绍。重点阐述了热红外遥感反演和真实性检验的难点及现有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多种代表国际前沿技术的改进方案。同时,针对本项目研究任务的思路与计划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项目组成员还分别汇报了红外高光谱遥感应用试验平台建设和光谱匹配实验进展、热红外遥感水体温度反演进展、热红外遥感在地质填图与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案例等。针对下一步的试验飞行地面实测工作进行了初步规划,并明确要求各合作方聚焦项目应用目标,加快研究进度,发挥高光谱红外遥感技术优势,大胆创新,力争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吴骅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定量遥感建模和反演,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表温度、地表发射率反演与尺度效应和尺度转换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和863重大项目子课题等10余项,共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主持研制国标2部,参与研制国标2部,发表专著1部。

    中科院地理所吴骅研究员应邀到武汉地调中心开展学术...

    11月5日至11月17日,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邀请,以国际洞穴联合会副主席、捷克洞穴学会主席兹德内克·莫提契卡为领队的捷克考察团一行八人,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及广西南宁洞穴俱乐部,对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小南海镇进行了第五次中国-捷克汉中天坑群联合科考。

    此次中外联合科考是在前四次科考的基础上,以洞穴探测为主,重点对小南海镇的岩溶洞穴和地下河进行调查、探测。同时,还开展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古生物、地质遗迹等方面的调查,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东方剑齿象化石

    在洞穴探测方面,考察重点集中在小南海岩溶台原面,即天星岩-白水洞地下河流域、观音洞地下河流域。其中,天星岩-白水洞地下河流域涉及天星岩天坑、地下河、上层洞穴(干河沟瀑布);观音洞地下河流域涉及回军坝乡向阳坪黑窝洞穴、鱼洞地下河、老龙池洼地竖井。同时,还对天星岩下层地下河洞道、湖泊,上层支洞及区域地形地貌进行了测位和地貌调查。此次共考察8处地下河和洞穴,探测地下河和洞穴约4千米、竖井深度约350米。新探测的天星岩地下河主洞道1800米,发现的世界级地下岩溶湖泊长约500米,宽5米~50米,深60米~80米。截至目前,共探测天星岩地下洞穴系统长9300米,为南郑区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洞穴系统。回军坝村向阳坪黑窝天坑底部地下河目前探测长度1400米,深度为150米,宽5米~30米。天星岩天坑附近竖井、老龙池洼地竖井共探测350米。

    在基础地质调查方面,通过地质路线调查在法镇沙河一带重新厘定了碳酸岩区与非碳酸岩区界线,即二叠系与志留系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界线。罗惹坪组发现了火山碎屑岩及火山角砾岩夹层,对该地区地层沉积、构造环境具有重要的对比研究意义。结合前期调查研究,通过此次考察发现,小南海地区地下河洞穴的发育主要是由三期断裂构造引起的,早期以北西向为主,中期以北东向为主,晚期局部呈近东西向。天坑主要是由于早中期构造叠加、岩石破裂,加之地下河作用导致塌陷而形成的。

    同位素测年现场

    在水文地质调查方面,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示踪试验,重新对小南海台原面地下河系统进行了分析,小南海台原面西部汇水经伯牛坑,流经天星岩主洞,由白水洞排出,暴雨时,地下水部分由龙王庙洞排出,二者为一个岩溶地下水系统。台原面东部观音洞地下河系统目前推测由回军坝和黄家山地区的消水洞和地下暗河组成,其地下河系统还需进一步做工作。同时,此次还对宁强禅家岩地区矿泉水样品进行了多点采集。

    在古生物调查方面,探险队在天星岩地下河洞穴中发现了东方剑齿象化石,丰富了区域古生物样本库,对研究该区岩溶洞穴形成演化的古环境、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秦岭地区古动植物化石研究的热点。

    在地质遗迹调查方面,在宁强禅家岩镇新发现4处基础地质类地质遗迹点、2处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点。在南郑小南海镇干河沟村天星岩天坑附近新发现竖井,底部有一大型瀑布,取名瀑布洞,瀑布洞长700米、深160米,通过竖井与天星岩相通;在南郑小南海镇何家坝新发现岩溶漏斗群。

    在同位素测年方面,前期已获得汉中岩溶洞穴罗汉洞、大佛洞、洞洞天洞、李家洞内石英砾石宇宙成因核素埋藏年龄约为54万年~151万年。本次采集宁强大鱼洞、冒气洞、大佛洞等不同层位宇宙成因核素埋藏测年石英砾石、石英砂样品5件,镇巴天悬天坑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碳酸岩岩芯样品3组。

    在旅游规划路线调查方面,在小南海镇龙头山、青石关村、秦家坝村、法镇后河村等地进行了旅游景观调查,完成调查路线20千米;通过在龙头山陡崖、伯牛天坑、天星岩地下河、白水洞泉水及后河村峰林等地取景,不仅对该区旅游景观进行了初步规划探讨,还对青石关村和秦家坝村建立地质文化村进行科普示范保护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

     

    中捷第五次汉中天坑群联合科考取得重大进展

    广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

    记者从广西国土资源厅了解到,近年来,广西开展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不仅在广西发现了截至目前全国最大面积的富硒土地,为广西农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还探索出了一整套科学、规范、严谨、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全国同行业中享有盛名,被誉为值得推广的“广西经验”。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只有粮食真正做到基本自足了,整个社会才会稳定。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借助科技支撑,提高“数量”和“质量”。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通过科学手段查明耕地的质量,服务于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技术人员在野外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黄强 摄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是为全面了解土地质量现状而开展的,以地球化学为手段的地质调查工作,主要调查土壤中的养分元素(例如氮、磷、钾、钙、铁、铜、锌等)、生命健康元素(例如硒、锶、氟、碘等)、重金属污染元素(例如汞、镉、铅、铬、砷)含量等54种化学指标及其生态效应,进而对土地质量级别进行评定。

    简单地说,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就是对土地进行体检。通过对土壤多种元素进行分析,对土地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让人们知道哪块地里的粮食和果蔬品质最好,更利于人类健康,哪块地里可能存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安全隐患等。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广西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将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全面展开,至2020年,广西绝大部分面积的农用地将完成1∶25万和1∶5万尺度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

    发现全国最大面积富硒土地

    广西大规模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始于2007年的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调查面积共4.5万平方千米;二是始于2013年的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十二五”期间共评价了21个县(市、区)的主要农用地1.87万平方千米。

    根据“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等国家专项工作的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广西南宁、北海、贵港、玉林地区共部署完成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面积4.5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园地面积0.33万平方千米。

    项目成果报告显示,发现富硒土地约3万平方千米,其中绿色富硒耕地约6626平方千米,为目前全国之首。圈定连片富锗土地面积约2800平方千米,占调查面积的6.2%,其中优质富锗土地136平方千米。

    显然,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广西开展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使广西人看到了农业转型升级的希望。2012年4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党委副书记危朝安作出批示:“建议地勘部门加强与农业部门配合,加强我区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的转化工作。这既是推动我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大举措,也是地勘单位经济增长的新的工作着力点和增长点。农业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之联系”。

    为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地质服务“三农”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农业厅、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联合下发《广西农业地质服务“三农”工作方案》。根据安排部署,2013年~2016年,广西国土资源厅组织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利用自治区财政资金1.2亿元,在全自治区21个县(市、区)共3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18个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区)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评价面积1.87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约1.35万平方千米,园地面积1530平方千米。

    评价对象主要为耕地(水田、旱地)、园地,包含耕地、园地中间杂的少量林地、草地等其他利用类型土地,样品以采集表层土壤样为主,辅以大气干湿沉降物、灌溉水、农作物及根系土、岩石、土壤垂向剖面、肥料等样品。耕地、园地平均采样密度为9样/平方千米,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平均采样密度为4样/平方千米;主要采集耕作层0~20厘米连续土柱。在优势作物或经济作物种植区、工矿企业周边土壤易受污染区,采样密度适当加密。

    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结果显示,累计调查发现2018万亩(约1.3万平方千米)富硒土壤,21个县(市、区)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其中南宁市江南区、武鸣县,柳州市柳江县,桂林市全州县,钦州市钦北区,贵港市覃塘区和来宾市兴宾区富硒土壤分布面积分别达到评价区面积80%以上。叠加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综合等级,划分优质富硒土地196.6万亩(约1311平方千米),占评价面积的7%。

    此外,调查还发现大批天然富硒农产品,且在富硒土壤上种植的农产品富硒比例明显高于非富硒土壤,其中水稻、花生、蔬菜等富硒比例达到60%以上,累计圈出130余处富硒土地开发建议区。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报告,广西富硒土壤主要受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等碳酸盐岩、炭质页岩以及第四系的砂土、亚粘土层等地质体和特定土壤类型所控制,土壤中硒元素含量高,来源稳定,连片分布,十分便于长期的规模化开发。

    2016年12月28日,广西国土资源厅、农业厅、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南宁举行广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报告(2016年)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上述成果。据了解,广西计划将优质富硒土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畴,科学编制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促进富硒产业的健康发展。

    土地调查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不可否认,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精准扶贫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间,广西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将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展开,截至2020年,广西绝大部分面积的农用地将完成1∶25万和1∶5万尺度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

    据了解,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是国家层面、区域性、针对第四系发育区开展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是省级层面、以县为单位、针对连片农用地开展的土地质量普查工作。

    应广西人民政府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增加了广西“十三五”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面积,由原计划的5.355万平方千米增加至12万平方千米。2016年度完成了崇左市、马山县、宾阳县、黎塘镇等区域调查工作,面积2.04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调查面积达到6.54万平方千米,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27.6%。2017年度实施的田东、河池、来宾、藤县等区域调查工作也业已完成,面积2.15万平方千米。

    据称,广西“十二五”期间在21个县(市、区)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全部由自治区财政出资,是全国同期1∶5万尺度调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个省份。尽管成效卓著,但是评价的耕地、园地面积不足全区耕地、园地总面积的30%,这与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掌握广西耕地质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广西国土资源厅联合广西农业厅和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选择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长寿之乡、国家及自治区贫困县、西江经济带、革命老区、富硒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有连片基本农田分布的61个县(市、区),于2017年~2019年继续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初步计划评价耕地园地总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项目经费预算3亿元。

    根据规划,“十三五”项目完成后,将累计覆盖广西全区70%以上的县(市、区),覆盖评价区80%以上的耕地和园地,查明广西主要农用地的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土壤综合质量情况,全面评价土地质量、潜在价值及生态风险,圈定富硒、富锗土地分布范围,摸清绝大部分农用地的质量。

    根据广西国土资源厅的规划安排,成果将服务于土地质量与生态管护、土地资源合理与永续利用、富硒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为广西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经济区划、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及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广西国土资源厅已计划将“十二五”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纳入国土资源“一张图”管理。为充分发挥国土资源“一张图”及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数据库优势,广西国土资源厅将探索建立全区土地地球化学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推进调查工作长效化、常态化,持续更新土地地球化学数据库,定期发布监测报告,有效防控生态风险,使成果资料更加有力地支撑国家及地方土地管理、特色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广西成果应用转化取得实效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为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等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使耕地生产的农产品品质最佳化、效益最大化。

    实际上,如何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的转化应用,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据了解,广西国土资源厅将根据自然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土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应用到土地利用规划和调整、高标准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保护、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土地整治和表土剥离再利用、土地质量等级评定与监测、富硒特色农业与生态农业开发等工作中。

    国务院2016年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着手开展富硒土地标识认证工作,初步规划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成果基础上,为每一块富硒土地建立档案卡、设立标识牌、制作二维码,其中不仅包括土壤硒元素含量,还包含土壤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等相关信息。

    根据设想,届时自然资源、环保、农业等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将土壤环境调查内容与目前开展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富硒普查工作相结合,加强成果应用研究和转化,实现各部门之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记者了解到,广西在利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资料服务“三农”中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广西全区累计建立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309个(片),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累计达259平方千米,富硒农产品产量累计达19.2万吨;从事富硒农产品开发的企业达186家,产值累计达27亿元;共认定富硒农产品126个,其中有21个被评为“中国名优硒产品”,9个被评为“中国特色硒产品”。

    放眼全国,广西为较早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的省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地质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广西在该领域充当了先行者的角色。目前,广西已外派部分地质工作者支援贵州等省开展同类工作。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解广西农业之渴

    图为成果发布会现场。罗会江 摄

    5月10日,四川省宜宾市政府召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及发布会。据悉,经过历时5年的调查评价,宜宾市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全面完成,圈定富硒土地面积3661平方千米。这一成果,不仅揭示了宜宾好山好水并盛产“好酒、好茶”和人民长寿的背后奥秘,还为宜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悉,2013年,宜宾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和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联合部署开展。项目由四川省地矿局下属的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承担。项目取得了宜宾全市1:25万调查成果及1:5万屏山县、长宁县、兴文县、筠连县调查评价成果,首次系统获得了宜宾土地表层和深层土壤中镉、硒等54项元素和指标的国土资源高精度基础数据及其他农业地质调查数据。项目成果已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最终审查验收。

    项目成果圈定了宜宾全市富硒土地面积3661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7.24%,主要分布在筠连县、珙县、长宁县南部、兴文县和屏山县,其中富硒农用地(水田、旱地、园地)面积1948平方千米。

    据了解,项目成果已经惠及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招商引资等社会经济发展工作。2014年的土壤调查结果显示,屏山县存在天然富硒土地240平方千米,并发现水稻、白魔芋、茶叶、水果等天然富硒农产品,经项目组建议,进行产品打造提升和招商推介,现已引进3家现代农业企业开发富硒生态农业,总投资近8亿元。在成果发布会上,屏山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依托土壤资源调查结果打造富硒产业,实现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打造屏山县富硒农产品品牌。

    兴文县茂禾植保专业合作社杭宗玉喜不自禁地说,项目组进行了3年的反复实验,合作社在项目组的帮助下种植出首批各项指标都非常理想的富硒稻谷,2014年进入收获季节,富硒米成功进入市场。几年来,合作社在僰王山镇水泸坝村、群会村建有富硒水稻生产基地1600余亩,订单种植1000余亩,年产稻谷200余万斤,年销售额约600万元。合作社注册有“泸硒”“泸泰”“水泸坝”等商标,所产大米销售到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喜爱。下一步,合作社将多品牌运作,结合旅游和市场需求,走绿色健康、生态富硒的高端农产品路线。

    调查还发现,兴文县长寿人口比例高达24人/10万人,远远高于“中国长寿之乡”标准(3人/10万人)和“联合国(世界)长寿之乡”标准(7.5人/10万人),证实了富硒环境与当地居民健康长寿的关系密切。目前兴文县成立了植保专业合作社,未来将进一步打造系列富硒健康农产品品牌。

    调查成果同时显示了宜宾五粮液品质与其水质、天然环境的联系。五粮液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配合地质调查工作,为品牌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宜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宁坚在宜宾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汇报及发布会上表示,项目成果为宜宾“好山、好水”的历史传承提供了科学依据,揭示了宜宾盛产“好酒、好茶”、人民长寿的背后奥秘。项目成果将为宜宾市未来土地生态管护、土地整理区规划、农林牧副渔产业结构调整、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组在成果汇报会上建议,宜宾市下一步要尽快开展富硒土地资源详查评价和开发利用。在现有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全市富硒产业总体初步规划,边开发边研究,产学研结合,建立宜宾市富硒产业园;以大宗、特色农产品安全性评价为基础,制定实用的地方评价体系,以确保高背景区永久性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建立宜宾市富硒农产品及产地环境地方标准,并逐步升级为省级标准,填补四川省空白;制定白魔芋、茶叶、茵红李、筠连川红茶、苦丁茶等知名农产品相应产地环境标准和产品标准,促进宜宾优质农产品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建议进一步查明宜宾市长寿人口分布情况,并申报中国乃至世界长寿之乡。

    宜宾缘何茶好人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