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的毛景文院士、肖克炎研究员和孙嘉副研究员参加了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戈尔登(Golden)市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矿床地质学会学术会议。

    国际矿床地质学会成立于1965年,本次会议适逢学会成立60周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近500名科研人员、研究生、企业界代表参会交流。会议以“变化世界中的矿产资源”为主题,聚焦学科领域新进展和全球找矿新发现,组织开展了包括大会报告、专题研讨、展板交流、野外考察、培训讲座在内的系列活动,推动参会人员进行全面交流研讨。

    会议期间,毛景文院士和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Bernd Lehnman教授作为“与岩浆岩相关的钨锡和稀有金属矿床”专题会议联合召集人,组织各国学者针对上述矿床的成矿机理、找矿标志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讨论,吸引大量科研人员参会交流。肖克炎研究员参与了包括斑岩铜矿、造山型金矿在内的多场专题研讨,并就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面的新进展与各国知名学者进行深度交流,同时也为后续科研合作开展了探讨。孙嘉副研究员在“测试技术与勘查应用新进展”专题会议上作了题为《中国西藏中部多不杂斑岩铜金矿热液演化过程:来自稳定同位素和阴极发光的证据》的报告,详细介绍了硫同位素在成矿机理解译和找矿勘查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他还代表未到会的西北大学刘鹏教授作了题为《大气降水加入时机对锡矿成矿规模的控制作用》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欢迎和尊敬。

    除了上述会场交流,毛景文院士和孙嘉副研究员对美国Climax斑岩钼矿及丹佛盆地边缘白垩纪砂岩地层中的铀-钼矿化现象进行了野外考察。其中,Climax斑岩钼矿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斑岩性钼矿床,该矿床的发现和相关研究对世界各国类似矿床的勘查和科研工作发挥重要的指示作用。毛景文院士和孙嘉副研究员在当地公司技术人员的带领下,详细了解了该矿床的构造、岩浆、蚀变和矿化特征,丰富了对斑岩钼矿的认识。此外,Bernd Lehnman教授以戈尔登公路沿线揭露的地层和矿化现象为例,向毛景文院士和孙嘉副研究员介绍了丹佛盆地白垩纪地层的铀矿成矿特征,并就该地区的铀矿和钼矿共生产出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

    作为我国矿床资源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资源所本次参会交流为拓展学科领域认识,深化国际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毛景文院士(左四)和孙嘉副研究员(左三)考察Climax斑岩钼矿 

     

    毛景文院士(右)和Bernd Lehnman教授(左)在公路沿线考察丹佛盆地铀-钼矿矿化特征 

    资源所科研人员参加第十八届国际矿床地质学会学术会...

    一、项目编号:0733-22181511 (招标文件编号:0733-22181511)

    二、项目名称:中国地质科学院百万庄基地科研楼屋面防水及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

    三、中标(成交)信息

    供应商名称:北京一力建设有限公司

    供应商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西潞街道长虹西路73号1幢1层A104

    中标(成交)金额:327.5033030(万元)

    四、主要标的信息

    五、评审专家(单一来源采购人员)名单:

    刘鹏、符志刚、朱桂荣

    六、代理服务收费标准及金额:

    本项目代理费收费标准:收费根据以下标准:中标金额(万元) 费率标准100以下 1.0%100-500 0.7%500-1000 0.55%1000-5000 0.35%5000-10000 0.2%10000-100000 0.05%1000000以上 0.01%计算方法:按差额定率累进法。

    本项目代理费总金额:2.5925230 万元(人民币)

    七、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个工作日。

    八、其它补充事宜

    九、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联系方式:刘老师 010-68999614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中信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6号京城大厦B座503

    联系方式:耿浩洋 010-84865055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耿浩洋

    电 话:010-84865055

     
    中国地质科学院百万庄基地科研楼屋面防水及基础设施...

    一、项目编号:0733-22181812 (招标文件编号:0733-22181812)

    二、项目名称:中国地质科学院野外楼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

    三、中标(成交)信息

    供应商名称:中尊建设(北京)有限公司

    供应商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色树坟粮库15号楼-WP145

    中标(成交)金额:114.3447690(万元)

    四、主要标的信息

    五、评审专家(单一来源采购人员)名单:

    刘鹏、倪亮、夏玉静

    六、代理服务收费标准及金额:

    本项目代理费收费标准:中标金额(万元) 费率标准100以下 1.0%100-500 0.7%500-1000 0.55%1000-5000 0.35%5000-10000 0.2%10000-100000 0.05%1000000以上 0.01%计算方法:按差额定率累进法。

    本项目代理费总金额:1.1004130 万元(人民币)

    七、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个工作日。

    八、其它补充事宜

    九、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联系方式:刘老师 010-68999865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中信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6号京城大厦B座503

    联系方式:耿浩洋 010-84865055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耿浩洋

    电 话:010-84865055

     
    中国地质科学院野外楼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成交公告

    一、项目编号:0733-22181811 (招标文件编号:0733-22181811)

    二、项目名称:中国地质科学院老综合楼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

    三、中标(成交)信息

    供应商名称:忠信博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供应商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宋庄顺三条21号(嘉业大厦二期)2号楼201室

    中标(成交)金额:199.3165810(万元)

    四、主要标的信息

    五、评审专家(单一来源采购人员)名单:

    刘鹏、倪亮、夏玉静

    六、代理服务收费标准及金额:

    本项目代理费收费标准:中标金额(万元) 费率标准100以下 1.0%100-500 0.7%500-1000 0.55%1000-5000 0.35%5000-10000 0.2%10000-100000 0.05%1000000以上 0.01%计算方法:按差额定率累进法。

    本项目代理费总金额:1.6952160 万元(人民币)

    七、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个工作日。

    八、其它补充事宜

    九、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联系方式:刘老师 010-68999865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中信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6号京城大厦B座503

    联系方式:耿浩洋 010-84865055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耿浩洋

    电 话:010-84865055

     
    中国地质科学院老综合楼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成交公...

    9月17日至19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隆重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是“新时代的古生物学-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来自全国多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博物馆和科普教育领域,以及日本、英国和奥地利等国的7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此次盛会,与参会各国学者广泛交流了该所近年在中国北方脊椎动物化石,华南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以及微体化石、古生代腕足、笔石、有孔虫、和微生物沉积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姬书安研究员荣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八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奖,并作了题为“中国北方鹦鹉嘴龙动物群”的大会特邀学术报告。高林志研究员和杨犇博士受邀分别在“早期生命演化”和“寒武纪生命与环境演化”分会场作了主题报告。地质所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密切关注与普遍认可,进一步深化了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地质调查等单位的交流合作。

    此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成立了第一届监事会;地质所姚建新研究员连任第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金小赤研究员当选常务理事、唐烽研究员当选理事,刘鹏举研究员当选第一届监事会监事。

     

     
     
    地质所古生物学家参加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代...

    经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党委同意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团委批准,2016年12月29日上午,油气调查中心召开了第二次团员大会。

    此次大会,全面总结了油气调查中心团委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团委工作的意见建议,选举了团委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受中心党委书记赵奇同志委托,纪委书记马江芬同志在大会作了讲话,对中心团委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团员青年和团的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中心广大团员青年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把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中国梦”、建设一流油气地质调查机构、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二是希望团委切实增强为党做好青年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青年人现实需求开展工作,促使团员青年在油气地质调查事业中建功立业。三是希望加强团委班子建设,讲政治、守规矩,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整体功能,充分调动广大团员青年投身地质调查事业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积极性,为推进油气调查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经过投票选举,监察审计处刘鹏同志当选第二届团委书记,人事处(党委办公室)石亚同志当选第二届团委副书记,办公室窦维义同志当选组织委员,页岩气室庞飞同志当选宣传委员,油气室韩淼同志当选文体委员。

    会议由第一届团委书记李世臻同志作第一届团委工作报告。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油气调查中心召开第二次团员大会
    所在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完成人员:刘鹏举,陈寿铭,李猛(现工作单位在西安地调中心),尹崇玉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自然基金

    主要进展

      埃迪卡拉纪是隐生宙的最后一段地质历史时期,也是从“雪球地球”至“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期间地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因此,有关埃迪卡拉纪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研究,一直是当今国际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华南三峡地区是我国埃迪卡拉(震旦)系发育最为经典的地区,也是竞争埃迪卡拉系内部年代地层界线层型剖面最有竞争力的地区之一,课题组通过多年研究,最近以专著形式在美国Journal of Paleontology杂志上(见附图),系统报道了对三峡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纪微体古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国际著名刊物Procambrian Research报道了有关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划分方面的建议。成果主要包括三部分:(1)通过对采自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数千片燧石结核薄片的观察,发现大量以大型具刺疑源类为主的微体化石,共系统描述了90多个微体化石属种,其中包含3个新属、40个新种和2个合并种;同时,还对3个老种进行了修订,这一成果不但极大地丰富了埃迪卡拉纪微体古生物群面貌,而且也进一步理清了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大型带刺疑源类的系统分类,对于埃迪卡拉系的生物地层对比及早期生物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根据多条剖面上微体化石的地层分布特征,在三峡地区建立了两个疑源类化石组合,即下部的Tianzhushania spinosa组合和上部的Hocosphaeridiumanozos-H. scaberfacium-T. conoideum组合,而通过生物地层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提出上组合可与澳大利亚、欧洲板块东部和西伯利亚板块上的埃迪卡拉(震旦)纪疑源类组合相对比、而下组合在上述大陆缺失,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但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令人困惑的三峡地区与澳大利亚等地在埃迪卡拉纪疑源类化石组合对比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表明我国峡东地区发育的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序列最完善,为国际埃迪卡拉(震旦)纪年代地层划分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地层依据。(3)提出以生物演化阶段为基础、以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变化界面为标志,对埃迪卡拉纪进行年代地层划分的设想,并对三峡地区几个具有潜在界线层型意义的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首次在华南埃迪卡拉系发现的几种微体化石类型


    专著封面
    1-4 中国埃迪卡拉(震旦)纪微体化石组合特征及地层...

    近日,经国际矿物学学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专业委员会(IMA-CNMNC)评审投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毛景文院士团队申请的新矿物正式获得批准。新矿物的国际矿物学会编号为IMA2022-120,英文名为yuchuanite-(Y),中文名为毓川碳钇矿,矿物缩写为Ych-(Y)。该新矿物以我国著名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家,中国工程院陈毓川院士的名字命名。

    毓川碳钇矿是由资源所毛景文院士团队的刘鹏副教授(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在粤东北玉水铜矿所发现,这也是继2021年发现景文矿(Y2Al2V4+2[SiO4]2O4[OH]4)后该团队再次在玉水铜矿发现新矿物。初步研究表明,玉水铜矿重稀土矿物形成于晚三叠世(223Ma),为华南地区首次识别出的三叠纪重稀土矿化。矿物学与Nd同位素研究表明,其形成可能与盆地卤水有关,重稀土来源于下部的红色砂岩。玉水铜矿中多种重稀土新矿物的发现不仅为拓展重稀土成矿新类型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拓展我国华南重稀土找矿新方向提供了重要支撑。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姚薇博士(现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杨文强工程师及其合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国武教授团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孙宁岳博士、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Nigel Cook教授、西北大学宋文磊副教授共同参与本次工作。新矿物成分和晶体结构确定过程中得到了南京大学张文兰教授、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所的李婷高级工程师和王涛博士的帮助。

      

    图1 毓川碳钇矿镜下照片. Ych-Y = 毓川碳钇矿

      

    图2 毓川碳钇矿晶体结构图

    毛景文院士团队发现一种碳酸盐重稀土新矿物——毓川...

    核心提示

    水,万物之本源,其进与退牵动着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区的石羊河流域,是我国内陆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流域之一,长期以来受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影响,水循环平衡遭到破坏,地下水生态危机凸显,干旱区绿洲饱受威胁。地质科研人员通过长期调查研究,破解了天然绿洲退化防控关键,有力支撑了当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地下水位精准调控。

    2020年3月4日,青土湖畔野鸭成群,碧波荡漾。姜爱平 摄

    科研人员在测定包气带饱和渗透系数。王哲 摄

    科研人员在读取气象数据。刘鹏飞 摄

    一场小雪过后,站在甘肃省民勤县的青土湖畔,湖面波光粼粼,成片金黄的芦苇迎风飘荡,不远处沙丘起伏,一幅“大漠边塞,长河落日”的壮美景象映入眼帘。

    当你了解青土湖的前世今生,便会觉得眼前这一汪湖水弥足珍贵。

    青土湖所在的石羊河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内陆河。流域总面积4.16万平方公里,涉及以武威市为主的8个县区。石羊河形成的绿洲是防止北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汇合、拱卫河西走廊的生态屏障。

    “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沙”,数百年来,石羊河经历了从水流泱泱到风沙茫茫、再到蒹葭苍苍的沧桑巨变。近年来,尽管绿色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展,但石羊河仍是全国内陆河流域中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流域之一。如何彻底摆脱成为沙漠的危机,是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课题。

    长期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在石羊河流域开展了大量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和观测。调查研究发现,灌溉农田规模过大是天然绿洲生态退变的主因。对于一个年均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蒸发量高达2600多毫米的干旱地区来说,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八成,而灌溉农业用水量占当地总用水量的86.57%,90%以上的天然绿洲生态退化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有关。

    采补失衡,地下水生态危机凸显

    从武威市向北60公里,就到了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它见证了石羊河流域人民与干旱抗争的曲折历程。

    距今七八千年前,祁连山的冰川融水,从石羊河奔涌而下,滋养着古凉州地区,其冲积形成的肥沃绿洲农田,成为河西走廊的精华地带。直至明朝洪武年间,流域下游还是一片上耕下渔、湿地遍布的景象。随着气候干旱、冰川退缩以及人类活动的加剧,石羊河下游渐渐消失在沙漠中。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石羊河流域大面积垦荒种粮,灌溉农田面积不断扩增。这被认为是流域自然生态退化的主要动因。

    根据遥感监测,与1970年相比,2017年石羊河流域耕地面积增加了1200平方千米,天然绿洲面积则减少了1850平方千米。也就是说,每增加1亩耕地导致1.5亩~2.0亩天然绿洲消失。

    究其原因,还是干旱气候下水资源天然性匮乏和灌溉农田规模过大,加之上游山区长期大规模拦蓄出山地表径流。

    当石羊河的流水引入农田仍不能满足灌溉需求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修建水库。于是,石羊河上游的8条支流上建起了7座水库,红崖山水库即是其中之一。据统计,石羊河2000年流入下游民勤盆地的径流量是1957年的1/5。面对地表来水的减少,中下游地区就把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出路寄托于开采地下水,由此造成采补严重失衡,区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0米~20米,局部地区达40米。

    “气候干旱、地下水与地表水频繁转化是西北内陆河流域水循环的突出特点,造就了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格局,石羊河流域也不例外。”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聂振龙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流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占比超过90%,气候变化的影响不足10%。”

    聂振龙团队将地调局部署的地质调查项目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相结合,组织地调局相关直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海大学、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及生态功能保护研究与示范工作。

    根据项目组的研究,流域水循环平衡过程决定了地表生态的区位特征和地下水生态功能特征。人类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极大地改变了民勤盆地水循环平衡格局:在上游,由于修建了大量水库,90%以上的出山河水被水库截留;在中游,渠系代替了天然河道,渗漏补给地下水的量显著减少,再加上地下水的大量开采,泉水溢出量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生态功能基本丧失。尤其是地下水位下降波及下游盆地绿洲—荒漠过渡带,导致这一带天然生态退化严重,地下水生态功能危机凸显,出现“沙进人退”的生态灾难。

    遥感监测显示,巴丹吉林沙漠以1米/年~3米/年的速度向东南扩张,不断吞噬民勤绿洲,与腾格里沙漠呈现合围趋势,民勤地区成为了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每天被子和枕头上全是厚厚的沙尘,吃饭的碗底也有一层沙。”回忆起以前的日子,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治沙模范王银吉感慨不已。

    关井压田,生态退化得到有效遏制

    地下水在西北干旱区自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位是地下水与地表生态关系中最重要的指标。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是湿地和绿洲退化的直接原因。国内外专家研究还发现,仅靠灌溉不能改善沙漠地区植被的水需求状况。相反,维持合适的和稳定的地下水位对干旱地区植被存活非常关键。

    聂振龙告诉记者,根据大量历史数据、野外调查和原位观测的结果,维持研究区生态稳定的适宜地下水埋深为2米~5米,引起自然生态系统退变和灾变的地下水埋深分别为5米和10米。

    他解释,当地下水埋深大于5米后,自然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出现自然湿地萎缩、天然植被覆盖率下降或长势变弱;当地下水埋深大于10米后,自然生态系统发生灾变,出现自然湿地干涸和土地荒漠化加剧。

    以石羊河流域民勤盆地为例,对比历史资料与最新地下水测量结果,1960年代地下水埋深普遍小于5米,2019年地下水埋深普遍增大到10米~30米,局部地区达到40米,处于生态灾变水位以下,这是出现生态问题的关键所在。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2007年,国务院批复正式启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通过关井压田、节水改造、水资源配置保障、生态建设、水源涵养,生态环境有所好转。

    据统计,十年间,石羊河流域关闭农业灌溉机井3318眼、压减农田灌溉配水面积66.3万亩;安装地下水智能化计量设施1.64万套;在流域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北部湖区实施易地搬迁2.4万人,流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2010年以来,红崖山水库不断向青土湖下泄生态用水,使得干涸半个世纪之久的青土湖“复活”了,形成了26.7平方公里的水面及106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

    与此同时,民勤盆地大部分区域地下水位出现缓慢上升,2010年~2019年地下水位上升0.7米~1.0米,生态退化情势得到有效遏制。

    然而,地下水生态功能仍未得到根本恢复,严重恶化区面积仍有1397.9平方公里。特别是盆地西部边缘一带,面积近500平方公里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下风口,是民勤绿洲保护的关键区带,目前地下水埋深仍为10米~15米,自然生态系统极不稳定。

    “十多年的流域综合治理效果表明,这些地带地下水生态功能具有一定的可恢复性,只是恢复过程相对缓慢。”聂振龙表示。根据测算,按目前地下水位的回升速率,恢复至自然生态的适宜水位需要50年以上。

    分区分级,实施地下水预警与管控

    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重点治理工程踩下了石羊河流域无序开采地下水的急刹车,而守护荒漠绿洲、巩固提升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更考验人们的智慧。

    要想尽快恢复地下水生态功能,一味限采显然不现实,还需要科学的评估和相应的技术方案。

    青土湖往东行不远,就是腾格里沙漠。汽车在荒漠与沙丘间的公路上迂回行驶,窗外不时看到一片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其间稀疏地生长着几片草。

    为了给地下水调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项目组在腾格里沙漠腹地的邓马营湖附近建设了一个野外试验场。试验场地处天然荒漠植被区和农田交汇处,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岩性较细,水位埋深较浅,在强烈蒸发作用下,浅层水质咸化、土壤盐化严重。

    实验场占地近30亩,分为水位调控淡水灌区、水位调控混灌区、天然植被水位调控区、水量水质调控区四个主功能区。由一眼抽水井联通四眼辐射井持续抽水对地下水位进行面状调控,通过一系列设计,可以在人工调控和灌溉作用下对水和盐在大气—地表—包气带—地下水循环中的运移状况进行实时自动监测记录,并且能根据监测数据灵活调整生态水位调控方案。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项目组研发了“农田盐渍化管控与湿地保护水位—水量智能双控”关键技术,在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和农田产量不减的前提下,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效率14.3%。

    此外,项目组针对西北内陆干旱区自然湿地、天然绿洲对地下水位强烈依赖的特点,创建了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方法,构建了干旱区自然湿地、天然绿洲、农田安全及城市生态安全保障的分区分级预警与管控指标体系。

    他们将石羊河流域划分了四个一级功能区: 一是自然湿地保护区,位于民勤盆地北部的青土湖湿地;二是天然绿洲保护区,位于民勤盆地农田与荒漠过渡带;三是农田安全保障区,位于武威盆地和民勤盆地人工绿洲分布区;四是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区,位于武威城区和民勤县城区。

    项目组提出,在自然湿地保护区,以维持现状湿地面积为最低目标,确定地下水最低水位控制指标,严禁地下水开采。

    在农田—荒漠过渡带为天然绿洲保护区,以土壤盐碱化临界埋深和地下水生态功能质变临界值作为水位约束指标,并由此确定水位约束下的开采量控制指标。近期以恢复地下水生态功能为主要目标,禁止开采地下水。远期要注意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土壤盐碱化临界深度以下,避免盐漠化。

    农田安全保障区为地下水控制利用区,需综合考虑各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土壤盐碱化临界水位及地下水开采对周边地区天然生态的影响等因素,确定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控制指标,并由此确定水位约束下的开采量控制指标。近期以粮食安全保障为目标,合理确定农田规模,适当压减地下水开采量,通过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实现粮食安全保障。远期要注意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土壤盐碱化临界深度以下,避免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影响农田质量和产量。

    而在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区,主要考虑地下建筑物的安全保障,合理确定地下水最高水位约束指标,统筹区域水位变化情况,适当开采地下水。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再建水生态平衡,恢复地下水生态功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然,在西北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挤占生态用水,一味强调生态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也不现实,关键是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适度平衡点。”聂振龙表示。

    因此,项目组建议,需要深刻反思西北干旱地区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利用的教训,高度重视西北内陆干旱区天然绿洲退化防控的关键是有效管控灌溉农田规模过大,有序重建流域水生态平衡,开展水、土、生态与人类活动相适应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精准管控,基于自然水资源承载能力,规划农用耕地开发利用规模和自然生态修复保护规模,探讨水资源和生态维持双重约束下适宜的产业结构布局,优先保护生态,适度推进城镇化,约束农业生产规模。

     

    探寻西北干旱区水生态平衡之道

    历史时期中,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过渡时期(前寒武纪–寒武纪)地球生物圈面貌发生了重大转变。与埃迪卡拉纪大型具刺疑源类相比,寒武纪初期的疑源类个体更加微小,直径仅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具有刺状突起等精美装饰。一般呈单细胞的形式,亲缘关系并不清楚,罕见保存有子细胞等内部结构。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刘鹏举研究员课题组尚晓冬博士在湖北长阳地区合子坳剖面寒武纪早期的岩家河组底部燧石条带中发现了数以千计保存完好的疑源类Yurtusia uniformis化石标本,其中许多化石膜壳的内部含有数量不等的子细胞,这是首次在寒武纪疑源类微体化石中发现子细胞的存在。其中一些子细胞正处于分裂状态,代表了生物的生殖结构,该发现为研究此类生物的亲缘关系与生命周期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次研究通过对共计717枚保存完好的化石标本进行多指标测量与统计分析,发现了处于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直径为2~25微米的生物个体。其中,极其微小(仅2~3微米)的个体明显处于幼年阶段;随着膜壳的生长增大,刺状突起的长度也在增加。与此同时,膜壳内部的子细胞可发生若干次连续分裂。依据综合数据,重建了此类生物体个体发育与无性生殖模式,表明Yurtusia uniformis为微体藻类积极生长的营养细胞,而非滞育休眠包囊。基于新发现的个体发育过程、生殖结构及形态特征,与许多相似的现生及化石类型(包括原核生物、真菌、伪真菌和多种多样的原生生物)进行对比研究,认为Yurtusia uniformis是一种微体绿藻,且与共球藻纲(绿藻门)、甚至小球藻目中的某些种类具有密切的生物学亲缘关系。此外,基于现代绿藻的生活史,建立了Yurtusia uniformis的生命周期,其中包含营养生长与无性生殖阶段。这为正确认识寒武纪早期其他类型具刺疑源类的生物学属性和进一步了解寒武纪早期生物圈特征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项目联合资助。研究成果发表于古生物学专业国际知名SCI期刊《Palaeontology》上。Shang, X., Liu, P., Moczydłowska, M., Yang B., 2020. Algal affinity and possible life cycle of the early Cambrian acritarch Yurtusia uniformis from South China. Palaeontology. (DOI: 10.1111/pala.12491)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pala.12491

    图1 处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Yurtusia uniformis个体(比例尺适用全部)

    图2 处于不同生殖阶段的Yurtusia uniformis个体(比例尺适用全部)

    图3 同Yurtusia uniformis化石形态特征相似的现生绿藻

    图4 处于不同发育和生殖阶段的现代绿藻(A~D);基于绿藻生活史重建的Yurtusia uniformis生命周期(E),包含营养生长和无性生殖阶段

    寒武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与现代绿藻亲缘关系密切的微体...

    7月6日-1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成功举办为期8天的第二届大学生地学夏令营暨燕山地学夏令。来自全国各地15所院校的20名优秀地质专业大学生相聚在一起,以中国基础地质研究的基地和摇篮燕山地区为主要考察地区,考察路线包含地质学多个领域,以及辽沈战役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内容丰富多彩。

    7月6日,开营仪式简朴而隆重。地质所主要负责人简要介绍了地质所的学科设置、人才队伍和科技成果等基本情况,并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理论实践的统一,提升自我修养,成为德才兼备,胸怀远大理想和报国志向的人。二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希望同学们记住参加夏令营的原因,明确奋斗的目标,坚持下去。最后希望同学们因为了解地质所而喜欢上地质所,希望有梦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学子们能加入到地质所科研队伍中,一起共建一流地质研究所,描绘地质科学蓝图。科技处、人教处分别介绍了地质所科技概况及研究生招生培养政策。任纪舜院士给大家亲切讲述了老一辈地质人的工作经验与科学精神,同学们被任纪舜院士的敬业精神和对青年成长的的关切深深感动。丁孝忠、周喜文、杨志明、旷红伟、刘建峰等研究生导师和大学生营员面对面进行了交流。仪式结束之后,营员参观了自然资源部同位素重点实验室、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和京区新基地,相关专家详细介绍了各类仪器与用途以及已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

    7月7日-13日,燕山地区野外考察按既定路线顺序开启,从河北滦平盆地白垩系大北沟组(湖相-河流相)沉积剖面的观察开始,经过内蒙古宁城道虎沟生物群(地层和化石)、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的热河生物群(地层和化石),顺序观察和感受那些生灵活现、品相精美的古生物化石标本,理解从侏罗纪到白垩纪古环境的变迁和生态环境演替,探寻了1.6亿~1.2 亿年侏罗纪-白垩纪恐龙时代热河流域陆地生物群的兴衰及恐龙演化为鸟类的迷踪。从渤海之滨的兴城-秦皇岛,最后抵达中上元古界研究圣地-天津蓟县,考察穿越了整个燕山山脉,既感受了燕山深处、长城内外至渤海之滨的远古地球16亿年以来沧海桑田变迁的神奇,还欣赏了燕山山脉的地域文化、历史沿革和壮美河山,跨越明长城,领略北京古北口、河北金山岭、山海关等长城遗址。

    爱国主义教育是夏令营活动的重要主题之一,同学们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了解辽沈战役对中国解放战争的重要性,深切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世界和平与祖国统一做出的巨大牺牲。营员中3名正式党员、8名预备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张海风带领大家重温了入党誓词,嘱咐同学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建设和地质事业添砖加瓦!

    本次夏令营得到了所领导和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季强研究员、刘鹏举研究员、姬书安研究员和王旭日副研究员在野外针对每条路线的考察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和耐心的解答。营员们通过亲身感受燕山亿万年前栩栩如生的生物景观和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塑造了考察旅行的地学思想和生态环保意识,进一步深化了对地球科学的认知。

    此次夏令营活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在校大学生们献上了一次丰盛的地球科学知识的盛宴。营员们翻山越岭、越山向海,听讲认真、思考深入、提问积极,互相切磋,经受住了体能与意志的考验,既让营员们充分了解了燕山地区在全球造山带研究和古生物、古环境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加深了对地质事业的宏观认识,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阅历,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同时展示了地质所地质科学研究底蕴以及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营员们纷纷表示回去后将争做地质所的宣传大使,为地质所的改革与发展做好宣传。

    此次地学夏令营活动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收获和认识。一是,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野外体验为一体,地质所作为公益类、基础类科研事业单位,更应该积极投身于理论研究与教学融合工作,地学夏令营是开展并实现这一工作的最佳形式之一。二是,地学夏令营活动是向外传播地质科学知识、向内汇聚人才的一种好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以直接地扩大地质所研究生生源范围,提高生源质量。三是,对地质所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本次活动共计收到全国各地30所院校4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报名申请,影响面广。20名同学入选,其中4名同学来自基地班(菁英班),14名同学的三年综合成绩排在本专业同年级总人数排前五。相比去年,本届报名的营员来自多所地学专业的高校,其中包含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大学(武汉)、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等。进一步扩大了地质所在高校大学生中的知名度,受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地质所、地震局地质所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广泛关注。四是展现了地质所专家们的魅力、实力与凝聚力。地质所专家们在地质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此次活动得到了所内专家们业务上的大力支持,展现了地质所的科研实力和社会责任感。让营员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开营仪式

    颁发证书

     滦平榆树下白垩统大北沟组剖面景观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颁发结业证书

    地质所2019年第二届大学生地学夏令营在燕山地区成功...

    埃迪卡拉纪是雪球地球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间的关键转折时期,该时期海洋生物群面貌发生了快速的演替,在埃迪卡拉纪早期,海洋生物群是以大型具刺疑源类为代表的微体真核生物群占主导地位,而晚期则以宏体的埃迪卡拉型生物群为主。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地层古生物工作者在华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发现了丰度和分异度都很高的微体化石群,它们不但在探讨早期生命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中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最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刘鹏举研究员通过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Moczydłowska教授的合作,开展了对华南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的系统研究,在Fossils and Strata上以专著形式发表了新的研究成果。专著正文共172页,化石图版及插图92幅,通过对华南三峡地区11条剖面数千片燧石结核薄片的观察,共描述具刺疑源类27属67种,其中4新属24新种。同时,根据华南及其它古大陆埃迪卡拉纪具刺疑源类的地层分布特征,选择具有全球性广泛分布的属种,通过对这些属种的最早出现层位的研究,探索性地建立起4个新的、可用于全球性生物地层对比的化石带。这些成果不但进一步理清了埃迪卡拉纪大型具刺疑源类的分类系统,也提高了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生物地层的划分精度,为今后深入开展埃迪卡拉纪微体生物群的系统研究及年代地层划分奠定了基础。

    专著的相关信息:

    Pengju Liu, Małgorzata Moczydłowska. 2019. Ediacaran microfossils from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chert nodules in the Yangtze Gorges area, South China, and new biozones. Fossils and Strata, No. 65, pp. 1–172.

    https://doi.org/10.1002/9781119564225.ch1

     

     
     
    华南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综合研究取得新进展